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二章 常断中道▪P3

  ..续本文上一页与业报,世间凡夫之所以有生死轮回,那是因为他们依恶业而来世堕恶趣、依善业而来世生善趣。如经:

   人生于世,长夜受苦,有时地狱,有时畜生,有时饿鬼,于三恶道空受众苦。[87]

   当修无常想、广布无常想,便无嗔恚、愚惑之想,亦能观法,亦观其义。若命终之后,生三善处:生天上、人中、涅槃之道。[88]

   轮回依三界、五趣而成立。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趣依三界而住。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道,行十不善业者所生之处。人与天善趣,行有漏十善业者所生之处,而涅槃为行无漏善业者所至之善处。

   外道弊宿持“无有他世,亦无更生,无善恶报”等异见,有他自己所谓的根据,如沙门、婆罗门说他有亲朋好友死后必堕地狱,于是他跟亲朋好友约定如果确实堕入地狱当回来告知确实有地狱;又如沙门、婆罗门说他有亲朋好友死后必生天上,结果他左等右等,亲朋好友都没有一个人来告知他确实有上天,许而不来,所以他确认没有来世。童女迦叶[89]通过种种比喻及推理破斥了他的断灭论,如堕地狱者为狱卒所缚、不得自由,又哪能回到世间告诉他?生天上者都忙着享受天福而视人间如厕,哪会放下天福再跳回人间茅坑来告诉他?再者人间百岁相当于忉利天一日一夜,就算亲朋好友愿意一两天后就从天上回来,可到了人间却已经物是人非了。弊宿婆罗门为了求证人有神识从此生到来世,于是利用犯人做了残酷的试验。如将犯人置大釜中而后厚泥密封,釜下火煮,侍众围守,却始终不见有神识出入。弊宿婆罗门又缚来犯人将其剥皮割肉、截骨掏髓,可全身上下哪里都没发现有神识。童女迦叶解释说神识靠凡夫肉眼不可见,只有成就天眼者才可见。弊宿婆罗门又对比死者前后体重,发现死后不轻反重,如是确认没有神识从身体中出来往至来世。童女迦叶比喻说人活时如热铁柔软而轻,人死后如冷铁刚强而重。弊宿婆罗门最后诘难说,如果说有来世可以生天、死后的来世胜过今生,那所谓的行善修行人大可以自杀后生天享福去,而现在没有谁自杀却都赖在人间,可见死不如生。童女迦叶比喻说,通过自杀求生天上,好比不等自然分娩而以刀剖腹求生儿子一样荒谬。弊宿婆罗门被折服,自此以后皈依三宝,“常净施众僧,不令断绝”。[90]

  (二)佛说断苦

   虽然世人由于无明与贪爱,而于三界五趣中死此生彼、长夜受苦,但此轮回大苦及现实人生中种种烦恼并非不能消除。面对人生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与烦恼,佛陀为了断苦求解脱,放弃王宫生活而独自出家学道,苦行六年。圆满证悟究竟解脱后,又辗转各地宣扬他的解脱教法利益世人,直到灭度。佛陀以他的前半生思索、寻觅灭苦之道,又以他后半生解说、宣扬灭苦之道。佛陀将此灭苦之实践方法总结为八正道,略说则是戒、定、慧,细说则是三十七道品。通过对此法门的真切实践,社会人生的种种痛苦与烦恼得以消除、断灭,横超三界、出离轮回,而证入究竟安隐的涅槃解脱。

   根据烦恼、结使断灭程度,佛陀渐次安立解脱的四果。如初果须陀洹断除了身见、戒禁取、疑等三结,二果斯陀含淫、怒、痴薄,三果阿那含五下分结断,四果阿罗汉五上分结断,至此一切烦恼断尽无余,得究竟解脱,不受后有。[91]

   由于佛陀说无常、无我,说断苦、解脱,说阿罗汉不受后有,就有些弟子执文害义而取断灭见,认为阿罗汉死后一无所有。如《杂·一〇四经》说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恶邪见:“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92]经中舍利弗开导焰摩迦说,五受阴非如来,也非离五受阴而有如来。但如来“见法真实”、“住无所得”,因为无所得,所以“无所施设”,即不说五受阴是如来、非五受阴是如来,以及如来死后为有、为无、为又有又无、为非有非无等。阿罗汉弟子同样如此,不能说阿罗汉死后一无所有。又如《杂·七二经》中佛说:

   阿罗汉者,非有他世死、非无他世死、非有无他世死、非非有无他世死,广说无量,诸数永灭。[93]

   经中所说的“不受后有”,是说无漏解脱的阿罗汉一无所著,不再执取业有从而不再经受由业有带来的种种痛苦与烦恼,而不是说究竟解脱后一无所有。一无所著与一无所有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杂·一〇四经》中佛说由“不著故自觉涅槃”:

   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于此五受阴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94]

   《增

  马血天子问八政品

  第十经》中佛陀又说到四向四果等圣弟子“流转生死”却“不住生死”。[95]也就是说所谓的“度生死”,并不是说消灭生死、完全没有生死,而是说于生死不再有丝毫的执著,从而消除由生死所带来的种种痛苦与烦恼。由此可见,如果执文害义,认为涅槃解脱后是一无所有,如阿罗汉及如来等无余涅槃后是灰身灭智,那是误解佛法。

   总之,针对外道断见,佛陀说世俗人有生死轮回。但对于厌离轮回大苦的人,佛陀也说有八正道能出离轮回、究竟解脱。而究竟解脱的如来及阿罗汉弟子死后也并非一无所有。

  三、常断中道

  常见论者执我或世界为常,或一分为常,认为有一“我”永恒不变,从此世到彼世。针对我常论者,佛陀说五蕴无常、世间无常、一切无常,于无常没有减损。虽然五蕴世间无常,佛陀却对世界是常还是无常不予记说。另一方面,因于无常的五蕴能离欲、解脱而证得的涅槃却是常,这即是无常而有常,于无常没有增益。可见佛陀破斥常见但也没有偏执无常。

   断见论者认为无有我从此世到彼世,这一期生命结束后,则断灭无所有,也就不存在轮回与三世因果。针对断见论者,佛陀说有情依业而有业报与轮回,这即是相续而不断。虽说有业报与轮回,但是依八正道也能断尽世苦、究竟解脱,这即是不断而有断。虽说究竟解脱、不受后有,却也不是灰身灭智、断灭无所有,这即是断中而有不断。可见佛陀破斥断见也没有偏执不断。

   对于常断两种边见,佛陀没有倾向于任何一边,也没有为了破斥一边而执取另一边。其中奥妙就在于依据缘起法而确立了佛法的中道见。如世俗常见论者认为“我”是常恒不变的,由此认为此“我”能自我主宰、不受他影响也不影响他人,所以说自己有所作、自己有所受,即自作自受。断灭论者认为人死后一无所有,由此认为没有来世、没有真实我,世间种种现象只是由外在的力量决定其生灭变化,即他作他受。佛陀则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正如《杂·三○○经》中佛说:

   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96]

   经中“自作自觉”中的“觉”是“受”的另译。《别译杂阿含经》则说到“不常不断”,如经中佛说:

   若说有我,即堕常见;若说无我,即堕断见。如来说法,舍离二边,会于中道。以此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不常不断。因是有是,因是生故,彼则得生;若因不生,则彼不生。[97]

   上面两经的常断二见,分别是依有我、无我而确立。而假名有情之我,是因缘和合法,是无常之我,又依业而有业报与轮回,所以经中说“坏故不常,续故不断”。佛陀依据十二缘起确立“不常不断”的如实中道见,无取无著,这正契合了佛法中正舍方便、直指解脱果的宗趣。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二章 常断中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