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印光大師評“會集本”▪P7

  ..續本文上一頁/下欄。

  23 字昙晦,號妙喜。生於1089年,卒於1163年。屬宋代臨濟宗楊岐派,是著名的“看話禅”之倡導者。輯有《正法眼藏》。晚年,住徑山,四方道俗聞風而集,座下恒數千人。孝宗歸依之,並賜號“大慧禅師”。逝後,後人集其著述講說,彙編爲《大慧普覺禅師語錄》叁十卷、《大慧普覺禅師普說》五卷、《大慧普覺禅師宗門武庫》一卷、《大慧普覺禅師書》二卷,以及《法語》叁卷等。

  24 見《龍舒淨土文》卷十後附,原文作:“龍舒王虛中日休,博覽群書之馀,留心佛乘,以利人爲己任,真火中蓮也。佛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予嘉其志,爲題其後。若見自性之阿彌,即了唯心之淨土。未能如是,則虛中爲此文,功不唐捐矣。庚辰八月二十日,書於劉景文懶窠雲。雙徑妙喜宗杲跋。”《大正藏》47/1970/283/中。

  25 案:此跋作於淳祐己酉,即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見《大正藏》12/364/340/中。

  26 案:引號內文字均引自蓮池大師《彌陀疏鈔》卷一之五十叁頁正面,《雲棲法彙·釋經》第917頁。《雲棲法彙》用福建莆田廣化寺景印金陵刻經處本。

  27 案:最近有韓福東、劉福州撰《魏源與佛教》一文,發表在《浙江佛教》2000年4期(總32期)上,結尾稱:“只是印老認爲蓮池以王會本猶有不恰當處而不予流通,則有悖於事實。蓮池在其著作《彌陀疏鈔》中引用《無量壽經》處多采王會本,不僅如此,還曾明言:“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第157頁)這是典型的“秀才認字認半邊”的治學方法。蓮池大師對王會本的態度要從整體上去把握,如果只是尋章摘句地截取片言只語,不顧原意,甚至以此譏彈印光大師,只能暴露自己的不學。蓮池大師如何評價王會本,下文當敘。

  28 見《彌陀疏鈔》卷一之五十叁頁正面,《雲棲法彙·釋經》第917頁。

  29 見《雲棲法彙·輯古·諸經日誦下》,第1812頁。

  30 引文均見梅光羲《序》,《淨土五經讀本》16頁。

  31 見《大正藏》12/360/272中至下。

  32 見《大正藏》12/364/337上至中。

  33 見《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列傳二百七十叁“文苑叁”。

  34 案:《疏鈔》即蓮池大師《彌陀疏鈔》。

  35 見《魏源集》“附錄”,第848頁。中華書局1976年3月一版。

  36 見魏耆《邵陽魏府君事略》,《魏源集》848頁。

  37 見《魏源集》“附錄”,第849頁。

  38 見魏耆《邵陽魏府君事略》,《魏源集》第858頁。

  39 見《魏源集》第247頁至248頁。

  40 見魏耆《邵陽魏府君事略》,《魏源集》第859頁。

  41 見《魏源集》第248頁至249頁。

  42 見唐/玄奘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正藏》14/450/405中至下。

  43 案:所阙的大願有:18“十念必生”、26“那羅延力”、27“莊嚴無盡”、28“無量色樹”、29“誦經演說”、30“無邊辯才”、31“國土徹照”、32“香氣普熏”、34、“獲陀羅尼”、36“修勝梵行”、37“天人禮敬”、39“樂如漏盡”、40“樹中現刹”、41“根全用廣”、42“定中供佛”、43“聞名得福”、44“修諸善根”、45“平等叁昧”、46“隨願聞法”、47“聞名不退”、48“獲忍現證”。願名采用《普慧大藏經》中所收唐譯本大願下的擬名。此本爲楊仁山居士分章,則此四十八願之願名亦當爲其所擬。《淨土五經讀本》中所收唐譯本《無量壽經》即此本。

  44 案:見第1願和第47願。《大正藏》11/310/93中、《大正藏》11/310/94下。

  45 案:見第18願。《大正藏》11/310/93下。

  46 案:見第25願。《大正藏》11/310/94上。

  47 見《大正藏》12/363/320上。

  48 見《大正藏》12/363/319下。

  49 見《魏源集》249頁。

  50 見《淨土五經讀本》“附本”,第370頁。

  51 見《大正藏》12/360/268下。

  52 見《大正藏》11/310/94上。

  53 見《大正藏》12/363/319下至320上。

  54 見《淨土五經讀本》“附本”,第369頁。

  55 見《大正藏》12/360/278上。

  56 見《大正藏》12/360/278上至中。

  57 見《大正藏》12/363/325中。

  58 見《大經解》73頁。

  59 見《淨土五經讀本》“附本”,第380頁。

  60 案:原文爲夾注。見《淨土五經讀本》“附本”,第380頁。

  61 案:這幾句話,最早見於元/惟則的《淨土或問》,是解答有人問“十方如來皆可親近,今獨推彌陀者,何耶”的。其曰:“《無量壽經》雲:吾說此經,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所當爲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後複生疑惑。當來經道滅盡,我以慈愍特留此經百歲。衆生值此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又經雲: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但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衆生。其有不信而謗毀者,當墮地獄具受衆苦。”見《卍續藏經》第108冊《淨土十要》卷六,第759頁下至第760頁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景印本)。惟則也沒有說出自《大集經》,只是籠統說是“經雲”。但是,不光是《大集經》沒有,其它經典也沒有這麼一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由於原文沒有標點,不仔細分析弄不清哪是經中之語,哪是作者之語。如果這樣標點,眉目就清晰了:“又經雲: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但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衆生。”也就是說,“此經滅後,佛法全無”八字,乃是《無量壽經》中的話,只是惟則非引原文,乃以自己的話進行概括。如《無量壽經》之後漢譯本(支婁加谶譯本)作:“百歲中竟,乃休止絕。”吳譯本(支謙譯本)作:“百歲中竟,乃休止斷絕。”然後自己發揮說:“但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衆生。”後人不察,誤以爲是佛經中的原話。而《大集經》由於談到末法之處比較多,常爲宣傳淨土思想的著作引用,所以常常被人將一些不知來曆的話統統歸諸名下。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末法億億人修道,罕一得度,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句話也是被廣泛傳爲《大集經》中所說,其實也是不僅《大集經》沒有,其他任何一部經典也沒有這麼一句。大家引用時,往往習而不察,不究所以。

  62 案:參見林光明《阿彌陀經譯本集成》,第360頁。臺灣迦陵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本。

  63 見《大正藏》12/364/326/下欄。

  64 見《大正藏》12/364/326/下欄。

  65 見《淨土五經讀本》“附本”,第369頁第4行夾注。

  66 見《大正藏》37/1746/120中至下。

  67 原文作:“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或有佛光照於七尺,或照一由旬二叁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衆生遇斯光者,叁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叁塗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複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曜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知。不但我今稱其光明,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衆,鹹共歎譽,亦複如是。若有衆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爲諸菩薩、聲聞大衆所共歎譽,稱其功德。至其然後得佛道時,普爲十方諸佛菩薩,歎其光明,亦如今也。”見《大正藏》12/360/270上至中。

  68 見《淨土五經讀本》“附本”,第373頁第10行夾注。

  69 見《大正藏》37/1746/124上。

  70 見《淨土五經讀本》“附本”,第377頁第4行夾注。

  71 見《淨土五經讀本》“附本”,第374頁第2行夾注。

  72 見《淨土五經讀本》“附本”,第378頁第8行夾注。

  73見《淨土五經讀本》“附本”,第380頁第3行夾注。

  74 見《淨土五經讀本》第14頁。

  75 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靜平等覺經解》第73頁。上海佛學書局印行本。

  76 案:見《龍舒淨土文》卷四“大菩薩修淨土法門五”。在“以至十方濁惡世界。皆爲清淨極樂世界。禮拜。”一句後,有後人刊刻時的一條小注:“古本雲:延祐乙卯四月十四日,命工刊板。至十月初一夜,刊至此,板出舍利一顆。初七日刊至法字上,又出舍利一顆。下元日刊至聖字上,又現舍利一顆。見存板中,留以供養雲。伏望觀此文者,睹此靈驗者,同生深信堅固之心,請遵熏修必生淨土,是即龍舒居土所謂自古及今修持者衆,豈無感應!斯言倍不輕也。”延祐乙卯,爲元仁宗延祐二年,即公元1315年。

  77 見《雲棲法彙》第991頁。

  78 見《論語》第十卷第十九篇“子張”。

  79 見《論語》第一卷第一篇“學而”。

  

  

《論印光大師評“會集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