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對社會自殺行爲的預防▪P2

  ..續本文上一頁聚則生,緣散則滅,沒有任何獨存的、唯一的、永恒的實體。世界上沒有創造一切、主宰一切的神或上帝,也沒有永恒的靈魂。人們的命運其實多是自己造成的,將來則要由自己的雙手去創造開拓。我們要想得到清涼、自在,就只有依靠自己不斷努力去創造清涼、自在的因。也就是說,佛教所講的無常、苦、無我,不是說要我們接受宿命的安排、上帝的主宰或消極處世,而是要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品質從而把握自己的命運。緣起性空思想告訴我們,外在的環境與內心的煩惱是因緣而有、沒有自性的。如事業、愛情、婚姻、名譽、地位等,這些都如鏡中花、水中月,是虛幻的暫時的而充滿變數的,又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沒有必要因此焦慮、抑郁、痛苦、絕望甚至自殺。而我們內在的智慧與品質才是提升自己生命質量、改善自己將來命運的根本。

  至于在家人修學佛法,也並不意味著要放棄自己世間擁有的一切,但是要對人生的成敗得失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到隨緣自在。智慧的人對于可以做的事則努力堅持,不可做的事則及時放舍;而愚蠢的人對于可做的事卻半途而廢或功虧一篑,不可做的事則強而爲之、自蹈絕境。智者的這種生活智慧正是佛家所說的隨緣。隨緣雖可說是隨遇而安,但不是隨波逐流、無所作爲,而是洞悉事件成敗的因緣,事可爲雖然暫時不順而會迎難而上,不會功虧一篑;事不可爲則知難而退保全既得利益,而不心存幻想。總之,隨緣就是根據自身條件、時節因緣量力而行、見機行事,時機未到不強求,時機一到緊抓不放,是自己的、正當的就積極爭取,不是自己的、不是正當的就主動放舍。在我們學習、生活、工作中,正是因爲不能明見事情成敗的因緣而進退失據,由于進展不順、遭受挫折、徒勞無功而迷茫、懊惱、悔恨、焦慮、激憤、失眠、不思飲食、情結低落、自暴自棄,乃至産生自殺念頭。只要我們對于成敗得失保持平常心,人生的煩惱與痛苦就會少很多。如果進一步做到不爲內外境所轉,心無所住,所有的煩惱與痛苦就會熄滅,我們就能得到真正的清淨、安樂與自在。

  佛陀作爲解脫自在、智慧圓滿的人間覺者,他“普見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19 也就是說如來所具有的福德與智慧,衆生也本自具足,只要拔除無明蓋與煩惱障,清淨本性就自然顯現,任何人都能通過自我修行而達到覺悟、解脫。所以佛陀又說:“善男子,莫自輕鄙,汝等自身皆有佛性,若勤精進滅衆過惡,則受菩薩與世尊號,化導濟度無量衆生。”20 佛陀借由他本人的出生成長、結婚生子、出家苦行、降魔成道、大轉*輪直至涅槃等人間成佛的曆程,教導苦難衆生依照八聖道精勤修行即生就能得到解脫。因此《華嚴經》中說:“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21 可見在佛教裏,每一個人都是尊貴的、潛力巨大的,內心自性裏有清淨、安樂、自在、智慧等無盡的寶藏等著我們自己去開發,我們完全不必自卑自賤。

  佛教還認爲人道于六道中有自己殊勝的地方,經中說我們的這個人間有五事勝過諸天:勇健、有正念、有佛出世、是修業地、是行梵行處。22 又經中說“人間于天則是善處”,因爲“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所以連諸天也求生人間聞思佛法。23 但是人身卻極爲難得。一般人由于過去現在業力的牽引而會于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中輪回。因佛難遇、佛法難聞,衆生起惑造業多,除貪離愛難,所以多墮叁惡道,難得人身。如經中說,衆生得人身的如手上土那樣少,不得人身的如大地土那樣多。就算這期生命得到人身,但是命終後再得人身的也如手上土那樣少,墮入叁惡道的如大地土那樣多。24 又人身之難得,比大海中的盲龜每過百年浮出海面時正好碰到漂蕩在海面上的一段浮木的木孔還要難。25 因爲人間殊勝,人身難得,所以人應當珍惜現有的生命和福報,把握善因緣,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品質,從而改善自己的命運。若是因爲出身不好、經濟困難、事業不順、感情受挫、婚姻破裂、社會適應能力差、身患疾病或有殘疾而自卑自賤、自暴自棄,或者縱情聲色,沈迷于煙、酒、黃、賭、毒等極不健康的生活中消耗生命、慢性自殺,這都會障礙自己改善將來的命運而只能使自己生活得越來越糟、越來越痛苦。如果自殺,更會障礙自己來世進升善道而墮入惡道,那損失就太大了。

  <二>和諧精神

  自殺行爲有個人因素,也有社會因素。人與人及家庭、單位、社會或政府之間一種不和諧的、嚴重失調的關系是導致自殺行爲的社會原因。如個人遇到困難、冤屈、矛盾與沖突卻找不到申訴和解決問題的渠道,或者在尋求社會支持與幫助的過程中遭受冷遇、刁難、打擊甚至迫害,因此讓人倍感孤獨、無助、激憤、絕望,這是導致自殺行爲的一個重要的典型的社會原因。所以建立一個能體現社會公義、有足夠的社會支持及相應的社會福利的和諧社會是預防社會自殺行爲的根本。社會和諧則有賴于民主、平等的政治製度和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佛教正是以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原則處理內部問題,依靠戒規、忍辱、四攝、六和敬等成就一個清淨、安樂、和諧的團體,同時以此淨化人心、和諧社會。

  佛教是主張衆生平等與社會民主的。在2500多年前,佛教就反對印度當時的婆羅門至上的婆羅門教教綱與社會曆史傳統,而主張不論社會出身一律平等。26 在僧團內部,四姓出家,同一釋姓,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沒有任何社會階級的區別。佛教僧團處理內部事務主張僧事僧斷,更主張民主生活,其保障就是羯磨法。現代社會的議會提案,是半數或多數贊成便能通過,卻絕少有要求全體一致贊成才能通過的。而佛教的羯磨法,除滅诤羯磨是取多數人意見之外,其它的則通常要求一致通過,只要僧中一人有異議,便是羯磨不成,所提出的議案則不能執行。佛教僧團的內部生活管理製度足以保證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原則,完全合乎現代社會的民主精神。佛教又主張自行化他,這也表明了佛教追求社會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良好願望。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佛教五戒的內容,也與一般的國家法律、社會道德相一致,因此可稱爲全社會的行爲通則。現代的生態環保法規與泛人道主義精神反對隨意虐殺動物,而殺人會破壞別人的家庭幸福、擾亂社會秩序甚至危害國家安全,給他人帶來不安、恐懼、絕望的心理壓力或者長期的心理陰影與創傷。偷盜會造成別人的財産損失,給他人帶來憤怒、失望、驚慌、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邪淫會破壞別人的婚姻與感情生活,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黃色産業會嚴重危害他人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社會秩序。妄語會損害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社會關系,造成經濟、情感、生活的波折,而在法庭上做僞證會使他人蒙受冤屈甚至無辜喪命。飲酒戒中的“酒”則泛指具有成瘾性的神經、精神麻醉品或有害的行爲習慣,包括現在常見的吸煙、酗酒、黃色産業、賭博、吸毒及長期食用其它麻醉性藥品等五大社會公害,若是沈迷其中,不僅損害自己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家人的正常生活、擾亂社會秩序、危害國家安全。佛教的五戒正是爲了保證大家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而淨化人心、規範個人行爲,避免給自他帶來各種各樣的傷害。聲聞具足戒多達兩叁百條,27 則更是如此。

  而菩薩戒除了止持戒,還有衆善奉行的作持戒,進一步體現了佛教淨化人心、和諧社會的濟世情懷。菩薩的廣大利他行可概括爲四攝與六度。六度中的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散見于本文。四攝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就是以自己的財物、知識、情感、體力乃至身命等,不求回報地給別人帶來健康、幸福、安全、快樂、技能、智慧等,如以自己財物或舉手之勞去助人爲樂,基于同情心或社會道義的輿論支持,基于個人情操、職業道德或社會道德的舍命救人、殉職、殉國及殉教等壯舉,以及其它幫助他人不求回報的社會義舉與慈善活動等。愛語就是說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調解語、激勵語、關懷語、寬慰語,而避免惡口傷人、諷刺誹謗、挑撥離間,愛語是和諧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利行就是自己的言行舉止能夠給別人帶來利益,隨時不忘幫助別人、度化別人、成就別人,而不是基于獨善其身或損人利己的狹隘、自私的人生價值觀。同事就是能與別人和睦相處、打成一片、同舟共濟,而不會袖手旁觀、拒人千裏甚至落井下石。佛教四攝法就是努力去幫助別人、融洽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關系的行爲規範。

  六和敬是指身和共住、口和無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共住是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照顧幫助,避免肢體上的沖突與侵犯。口和無诤是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互相謙讓、勸慰、激勵,避免言語上的糾纏與紛爭。意和同事是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友愛、互相敬重,避免內心裏的對立與怨恨。戒和同修是說大家在日常學習、生活、工作中遵守共同的成文約定,不許有製度上的違犯行爲。見和同解是說大家見解一致、理念統一、目標相同,不許有思想上的分裂行爲。利和同均是說集體財物大家可以平等受用、合理分配,不許有經濟上的特權行爲。六和敬精神正是現在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內部人事管理的通用原則,也是政府與社會努力融洽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關系時可以借鑒的指導精神。

  縱然有國家法律、社會道德的規範,但是個人、家庭、單位、不同社會階層等相互之間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矛盾與沖突。面對這些問題,既需要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社會司法製度或人事製度,又需要個人的忍辱精神。忍辱即是對外來的侮辱、傷害等都能忍受,又對加害者不忿怒、不結怨、不報複。正所謂忍一時風平浪盡、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辱就是避…

《佛教對社會自殺行爲的預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診斷菩提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