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僧團中住以親近佛法,由王供養其舅。後王舅于佛僧生起敬信,自己發心以飯食供養比丘。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王親自前去請佛來王舍城夏安居,叁月中以衣、食、臥具、湯藥四事供養僧團。並廣勸城中群臣人民,包括外道沙門、婆羅門,隨其貴賤或單獨或合夥供養僧團飯食,當時沒有一家沒作供養事的。
有一窮女至節會日,因無盛裝便大聲啼哭。畢陵伽尊者爲了安慰她,取來牛吃的草變成天下無雙的金花鬘。衆人紛紛傳說她得到了好伏藏,頻婆娑羅王聽說後找到她一定要看伏藏,貧女實說是畢陵伽尊者變化的,而王不信有如此神通,以爲她愚弄自己,便憤怒下令將她關進牢房。後畢陵伽尊者爲了解救貧女,從空中飛到王前,將王所坐的床也如法變成金的,王生驚恐,這才信了貧女放了她。王與城中人民由此對比丘信心大增,樂于布施,大興供養,以致比丘們食用不盡。
護持佛教
頻婆娑羅王除了恭敬供養佛及僧衆,布施建造竹林精舍,還參與建造大神寺。有一次佛陀因爲人間四衆弟子經常聞法而不知珍重、心生懈怠,于是離開人間叁月上叁十叁天爲母說法。人間弟子因久不見佛心生渴仰,後依目揵連得知七日後佛陀于僧迦屍國的大池水側返回人間,于是頻婆娑羅等五王各自集兵爭先恐後地前去迎接,後共同發心于佛陀返回人間之地建造大神寺以作紀念,供養叁寶。
王甚至也考慮如何使信徒于僧團起信供養。當時外道沙門婆羅門有慣例,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都集中在一起布薩說法,城中人民因此起信供養。王見此心想,如果僧團也能這樣就會增長善法,王也可以率領群臣眷屬前去聽法,讓更多信衆起信供養,讓佛法更好的利益衆生。王于是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佛陀,佛陀考慮到有些比丘沒有聽聞戒法或者聽後不常讀誦不能憶持,如是佛陀定製,比丘比丘尼當布薩說戒。
王還樂于向未曾見佛聽聞佛法的人介紹佛法,以方便引度出家,如二十億耳與仙道王就是這樣出家的。
阿阇世太子時受提婆達多蠱惑,欲弑父奪位。有一次王持粥前往竹林供佛的途中,阿阇世從遠處投擲長槍,但只是打破了盛粥的缽。在王返回持粥再來時,佛陀已經吩咐目揵連以神通向遠在瞻波城的寶德長者子即二十億耳化緣得來極爲美味的粥,香氣撲鼻。相比之下,王所持的粥則平常得很。佛陀將吃剩的粥交給王嘗,王貴爲一國之尊從未吃過別人剩下的殘食,但因佛是法王,加上此粥不同凡品,王即歡喜受用。王因好奇心,想盡辦法見到這位富可敵國足生金毛的二十億耳後,即將他領到佛陀跟前。二十億耳聞佛說法後即發心出家修道,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王以一國之尊代父母做主,乞求佛陀允其出家。二十億耳因王出家,後證阿羅漢,成爲佛弟子中精進第一的比丘。
又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五記載,頻婆娑羅王爲了回贈遠方友人仙道王(《四分律》作優陀延王)一件最爲寶貴的禮物,就請來畫工爲佛畫像。據《造像量度經引》中說,佛身神光眩目,畫工兩眼不能直視,于是請佛陀坐于河岸,取佛在水中的影像畫成,因水面微波令水中佛衣彎曲如絲,故此佛像稱爲水絲衣佛。佛像畫好後,王依佛教于畫像下面附書叁皈、五戒、十二因緣及兩個勸求出離的偈子。仙道王迎接到佛像後,深悟十二因緣,得見谛證預流果。仙道王渴法心切,寫書一封由頻婆娑羅王轉交佛陀,祈請佛陀慈悲,發遣比丘前去教化。佛陀先後命迦多演那比丘率五百比丘、世羅比丘尼率五百比丘尼前去該國都城勝音城教化。後仙道王熱愛的月光夫人因患絕症,依世羅比丘尼剃度出家,七日後命終生四天王天,又從天上返回王宮勸王出家修道,求生四天王天與她相見。仙道王即傳位于頂髻太子,帶一侍者徒步行至王舍城,由頻婆娑羅王引見世尊,出家受具。後因頂髻王非法治國,仙道王啓程返回勝音城。頂髻王驚疑仙道王回來奪回王位,于是派人在途中殺害老王。老王在受死之前精進用功,證阿羅漢果。佛記頂髻王當墮無間地獄。
而《五分律》卷十八記載與此有些不同。當時有王優陀延,他心愛的月光夫人因病出家得阿那含果,死後得生梵天並來告王,勸王離欲。王因此傳王位于太子,自己出家學道。而新王怕他生悔收回王位,在老王從林中返回想取回遺忘的坐具時,新王驚慌地下令左右這次一定要殺死老王永絕後患,又令凡是沙門釋子也一並殺盡。老王在受死前精進用功,證阿羅漢果。新王于殺後生悔心,即以生身入于地獄。頻婆娑羅王聽說鄰國下令殺盡沙門釋子,怕危及自己境內,于是派人守護境內的僧人,乃至僧團布薩說戒的時候也寸步不離,于是佛聽比丘只說戒序,但不能不布薩。
頻婆娑羅王除了以上派兵保護僧人護持佛教外,在提婆達多破僧過程中,一直尊崇支持佛陀,維護僧團的清譽。據《四分律》卷四,王聽說阿阇世日日駕五百乘車,早晚問訊提婆達多,並供五百釜食,于是自己日日駕七百乘車,早晚問訊佛陀,並供七百釜食。提婆達多聽說後,因利養故生嫉妒心。又據《五分律》卷叁,提婆達多受阿阇世太子崇信恭敬供養後,向佛索衆不果,于是惡心向佛。又因佛陀稱贊舍利弗目揵連而毀呰自己,又生惡心向舍利弗目揵連。爲了蓄衆圖謀分裂僧團,提婆達多妄自提出苦行五法,標榜自己持戒更精嚴、修行更刻苦,以此惑亂僧衆與信徒。爲了讓衆人明白提婆達多的野心,佛陀派舍利弗前去勸誡比丘,若受此五法便不得見叁寶。當時有些人未得正見,說沙門釋子之間相互憎恨嫉妒,見提婆達多多得供養便出言誹謗。當時王就當衆宣令不得如此說話,因爲佛衆清淨遠離憎嫉。此時提婆達多因種種惡心故,失去神通。
以法治世
頻婆娑羅王以法治世,表現在護持佛教、仁政愛民、不用酷刑、遠離暴虐。
沙門釋子爲修行解脫,都非家舍家,乞食活命,遠離世俗經營之事,自然不能象在家人一樣向國家服役納稅。《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叁中說,佛陀先後令影勝王(頻婆娑羅王)見谛、勝光王(波斯匿王)得調伏後,二王各宣教令,國中所有比丘同王太子一樣、諸比丘尼同後宮中人一樣免除各種雜稅,越境過關也不用交關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八中說,勝光王(波斯匿王)于舍衛城擊鼓宣令,普告城中國內外人民,于此國中居住者不應作賊,若作賊者當判死刑,失主所丟失的財物由國庫等值補償。波斯匿王仍不舍酷刑治國,而影勝王(頻婆娑羅王)于王舍城擊鼓宣令,普告城中國內外人民,于此國中居住者不應作賊,若作賊者當流放邊遠,失主所丟失的財物由國庫等值補償。兩國境內的賊聽到二王的宣令,都流竄到兩國邊境處劫物殺人,後爲勝光王派太子舉兵清剿。
又據《摩诃僧祇律》卷叁,西蘇納加王朝向來仁政愛民。頻婆娑羅王的先祖時代治賊之法,手拍賊頭以示懲戒,賊大慚愧與死無異,後不再犯;祖王時代,賊身周圍灰過會兒即放,賊大慚愧與死無異,後不再犯;至父王時代,驅賊出城,賊大慚愧與死無異,後不再犯;頻婆娑羅王則承襲父王之法,驅賊出城以示懲戒。但有一賊前後七次驅出,仍然潛回村城搶劫殺人,被人捉得縛送王前,大臣要求王下令嚴治,王命截其小指。執行的人怕王反悔就立即截斷此賊的小指。王發命後,試著自咬手指,覺得疼痛難忍,又改令不要截賊的手指,但是已晚。王概歎自己如今爲法王之末,非法王之始,自覺無道謬爲人王,竟然要傷截人指。
就算有人欲犯五逆重罪,頻婆娑羅王也不輕啓殺業。據《四分律》卷四,阿阇世爲奪王位陰謀弑父,衣裏藏刀急急入宮,卻被守門侍衛發覺並搜出身上的刀。守門侍衛將阿阇世帶到大臣們跟前,商議如何處理。阿阇世交待是受提婆達多蠱惑。于是有大臣說沙門釋子沒一個好的,都應殺絕;有大臣說沙門釋子並不都是壞人不應盡殺,罪魁禍首是提婆達多與阿阇世,此兩人該殺;有大臣說沙門釋子並不都是壞人不應盡殺,罪魁禍首是提婆達多與阿阇世,此兩人罪重至死但還是不應殺,因爲頻婆娑羅王是法王而不是惡王。王對于第一種大開殺業的意見很不高興,對于第二種意見也不高興,對于第叁種意見則很是心悅。于是告訴群臣,並不是所有沙門釋子都是壞人,所以不應盡殺,提婆達多與阿阇世也不應殺。王只是呵責太子,而後放去。因爲提婆達多既教人害佛又教阿阇世害父,從此惡名遠播,利養斷絕。
頻婆娑羅王作爲一國之尊,縱有嗔恨心,但也能受佛教化,知錯就改。佛住王舍城時,當地有二龍白天常作居士形前來禮拜供養,聽佛說法。有一次王也來禮拜聞法,二龍因敬法故沒有起立回避,于是王心生嗔恨。又因王心有嗔恨,佛陀就沒有爲他說法,于是王更對這二龍居士生嗔,便交待侍臣等二人離開這裏後即刻驅離國境。此二龍也正想回到大海,一離開後,王舍城河池枯涸,風不調雨不順,莊稼欠收,國民饑馑。王後來問佛陀,才知是因爲自己的嗔恨心所致。經佛引介,王向二龍居士握手悔過,並發心供養二龍及其眷屬後,這才又風雨適時,五谷豐登。
頻婆娑羅王能夠以法治世,仁政愛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佛陀的攝受教化。國有聖王,法有佛陀,這聖王法王共同治世教化,正是印度傳統中所追求的理想社會。但佛陀爲了度化更多的衆生,也並沒有一直留在摩揭陀國。一時王聽說佛陀將要四處遊化,便派衆兵侍衛佛陀,以防佛陀遊出國界,令國內人民少福。最後佛陀展轉遊化到恒河邊,爲防止王強留,就不用舟筏,率衆涉水而過,進入跋耆國。王眼見佛陀離開國境,只好在對岸向佛合掌遙禮。
念佛命終
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七的記述,太子阿阇世與提婆達多共謀篡奪王位。而頻婆娑羅王對太子是滿腔仁慈,先要城鎮給城鎮,再要國民給國民,後要國庫給國庫,最後幾乎什麼都交給太子時,太子羽翼豐滿,就將父王囚禁于後宮,予以折磨。王由窗戶遙見耆阇崛山中的佛影而心生歡喜,以此延命。王受難之時,心想世尊爲何不見愍念。如來世尊無不知見,即遣目揵連帶話探望王,說如來于王所作已作,今派目揵連救他出離叁惡道,令他常生天人中。王後因不堪禁食刺足種種苦刑,迷悶而死。《鞞婆沙論》卷十四記載,王因饑渴所逼,願生有極妙飲食的天上,後往生四天王天作毗沙門(北方多聞天王)太子。
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所載,阿阇世王將其父王幽閉于七重室內,企圖將其餓死。韋提希夫人將麨和酥蜜塗于身上,以璎珞盛葡萄漿,探視頻婆娑羅王。阿阇世王得知後嗔怒,想殺親母,因耆婆勸阻,就將母禁閉。夫人乃于禁閉處念佛,求佛爲之說法,佛遂顯神通,爲之演說觀無量壽經,勸生極樂淨土。
頻婆娑羅王爲優婆塞,笃信于佛,多設供養,由此王故,多人信解,供養叁寶。據《佛說人仙經》,此王由于一心念佛而取命終,得生到四天王天做毗沙門天王的太子,名人仙(《長阿含經·阇尼沙經》作“阇尼沙”)。由于王已得初果,不墮惡道,經七次人天往返後即得解脫。
《王族護法頻婆娑羅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