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無常”。[67]
(二)佛不記世界常無常
世界,巴利語爲loka-dhatu,漢語中有時略稱爲界。loka是指可毀壞的有情五蘊身心,即前面所說的世間,或說爲五受陰世間、有情世間。loka-dhatu則指五蘊身心所依住的外在處所,小如鄉村小鎮,中如山河大地,大如日月星系等。可見“世界”與“世間”雖然有關聯性,卻是含義不同的兩個詞。
根據所依住的有情身心雜欲及有色無色,整個世界又分欲界、色界、無色界,每一界各自包含有若幹層天。在《世紀經·閻浮提州品》中講到世界另一種層次劃分,如以須彌山爲中心、一日一月所照及的四天下爲一小世界。此一小世界包括四大洲、八大海、九大山等,爲人、地獄、餓鬼、傍生等欲界衆生主要集居地。又一千個小世界爲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此一大千世界含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叁個層次,故又名叁千大千世界。此一大千世界又爲一佛教化之範圍,故又名爲一佛刹。[68]
《世紀經·叁災品》中講到世界有叁災叁複。其一,火災生起時光音天以下世界壞滅,而後經過漫長時間才逐漸恢複。其二,水災生起時遍淨天以下世界壞滅,而後經過漫長時間才逐漸恢複。其叁,風災生起時果實天以下世界壞滅,而後經過漫長時間才逐漸恢複。[69]依據經中所講,叁災充其量高達果實天,無想天、五淨居天、四無色界天則無此患,衆生界最高天——有想無想天壽命竟達八萬四千劫,遠非人壽百歲可以相比。
外道常考察世界是常、非常、常非常還是非常非非常。佛陀則依其智慧,考察到有情若于五蘊身心生起無常決定見則能導向解脫,但離開有情的五蘊身心活動以外去探究世界是常還是無常等,佛陀認爲這些個問題不僅沒有意義反而增加苦悶、熱惱,如南傳《中部》:
婆蹉,“世界是常住也”,此乃見之謬誤、見之稠林、見之險道、見之歪曲、見之動轉、見之結縛,伴苦、伴惱害、伴愁悶、伴熱惱,不爲厭離、不爲離欲、不爲滅盡、不爲寂止、不爲通智、不爲正覺、不爲涅槃轉起之。婆磋,“世界是非常住也”……“世界是有邊也”…… “世界是無邊也”……“其命[與]其身同”……“其命[異]身異也”……“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亦有亦無”……“如來死後非有亦非無”,此乃見之謬誤、見之稠林、見之險道、見之歪曲、見之動轉、見之結縛也,伴苦、伴惱害、伴愁悶、伴熱惱,不爲厭離、不爲離欲、不爲滅盡、不爲寂止、不爲通智、不爲正覺、不爲涅槃轉起之。[70]
有關世界是常、非常、既常又非常、既非常又非非常,世界是有邊、無邊、既有邊又無邊、既非有邊又非無邊,身即是命、身異命異,如來死後有、無、既有又無、既非有又非無等問題,佛陀認爲以上諸見是“謬誤”、是“歪曲”、是“結縛”,會伴隨種種苦悶、熱惱,不能由此而得解脫、正覺、涅槃,所以佛陀不予記說,經中常稱這些問題爲十四無記。佛陀在南傳《布咤婆樓經》中向布咤婆樓解釋說:
此等不適合于義、不適合于法,而且非根本梵行,又不導于出離、離欲、止滅、寂靜、證悟、正覺、涅槃也,是故我不記說也。[71]
佛陀的教法是直指解脫,所以佛陀宣說四谛。而與解脫無關的這世界是常還是無常等十四個問題,佛陀則不記說。這些問題屬于玄談戲論,有時聽著像是精思妙想而能讓一些無知無見、無智無識的人引以爲勝,實際卻與解脫不相應。佛陀在上一經中進一步比喻說這些玄談戲論者就好像一個要求娶國中第一美女的人,卻對這個美女一無所知;又如想造階梯登上高樓的人,卻不知道高樓在哪裏。
有一個依佛陀出家的弟子叫摩羅迦子,他對佛陀不回答這些問題不以爲然。終于有一天他來到世尊的住處,和盤托出自己的想法,並且質問世尊說如果世尊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就不要藏著掖著,就直接告訴他答案,然後他就跟隨世尊繼續修學;如果世尊知道答案而不說,或者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也不老實說不知道,那他就不再跟隨世尊修學要還俗了。
經中佛陀反駁了他的質問,佛陀從沒說過自己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然後以此攝受他前來跟隨,摩羅迦子也從沒說過如果世尊回答了這些問題然後就跟隨佛陀。接著佛陀說了著名的箭喻:如一個人被毒箭所傷,親朋好友爲他請了醫生要爲他拔箭治療,但此人卻要在醫生拔箭治療前先要搞清楚射毒箭的人是何種姓、是何姓名、個子是高是矮、膚色是黑是黃、住處是村鎮還是城市,以及是什麼弓、什麼弦、什麼箭、什麼箭羽,否則不讓拔箭治療。這個人很可能在搞清這些問題之前就毒發身亡了。正如此人一樣,如果一個人執著于要搞清楚世界是常無常等問題而不關注生命中煩惱的解脫,在搞清問題之前他可能就死掉了。而且即使他確認世界是常或者是無常,不僅不能因此消除煩惱反而更生煩惱。所以佛陀對世界常無常等十四個問題不予記說,而著力宣說四谛,以此令衆生得正覺、證涅槃。[72]
但在漢譯四阿含中,有關“世界”常無常中,通常譯作“世間”常無常。“世間”與“世界”兩詞的內容雖有關聯性,但其含義各有所指,前者指有情五蘊身心,後者指有情五蘊身心所依住的外在處所。但由于早期翻譯水平有限,漢譯經典中有時並沒有將兩者嚴格區分而多通用,這就對理解佛意造成障礙與混亂。如《雜·一叁○七經》:
我今但以一尋之身說于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迹。赤馬天子,何等爲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爲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73]
此經前面的“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迹”的“世界”應爲“世間”,這樣與後文才能一致。又如《增
苦樂品
第六經》:
雲何世界不可思議?諸有邪見之人,世界斷滅、世界不斷滅,世界有邊、世界無邊……如是,比丘,世間不可思議。[74]
此經後面的“世間不可思議”的“世間”應爲“世界”。又如在《別譯雜·一九六經》中,前面說的是“世界”常無常,後面卻又說“世間”常無常。[75]而《別譯雜·一九七經》中,前面說的是“世間”常無常,後面卻又說“世界”常無常。[76]
(叁)經中也說常
針對外道常見,佛陀說五蘊無常、世間無常、一切行無常,以此破執去貪、離欲解脫。一旦煩惱斷盡,煩惱的因緣——惑業也泯滅,從而遠離生死、不受後有、常住涅槃。由于遠離煩惱、斷盡煩惱、不起煩惱,所以寂靜是涅槃的特性。如《雜·二八經》中佛說于五受陰“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77]
佛法解脫的共通道是經無常隨觀、苦隨觀、無我隨觀而“于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78]若聖弟子證入涅槃後,更是不取不著:“至于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這“皆由壞淫、怒、癡之所致也”。[79]
由于涅槃有寂靜的特性、不死的作用、無相的現狀、不退轉的特點,所以經中也說涅槃是常。如一比丘在《雜·一叁五六經》中說“雲何名爲常?常者唯涅槃。雲何爲無常?謂諸有爲法”。[80]前面佛說無常是就有爲法而言,而涅槃不取不著、遠離生死,是無爲法,故說爲常。又如佛陀在《雜·五一經》中說五受陰是壞法而“涅槃是不壞法”。[81]
由于涅槃是以無所取、無所住、無所著爲相狀,所以佛陀《阿伽羅诃那經》中說“然涅槃者,無所依住”。[82]雖然經中在名言上說涅槃是“常”、“不壞”,只是爲了方便讓沒有現證涅槃者對涅槃性相有一些相似了解,但說者本人若已證入涅槃了,他自己都“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更何況于涅槃起常見?證入有余依涅槃的聖者,由于其五蘊身心還存在,常與無常就在現生涅槃境界中得到合理的統一。
總之,佛陀針對外道常見,說五蘊無常、世間無常、一切行無常,也即一切有爲法無常。對于無爲法如涅槃,佛陀則說爲常。但佛陀卻不記世界是常還是無常。佛陀無論怎樣說,都有一個共同又根本的宗旨,那就是直指解脫:說一切有爲法無常,是爲了求證解脫;不記世界是常還是無常,是因爲不關解脫;說涅槃是常,是因爲不退解脫。
二、針對斷見,佛說輪回
斷見,又稱斷滅論,即偏執有情只有一期生命,沒有來世,死後斷滅而無所有。《梵動經》中講到外道由七種根據持斷滅論,或說由現生歸斷滅,或說由欲界歸斷滅,或說由色界歸斷滅,或說由無色空處歸斷滅,或說由無色識處歸斷滅,或說由無色不用處歸斷滅,或說由無色有想無想處歸斷滅。[83]對于沒有叁界觀念的一般世俗人,多持現生斷滅論。如經: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見我,令諸衆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諸衆生此世活,死後斷壞無所有。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終時,地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根隨空轉……若說有者,彼一切虛诳妄說。若愚若智,死後他世俱斷壞、無所有。[84]
經中說的是有世俗人認爲人死之後,四大所造之色身還歸于四大,無論是愚人還是智者,都沒有來世。這就像現在的唯物論者,認爲人死後除了一副棺材、一座墳墓、屍骨化爲塵土外,別無他物。既然沒有了來世,那麼也不存在今生作惡來世受苦、今生作善來世受樂的業報與輪回了。《弊宿經》中說到有弊宿婆羅門外道也持此斷滅見:“無有他世,亦無更生,無善惡報。”[85]
(一)佛說輪回
對于斷見論者,佛陀說世間凡夫有生死輪回。如《雜·二六七經》中佛說:“衆生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回生死,不知苦際。”[86]斷見論者之所以否認有來世,是因爲他們首先否認了業與業報。佛法的正見則首先承認業…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二章 常斷中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