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二章 常断中道

  第二章 常断中道

  所说的常断,即外道常见与断见。常见,又称常论、常邪见,即认为现世的某些存在在时空上常恒不变。如认为有情身心或现实世界为常恒不变,或有情身心中、现实世界中有某一部分为常恒不变。断见,又称断灭论,则认为现世的某些存在并非常恒不变,将来会断灭无余。如认为有情身心在现一期生命结束后不会再有来世。

   对于外道常见,佛说五蕴无常、世间无常、诸行无常;虽然说无常,但佛也不记世界常、无常,甚至经中也说涅槃是常,可见佛陀破斥常见但也没有偏执无常。对于外道断见,佛说轮回;虽然说轮回,但佛也说有断尽烦恼、超脱轮回之涅槃解脱;虽说有涅槃解脱,却也不是灰身灭智、断灭无所有,可见佛陀破斥断见也没有偏执不断。这无常而不断、不断中有断、断中又有不断,正是原始佛教的常断中道正见。

  一、针对常见,佛说无常

  世人基于自他不同性和自身相对独立性而起自我分别意识,由此生我见,又由我见生我执、我慢、我爱、我贪,于是认为我是永恒、我要永恒或我将永恒,最后生起常见。如《杂·一五二经》中说:“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恒、不变易法,如尔安住。”[44]因为认为“我”是常恒不变的,所以这一期生命结束以后还有来世,有来世自然也有前世。在前世、今世、来世的时间迁流中,有一常“我”从此世到彼世。印度婆罗门教由此成立常我轮回说。

   在确定轮回的“我”是常恒不变后,那接着就要考虑“我”所依住的外在世界了。《杂·一一九六经》中提到婆罗门教所说的天堂——梵天:“此处常、恒、不变易”,“纯一出离”,未曾见“有过此上者”。[45]梵在婆罗门教里,是作为世界的本源而最初称之为“原人”、“生主”,也就是世界创造神。此梵所住的梵天自然就成为印度婆罗门的最高天堂,而且是常恒不变、无复过上的。印度婆罗门教发展到《奥义书》时代,认为梵、我同质同源,如《杂·一五三经》中说:“如是我、彼[46],一切不二、不异、不灭。”[47]

   关于以上我及世界是常的外道见,佛在南传《梵网经》中作了总结。经中讲到前际论者由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也有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一分是常。如有外道忆起自己一生乃至百千生有同样的姓名、身份,或忆起自己一劫乃至十劫有同样的姓名、身份,或忆起自己十劫乃至四十劫有同样的姓名、身份,或世人以世俗理论推断我及世界是常,他们由这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是常。或有外道认为梵天是常、梵众天是无常,或认为不戏忘之诸天是常、戏忘之诸天是无常,或认为不意愤之诸天是常、意愤之诸天是无常,或有世人以世俗理论推断色身之我是无常而心意识之我是常,他们由这四种根据说我及世界一分是常。[48]另外经中说到后际论者还有十六种有想论、八种无想论、八种非有想非无想论,[49]因为此三十二见都是基于有我而立论,汉传《瑜伽师地论》与《大毗婆沙论》皆列入常见。[50]

  (一)佛说一切有为法无常

   对于外道以上常见,佛陀斥为邪见,而宣以无常正见。佛陀有时就五蕴说无常,有时就世间说无常,有时就一切行说无常,这些也即是一切有为法无常。原始佛教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即五蕴、世间、一切、一切行等,这些名相文字有别,含义却是一样的。

   1.五蕴无常

   五蕴,又称五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个范畴,佛陀常从这五个基本方面来分析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在《杂·八六经》中,佛陀用归谬法破斥常见而立无常见。如果有情色身“不应有病、有苦”,也自然不会为了消除这些痛苦与烦恼而“于色有所求”,如希望长寿、避免横死,希望健康、避免疾病。正是因为有情色身是无常变化的,所以有情色身“有病、有苦生”,由此产生种种痛苦与烦恼。为了消除这些痛苦与烦恼,就会希望这样、避免那样。受、想、行、识同样如此,所以佛陀说五蕴无常。[51]

   那五蕴为什么是无常的呢?佛陀在《杂·一一经》中以因缘法来解说:有情的色身是由毛、皮、肉、筋、骨、血液及种种内分泌物所组成,而这些组成物本身就是无常变化的。这些无常变化的组成物由于特定因缘形成了有情的色身,依赖于这些无常因缘的色身就更是无常的了。由于内外色是无常的,由内外色所带来的诸受、诸想、诸行、诸识当然也是无常变化的。这“无常因、无常缘所生”的五蕴又怎会是“有常”的呢?[52]

   就五蕴来说,色之无常比较直观、容易接受。但其后之心识,作为业与轮回的主要承载体,又由于有相对的独立性与能动性,世人最容易执其为我、为常,如说其为不灭的灵魂,而于受、想、行、识等四无色阴不能生厌、远离、解脱。就算是佛陀弟子,如果对佛法理解不到位,也会误解佛法而执此心识为常。如《[口*荼]帝经》中说有 [口*荼]帝比丘鸡和哆子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53]对于执心识为我、为常者,佛陀在《杂·二八九经》中说世人的四大色身住世或十年或百年,而心识的“异生异灭”尤过于色身。如猕猴在树间游戏时随时放舍一树枝随时攀缘另一树枝一样,常人的心识对于五欲六尘随时放舍一法随时攀缘另一法,“须臾转变”,“异生异灭”。对于根、尘、识和合而生触、由触而生的乐、苦、喜、忧、舍等诸受,由于触生则生、触灭则灭,随时因为触因缘的变化而变化。此无常、有为的诸受,决非为我,想、行、识同样如此。[54]

   2.世间无常

   在《阿含经》中,佛陀又把五受阴称为世间。如《杂·一三○七经》中佛说:“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55]世间,巴利语loka,有可毁灭、可破坏之义,如《杂·二三一经》中佛说“危脆败坏,是名世间”。我们现在常说国土危脆,如山河大地乃至日月星辰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这里所说的“危脆败坏”并非指外界的种种物质存在,而是特指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经中佛陀继续解释说,有情的六根接触外在的六尘时而生六识,根、尘、识三者和合而生触,由触而生诸受、想、行,有情此五蕴身心及其活动都是因缘所生,有生住异灭,不断迁流变化,所以经中佛说“危脆败坏法名为世间”。[56]

   在《杂·二三○经》中佛陀则明确说“世间”即指有情的五蕴身心及其活动:

   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所以者何?六入处集则触集,如是乃至纯大苦聚集。三弥离提,若无彼眼、无色、无眼识、无眼触、无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无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者,则无世间,亦不施设世间。所以者何?六入处灭则触灭,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灭故。[57]

   此经中说到,如果离开有情的五蕴身心及其活动,“则无世间”,佛陀“亦不施设世间”。为什么呢?因为有情的生死及烦恼与自身活动密切相关,如果六根攀缘六尘而生贪爱,由此产生种种痛苦与烦恼;如果六根于六尘不生贪爱,而不取不著,则能解脱种种痛苦与烦恼。所以《杂·二三三经》中干脆说世间即“谓六内入处”。[58]

   佛陀所施设的此世间,就有情个体来讲,即五受阴。但就有情整体来讲,即有情世间。有情世间一样也是危脆败坏的,如《世纪经·三中劫品》中讲到有情世间有三中劫:一是刀兵劫,人寿十岁时,有七日中彼此相互残杀,死者皆堕地狱中;二是饥饿劫,是时天不降雨、五谷不生,众生饿死者皆堕饿鬼中;三是疾疫劫,此界鬼神放逸淫乱,他方鬼神前来夺人精气、杀之而去,众生死者皆生天上。[59]

   3.一切行无常

   经中常说“一切行无常”,佛陀将其作为四法本之一。[60]此“一切行”之“行”,原为造作之意,此处为迁流变化之意。“一切行”即包括行蕴在内的一切有为法,经中又说为“一切”、“一切法”[61]、“一切有”[62],皆指有情的五蕴身心及其种种活动。如《杂·三一九经》中佛说“一切”:

   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63]

   此经中所说的“一切”,是指六根缘六尘而生六识,由根、尘、识三者和合而生触,由触而生诸受等。概括说,“一切”即是指有情的身心及其种种活动,与“世间”的内涵一样。又如《杂·一九五经》中佛说“一切无常”:

   云何一切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若眼触因缘生受,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彼亦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64]

   佛陀无论是说五蕴无常、世间无常还是一切无常,三者内涵是一样的,都是就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而说。而《阿含经》中所说的“一切”、“一切行”、“一切法”、“一切有”,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切有为法。

   佛陀本人虽然悲智圆满,也成就了四无所畏与如来十力,具有种种神通威力,堪能降伏诸天、魔、外道,但佛陀在《佛说力士移山经》中还是说“无常胜我”:

   一切诸力虽为强盛,百倍、千倍、万倍、亿倍,无常之力计为最胜,多所消伏。所以者何?如来身者金刚之数,无常胜我,当归坏败,吾今夜半当于力士所生之地而取灭度。[65]

   诸力及佛力中,无常力最胜。佛陀涅槃前最后所说即如来出世亦如昙花一现,“一切万物无常存者”。[66]现在佛如此,过去及将来佛亦如此。《增

  听法品

  第五经》中佛陀甚至说“若欲礼佛者,及诸最胜者,阴持入诸种,皆悉…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二章 常断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