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怖畏,無能勝也。
須彌山 靜慮心。於定道所緣、行相,安住不動擾也。
阿伽陀藥 般若智。於煩惱所知二障之病根善能痊愈也。
善知識 方便善巧也。凡於一切地位住之有情義利悉皆不舍也。
如意 寶道願也。隨其所願之果能成就故。
大日 力勢也。於所調伏完全成熟之能作也。
美音 智到彼岸。於所調伏,能作調伏之教法,善巧能作也。
王 神通自在。不以才能學識尊高作利他之成就也。
庫藏 福德也。二資糧廣積如國有之大庫也。
大路 正知也。一切聖者之善逝,亦隨之而善逝也。不隨世間之無常,能作正道之轉依增進。
乘騎 共菩提道之道品也。不偏墮生死涅槃二邊,平等快易之修行也。
無盡流 大悲與殊勝觀見。得與未得之法攝持含藏無盡息也。
樂聞聲 總持與辯才也。宣示解脫樂欲調伏所作之聲音也。
河 法樂也。利他所作堅固無終竟止息之信也。
雲 一道遊行並法身具足。趣入歡喜住處等一切指示相應之教也。
七十義之二 教言有十法
此教授教誡之名诠,赓續發心之後分辯者,爲於如是菩提心最初發起之諸菩薩等,彼時如其所有事義二十一,能作尋求,獲得菩提心生起。及以此能作增長加行,乃至成就之故,能使功德完全,保持事義,因此現法增益,所作能作之故,是教授教誡者能作之教言也。
教言十法
頌雲: 行所緣谛等 佛等寶之叁 無貪完全易 大道悉能持
五眼六神通 見道及修道 謂教授教誡 體性十應知
解雲:一、修行自體,教授二谛。(一)依菩提心分辯世俗與勝義。(二)依非共同之所緣明真谛。
二、修行所緣,教授四谛。(一)多依世俗說四谛。(如菩提科頌等)(二)多依真谛說四谛。(如本論,及中觀、金剛、文殊般若等。)
叁、修行所依,教授叁寶。依本論說,佛寶之性,僧寶所攝,阿羅漢果不屬,加緣覺成八,依鈍根等分別成二十種,是謂大乘之有學僧。(下科更明)
(以上叁種多屬教授,中間叁種多屬教誡,其後四種教授教誡。)
四、修行不壞之所作,不貪邪道。(一)貪染身福,多欲無勤,作五邪命。(二)不顧叁寶沒滅,但計自身之利。(叁)貪求外道簡略之法,終至壞失所學成就。
五、修行迅速增長之因完全、容易、不疲厭。《義疏》雲:長時恒時吸取修行之新所作,樂欲未成之事義,及于中成就(私心)憂悔之念慮除滅,亦不作最極疲困,于色等乃至正等圓滿菩提(若有所得)遠離驕慢(顯示)等。
六、不墮小乘,攝持大道,於道完全攝持學修,心無恐懼(當知善根轉起之法),依法修行,不生便易苟道之行。
七、修行得自在之因,教以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如大經佛先說清淨身語意業斷除粗重,修習六度四聖之法乃至以上皆是不可得,是名菩提道。(取意略文引起後說)
複次,舍利子,有菩薩摩诃薩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密多得淨五眼。
舍利子,有菩薩摩诃薩得淨肉眼,明了能見百踰繕那乃至千踰繕那,一瞻部州乃至四大洲,小千世界乃至大千世界。是爲菩薩摩诃薩得淨肉眼,
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得天眼,能見一切四天王衆天乃至梵衆天、光天、淨天、廣天、無想乃至色究竟天等;舍利子,有菩薩天眼所見,一切四天王衆天乃至色究竟天所得天眼皆不能見亦不能知;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得淨天眼,能見十方殑伽沙諸世界,中有情死此生彼,亦如實知。是謂菩薩得淨天眼。
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得淨慧眼,不見有法。若有爲、若無爲,若有漏、若無漏,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罪、若無罪,若雜染、若清淨,若有色、若無色,若有對、若無對,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無色系,若善、若不善、若無記,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乃至一切法若自性若差別,都無所見。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得淨慧眼,於一切法非見非不見,非聞非不聞,非覺非不覺,非識非不識。舍利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得淨慧眼。
淨法眼
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得淨法眼,能如實知補特伽羅種種差別,謂如實知此是隨信行,此是隨法行,此是無相行。
┌空 ┌空 ┌空無相 ┌無相、無願。
此住┼無相 此由┼無相 此由┤ 此由┤
└無願 └無願 └空無願 └空、無相、無願。
(詳作分別)此由空解脫門起五根,由五根起無間定,由無間定起解脫智見,由解脫知見永斷叁結得預流果。薩迦耶見、戒禁取、疑是謂叁結。複由初得修道,薄欲貪嗔,得一來果。複由上品修道,盡欲貪嗔得不還果。複由增修道,盡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果。色貪、無色貪、無明、慢、掉舉是爲五順上分結,得淨法眼。
複次,舍利子(二獨覺),諸菩薩摩诃薩得淨法眼,能如實知如是一類補特伽羅,由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起五根,由五根起無間定,由無間定起解脫智見,由解脫智見起如實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由知此故,得勝五根,斷諸煩惱,展轉證得獨覺菩提。是爲菩薩摩诃薩得淨法眼。
複次,舍利子(叁菩薩不退轉者),諸菩薩摩诃薩得淨法眼,能如實知此菩薩摩诃薩最初發心,修行布施波羅密多,修行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密多,成就信根、精進根、及方便善巧,故思受身,增長善法,是菩薩摩诃薩:
┌四天王衆天
┌刹帝利 ┐ │叁十叁天
│婆羅門 │ │夜摩天
或生┤ ├大族 或生┤都史多天
│長者 │ │樂變化天
└居士 ┘ └他化自在天
住如是處,成熟有情。
隨諸有情心所愛樂,能施種種上妙樂具,而能嚴淨種種佛土,亦以上妙供具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諸佛世尊,不墮聲聞獨覺等地,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退轉,是爲菩薩摩诃薩得淨法眼。
複次,舍利子(四菩薩增上者),諸菩薩摩诃薩得淨法眼,能如實知此(誰)菩薩摩诃薩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受記、正得受記、當得受記,得不退轉、猶可退轉,此已住不退轉地、此未住不退轉地,此神通已圓滿、未圓滿,此神通已圓滿故,能往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諸菩薩摩诃薩衆,此未圓滿故不能者;(知)此菩薩摩诃薩已得神通、未得神通,已得無生法忍及未得,已得殊勝根及未得,已嚴淨佛土及未嚴淨,已成熟有情及未,已得大願及未,已得諸佛共所稱譽及未,已親近諸佛及未,壽命無量有量;(知)此菩薩摩诃薩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時苾刍有量無量,菩薩僧有無,此事修利他行、此兼修自利行,此有難行苦行、此無,此爲一生所系、此爲多生所系,此已住最後有及未住,此已坐妙菩提座,此無魔術娆及有。是爲菩薩摩诃薩得淨法眼。
佛眼
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菩提心無間入金剛喻定,得一切智智,成就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殊勝功德,爾時成就無障無礙解脫佛眼。諸菩薩摩诃薩由得如是清淨佛眼,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境界,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無所不識,於一切法見一切相。舍利子,要得無上正等菩提乃得如是清淨佛眼。(此五眼文依般若經文意,文廣長未全錄,但學者必須與經對讀,了知經文爲最妙。)
八、開示神通之教言
神境 彼以定心清淨乃至入無動地,一心修習神通智證,彼便能作種種變化:以一身爲無數身,無數身還爲一身;身能飛行,石壁皆過,無所觸礙,如行虛空;行住空中,如鳥飛翔;出沒於地,如水湧波;或煙或焰,若大火[卄/積];手能扪日月,身至梵天。譬如陶師善調和泥,隨意所造,欲作何器,便能成之,而有利益;譬如巧匠,善能治木,隨意所造,自在成之,而有利益;譬如治象牙師,善能治牙,隨意所作,自在成之,而有利益;譬如金師,善練真金,隨意所作,自在成之,而有利益。比丘亦複如是;定心清淨至無動地,隨意所作,乃至梵天。此是比丘第叁勝法。
天耳 彼以定心清淨乃至入無動地,一心修習證天耳智。彼天耳清淨,過出於人耳,聞二種聲,人、非人。譬如於城郭邑中有講堂,廣大高顯,有聰耳人在中,不勞聽力,而聞種種音聲。比丘亦複如是;以定心故,天耳清淨,得聞人非人種種音聲。此是比丘第四勝法。
他心 彼以定心清淨乃至入無動地,一心修習證他心智。彼知外衆生心;有欲無欲,有垢無垢,有癡無癡,廣心略心,小心大心,定心亂心,縛心脫心,上心無上心,皆悉知之。譬如自喜男子女人,以水鏡自照,無不得見。比丘亦複如是;以定心清淨故,知外一切衆生心之所念。此是第五勝法。
宿命 彼以定心清淨乃至入無動地,一心修習宿命智證,便能憶識宿命若幹種事:能憶一生、十生、千生、無數百千生,劫燒都盡,國土還生,我在彼生,名字如是、種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壽命如是、在世如是、壽盡如是、受苦樂如是,從彼命終,複生于彼,如是展轉來生於此。如定形色相貌無數種種,皆悉憶識。譬如有人,從己村落往至他國;至於彼間,若行若住若語若默,從彼國複往余國,若行若住若語若默,如是展轉複還其國,不勞多力而能憶識所行諸國。我從此國乃至彼國,在彼國內如是行、…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