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族護法頻婆娑羅王
恒 強
頻婆娑羅王是與釋尊同一時代的中印度摩揭陀國國王,爲西蘇納加王朝的第五世。在漢譯經典中,他又稱頻毗娑羅王、頻頭娑羅王、瓶沙王、毗沙王,或意譯爲影勝王、影堅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一說他是大蓮華王的太子,與釋尊同日誕生,因産時有明光出現,光影殊勝,所以名爲影勝太子。
王的皇後韋提希夫人,爲東方彌絺羅城毗提诃族之女,久婚無子,因祈神祇生阿阇世太子。另有憍薩羅夫人,爲憍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妹。一說韋提希夫人即憍薩羅夫人。王與兩位夫人都皈依釋尊、深信佛法、供養僧伽,成爲佛教最初的外護者。《佛說阿羅漢具德經》中說此王“珍寶具足,庫藏豐盈,廣聚人民,多聞第一”,《增一阿含經》卷叁則說他優婆塞中好喜惠施最爲第一,毗提(韋提希夫人)優婆斯中行悲哀愍最爲第一。王年老時爲阿阇世太子篡奪王位,受刺足禁食之苦而死于牢中,因信奉佛教而往生于四天王天享受極爲美味的飲食。據《大史》所載,王十五歲即位,在位五十二年,由此推算他世壽六十七歲。
度化之約
悉達多太子因感念生老病死等無常之苦,于一天午夜吻別熟睡的妻兒,出走迦毗羅衛城,爲尋求解脫大道而過上出家遊行的生活。爲了前去阿羅邏仙人處求學,菩薩路經摩揭陀國王舍城,手持蓮葉入城乞食。
此時頻婆娑羅已登王位。據《五分律》,頻婆娑羅作太子時,曾立五願:一是父命終時能繼王位,二是在王位時遇佛出世,叁是能親近佛恭敬供養,四是願發喜心、聽佛正法(《四分律》分爲兩願,總作六願),五是聞法之後能夠信解。
當時王在城樓上,爲菩薩的行止威儀和端正莊嚴所歎服。王聽說菩薩即迦毗羅衛國悉達多太子,爲了出家求道舍卻王子的尊榮,深覺不可思議,即生恭敬。王派人打探到菩薩的落腳處後,即車載種種美食前去拜訪。王以世間五欲和分國共治來試探菩薩出家求道的決心時,菩薩毫無所動。王感佩之余,祈願菩薩成道後當先來度化自己。菩薩默許。
菩薩與王別後,即先後于阿羅邏、郁陀羅二仙人處求學,很快成就四禅至非想非非想處等世間定,達到外道最高的禅定境界。菩薩思惟修習這些世間定仍不足以達到解脫,于是決定獨自尋求解脫之道。菩薩來到伽耶城東尼連禅河側的苦行林,與五位同伴苦修六年。菩薩在身體羸弱幾近死亡時,發現極度苦行也不能導向解脫,于是接受牧牛女的乳糜供養恢複體力,依于遠離苦樂二邊的中道,在菩提樹下重新生起禅定,深悟緣起,發起叁明而覺悟成佛。
佛陀先度五比丘,後度叁迦葉,很快形成了一千多人的僧團,一時造成了極大的轟動。佛陀這時想起頻婆娑羅王,即率衆前來王舍城。王聽到佛陀成道並應約前來的消息後,先大赦牢獄中的囚犯,而後率領大臣、婆羅門浩浩蕩蕩地前往杖林迎接。見到佛陀後,王卸掉劍、蓋、冠、扇、履等莊嚴的配飾,爲佛作禮,叁稱自己姓名。
叁迦葉之一的郁毗邏迦葉在當時的摩揭陀國威望很高,頗受尊崇,被人稱爲“無著真人”。摩揭陀人見到郁毗邏迦葉也在僧團之中,以致他們弄不清楚是佛陀跟隨郁毗邏迦葉學道還是郁毗邏迦葉跟隨佛陀學道。佛陀知道他們心中的疑惑,就讓郁毗羅迦葉當衆示現神通。郁毗羅迦葉完事後向佛作禮,自稱“佛是我師,我是佛弟子”。摩揭陀人于是對佛陀生起極大的敬信,佛陀便爲王等衆人先說布施、持戒、生天法,次說四谛、無常無我法,呵欲不淨,贊歎出離爲樂,令王見谛住于初果,于世尊法得無所畏。頻婆娑羅王即發心皈依叁寶,奉行五戒,終生爲優婆塞。
佛陀帶領弟子進入摩揭陀國王舍城後,王將城中最好的園林迦蘭陀竹園施佛及比丘僧。在沒有信奉佛法之前,王以此竹園施裸形外道,恭敬供養一些外道沙門、婆羅門,如當時王舍城中的梵志施羅、苦行者翅甯,而此兩人後來都成爲佛陀的弟子。如今王聽聞佛法生起淨信得以見谛,就遠離外道而奉施佛僧。《大唐西域記》則說迦蘭陀竹園本爲迦蘭陀長者所有,是長者聽聞佛法後以此園施佛及僧的。迦蘭陀竹園不管屬誰所有,但此園中的竹林精舍,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分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十誦律》等,無疑是由頻婆娑羅王出資修建的,王後于園中建五百僧坊,命終之時還沒有完工。最後由阿阇世王再次出資建成所有僧坊,並修建木石階梯方便比丘上下。有了這竹林精舍,從此佛教在中印度就有了第一個學修與弘法中心,佛陀一生中,多居于此教化衆生。
當佛住迦蘭陀竹園時,王更是經常親近佛陀,每日必定前去禮拜,聽佛說法接受教化。據《撰集百緣經》卷六所載,王每日叁時率諸官屬前去禮觐世尊,其後由于身漸老衰,無法日日前去禮拜,于是索取佛的發爪置于後宮塔寺,以香花明燈禮拜供養。王不輕易放過每一次聞法的機會,甚至于布薩日來問阿難可否一旁聽衆人誦戒。阿難依律製說俗人不可聽出家人誦戒,因此王這次沒有聽法就回去了。據《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九,佛陀責怪阿難有大失,如果能讓王聽誦波羅提木叉必倍生敬信,而特許諸王及心生淨信的大臣可以聽衆誦戒布薩。王有時也以所聞法義與比丘們相互討論,如有一次問優陀夷尊者世尊如何說受。優陀夷說世尊說叁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王則堅持二受:樂受、苦受,而不苦不樂受是寂滅。兩人爭論不下,最後佛陀爲他們解說一受、二受、叁受、四受、五受、六受、十八受、叁十六受、百八受乃至無量受。
恭敬供養
王除了恭敬供養佛陀以外,對諸比丘比丘尼也一樣恭敬供養。
據《五分律》卷十七記載,王曾下令,如果國內有毀辱比丘比丘尼的人,當判重罪。有一次摩揭陀國瘟疫流行,患者全身生惡瘡,當時唯有耆婆能治此病。王又下令,耆婆只能救治國王宮內的人及比丘比丘尼,不得醫治其他人。以致很多病人爲了得到耆婆的醫治,紛紛出家受具足戒。
在王舍城有叁種洗浴的池水,第一種是專供王及夫人洗的,第二種是供王子大臣洗的,第叁種是供其余人洗的。由于王深心信佛恭敬僧衆,許可比丘們在第一種池水中洗浴,並讓他們先洗。若是王來有比丘在洗,王不會派人前去催促打擾,而是耐心地等到他們洗完,哪怕等到天亮。有一次六群比丘在浴池裏一直洗到天亮,王只好不洗起駕回宮。又一次王爲了禳災去泉水池洗浴,侍臣卻見到比丘們正在洗,王因恭敬比丘要等他們洗完再洗。可等到快要天亮時他們仍在洗個沒完,王只好趕到泉水的下遊去洗浴。
王恭敬比丘另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對犯不與取的達膩伽比丘不予追究。達膩伽比丘爲了造房,四處尋找木材。一時想起王的木匠大臣耶輸陀是以前在家時的好友,通過他取走了國王木坊裏的兩根飛梯木材。後王在每五日一次的例行巡察時發現了少了兩根飛梯木材,而耶輸陀謊稱一根都沒少。如是第二第叁次耶輸陀謊稱都在,王即發怒,將他關入牢房。耶輸陀托人向達膩伽比丘求救,達膩伽比丘就要他直說。王于是傳來達膩伽比丘,因他爲人端正、儀容優雅,王見歡喜,問他爲什麼不與取。達膩伽比丘則提起王初受王位時曾說過國中所有的水草樹木施與沙門婆羅門,所以沒犯不與取。而王所說的水草樹木乃是指沒有屬主的,但王恭敬比丘,放了耶輸陀,不再追究此事。
《增一阿含·第叁八經》中說:“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喜惠施,所謂毗沙王(頻婆娑羅王)是。”佛在王舍城時,每年的新谷初果王必先供佛及僧,然後自己方食用。王有奄摩羅果園,此果爲該國名貴特産,王施與僧團一千株奄摩羅樹,以花果施諸比丘隨意取用。王聽說佛許可比丘隨意食粥後,即以千畝良田奉施僧衆,所收谷實任僧衆食用。有些比丘因飯後牙縫中有殘食患有口臭,佛許比丘蓄剔齒物。這時王心想,以己所有能施僧的都已經布施供養了,唯除這剔齒物,于是吩咐工匠做了一滿車施于比丘。
據《四分律》卷五十二記載,王聽諸比丘出入宮中宣教,並著人留意比丘們,若有所言說即來禀報。有一次比丘們見到宮中以珍貴的屍賒婆木材作柱,有比丘就說若是以屍賒婆木材爲比丘作缽不也是很好嗎?此話很快傳到王的耳朵裏,王即叫人做好新柱換下屍賒婆木柱,以此做缽施諸比丘。佛不許比丘蓄木缽,因爲此是外道法。王又做石缽施諸比丘,佛不許比丘蓄石缽,因爲此是如來法缽。王又做金缽施諸比丘,佛又不許比丘蓄金缽,因爲此是白衣法。王又做銀缽、琉璃缽、寶缽、雜寶缽施諸比丘,佛一切寶缽皆不許。最後王做鐵缽施諸比丘,佛聽許比丘蓄鐵缽。
王作供養,務必圓滿,若是有所不周,即想法補救,必令僧衆歡喜。王請佛及僧受百歲供養時,由于所供的人少有敬信,作食不如法,有些比丘應供時生惱。王見後即以田宅施僧,令僧歡喜。王又有一次見到畢鄰陀婆蹉(即畢陵伽,《十誦律》作大迦葉)尊者自手塗泥作牆,很是辛苦,于是答應安排些人過來幫忙,聽僧差遣。尊者就停工,一直等著王安排人過來。但由于事務繁忙,王說後就忘了,乃至前後一共答應五次都沒有結果。最後一次,畢鄰陀婆蹉尊者的一個徒弟實在忍不住就提醒王,王自己倒真忘得一幹二淨,經查隨臣對王言行的記錄方知確實如此。因爲前後一共忘記五次(《十誦律》作前後經五百日),王很愧疚,于是自我認罰,一次安排五百人交給僧團差遣,並免除這些人國中的雜役。後來這些人成爲淨人,集體安置在竹園附近住,專爲僧團作事,如修塔建寺、清潔衛生、飲食分物及寺內其它雜務等。
王除了自己供養修福外,也廣勸眷屬、群臣、城民供佛及僧,培養福田。
王有外甥(《十誦律》說是王之舅)迦羅敬信外道,要在尼揵子外道中出家,在他告知王時,王要他以食供養沙門釋子。迦羅照辦。《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叁十六中說是王之舅在外道中出家,王卻將其送…
《王族護法頻婆娑羅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