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免當時造成矛盾的進一步激化,等到大家誤會消除或心情平靜後再來說明、處理,所以忍辱是人際關系與社會關系的一個安全閥。忍辱又有忍耐、安忍的意思,就是爲了理想、信仰或真理,在面對千阻萬難時堅忍不拔、毫不動搖、決不退縮。那些意志軟弱、禁不起挫折、容易自暴自棄的人正需要這種忍辱負重的精神。
對于僧團來說,有教義的心靈淨化,有羯磨法的製度保障,有戒律的個人約束,有四攝法的行爲規範,有六和敬的指導精神,有忍辱精神的人際關系安全閥,足以保證一個民主、平等、公正、合理、清淨、安樂的和諧團體。此外,佛教有關社會和諧的教法還有以《善生經》爲代表的家庭倫理與社會倫理思想、《遊行經》中國家長治久安的七法28 等。而這些正是家庭、單位、政府與社會大衆處理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社會關系及內外事務等可以借鑒的和諧精神。
<叁>禅定修習
禅定是六度之一,又是戒定慧叁學之一,佛教借著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的次第修學來降伏煩惱、求得解脫、證得叁明六通。而對于一般人,禅修時通過放松身心緩解緊張、不安與壓抑,抑製興奮、憤怒與狂躁。經常性的禅修則可以調治神經衰弱、抑郁證、焦慮證、恐懼症、躁狂症、強迫症及其它精神疾病,使患者改善食欲與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態、健康的身體、旺盛的精力。禅修又通過訓練心的專注力與止觀雙運而降伏煩惱、消除痛苦,達到心的清淨、敏銳,成就慈悲與智慧。
一般的禅修應該選擇在一個相對安靜、沒有旁人打擾的、采光通風良好的房間裏進行。初級的禅修對于放松肌肉和神經、舒緩不良情緒、提高思惟能力、改善飲食與睡眠會有很好的效果。禅修前的身心放松有經行、深呼吸、全身肌肉松弛及全身放松運動等方式,由此可以減輕患者的恐懼、壓抑、焦慮、興奮感,調整肌肉緊張、心跳加快、手腳發冷、呼吸急促等現象,效果良好則會使人産生身心輕快、舒適、愉悅的感覺。高級禅觀則要求止觀雙運,也就是定慧均等,能讓人充分認清人生煩惱與痛苦的真相而生起如實的智慧,能達到煩惱全消、心境明亮、覺察力強、如實知見的境界,進入深定後雜念全無,甚至呼吸與心跳都會停止,有的還會引發神通。
佛教的十隨念是專念某一對象以收攝心念、息除妄想的十種禅法。念佛、法、僧等可以克服恐懼感,念施可以起慈心,念戒可以消除惡念,念天可以得輕快,念休息可以得清淨,念安般可以消除緊張、興奮與狂躁,念身無常可以除我執、貪愛,念死可以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十隨念還對身有殘疾或患有疾病者有很好的心理安慰、疏導與舒緩作用,可以重新樹立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生存的信心與意志。
數息觀也就是十隨念中的念安般,主要通過默數呼吸、心隨呼吸、觀察息相而修習禅觀。我們日常所說的深呼吸不是數息觀所用的方法,最多是數息觀前的准備。對于一般人,可先深呼吸,等身心放松、呼吸平緩後,再自然呼吸,不要任何有意識的控製。然後一呼一吸記爲一息,心裏從一到十再從十到一如此反複地默數呼吸。默數呼吸純熟後接著就可放棄默數,只是用心覺知呼吸、觀察息相。數息觀可以很好地放松身心,緩解緊張、不安與壓抑,抑製興奮、憤怒與狂躁,消除恐懼、壓抑、焦慮感,可以産生輕快、舒適、愉悅的感覺。所以數息觀可以很好地調治神經衰弱、抑郁證、焦慮證、恐懼症、躁狂症、強迫症、歇斯底裏症、習慣與沖動控製障礙、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疾病。
四無量心是通過禅觀成就個人的慈、悲、喜、舍四種品質。慈是施給無量衆生快樂,悲是消除無量衆生的痛苦,喜是慶幸無量衆生離苦得樂,舍是衆生平等、心無二別。這種座上觀修,要心緣無量衆生,又能感招無量之福,所以稱四無量心。這種禅修能打開自己心量、悅納他人、接受社會,克服自私、狹隘的心理,可調治自閉症、社交恐懼症及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等。
患有性心理障礙者,他們最初因爲道德與欲望的沖突,可能導致強迫症。如果道德戰勝欲望,則可能患上抑郁症,或者引發其它替代性的性行爲,如戀物癖、異裝癖等。也可能因爲欲望得不到滿足,而引發暴飲暴食、瘋狂購物等行爲控製障礙。當無法克製欲望時,則可能産生露陰癖、窺陰癖、摩擦癖、同性戀或性侵犯行爲。佛教的不淨觀,正是通過觀察不同腐爛程度的死屍或自身充滿淚、涕、汗、垢、痰、屎、尿等叁十六種不淨物,從而克服、消除對美色、嬌聲、體香、唇味、細滑等有關對異性、性愛的貪著,以調治性欲亢進、露陰癖、窺陰癖、摩擦癖、性施虐癖、性受虐癖、同性戀等異常性心理與性行爲。
一般人對于美好的東西與快樂的感受易起貪愛,並且經常有“我”、“我所有”的固執意識,以及“這是恒常不變的”或者“希望這是恒常不變”的想法。這就是常人于色多起淨倒、于受多起樂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的四顛倒。佛教的四念處正是對治這四倒,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實際上沒有一個絕色美女身上不是充滿淚、涕、汗、垢、痰、屎、尿等種種不淨物的,都只是一具臭皮囊;身心所能感知到的快樂無不是暫時的,人們孜孜以求、患得患失時又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與痛苦,而越是美妙的、越是快樂的東西就越能給我們帶來傷害;我們的心常爲外境所轉,念念生滅,從來就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意識、想法或情緒;現實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而有的,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說是“我”或“我所有”的。四念處是佛教最基本的禅修方法,修習時要求止觀雙運。佛教徒通過四念處的修習,是要樹立起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的決定見,以及生起隨緣不變的生活智慧,從而斷除煩惱、遠離痛苦,得到清涼、安樂與自在。
試圖自殺的人心裏通常充滿敵意、矛盾與痛苦,患有精神疾病的自殺者更是如此。事發前往往有經常性的悲傷、情緒低落,對日常生活中很多事失去興趣,有睡眠障礙,食欲、性欲、體重下降,感覺疲乏勞累,注意力經常不能集中。又有些人心理素質不高、承受能力低,如青少年、大學生等,因爲一時的學業不順、戀愛受挫、人際沖突、家庭矛盾等不良的突發事件而産生自殺的沖動。適當的禅修正能調治、克服、消除以上這些身心上不良的精神疾病症狀與情緒沖動,從而避免自殺的傾向。佛教的禅修方法很多,因爲並非針對禅定專修者,以上只簡單說明基本禅修方法中主要的幾種。但要補充說明的是,禅修必須由訓練有素且熟悉生理、心理病學的明師作指導,否則容易出偏,可能會引發新的身心疾病或者使原有的身心疾病更趨嚴重。另外心智失常、自我控製能力差的精神病患者顯然不適合禅修。總之,禅定修習可以放松身心,能克服、消除不良的意識、情緒、觀念與行爲,通過止觀雙運産生的智慧可以認清並避免不實的、壓抑的、扭曲的、否認的不良心理和自他各種不真實的人格面具,從而改善身心狀況、調治精神疾病,樹立起緣起的世界觀、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四>弘法與慈善活動
要預防、減少社會自殺行爲,政府和民間則需要設立研究與預防自殺行爲的常設組織,又以正確的輿論導向防止自殺,增加對自殺率高發地區、地點的監控管理,加強精神疾病的研究和治療,還要努力和諧人際關系與社會關系,如改善社會信用系統、福利製度以及建立以社會互助爲理念、以家人鄰裏爲基礎的社會支持系統。所以預防社會自殺行爲不僅需要政府官員、衛生保健部門、相關研究機構等協同開展行動,還要有教育部門、勞動部門、公安部門、司法部門、宗教團體及新聞媒體的合力參與。佛教可以調動自身與社會的資源,通過各種弘法、社會義舉與慈善活動參與其中,一起爲預防、減少社會自殺行爲而努力。
淨化人心、規範個人行爲、和諧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公義,除了國家製度與法律、社會道德與輿論,還有宗教的教義、戒規與情操。這叁者是互爲補充、相互影響的。佛教通過宣揚純正的佛法反對神本觀、宿命論、殺人與自殺能升天的邪說,建立起緣起的世界觀以及珍惜生命、積極進取、完善自我、奉獻人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又運用佛教教義、戒規與禅定修習等淨化人心,消除人們心中的煩惱與痛苦,調治精神疾病患者與情緒沖動者,爲規範個人行爲、和諧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公義、建設人間淨土而努力。
佛教可以借助宗教號召力開展弘法活動與社會義舉,協同政府、社會及民間各種自殺預防機構一起預防自殺行爲。如通過社會宣傳、動員和融資,促進和幫助社會對自殺行爲的幹預,提高公衆對自殺的認識程度以及防止、幹預自殺行爲的意識與能力,還爲有自殺傾向的人、曾經自殺未遂的人以及自殺者、自殺未遂者的親屬與朋友提供心理幫助與支持,消除他們的自殺傾向或者由親朋自殺事件帶來的心理創傷。對于那些遭受事業與情感挫折的人,面臨學習、就業與工作壓力的人,人際關系失調、有家庭矛盾與社會矛盾的人,佛教弘法師借助國家法律、社會道德和佛教教義、戒規、情操等予以化導、解開心結,恢複他們正常的身心以及生存的信心與意志。
佛教還可通過自身組織的慈善基金會發動社會幫助落後地區、貧困與無業人群、智障與殘疾人士、身患重症者或長期染病無錢醫治者等弱勢群體,爲他們提供知識教育、就業培訓、醫療衛生、經濟生活等多方面的援助,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消減他們的不良心理勢能,緩解社會矛盾,防止出現自殺傾向。
四、結 語
自殺已經成爲我國具有普遍性與嚴重性的重大社會問題。預防自殺的直接有效手段就是樹立積極、智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與社會關系、加強精神疾病的早期診治以及成立專門的自殺預防機構進行自殺行爲的專業幹預,同時還要以正確輿論導向防治自殺…
《佛教對社會自殺行爲的預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