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一章 原始佛教中道之概说

  第一章 原始佛教中道之概说

  中道,巴利语为majjhima-patipadā,其中majjhima有中间的、适中的、温和的、有节制的意思,patipadā指途径、方法、样式,合起来即远离过激与偏执的适中之法、中正之道。就原始佛教来说,通过正确理解十二缘起,远离常见与断见、有见与无见、执有常我与执无俗我等偏颇之看法,由此确立如实之中道见;又遵行、修学八正道,远离享乐与苦行、急进与懈怠、避世与著世等偏颇之实践,由此确立智慧之中道行。但八正道是以正见为先导而成就正志至正定的,因而十二缘起是中道的根本,八正道则是中道的内容。

  一、原始佛教中道的根本

  《杂·二八七经》中说到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依十二缘起作顺逆观察。众生有“老死”是因为“生”,众生有“生”是因为“有”,众生有“有”是因为“取”,众生有“取”是因为“爱”,众生有“爱”是因为“受”,众生有“受”是因为“触”,众生有“触”是因为“六入处”,众生有“六入处”是因为“名色”,众生有“名色”是因为“识”。这是佛陀依十二缘起作杂染逆观。正是因为众生由“识”而生“名色”,由“名色”而生“六入处”,由“六入处”而生“触”,由“触”而生“受”,由“受”而生“爱”,由“爱”而生“取”,由“取”而生“有”,由“有”而生“生”,由“生”而生“老死”,“如是纯大苦聚集”。这是佛陀依十二缘起作杂染顺观。[17]众生无“生”则无“老死”,“生”灭则“老死”灭,于是“有”灭则“生”灭,“取”灭则“有”灭,“爱”灭则“取”灭,“受”灭则“爱”灭,“触”灭则“受”灭,“六入处”灭则“受”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识”灭则“名色”灭,“行”灭则“识”灭,“无明”灭则“行”灭。这是佛陀依十二缘起作清净逆观。众生若是无“无明”则无“行”,“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如是纯大苦聚灭”。这是佛陀依十二缘起作清净顺观。佛陀依此彻底明了众生生死轮回的原因与究竟解脱的方法,由此远离一切烦恼系缚而觉悟成佛。佛陀之所以能够彻见缘起法相,是因为依八正道而行,经中称此为“古仙人道”,如经中佛说“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后为诸众生“开示显发”,令“正向信乐”“梵行增广”而“多所饶益”。[18]佛陀因为觉悟十二缘起而圆满成佛,又依十二缘起确立中道,如南传《相应部》:

   迦旃延!此世间多依止于有与无之两[极端]。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集者,则此世间为非无者;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灭者,则此世间为非有者。迦旃延!此世间多为方便所囚、计、取著。圣弟子计使、取著于此心之依处,不囚于“予是我”,无著、无住,苦生则见生,苦灭则见灭,不惑不疑,无缘他事,是彼智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见。迦旃延!说“一切为有”,此乃一极端;说“一切为无”,此乃第二极端。迦旃延!如来离此等之两端,而依中道说法: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为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则是全苦蕴之灭。[19]

   外道见诸法之集起而执有,或见诸法之消灭而执无,佛陀依缘起正见诸法之生住异灭而远离此二极端,十二缘起即作为中道的根本而确立如实之正见。

  (一)十二缘起

   所谓十二缘起,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受、爱、取、有、生、老死为缘起十二支,佛陀正是借助此十二支之间缘生缘灭的关系彻底明了有情生死轮回的原因与修行解脱的道理。

   关于无明,《杂·二九八经》中佛说:

   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20]

   无明指没有智慧的状态,如因为没有任何光明目不见物一样。经中说“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这是说不知事物在时间上的迁流变化。“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于内外”,这是说不知事物在空间上的迁流变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这是说不知业力果报。“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这是说不知思想、言语、行为是善是恶、有罪无罪,不知一些思想、言语、行为是助长善还是助长恶、不知是增加罪业还是减少罪业。另外不知三宝、不知四谛、不知因缘及因缘所生法,不知劣胜、染净,不能分别缘起,如此等没有智慧、不能正知正见的状态即是无明。行指身心的种种造作,分为三种:身行、口行、意行,也即是有漏的身口意三业。所谓无明缘行,即是因为无智无识而导致种种错乱、颠倒、迷妄的身心活动。

   识是了别义,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能了别色、声、香、味、触等六尘。所谓行缘识,即是由过去的身心活动产生的知识与经验能影响、决定现在的意识分别。在三世轮回中,则是指过去世的业力牵引神识在五趣中轮回投生。

   名指四无色阴,即受、想、行、识等精神活动。色指地、水、火、风等四大及由此四大所组建的种种物质存在。名色即有情的身心总体。所谓识缘名色,即是神识投生后最初形成的下一期生命体的身心——六根尚未完备的胚胎。

   六入处,或说六入、六处、内六入、内六处,也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谓名色缘六入处,即是由最初的胚胎逐渐发育成形而使胎儿六根完备。

   触指根、尘、识三者的交合作用,分为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所谓六入处缘触,是指胎儿出生以后,六根攀缘外在的六尘而六识发生作用,也即是身心与内外境的对接。

   受指身心的感受,分为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所谓触缘受,即是根、尘、识三者交合作用时,身心领纳外境所带来的种种感受。

   爱指内心对外境的染污希求,因为宏观外境分为三界,所以对应的爱也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即分别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的种种染污希求。所谓受缘爱,当身心领纳可意境而生乐受时心生染著、乐住。

   取指五蕴身心的种种贪求,分为四种: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欲取指对欲界五欲的种种贪求。见取指对种种邪分别的执著。戒取又名戒禁取,指执取禁戒、以为由此能得解脱。我取又名我语取,众生论说有我而起我见、我慢、我爱、我贪等。所谓爱缘取,即是基于内心的爱念而不断向身心内外贪求。

   有即存在义,即种种有漏的业果。大而言之,三界即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欲界的种种存在即欲有,色界的种种存在即色有,无色界的种种存在即无色有。所谓取缘有,即是由于不断向内外贪求而成就了三界中种种有漏的业果。

   生即从无而现有,如有情从此趣死后轮回到另一趣,得到新的蕴、处、界,得到新的命根,这即是生。所谓有缘生,即是说由于过去所造的种种有漏业果不断累积而成就了在三界中继续轮回投生。

   老指有情生命机体的衰老,死指有情此期生命结束时身坏、火离、寿尽、命灭、识迁。所谓生缘老死,即是说有情有生必有死,渐趋向死是谓老,识正舍阴是谓死。

   从无明、行到生、老死等缘起十二支,无不是人类、有情的身心活动现象,它们的缘生缘灭也无时不在说明有情生死轮回的原因以及解脱清净的可能。佛陀也正是于十二缘起作顺逆观察、开二门四观而觉悟成佛、解脱清净。二门,即流转门与还灭门,在《杂·三五八经》说为增法、减法(灭法)。[21]流转门为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主要说明有情生死轮回的原因,依流转门作观即杂染观;还灭门为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主要说明解脱清净的道理,以还灭门作观即清净观。此杂染观与清净观又各有顺逆两种,顺者从无明至老死,逆者从老死至无明,于是共有四观,即杂染逆观、杂染顺观、清净逆观、清净顺观,佛陀于菩提树下依缘起先后作此四观而觉悟成佛。过去六佛,如毗婆尸佛、尸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亦复如是。[22]总论十二缘起,即是佛陀如实观察人类有情的身心活动而发现众生生死轮回的原因与解脱清净的道理。

   佛在《杂·二九九经》中说到,“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因为“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23]《杂·二九六经》中也说“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24]《杂·二九九经》中又说,“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25]所以佛陀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26]但缘起法作为佛法的核心教义与外道不共,也并非那么容易理解。如《杂·二九三经》中说“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27]而佛弟子阿难觉得缘起“无甚深之义”,佛陀为他说阿须伦王有儿名拘那罗,见大海之水仅齐王腰,于是觉得大海水甚浅,而实际海水甚深,以至让“阿须伦儿足不至水底,极怀恐怖”。所以佛陀说“十二缘法极为甚深,非常人所能宣畅”。[28]

  (二)中道正见

   佛陀基…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一章 原始佛教中道之概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