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二章 常断中道▪P2

  ..续本文上一页观无常”。[67]

  (二)佛不记世界常无常

   世界,巴利语为loka-dhatu,汉语中有时略称为界。loka是指可毁坏的有情五蕴身心,即前面所说的世间,或说为五受阴世间、有情世间。loka-dhatu则指五蕴身心所依住的外在处所,小如乡村小镇,中如山河大地,大如日月星系等。可见“世界”与“世间”虽然有关联性,却是含义不同的两个词。

   根据所依住的有情身心杂欲及有色无色,整个世界又分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界各自包含有若干层天。在《世纪经·阎浮提州品》中讲到世界另一种层次划分,如以须弥山为中心、一日一月所照及的四天下为一小世界。此一小世界包括四大洲、八大海、九大山等,为人、地狱、饿鬼、傍生等欲界众生主要集居地。又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此一大千世界含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三个层次,故又名三千大千世界。此一大千世界又为一佛教化之范围,故又名为一佛刹。[68]

   《世纪经·三灾品》中讲到世界有三灾三复。其一,火灾生起时光音天以下世界坏灭,而后经过漫长时间才逐渐恢复。其二,水灾生起时遍净天以下世界坏灭,而后经过漫长时间才逐渐恢复。其三,风灾生起时果实天以下世界坏灭,而后经过漫长时间才逐渐恢复。[69]依据经中所讲,三灾充其量高达果实天,无想天、五净居天、四无色界天则无此患,众生界最高天——有想无想天寿命竟达八万四千劫,远非人寿百岁可以相比。

   外道常考察世界是常、非常、常非常还是非常非非常。佛陀则依其智慧,考察到有情若于五蕴身心生起无常决定见则能导向解脱,但离开有情的五蕴身心活动以外去探究世界是常还是无常等,佛陀认为这些个问题不仅没有意义反而增加苦闷、热恼,如南传《中部》:

   婆蹉,“世界是常住也”,此乃见之谬误、见之稠林、见之险道、见之歪曲、见之动转、见之结缚,伴苦、伴恼害、伴愁闷、伴热恼,不为厌离、不为离欲、不为灭尽、不为寂止、不为通智、不为正觉、不为涅槃转起之。婆磋,“世界是非常住也”……“世界是有边也”…… “世界是无边也”……“其命[与]其身同”……“其命[异]身异也”……“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如来死后非有亦非无”,此乃见之谬误、见之稠林、见之险道、见之歪曲、见之动转、见之结缚也,伴苦、伴恼害、伴愁闷、伴热恼,不为厌离、不为离欲、不为灭尽、不为寂止、不为通智、不为正觉、不为涅槃转起之。[70]

   有关世界是常、非常、既常又非常、既非常又非非常,世界是有边、无边、既有边又无边、既非有边又非无边,身即是命、身异命异,如来死后有、无、既有又无、既非有又非无等问题,佛陀认为以上诸见是“谬误”、是“歪曲”、是“结缚”,会伴随种种苦闷、热恼,不能由此而得解脱、正觉、涅槃,所以佛陀不予记说,经中常称这些问题为十四无记。佛陀在南传《布咤婆楼经》中向布咤婆楼解释说:

   此等不适合于义、不适合于法,而且非根本梵行,又不导于出离、离欲、止灭、寂静、证悟、正觉、涅槃也,是故我不记说也。[71]

   佛陀的教法是直指解脱,所以佛陀宣说四谛。而与解脱无关的这世界是常还是无常等十四个问题,佛陀则不记说。这些问题属于玄谈戏论,有时听着像是精思妙想而能让一些无知无见、无智无识的人引以为胜,实际却与解脱不相应。佛陀在上一经中进一步比喻说这些玄谈戏论者就好像一个要求娶国中第一美女的人,却对这个美女一无所知;又如想造阶梯登上高楼的人,却不知道高楼在哪里。

   有一个依佛陀出家的弟子叫摩罗迦子,他对佛陀不回答这些问题不以为然。终于有一天他来到世尊的住处,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质问世尊说如果世尊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不要藏着掖着,就直接告诉他答案,然后他就跟随世尊继续修学;如果世尊知道答案而不说,或者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不老实说不知道,那他就不再跟随世尊修学要还俗了。

   经中佛陀反驳了他的质问,佛陀从没说过自己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以此摄受他前来跟随,摩罗迦子也从没说过如果世尊回答了这些问题然后就跟随佛陀。接着佛陀说了著名的箭喻:如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亲朋好友为他请了医生要为他拔箭治疗,但此人却要在医生拔箭治疗前先要搞清楚射毒箭的人是何种姓、是何姓名、个子是高是矮、肤色是黑是黄、住处是村镇还是城市,以及是什么弓、什么弦、什么箭、什么箭羽,否则不让拔箭治疗。这个人很可能在搞清这些问题之前就毒发身亡了。正如此人一样,如果一个人执著于要搞清楚世界是常无常等问题而不关注生命中烦恼的解脱,在搞清问题之前他可能就死掉了。而且即使他确认世界是常或者是无常,不仅不能因此消除烦恼反而更生烦恼。所以佛陀对世界常无常等十四个问题不予记说,而着力宣说四谛,以此令众生得正觉、证涅槃。[72]

   但在汉译四阿含中,有关“世界”常无常中,通常译作“世间”常无常。“世间”与“世界”两词的内容虽有关联性,但其含义各有所指,前者指有情五蕴身心,后者指有情五蕴身心所依住的外在处所。但由于早期翻译水平有限,汉译经典中有时并没有将两者严格区分而多通用,这就对理解佛意造成障碍与混乱。如《杂·一三○七经》:

   我今但以一寻之身说于世界、世界集、世界灭、世界灭道迹。赤马天子,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是名世间。[73]

   此经前面的“世界、世界集、世界灭、世界灭道迹”的“世界”应为“世间”,这样与后文才能一致。又如《增

  苦乐品

  第六经》:

   云何世界不可思议?诸有邪见之人,世界断灭、世界不断灭,世界有边、世界无边……如是,比丘,世间不可思议。[74]

   此经后面的“世间不可思议”的“世间”应为“世界”。又如在《别译杂·一九六经》中,前面说的是“世界”常无常,后面却又说“世间”常无常。[75]而《别译杂·一九七经》中,前面说的是“世间”常无常,后面却又说“世界”常无常。[76]

  (三)经中也说常

   针对外道常见,佛陀说五蕴无常、世间无常、一切行无常,以此破执去贪、离欲解脱。一旦烦恼断尽,烦恼的因缘——惑业也泯灭,从而远离生死、不受后有、常住涅槃。由于远离烦恼、断尽烦恼、不起烦恼,所以寂静是涅槃的特性。如《杂·二八经》中佛说于五受阴“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77]

   佛法解脱的共通道是经无常随观、苦随观、无我随观而“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78]若圣弟子证入涅槃后,更是不取不著:“至于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这“皆由坏淫、怒、痴之所致也”。[79]

   由于涅槃有寂静的特性、不死的作用、无相的现状、不退转的特点,所以经中也说涅槃是常。如一比丘在《杂·一三五六经》中说“云何名为常?常者唯涅槃。云何为无常?谓诸有为法”。[80]前面佛说无常是就有为法而言,而涅槃不取不著、远离生死,是无为法,故说为常。又如佛陀在《杂·五一经》中说五受阴是坏法而“涅槃是不坏法”。[81]

   由于涅槃是以无所取、无所住、无所著为相状,所以佛陀《阿伽罗诃那经》中说“然涅槃者,无所依住”。[82]虽然经中在名言上说涅槃是“常”、“不坏”,只是为了方便让没有现证涅槃者对涅槃性相有一些相似了解,但说者本人若已证入涅槃了,他自己都“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更何况于涅槃起常见?证入有余依涅槃的圣者,由于其五蕴身心还存在,常与无常就在现生涅槃境界中得到合理的统一。

   总之,佛陀针对外道常见,说五蕴无常、世间无常、一切行无常,也即一切有为法无常。对于无为法如涅槃,佛陀则说为常。但佛陀却不记世界是常还是无常。佛陀无论怎样说,都有一个共同又根本的宗旨,那就是直指解脱:说一切有为法无常,是为了求证解脱;不记世界是常还是无常,是因为不关解脱;说涅槃是常,是因为不退解脱。

  二、针对断见,佛说轮回

  断见,又称断灭论,即偏执有情只有一期生命,没有来世,死后断灭而无所有。《梵动经》中讲到外道由七种根据持断灭论,或说由现生归断灭,或说由欲界归断灭,或说由色界归断灭,或说由无色空处归断灭,或说由无色识处归断灭,或说由无色不用处归断灭,或说由无色有想无想处归断灭。[83]对于没有三界观念的一般世俗人,多持现生断灭论。如经: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诸众生此世活,死后断坏无所有。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终时,地归地、水归水、火归火、风归风,根随空转……若说有者,彼一切虚诳妄说。若愚若智,死后他世俱断坏、无所有。[84]

   经中说的是有世俗人认为人死之后,四大所造之色身还归于四大,无论是愚人还是智者,都没有来世。这就像现在的唯物论者,认为人死后除了一副棺材、一座坟墓、尸骨化为尘土外,别无他物。既然没有了来世,那么也不存在今生作恶来世受苦、今生作善来世受乐的业报与轮回了。《弊宿经》中说到有弊宿婆罗门外道也持此断灭见:“无有他世,亦无更生,无善恶报。”[85]

  (一)佛说轮回

   对于断见论者,佛陀说世间凡夫有生死轮回。如《杂·二六七经》中佛说:“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86]断见论者之所以否认有来世,是因为他们首先否认了业与业报。佛法的正见则首先承认业…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二章 常断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