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業報,世間凡夫之所以有生死輪回,那是因爲他們依惡業而來世墮惡趣、依善業而來世生善趣。如經:
人生于世,長夜受苦,有時地獄,有時畜生,有時餓鬼,于叁惡道空受衆苦。[87]
當修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無嗔恚、愚惑之想,亦能觀法,亦觀其義。若命終之後,生叁善處:生天上、人中、涅槃之道。[88]
輪回依叁界、五趣而成立。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五趣依叁界而住。地獄、餓鬼、畜生爲叁惡道,行十不善業者所生之處。人與天善趣,行有漏十善業者所生之處,而涅槃爲行無漏善業者所至之善處。
外道弊宿持“無有他世,亦無更生,無善惡報”等異見,有他自己所謂的根據,如沙門、婆羅門說他有親朋好友死後必墮地獄,于是他跟親朋好友約定如果確實墮入地獄當回來告知確實有地獄;又如沙門、婆羅門說他有親朋好友死後必生天上,結果他左等右等,親朋好友都沒有一個人來告知他確實有上天,許而不來,所以他確認沒有來世。童女迦葉[89]通過種種比喻及推理破斥了他的斷滅論,如墮地獄者爲獄卒所縛、不得自由,又哪能回到世間告訴他?生天上者都忙著享受天福而視人間如廁,哪會放下天福再跳回人間茅坑來告訴他?再者人間百歲相當于忉利天一日一夜,就算親朋好友願意一兩天後就從天上回來,可到了人間卻已經物是人非了。弊宿婆羅門爲了求證人有神識從此生到來世,于是利用犯人做了殘酷的試驗。如將犯人置大釜中而後厚泥密封,釜下火煮,侍衆圍守,卻始終不見有神識出入。弊宿婆羅門又縛來犯人將其剝皮割肉、截骨掏髓,可全身上下哪裏都沒發現有神識。童女迦葉解釋說神識靠凡夫肉眼不可見,只有成就天眼者才可見。弊宿婆羅門又對比死者前後體重,發現死後不輕反重,如是確認沒有神識從身體中出來往至來世。童女迦葉比喻說人活時如熱鐵柔軟而輕,人死後如冷鐵剛強而重。弊宿婆羅門最後诘難說,如果說有來世可以生天、死後的來世勝過今生,那所謂的行善修行人大可以自殺後生天享福去,而現在沒有誰自殺卻都賴在人間,可見死不如生。童女迦葉比喻說,通過自殺求生天上,好比不等自然分娩而以刀剖腹求生兒子一樣荒謬。弊宿婆羅門被折服,自此以後皈依叁寶,“常淨施衆僧,不令斷絕”。[90]
(二)佛說斷苦
雖然世人由于無明與貪愛,而于叁界五趣中死此生彼、長夜受苦,但此輪回大苦及現實人生中種種煩惱並非不能消除。面對人生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與煩惱,佛陀爲了斷苦求解脫,放棄王宮生活而獨自出家學道,苦行六年。圓滿證悟究竟解脫後,又輾轉各地宣揚他的解脫教法利益世人,直到滅度。佛陀以他的前半生思索、尋覓滅苦之道,又以他後半生解說、宣揚滅苦之道。佛陀將此滅苦之實踐方法總結爲八正道,略說則是戒、定、慧,細說則是叁十七道品。通過對此法門的真切實踐,社會人生的種種痛苦與煩惱得以消除、斷滅,橫超叁界、出離輪回,而證入究竟安隱的涅槃解脫。
根據煩惱、結使斷滅程度,佛陀漸次安立解脫的四果。如初果須陀洹斷除了身見、戒禁取、疑等叁結,二果斯陀含淫、怒、癡薄,叁果阿那含五下分結斷,四果阿羅漢五上分結斷,至此一切煩惱斷盡無余,得究竟解脫,不受後有。[91]
由于佛陀說無常、無我,說斷苦、解脫,說阿羅漢不受後有,就有些弟子執文害義而取斷滅見,認爲阿羅漢死後一無所有。如《雜·一〇四經》說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惡邪見:“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92]經中舍利弗開導焰摩迦說,五受陰非如來,也非離五受陰而有如來。但如來“見法真實”、“住無所得”,因爲無所得,所以“無所施設”,即不說五受陰是如來、非五受陰是如來,以及如來死後爲有、爲無、爲又有又無、爲非有非無等。阿羅漢弟子同樣如此,不能說阿羅漢死後一無所有。又如《雜·七二經》中佛說:
阿羅漢者,非有他世死、非無他世死、非有無他世死、非非有無他世死,廣說無量,諸數永滅。[93]
經中所說的“不受後有”,是說無漏解脫的阿羅漢一無所著,不再執取業有從而不再經受由業有帶來的種種痛苦與煩惱,而不是說究竟解脫後一無所有。一無所著與一無所有是有明顯區別的。如《雜·一〇四經》中佛說由“不著故自覺涅槃”:
多聞聖弟子于此五受陰,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于此五受陰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94]
《增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
第十經》中佛陀又說到四向四果等聖弟子“流轉生死”卻“不住生死”。[95]也就是說所謂的“度生死”,並不是說消滅生死、完全沒有生死,而是說于生死不再有絲毫的執著,從而消除由生死所帶來的種種痛苦與煩惱。由此可見,如果執文害義,認爲涅槃解脫後是一無所有,如阿羅漢及如來等無余涅槃後是灰身滅智,那是誤解佛法。
總之,針對外道斷見,佛陀說世俗人有生死輪回。但對于厭離輪回大苦的人,佛陀也說有八正道能出離輪回、究竟解脫。而究竟解脫的如來及阿羅漢弟子死後也並非一無所有。
叁、常斷中道
常見論者執我或世界爲常,或一分爲常,認爲有一“我”永恒不變,從此世到彼世。針對我常論者,佛陀說五蘊無常、世間無常、一切無常,于無常沒有減損。雖然五蘊世間無常,佛陀卻對世界是常還是無常不予記說。另一方面,因于無常的五蘊能離欲、解脫而證得的涅槃卻是常,這即是無常而有常,于無常沒有增益。可見佛陀破斥常見但也沒有偏執無常。
斷見論者認爲無有我從此世到彼世,這一期生命結束後,則斷滅無所有,也就不存在輪回與叁世因果。針對斷見論者,佛陀說有情依業而有業報與輪回,這即是相續而不斷。雖說有業報與輪回,但是依八正道也能斷盡世苦、究竟解脫,這即是不斷而有斷。雖說究竟解脫、不受後有,卻也不是灰身滅智、斷滅無所有,這即是斷中而有不斷。可見佛陀破斥斷見也沒有偏執不斷。
對于常斷兩種邊見,佛陀沒有傾向于任何一邊,也沒有爲了破斥一邊而執取另一邊。其中奧妙就在于依據緣起法而確立了佛法的中道見。如世俗常見論者認爲“我”是常恒不變的,由此認爲此“我”能自我主宰、不受他影響也不影響他人,所以說自己有所作、自己有所受,即自作自受。斷滅論者認爲人死後一無所有,由此認爲沒有來世、沒有真實我,世間種種現象只是由外在的力量決定其生滅變化,即他作他受。佛陀則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正如《雜·叁○○經》中佛說:
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96]
經中“自作自覺”中的“覺”是“受”的另譯。《別譯雜阿含經》則說到“不常不斷”,如經中佛說:
若說有我,即墮常見;若說無我,即墮斷見。如來說法,舍離二邊,會于中道。以此諸法,壞故不常,續故不斷,不常不斷。因是有是,因是生故,彼則得生;若因不生,則彼不生。[97]
上面兩經的常斷二見,分別是依有我、無我而確立。而假名有情之我,是因緣和合法,是無常之我,又依業而有業報與輪回,所以經中說“壞故不常,續故不斷”。佛陀依據十二緣起確立“不常不斷”的如實中道見,無取無著,這正契合了佛法中正舍方便、直指解脫果的宗趣。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二章 常斷中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