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緣起法論因說因,反對外道無因論,如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29]又破斥外道宿命論、尊佑論及其它非因計因等邪因論。這些內容散見于本文各章。
世人或見世間法之生住而起常見,見世間法之異滅而起斷見。對于外道常見,佛說無常;雖然說無常,但佛卻也不記世界常無常,甚至也說涅槃是常,可見佛陀破斥常見又沒有偏執無常。對于外道斷見,佛說輪回;雖然說輪回,但佛也說無常、無我,甚至還說有斷盡煩惱、超脫輪回之涅槃;雖說有涅槃解脫,卻也不是灰身滅智、斷滅無所有,可見佛陀破斥斷見也沒有偏執不斷。這無常而不斷、不斷中有斷、斷中又有不斷,正是佛教常斷中道正見。這在“常斷中道”章中詳論。
世人同樣容易陷入諸法絕對有或絕對無的偏執。佛陀以因緣滅破斥外道有見而不著斷見,以因緣有破斥外道無見而不著常見。佛陀基于緣起,世間真實有者佛陀說有,世間真實無者佛陀說無,但佛陀說有不執爲常、說無不執爲斷、說空而不否認緣起有,這不執有無、空有無礙正是佛教有無中道正見。這在“有無中道”章中詳論。
世人貪著五取蘊故而生我見,由我見産生我慢、我愛、我貪而輪回不已、不得解脫。佛陀因此說無我、非我,以遠離我慢、我愛、我貪故。佛陀同時說輪回與業果相續,而不否認作爲輪回與業果的主體——無常之我,也即世俗假名我,所以佛陀也非無見論者或斷見論者。就輪回而言,雖然有異陰相續卻是無常變異的,而生死輪回之流本身又並非不可截斷、超脫。佛陀說無常恒我但又不執無見、不落斷見,說假名我但又不執有見、不落常見,這是佛教無我中道正見。這在“無我中道”章中詳論。
總之,佛陀覺悟十二緣起而成佛,爲諸弟子廣說緣起以開顯衆生生死輪回之因及究竟解脫之理,確立佛弟子全面、圓滿的正見,以此導入中道正行、趣向涅槃解脫。
二、原始佛教中道的內容
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所依循的解脫之法即八聖道,又名八正道,其內容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如《雜·二八七經》: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迹、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迹,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余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衆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30]
經中稱此八聖道爲“古仙人道”等,佛陀“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迹”,于十二緣起“自知自覺”而“成等正覺”。八正道能導向正覺與解脫,佛陀又依八正道說中道,以此確立中道行,如南傳《中部》中佛說:
諸賢!于此,貪是惡也,嗔亦惡也;爲舍貪、舍嗔有中道,使其淨眼生、真智生,而導于寂靜、超凡智、正覺、涅槃也。諸賢!使彼淨眼生、真智生,而導于寂靜、超凡智、正覺、涅槃之中道者,爲如何耶
曰:爲八支聖道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31]
經中佛說到,能斷除貪嗔等煩惱、能導向正覺與涅槃之中道是八支聖道。佛陀在《雜·七九四經》中說“何等爲沙門法?謂八聖道”,“何等爲沙門?若成就此法者,是名沙門”,[32]所謂“此法”,即八聖道。因爲八正道能“斷貪欲、斷嗔恚、斷愚癡”,由此得“無上清淨”,佛陀又稱此八聖道爲“清淨道”。[33]八正道即是中道實踐的內容,依八正道而行即是中道行。
(一)八正道
八正道又稱爲八聖道,之所以稱爲聖道,是因爲由聖者佛陀所創覺,及由此道能成就解脫的聖果。又所以稱爲正道,是因爲能遠離邪及邪道。所謂“邪”,《雜·七九○經》中佛說“謂地獄、畜生、餓鬼”,此叁惡道由邪見、邪業所致故;所謂“邪道”,“謂邪見乃至邪定”。所謂“正”, “謂人、天、涅槃”,此叁善果報由正見、正業所致故;所謂“正道”,“謂正見乃至正定”。[34]八支聖道各自的內容如佛在《雜·七八四經》中說:
何等爲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衆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何等爲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
何等爲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绮語。
何等爲正業?謂離殺、盜、淫。
何等爲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
何等爲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
何等爲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
何等爲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叁昧、一心。[35]
其中正見,即正確、適當、如實的知見。“有施”,即說布施有功德。“有說”,即說受施者的祝願、說法能給施者帶來利益。“有齋”,即說信衆依供齋、持戒得清淨。“有善行、有惡行”,即說行業有善惡之分。“有善惡行果報”,即是說善惡行能帶來相應的樂苦果報。“有此世、有他世”,即輪回中的有情有現在世、過去世及將來世。“有父母”,即說子女不同地對待父母會導致將來不同的果報。“有衆生生”,即說輪回的有情會此處死而彼處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即說通過相應的修行能證得、能趣向阿羅漢。“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即說或在此世、或在他世能自知圓滿成就阿羅漢的功德: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大拘絺羅經》中尊者大拘絺羅說有二因二緣生正見,即“一者從他聞,二者內自思惟”。尊者又說“有五支攝正見”,即真谛[36]、戒、博聞、止與觀,即五者能資助、成就、圓滿正見。[37]
正志即正確、適當的想法、念頭與意願。如“出要志”,即出離世間的想法、念頭與意願。“無恚志”,即遠離、消除嗔恨別人的想法、念頭與意願。“不害志”,即遠離、消除侵害別人的想法、念頭與意願。
正語即正確、適當的語言。“離妄語”,即遠離、消除與事實不相符的語言。“離兩舌”,即遠離、消除挑撥離間的語言。“離惡口”,即遠離、消除粗暴、惡毒的語言。“離绮語”,即遠離、消除沒有實際意義的閑談、說笑。
正業即正確、適當的身行。“離殺”,即遠離、消除自殺生、教人殺生、贊歎殺生、見殺隨喜。“離盜”,即遠離、消除自偷盜、教人偷盜、贊歎偷盜、見盜隨喜。“離淫”,即出家人遠離、消除自淫、教人淫、贊歎淫、見淫隨喜。對于在家人,則要遠離邪淫。
正命即正確、適當的謀生、活命方式。出家衆對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生活資具要依律製如法而求。在家衆對于世間各種生活資具則要通過合乎法律、合乎道德、合乎戒律的行業、職業與手段來取得。
正方便即正確、適當的努力,其中“欲”指意樂,“精進”指熱情地做事,“方便”指方法善巧,“出離”指專心不二,“勤競”指努力上進,“堪能”指忍耐,“常行不退”指堅持不舍。《聖道經》中說正方便的內容爲四正勤,即已生惡法令斷、未生惡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長。
正念即正確、如實的覺察。“念”,作意于覺察。“隨順念”,作意後隨順覺察。“不妄、不虛”,即如實而不雜。《聖道經》中說正念的內容爲四念住,即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
正定即依正見乃至正念而令心安住于一境。“住心不亂”,指心安住而念不雜。“堅固攝持”,即能持久、穩定地收攝身心。“寂止”,指身心不動、不雜、不亂。“叁昧”,定的音譯。“一心”,定的意譯,即心一境性。《聖道經》中說正定的內容爲四禅,即初禅離生喜樂地、第二禅定生喜樂地、第叁禅離喜妙樂地、第四禅舍念清淨地。
在《雜·七八五經》中,對于八正道中以上的內容,佛陀說是“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的,所以是世間八正道。但是若能又于“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則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的,也即出世間八正道。[38]世間與出世間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是有漏有取的,後者是無漏不取的。
對于八支聖道之間的相互關系,《聖道經》中講到“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彼中正見最在其前”,它們有這樣的次第關系。對于後面的七支,《雜·七四八經》也同樣說,還比喻正見爲“日出前相”,說“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39]而八正道的前面七支則成就最後一支正定,如《雜·七五四經》中佛告舍利弗說:“于此七道分爲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叁昧根本、衆具。”[40]
《聖道經》又說“欲斷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于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念”,對于正志、正語、正業、正命,亦如是成就正方便與正念。八支聖道就是以正見爲首、正方便與正念爲助、最終成就正定而進修的,從有學正見到正定,是學地聖者修學的有學八支。此八支修學圓滿了即進入無學位,同時成就正解脫與正智,由無學正見到正智,這就是漏盡阿羅漢成就的無學十支。此無學十支中,如正見能斷邪見及因邪見所生的無量惡不善法,而正見本身又能生無量善法;至正智,同樣能斷邪智及因邪智所生的無量惡不善法,而正智本身又能生無量善法,于是無學十支能斷“二十不善品”,及成就包括本身在內的“二十善品”。此二十善品與二十不善品合稱爲“四十大法品”。[41]
八正道的內容爲叁學所攝。根據南傳中部的《有明小經》[42],正語、正業、正命等爲戒學所攝,正精進、正念與正定爲定學所攝,正見與正志爲慧學所攝。[43]
(二)八正道之實踐特征
八正道即佛教成就解脫的實踐之道,佛陀在原始佛教經律中多處講到其一些實踐特征,如苦樂中道、精進中道、世出世中道。
世人或貪于享樂,有外道甚至認爲于五欲自恣而作證涅槃;也有外道作各種苦行,甚至自虐、自殘,想以此來贖盡罪業、清淨身心、究竟苦邊。佛陀則正見他們皆難以解脫,而遠離苦樂兩邊修學八正道。世俗欲樂與外道苦行爲佛所呵斥,但有些欲樂與苦行佛則贊歎,其中關鍵就在于能否斷惡修善、盡有漏得無漏,此即佛教苦樂中道。佛陀本人也正是明見五欲享樂的過患而放棄太子的世俗生活去出家求道,後來又發現外道苦行無助于解脫而接受供養、恢複體力並最後解脫成佛。這在“苦樂中道”一章中詳論。
有些外道以種種理論否認精進,如道德虛無論者、斷滅論者、定命論者與無因論者都否認個人的努力。佛陀對弟子則常贊歎精進、勸精進,但同時教導弟子精進時當不急不緩、不取不著,且方法得當、能善加運用,此即佛教精進中道。這在“精進中道”一章中詳論。
有外道通過逃離這個世界想免除老病死而不能如願。佛陀明見世間的過患而常說生厭、離欲、滅盡等出世思想,但不是遁世無爲或厭生就死,而是于此世間通過修行以遠離各種貪著,即出世而不離世;佛陀與其諸多聲聞弟子同時也積極在世化導衆生,但此在世是爲了讓更多衆生離苦得樂、解脫清淨,雖然在世卻不著世。佛教以智慧出世求自利得解脫,又以大悲在世去利他度衆生,這出世又不離世、在世又不著世,即佛教世出世中道。這在“世出世中道”一章中詳論。
總之,原始佛教中道確立的根本是十二緣起,其內容則爲八正道。其中明見十二緣起以確立中道見,修行八正道以確立中道行,而此見與行實際又統一于八正道。八正道以正見爲先導,所以十二緣起也是八正道的根本。佛陀在鹿野苑爲五比丘初轉*輪時,將導向覺悟的方法即八正道與所覺悟的內容即十二緣起總結爲四聖谛,以此作爲原始佛教的綱領,來引導弟子趨向解脫、證入涅槃。十二緣起爲佛教的核心教理而與外道不共,八正道爲修行的根本方法而能成就解脫,前者爲中道的根本,後者爲中道的內容,由此可見中道也即是原始教法的中心。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一章 原始佛教中道之概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