..续本文上一页、教育目的:佛教的生存与发展,包括个人修行目标的达成(成佛)以及教团的延续;4、教育手段:世俗谛中可知的言教,而非不可言说的佛境;5、教育定位:宗教传播学与宗教组织制度,决定佛教教育是佛教与世俗教育的关节点,既不能悖离佛教的个性,也不同于世俗教育,而是弘扬佛教和填充世俗教育空白的重要阵地,对佛教教育的探讨也必考虑到佛教的外围环境、佛教传播的方式方法以及佛教自身的制度建设等。在教界与学界尚未对佛教教育作出更详尽周密的界定的情况下,这一定义是比较准确和切合实际的。
2、区分层次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广狭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结合这一观点可以看出,佛教教育也包含两个层面。从广义来看,佛教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转凡成圣,断惑证真和成佛做祖,整个佛教的义理,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从初发心到成佛的整个阶段,都是需要佛教教育来引导。但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所研究的佛教教育,其实不过是一种佛教的知识教育。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可以来确定广义和狭义这两种佛教教育:
广义的佛教教育是成佛的教育,成佛是根本的教育目的,戒定慧三学是根本的教育内容,社会各界(九法界众生)是根本的教育对象,指导行者通过闻、思进而修,是根本的教育过程,应机施教是根本的教育方法。
狭义的佛教教育,是佛学知识的教育。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学者掌握一定的佛教理论知识是基本教育目的,各种佛学知识是基本教育内容,特定的某类学生是基本的教育对象,侧重于闻思,是基本的教育过程,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教育手段达成这些教育目的,是基本的教育方法。当前的各种佛学院所进行的佛学知识教育即属于狭义的佛教教育。
3、化解矛盾
厘清了这二者的界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佛教教育目标最起码包含两个:终极目标――成佛;阶段目标――掌握某些佛学知识。要实现成佛这一终极目标,按佛经的解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三大阿僧祗劫)。但阶段目标实现,却可能仅仅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广义的佛教教育是佛教教育的根本,狭义的佛教教育则是佛教教育的基础。如果不能分清这个差别,将广义的佛教教育和狭义的佛教教育混为一谈,生硬地将广义佛教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强加到狭义佛教教育之上,只能引起教育思想的混乱。
但是,我们现在的一些研究,往往将这两者混淆。明明需要解决的是狭义佛教教育的问题,却强调运用广义佛教教育的原则,结果只能是固步自封,无所适从。从现实情况来看,佛学院所在普遍意义上,从事的是佛学基础知识教学。学生在校学习的重点,必需是佛学基础知识。也就是说,要在三至五年的时间里,全面掌握佛教的基本教义、历史、人物、经典和禅修方式等一般性的知识,作为进一步研究(学)和实践(修)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不能单一地强调研究或者实践某一个方面,只能是研究和实践的预备。
“学修并重”其实在相当的程度上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很难平衡,必须讲求“次第”。佛学院所的学习时间相当有限,既要照顾上殿、过堂等基本丛林生活,又要学习十数门专业和公共课程,完成大量的作业甚至论文,还要拿出一定时间从事禅修、念佛等,结果只能是疲于奔命,每样好象都做了一点,但没有一样做得好。如果不抱着求全责备的心理,将教育目标定位在阶段性之上,我们就可以在短暂的佛学院所学习生活中,强调“学修并重、以学为主”。在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学习计划之后,再根据各人实际情况的不同,或侧重研究,或侧重修行,或侧重弘法,或侧重管理。同时,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强调接受一定时间(比如在丛林生活三年)的丛林道风的熏陶,培养成为基本合格的出家人之后,再进入佛学院所学习,也可以避免偏重于“学”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多识先生介绍藏传佛教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之一,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他指出:藏传佛教反对轻视经教的盲修瞎练,同时也反对不与修行实践相结合的世俗学者的纯学术作风。在学修结合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修并进,一种是先学后修。
“学修并进”就是采取边学边修,学一点用一点,使学问和修行同步增进。“先学后修”是第一阶段集中精力学习经论,提高思想认识,打下坚实的修行理论基础,第二步转入修行阶段,把修行和弘法利生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但学习和修行分阶段进行,并不是集中学习期间没有实修项目,恰恰相反,在集中学习期间除了有行为道德方面的严格要求外,还有许多规定需要完成的修行项目.还要参加寺院的各种法事活动。在集中修行阶段也不是不看书学习、不研究理论,只是有重点地看而已。
一般正规学院出身的人符合先学后修的模式,非正规学院出身的人一般符合学修并进的模式,但也并非没有例外。在宗喀巴大师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前期广泛求学增知识,中期思化经论为教诲,后期日夜勤修实践行,一切为教振兴作回向”。这不但是宗大师的历程,也是藏传佛教中流行的闻思修全面结合的循序渐进的一种学修模式。(《谈藏传佛教培养人才的模式》)
这一指导思想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解决了“学”与“修”的次第问题,“研究”与“信仰”、“丛林”与“学院”等等矛盾,也可以相应地得到解决。限于篇幅,兹不具述。
在确立教育思想的前提下,遵循教育原则,制订大纲、编写教材、培训师资乃至建构合理的管理考核体系,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两次的研讨会来看,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给予重视。比如,目前佛学院所多达三十馀家,但我们很少专门针对佛学院所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使得我们的一些研究工作流于宽泛,不能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教育学毕竟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不是懂佛教或者研究佛教的人就一定懂佛教教育。但我们长期以来对教育专家重视不够,研讨工作局限于教内和从事佛教研究的专家学者,没有充分听取教育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强。
2001年10月于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无尽灯楼
附录:
2000年佛教教育研讨会论文目录
我理想中的佛教教育 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济群
从对传统办学指导思想之反思谈佛教教育的未来 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净因
僧教育漫谈 福建种德寺尼众佛学院:宏律
确立“以人为本”思想,造就一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僧才队伍
湖北省佛教协会:正慈
从中国佛教在北传佛教中的地位看当代中国的佛教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杨曾文
王恩洋教育思想初探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黄夏年
学习中国佛学院的办学经验做好西园寺的佛教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韩廷杰孔子与佛陀的教育观之比较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夏金华
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苏州大学:潘桂明
巍隆大道,恢弘如来家业--新时期佛教教育刍议 武汉大学 唐明邦
佛教教育的学科设置和学制管理 北京大学:李四龙
印度佛教医学教育略论 北京大学:陈明
武昌佛学院的重建 武汉大学:宫哲兵
开创21世纪我国佛教教育的新局面 《法音》编辑部:陈星桥
关于新世纪佛教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考
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张化平、静 缘
2001年“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论文目录
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培养僧伽 越南:释清叡
越南佛教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方向 越南:释觉全
越南中国部大学佛学院的教育方向 越南:释海印
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教育制度 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济群
新世纪的佛教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杨曾文
关于佛教僧伽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宋立道
当代中国佛教教育三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黄夏年
中道理念与现代佛教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华方田
走出中国佛教育困境刍议 复旦大学:王雷泉
大慧宗杲禅师的居士教育 苏州大学:潘桂明
禅悟与禅宗教育 南京大学:杨维中
抓龙头、重法制——论佛教教育多样化与规范化的关系
江南大学:邓子美
谈藏传佛教培养人才的模式 西北民族学院: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二十一世纪僧教育构想 南京大学:圣凯
当前国际上的禅学研究与禅学教育 杭州商学院:王仲尧
永明延寿与僧伽教育 中国佛教协会:杨笑天
《近两年来大陆佛教教育问题研究述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