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二章 常斷中道

  第二章 常斷中道

  所說的常斷,即外道常見與斷見。常見,又稱常論、常邪見,即認爲現世的某些存在在時空上常恒不變。如認爲有情身心或現實世界爲常恒不變,或有情身心中、現實世界中有某一部分爲常恒不變。斷見,又稱斷滅論,則認爲現世的某些存在並非常恒不變,將來會斷滅無余。如認爲有情身心在現一期生命結束後不會再有來世。

   對于外道常見,佛說五蘊無常、世間無常、諸行無常;雖然說無常,但佛也不記世界常、無常,甚至經中也說涅槃是常,可見佛陀破斥常見但也沒有偏執無常。對于外道斷見,佛說輪回;雖然說輪回,但佛也說有斷盡煩惱、超脫輪回之涅槃解脫;雖說有涅槃解脫,卻也不是灰身滅智、斷滅無所有,可見佛陀破斥斷見也沒有偏執不斷。這無常而不斷、不斷中有斷、斷中又有不斷,正是原始佛教的常斷中道正見。

  一、針對常見,佛說無常

  世人基于自他不同性和自身相對獨立性而起自我分別意識,由此生我見,又由我見生我執、我慢、我愛、我貪,于是認爲我是永恒、我要永恒或我將永恒,最後生起常見。如《雜·一五二經》中說:“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恒、不變易法,如爾安住。”[44]因爲認爲“我”是常恒不變的,所以這一期生命結束以後還有來世,有來世自然也有前世。在前世、今世、來世的時間遷流中,有一常“我”從此世到彼世。印度婆羅門教由此成立常我輪回說。

   在確定輪回的“我”是常恒不變後,那接著就要考慮“我”所依住的外在世界了。《雜·一一九六經》中提到婆羅門教所說的天堂——梵天:“此處常、恒、不變易”,“純一出離”,未曾見“有過此上者”。[45]梵在婆羅門教裏,是作爲世界的本源而最初稱之爲“原人”、“生主”,也就是世界創造神。此梵所住的梵天自然就成爲印度婆羅門的最高天堂,而且是常恒不變、無複過上的。印度婆羅門教發展到《奧義書》時代,認爲梵、我同質同源,如《雜·一五叁經》中說:“如是我、彼[46],一切不二、不異、不滅。”[47]

   關于以上我及世界是常的外道見,佛在南傳《梵網經》中作了總結。經中講到前際論者由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常,也有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如有外道憶起自己一生乃至百千生有同樣的姓名、身份,或憶起自己一劫乃至十劫有同樣的姓名、身份,或憶起自己十劫乃至四十劫有同樣的姓名、身份,或世人以世俗理論推斷我及世界是常,他們由這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是常。或有外道認爲梵天是常、梵衆天是無常,或認爲不戲忘之諸天是常、戲忘之諸天是無常,或認爲不意憤之諸天是常、意憤之諸天是無常,或有世人以世俗理論推斷色身之我是無常而心意識之我是常,他們由這四種根據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48]另外經中說到後際論者還有十六種有想論、八種無想論、八種非有想非無想論,[49]因爲此叁十二見都是基于有我而立論,漢傳《瑜伽師地論》與《大毗婆沙論》皆列入常見。[50]

  (一)佛說一切有爲法無常

   對于外道以上常見,佛陀斥爲邪見,而宣以無常正見。佛陀有時就五蘊說無常,有時就世間說無常,有時就一切行說無常,這些也即是一切有爲法無常。原始佛教所說的一切有爲法,即五蘊、世間、一切、一切行等,這些名相文字有別,含義卻是一樣的。

   1.五蘊無常

   五蘊,又稱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等五個範疇,佛陀常從這五個基本方面來分析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動。在《雜·八六經》中,佛陀用歸謬法破斥常見而立無常見。如果有情色身“不應有病、有苦”,也自然不會爲了消除這些痛苦與煩惱而“于色有所求”,如希望長壽、避免橫死,希望健康、避免疾病。正是因爲有情色身是無常變化的,所以有情色身“有病、有苦生”,由此産生種種痛苦與煩惱。爲了消除這些痛苦與煩惱,就會希望這樣、避免那樣。受、想、行、識同樣如此,所以佛陀說五蘊無常。[51]

   那五蘊爲什麼是無常的呢?佛陀在《雜·一一經》中以因緣法來解說:有情的色身是由毛、皮、肉、筋、骨、血液及種種內分泌物所組成,而這些組成物本身就是無常變化的。這些無常變化的組成物由于特定因緣形成了有情的色身,依賴于這些無常因緣的色身就更是無常的了。由于內外色是無常的,由內外色所帶來的諸受、諸想、諸行、諸識當然也是無常變化的。這“無常因、無常緣所生”的五蘊又怎會是“有常”的呢?[52]

   就五蘊來說,色之無常比較直觀、容易接受。但其後之心識,作爲業與輪回的主要承載體,又由于有相對的獨立性與能動性,世人最容易執其爲我、爲常,如說其爲不滅的靈魂,而于受、想、行、識等四無色陰不能生厭、遠離、解脫。就算是佛陀弟子,如果對佛法理解不到位,也會誤解佛法而執此心識爲常。如《[口*荼]帝經》中說有 [口*荼]帝比丘雞和哆子生如是惡見:“我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53]對于執心識爲我、爲常者,佛陀在《雜·二八九經》中說世人的四大色身住世或十年或百年,而心識的“異生異滅”尤過于色身。如猕猴在樹間遊戲時隨時放舍一樹枝隨時攀緣另一樹枝一樣,常人的心識對于五欲六塵隨時放舍一法隨時攀緣另一法,“須臾轉變”,“異生異滅”。對于根、塵、識和合而生觸、由觸而生的樂、苦、喜、憂、舍等諸受,由于觸生則生、觸滅則滅,隨時因爲觸因緣的變化而變化。此無常、有爲的諸受,決非爲我,想、行、識同樣如此。[54]

   2.世間無常

   在《阿含經》中,佛陀又把五受陰稱爲世間。如《雜·一叁○七經》中佛說:“何等爲世間?謂五受陰。”[55]世間,巴利語loka,有可毀滅、可破壞之義,如《雜·二叁一經》中佛說“危脆敗壞,是名世間”。我們現在常說國土危脆,如山河大地乃至日月星辰等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但這裏所說的“危脆敗壞”並非指外界的種種物質存在,而是特指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動。經中佛陀繼續解釋說,有情的六根接觸外在的六塵時而生六識,根、塵、識叁者和合而生觸,由觸而生諸受、想、行,有情此五蘊身心及其活動都是因緣所生,有生住異滅,不斷遷流變化,所以經中佛說“危脆敗壞法名爲世間”。[56]

   在《雜·二叁○經》中佛陀則明確說“世間”即指有情的五蘊身心及其活動:

   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叁彌離提,若無彼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觸、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無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者,則無世間,亦不施設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滅則觸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故。[57]

   此經中說到,如果離開有情的五蘊身心及其活動,“則無世間”,佛陀“亦不施設世間”。爲什麼呢?因爲有情的生死及煩惱與自身活動密切相關,如果六根攀緣六塵而生貪愛,由此産生種種痛苦與煩惱;如果六根于六塵不生貪愛,而不取不著,則能解脫種種痛苦與煩惱。所以《雜·二叁叁經》中幹脆說世間即“謂六內入處”。[58]

   佛陀所施設的此世間,就有情個體來講,即五受陰。但就有情整體來講,即有情世間。有情世間一樣也是危脆敗壞的,如《世紀經·叁中劫品》中講到有情世間有叁中劫:一是刀兵劫,人壽十歲時,有七日中彼此相互殘殺,死者皆墮地獄中;二是饑餓劫,是時天不降雨、五谷不生,衆生餓死者皆墮餓鬼中;叁是疾疫劫,此界鬼神放逸淫亂,他方鬼神前來奪人精氣、殺之而去,衆生死者皆生天上。[59]

   3.一切行無常

   經中常說“一切行無常”,佛陀將其作爲四法本之一。[60]此“一切行”之“行”,原爲造作之意,此處爲遷流變化之意。“一切行”即包括行蘊在內的一切有爲法,經中又說爲“一切”、“一切法”[61]、“一切有”[62],皆指有情的五蘊身心及其種種活動。如《雜·叁一九經》中佛說“一切”:

   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複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昙所說一切我今舍,別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63]

   此經中所說的“一切”,是指六根緣六塵而生六識,由根、塵、識叁者和合而生觸,由觸而生諸受等。概括說,“一切”即是指有情的身心及其種種活動,與“世間”的內涵一樣。又如《雜·一九五經》中佛說“一切無常”:

   雲何一切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若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彼亦無常。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64]

   佛陀無論是說五蘊無常、世間無常還是一切無常,叁者內涵是一樣的,都是就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動而說。而《阿含經》中所說的“一切”、“一切行”、“一切法”、“一切有”,即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切有爲法。

   佛陀本人雖然悲智圓滿,也成就了四無所畏與如來十力,具有種種神通威力,堪能降伏諸天、魔、外道,但佛陀在《佛說力士移山經》中還是說“無常勝我”:

   一切諸力雖爲強盛,百倍、千倍、萬倍、億倍,無常之力計爲最勝,多所消伏。所以者何?如來身者金剛之數,無常勝我,當歸壞敗,吾今夜半當于力士所生之地而取滅度。[65]

   諸力及佛力中,無常力最勝。佛陀涅槃前最後所說即如來出世亦如昙花一現,“一切萬物無常存者”。[66]現在佛如此,過去及將來佛亦如此。《增

  聽法品

  第五經》中佛陀甚至說“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陰持入諸種,皆悉…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二章 常斷中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