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佛教中道之概說
中道,巴利語爲majjhima-patipadā,其中majjhima有中間的、適中的、溫和的、有節製的意思,patipadā指途徑、方法、樣式,合起來即遠離過激與偏執的適中之法、中正之道。就原始佛教來說,通過正確理解十二緣起,遠離常見與斷見、有見與無見、執有常我與執無俗我等偏頗之看法,由此確立如實之中道見;又遵行、修學八正道,遠離享樂與苦行、急進與懈怠、避世與著世等偏頗之實踐,由此確立智慧之中道行。但八正道是以正見爲先導而成就正志至正定的,因而十二緣起是中道的根本,八正道則是中道的內容。
一、原始佛教中道的根本
《雜·二八七經》中說到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獨一靜處,專精禅思”,依十二緣起作順逆觀察。衆生有“老死”是因爲“生”,衆生有“生”是因爲“有”,衆生有“有”是因爲“取”,衆生有“取”是因爲“愛”,衆生有“愛”是因爲“受”,衆生有“受”是因爲“觸”,衆生有“觸”是因爲“六入處”,衆生有“六入處”是因爲“名色”,衆生有“名色”是因爲“識”。這是佛陀依十二緣起作雜染逆觀。正是因爲衆生由“識”而生“名色”,由“名色”而生“六入處”,由“六入處”而生“觸”,由“觸”而生“受”,由“受”而生“愛”,由“愛”而生“取”,由“取”而生“有”,由“有”而生“生”,由“生”而生“老死”,“如是純大苦聚集”。這是佛陀依十二緣起作雜染順觀。[17]衆生無“生”則無“老死”,“生”滅則“老死”滅,于是“有”滅則“生”滅,“取”滅則“有”滅,“愛”滅則“取”滅,“受”滅則“愛”滅,“觸”滅則“受”滅,“六入處”滅則“受”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識”滅則“名色”滅,“行”滅則“識”滅,“無明”滅則“行”滅。這是佛陀依十二緣起作清淨逆觀。衆生若是無“無明”則無“行”,“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如是純大苦聚滅”。這是佛陀依十二緣起作清淨順觀。佛陀依此徹底明了衆生生死輪回的原因與究竟解脫的方法,由此遠離一切煩惱系縛而覺悟成佛。佛陀之所以能夠徹見緣起法相,是因爲依八正道而行,經中稱此爲“古仙人道”,如經中佛說“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後爲諸衆生“開示顯發”,令“正向信樂”“梵行增廣”而“多所饒益”。[18]佛陀因爲覺悟十二緣起而圓滿成佛,又依十二緣起確立中道,如南傳《相應部》:
迦旃延!此世間多依止于有與無之兩[極端]。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集者,則此世間爲非無者;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滅者,則此世間爲非有者。迦旃延!此世間多爲方便所囚、計、取著。聖弟子計使、取著于此心之依處,不囚于“予是我”,無著、無住,苦生則見生,苦滅則見滅,不惑不疑,無緣他事,是彼智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見。迦旃延!說“一切爲有”,此乃一極端;說“一切爲無”,此乃第二極端。迦旃延!如來離此等之兩端,而依中道說法: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爲全苦蘊之集;因無明之無余,離貪滅乃行滅,行滅乃識滅……如是則是全苦蘊之滅。[19]
外道見諸法之集起而執有,或見諸法之消滅而執無,佛陀依緣起正見諸法之生住異滅而遠離此二極端,十二緣起即作爲中道的根本而確立如實之正見。
(一)十二緣起
所謂十二緣起,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此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受、愛、取、有、生、老死爲緣起十二支,佛陀正是借助此十二支之間緣生緣滅的關系徹底明了有情生死輪回的原因與修行解脫的道理。
關于無明,《雜·二九八經》中佛說:
彼雲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于內、不知于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于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于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暗、無明、大冥,是名無明。[20]
無明指沒有智慧的狀態,如因爲沒有任何光明目不見物一樣。經中說“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這是說不知事物在時間上的遷流變化。“不知于內、不知于外、不知于內外”,這是說不知事物在空間上的遷流變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這是說不知業力果報。“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這是說不知思想、言語、行爲是善是惡、有罪無罪,不知一些思想、言語、行爲是助長善還是助長惡、不知是增加罪業還是減少罪業。另外不知叁寶、不知四谛、不知因緣及因緣所生法,不知劣勝、染淨,不能分別緣起,如此等沒有智慧、不能正知正見的狀態即是無明。行指身心的種種造作,分爲叁種:身行、口行、意行,也即是有漏的身口意叁業。所謂無明緣行,即是因爲無智無識而導致種種錯亂、顛倒、迷妄的身心活動。
識是了別義,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能了別色、聲、香、味、觸等六塵。所謂行緣識,即是由過去的身心活動産生的知識與經驗能影響、決定現在的意識分別。在叁世輪回中,則是指過去世的業力牽引神識在五趣中輪回投生。
名指四無色陰,即受、想、行、識等精神活動。色指地、水、火、風等四大及由此四大所組建的種種物質存在。名色即有情的身心總體。所謂識緣名色,即是神識投生後最初形成的下一期生命體的身心——六根尚未完備的胚胎。
六入處,或說六入、六處、內六入、內六處,也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謂名色緣六入處,即是由最初的胚胎逐漸發育成形而使胎兒六根完備。
觸指根、塵、識叁者的交合作用,分爲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六種。所謂六入處緣觸,是指胎兒出生以後,六根攀緣外在的六塵而六識發生作用,也即是身心與內外境的對接。
受指身心的感受,分爲叁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所謂觸緣受,即是根、塵、識叁者交合作用時,身心領納外境所帶來的種種感受。
愛指內心對外境的染汙希求,因爲宏觀外境分爲叁界,所以對應的愛也有叁種:欲愛、色愛、無色愛,即分別爲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種種染汙希求。所謂受緣愛,當身心領納可意境而生樂受時心生染著、樂住。
取指五蘊身心的種種貪求,分爲四種:欲取、見取、戒取、我取。欲取指對欲界五欲的種種貪求。見取指對種種邪分別的執著。戒取又名戒禁取,指執取禁戒、以爲由此能得解脫。我取又名我語取,衆生論說有我而起我見、我慢、我愛、我貪等。所謂愛緣取,即是基于內心的愛念而不斷向身心內外貪求。
有即存在義,即種種有漏的業果。大而言之,叁界即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欲界的種種存在即欲有,色界的種種存在即色有,無色界的種種存在即無色有。所謂取緣有,即是由于不斷向內外貪求而成就了叁界中種種有漏的業果。
生即從無而現有,如有情從此趣死後輪回到另一趣,得到新的蘊、處、界,得到新的命根,這即是生。所謂有緣生,即是說由于過去所造的種種有漏業果不斷累積而成就了在叁界中繼續輪回投生。
老指有情生命機體的衰老,死指有情此期生命結束時身壞、火離、壽盡、命滅、識遷。所謂生緣老死,即是說有情有生必有死,漸趨向死是謂老,識正舍陰是謂死。
從無明、行到生、老死等緣起十二支,無不是人類、有情的身心活動現象,它們的緣生緣滅也無時不在說明有情生死輪回的原因以及解脫清淨的可能。佛陀也正是于十二緣起作順逆觀察、開二門四觀而覺悟成佛、解脫清淨。二門,即流轉門與還滅門,在《雜·叁五八經》說爲增法、減法(滅法)。[21]流轉門爲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主要說明有情生死輪回的原因,依流轉門作觀即雜染觀;還滅門爲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主要說明解脫清淨的道理,以還滅門作觀即清淨觀。此雜染觀與清淨觀又各有順逆兩種,順者從無明至老死,逆者從老死至無明,于是共有四觀,即雜染逆觀、雜染順觀、清淨逆觀、清淨順觀,佛陀于菩提樹下依緣起先後作此四觀而覺悟成佛。過去六佛,如毗婆屍佛、屍棄佛、毗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複如是。[22]總論十二緣起,即是佛陀如實觀察人類有情的身心活動而發現衆生生死輪回的原因與解脫清淨的道理。
佛在《雜·二九九經》中說到,“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因爲“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23]《雜·二九六經》中也說“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24]《雜·二九九經》中又說,“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25]所以佛陀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26]但緣起法作爲佛法的核心教義與外道不共,也並非那麼容易理解。如《雜·二九叁經》中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複甚深難見”。[27]而佛弟子阿難覺得緣起“無甚深之義”,佛陀爲他說阿須倫王有兒名拘那羅,見大海之水僅齊王腰,于是覺得大海水甚淺,而實際海水甚深,以至讓“阿須倫兒足不至水底,極懷恐怖”。所以佛陀說“十二緣法極爲甚深,非常人所能宣暢”。[28]
(二)中道正見
佛陀基…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一章 原始佛教中道之概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