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对社会自杀行为的预防▪P2

  ..续本文上一页聚则生,缘散则灭,没有任何独存的、唯一的、永恒的实体。世界上没有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神或上帝,也没有永恒的灵魂。人们的命运其实多是自己造成的,将来则要由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开拓。我们要想得到清凉、自在,就只有依靠自己不断努力去创造清凉、自在的因。也就是说,佛教所讲的无常、苦、无我,不是说要我们接受宿命的安排、上帝的主宰或消极处世,而是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品质从而把握自己的命运。缘起性空思想告诉我们,外在的环境与内心的烦恼是因缘而有、没有自性的。如事业、爱情、婚姻、名誉、地位等,这些都如镜中花、水中月,是虚幻的暂时的而充满变数的,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没有必要因此焦虑、抑郁、痛苦、绝望甚至自杀。而我们内在的智慧与品质才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改善自己将来命运的根本。

  至于在家人修学佛法,也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己世间拥有的一切,但是要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随缘自在。智慧的人对于可以做的事则努力坚持,不可做的事则及时放舍;而愚蠢的人对于可做的事却半途而废或功亏一篑,不可做的事则强而为之、自蹈绝境。智者的这种生活智慧正是佛家所说的随缘。随缘虽可说是随遇而安,但不是随波逐流、无所作为,而是洞悉事件成败的因缘,事可为虽然暂时不顺而会迎难而上,不会功亏一篑;事不可为则知难而退保全既得利益,而不心存幻想。总之,随缘就是根据自身条件、时节因缘量力而行、见机行事,时机未到不强求,时机一到紧抓不放,是自己的、正当的就积极争取,不是自己的、不是正当的就主动放舍。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正是因为不能明见事情成败的因缘而进退失据,由于进展不顺、遭受挫折、徒劳无功而迷茫、懊恼、悔恨、焦虑、激愤、失眠、不思饮食、情结低落、自暴自弃,乃至产生自杀念头。只要我们对于成败得失保持平常心,人生的烦恼与痛苦就会少很多。如果进一步做到不为内外境所转,心无所住,所有的烦恼与痛苦就会熄灭,我们就能得到真正的清净、安乐与自在。

  佛陀作为解脱自在、智慧圆满的人间觉者,他“普见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19 也就是说如来所具有的福德与智慧,众生也本自具足,只要拔除无明盖与烦恼障,清净本性就自然显现,任何人都能通过自我修行而达到觉悟、解脱。所以佛陀又说:“善男子,莫自轻鄙,汝等自身皆有佛性,若勤精进灭众过恶,则受菩萨与世尊号,化导济度无量众生。”20 佛陀借由他本人的出生成长、结婚生子、出家苦行、降魔成道、大转*轮直至涅槃等人间成佛的历程,教导苦难众生依照八圣道精勤修行即生就能得到解脱。因此《华严经》中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21 可见在佛教里,每一个人都是尊贵的、潜力巨大的,内心自性里有清净、安乐、自在、智慧等无尽的宝藏等着我们自己去开发,我们完全不必自卑自贱。

  佛教还认为人道于六道中有自己殊胜的地方,经中说我们的这个人间有五事胜过诸天:勇健、有正念、有佛出世、是修业地、是行梵行处。22 又经中说“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因为“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所以连诸天也求生人间闻思佛法。23 但是人身却极为难得。一般人由于过去现在业力的牵引而会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中轮回。因佛难遇、佛法难闻,众生起惑造业多,除贪离爱难,所以多堕三恶道,难得人身。如经中说,众生得人身的如手上土那样少,不得人身的如大地土那样多。就算这期生命得到人身,但是命终后再得人身的也如手上土那样少,堕入三恶道的如大地土那样多。24 又人身之难得,比大海中的盲龟每过百年浮出海面时正好碰到漂荡在海面上的一段浮木的木孔还要难。25 因为人间殊胜,人身难得,所以人应当珍惜现有的生命和福报,把握善因缘,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品质,从而改善自己的命运。若是因为出身不好、经济困难、事业不顺、感情受挫、婚姻破裂、社会适应能力差、身患疾病或有残疾而自卑自贱、自暴自弃,或者纵情声色,沉迷于烟、酒、黄、赌、毒等极不健康的生活中消耗生命、慢性自杀,这都会障碍自己改善将来的命运而只能使自己生活得越来越糟、越来越痛苦。如果自杀,更会障碍自己来世进升善道而堕入恶道,那损失就太大了。

  <二>和谐精神

  自杀行为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人与人及家庭、单位、社会或政府之间一种不和谐的、严重失调的关系是导致自杀行为的社会原因。如个人遇到困难、冤屈、矛盾与冲突却找不到申诉和解决问题的渠道,或者在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过程中遭受冷遇、刁难、打击甚至迫害,因此让人倍感孤独、无助、激愤、绝望,这是导致自杀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典型的社会原因。所以建立一个能体现社会公义、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及相应的社会福利的和谐社会是预防社会自杀行为的根本。社会和谐则有赖于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和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佛教正是以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原则处理内部问题,依靠戒规、忍辱、四摄、六和敬等成就一个清净、安乐、和谐的团体,同时以此净化人心、和谐社会。

  佛教是主张众生平等与社会民主的。在2500多年前,佛教就反对印度当时的婆罗门至上的婆罗门教教纲与社会历史传统,而主张不论社会出身一律平等。26 在僧团内部,四姓出家,同一释姓,同一师受,同一水乳,没有任何社会阶级的区别。佛教僧团处理内部事务主张僧事僧断,更主张民主生活,其保障就是羯磨法。现代社会的议会提案,是半数或多数赞成便能通过,却绝少有要求全体一致赞成才能通过的。而佛教的羯磨法,除灭诤羯磨是取多数人意见之外,其它的则通常要求一致通过,只要僧中一人有异议,便是羯磨不成,所提出的议案则不能执行。佛教僧团的内部生活管理制度足以保证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原则,完全合乎现代社会的民主精神。佛教又主张自行化他,这也表明了佛教追求社会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良好愿望。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佛教五戒的内容,也与一般的国家法律、社会道德相一致,因此可称为全社会的行为通则。现代的生态环保法规与泛人道主义精神反对随意虐杀动物,而杀人会破坏别人的家庭幸福、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给他人带来不安、恐惧、绝望的心理压力或者长期的心理阴影与创伤。偷盗会造成别人的财产损失,给他人带来愤怒、失望、惊慌、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邪淫会破坏别人的婚姻与感情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黄色产业会严重危害他人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秩序。妄语会损害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造成经济、情感、生活的波折,而在法庭上做伪证会使他人蒙受冤屈甚至无辜丧命。饮酒戒中的“酒”则泛指具有成瘾性的神经、精神麻醉品或有害的行为习惯,包括现在常见的吸烟、酗酒、黄色产业、赌博、吸毒及长期食用其它麻醉性药品等五大社会公害,若是沉迷其中,不仅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家人的正常生活、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佛教的五戒正是为了保证大家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而净化人心、规范个人行为,避免给自他带来各种各样的伤害。声闻具足戒多达两三百条,27 则更是如此。

  而菩萨戒除了止持戒,还有众善奉行的作持戒,进一步体现了佛教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的济世情怀。菩萨的广大利他行可概括为四摄与六度。六度中的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散见于本文。四摄包括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就是以自己的财物、知识、情感、体力乃至身命等,不求回报地给别人带来健康、幸福、安全、快乐、技能、智慧等,如以自己财物或举手之劳去助人为乐,基于同情心或社会道义的舆论支持,基于个人情操、职业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舍命救人、殉职、殉国及殉教等壮举,以及其它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社会义举与慈善活动等。爱语就是说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调解语、激励语、关怀语、宽慰语,而避免恶口伤人、讽刺诽谤、挑拨离间,爱语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利行就是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给别人带来利益,随时不忘帮助别人、度化别人、成就别人,而不是基于独善其身或损人利己的狭隘、自私的人生价值观。同事就是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打成一片、同舟共济,而不会袖手旁观、拒人千里甚至落井下石。佛教四摄法就是努力去帮助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六和敬是指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共住是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照顾帮助,避免肢体上的冲突与侵犯。口和无诤是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互相谦让、劝慰、激励,避免言语上的纠缠与纷争。意和同事是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友爱、互相敬重,避免内心里的对立与怨恨。戒和同修是说大家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遵守共同的成文约定,不许有制度上的违犯行为。见和同解是说大家见解一致、理念统一、目标相同,不许有思想上的分裂行为。利和同均是说集体财物大家可以平等受用、合理分配,不许有经济上的特权行为。六和敬精神正是现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内部人事管理的通用原则,也是政府与社会努力融洽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关系时可以借鉴的指导精神。

  纵然有国家法律、社会道德的规范,但是个人、家庭、单位、不同社会阶层等相互之间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与冲突。面对这些问题,既需要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社会司法制度或人事制度,又需要个人的忍辱精神。忍辱即是对外来的侮辱、伤害等都能忍受,又对加害者不忿怒、不结怨、不报复。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尽、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辱就是避…

《佛教对社会自杀行为的预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诊断菩提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