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一切种智之道,亦是诸佛圣众之果;是我人婴儿之乳母,是我人依赖成人之教养所依处,是我人最後成人利他之指导助成者,是我人此时乃至最後大觉中间不可一时之少离者,是我人现在盲目无知苦恼海中必须信仰学法、次第随行之所依,如暗夜之大智慧灯、过渡大海之轮舟巨船也。如是三宝,如是般若母经,皆是我人诚意爱敬之所赞美、礼拜等修行成就无尽之依止也。
如是《现证庄严论》者,是《大般若经》之根本经体,修行对治之道,种种一切现观现证所摄之果,即是《大般若经》全部圆满之教,其义同於大经佛说,是学行之人,应作顶敬受持修行之教也。
复次,为於经文文相广大,平庸无智,莫能显明了解,及於经中诸法法义道理,不能满分摄持,必须听闻显示,去疑生信,故依入行之支分方便,显示本论之名诠、名能诠、名句文身之教也。名所诠、法性法相之体义也。旨趣、旨趣之旨趣、及法随法行之次第等,於中尽其所有,善作解说也。
造论之旨趣
颂云:一切种智道 皆从彼教说 别余不领受 十法行体性
思经义建立 具慧成观故 能速易现证 所谓论旨趣
解云:一切种智道者:即成就大觉体性之道,是一切现观返行次第,及俱有诸法之引入证地之道也。
皆从彼教说者:本论所作之义理,皆由世尊三不思议化导(神变,记心,教授教诫。)於所有行人完全随行指示之所作也;即此大经三种之中,一切名诠性相具足之教也。
别余不领受者:此中名诠能诠所诠,其中所有言词方便、及方便之道次修行成就、成就所作利他之事理、事理相续、定及余法联行之次第、种种善巧所作、如是等,彼外界者、及其他住贪欲者、及修行离贪欲等於一切我义法义之中不作修行称为无为者、及专务听闻理解谓为能生成就之智者,如是等士夫,於此次第法行,皆不作完全领受学习修持。
十法行体性者:若有菩萨,欲自他利(除前过失)。具足此中十法行教,能作修行成就,於修行中亦不著取资物名闻安享,唯乐二利清净修行者,极能领受。
思经义建立者:若业惑习气发生,能正知正念,思维般若波罗蜜多经义,完全现法现观八品之中,名诠体道之所建立,菩萨施等成就修行,初中后善全部美好次第,一切种种教授教诫之法言,再再修行,建立道行。
具慧成观故者:一切观行能成就者,从熟练法界、法相为所缘,及於最极欢喜地等十地诸法入行之次第,种种一切,具足闻思诸慧,是现在能作成就观证之要素也。
能速易现证者:於现在乐欲之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法界义理,菩萨修行成就之性相(法相)诸调伏者,再再练修,完成经论广大之道,使能乐速通行,容易现证,是又更大究竟之旨趣也。
所谓论旨趣者:如上之义,使行人初由闻思大经法界法相义味,依止再再练习,次第实修,能迅速、稳确、不难、完成佛道广大般若之体性,是造论之意也。
论体八品摄颂:
颂云: 般若波罗密 八类正等说 种智道种智 及一切智性
圆证种智行 顶行边次行 菩提一刹那 法身等为八
解云:
一切种智 此是普摄经义一切之教,以此随行,能得欲乐之果,能了智性,能得所作之旨趣。
道种种智 此中五种发心,是明般若正宗。入道之所作,决定依四谛五道声闻等之次第,随次摄以大乘不共之义,随次练修。详示五道次第及功德过失,行者所应熟识。引发三身,防止退没,要点极多。
一切智 亦曰根本智,教示三世诸法无生、清净平等之性。近顺能成,彼岸则近,顺法对治。(以别解脱戒及谛理加入为最要)
圆加行 悉知三种智性矣,为所作自在故,复於种种一切道等根本摄持之门及三智修行,皆得清净遍摄起行之道也。
顶加行 此于一切种种智现证圆满之法获得矣,烛然究竟发起观证住心之要道也。道智中方便善巧之意持门是也。其中各各九数是修行之最要。
边次行 入行之随念,日常要道所摄。六度,三宝、施、戒、天、之六念,及此等无自性,时时内心刻念始终之行法也。
刹那加行 是边次行所摄现证种种修行最极纯熟之修行果,最後菩提一刹那之现证以此得,於中分别有四:一、非清净纯熟中成就无漏法种子。二、清净成熟无漏法最後刹那。三、诸法无相。四、诸法无二刹那圆证。
法身果 法身四种前已略明,後品更详因果本末等,余则法身之诸所作有二十七种,是三身成就以後事业,行者应知。 总摄七十义全文有十三颂:
七十义摄颂
颂云:发心及教言 决证支分四 成行之所依 法界住自性
所缘等及大 甲胃行契入 资粮定出生 能仁种智性
光作末末等 声闻缘觉道 於他诸功德 大义利见道
能作及胜解 赞事意所钦 回向随喜修 无上意能作
最极清净行 是所谓修道 菩萨方善巧 道智说如是
智不住生死 悲不住涅槃 无方距果远 果近善方便
不共对治品 加行平等性 声闻等见道 许即遍知性
相及加行等 功过性相四 解脱证分全 学故不退僧
生死解脱平 无上刹清净 诸相现圆证 此等善方便
决择等福增 坚固诸心住 是见修所作 於中各各道
分别相四种 及对治四种 无间道等持 修行违谛理
所有顶加行 边次行十三 一刹那圆证 性相有四种
自性圆满报 随他变化身 法身诸所作 四种正等宣
解云:此是八品之总教,分为七十义相,此中具足摄持经论而作七十之分别也。即此以下广颂文义亦皆全摄,总示全经论之体性纲目,依义摄集,成十三颂七十义之教相,是依经成论之广细分别。若於此善能了解,熟习通达,则经论全部之宗趣要旨悉知,是妙善总持之说也。有言与後文重复之过者,是不善其文义也。此下八品,分别释之。初,一切种智之十法。
「参考」 五种发心:最初世俗发心,解行发心,殊胜纯洁发心,种子成熟发心,断障净发心。
一切种智性品第一
七十义之第一 发心其中二十二种
如是发心之自性自他成佛、所缘二十二、及俱有七十义等,是摄一切乘之教,菩萨依此随行,必能获得菩提乐欲之果,如是为于欲得一切种智性之体,能得所作之旨趣故,始初於种种一切智性能摄之文义廿二,作广门之分别,应善顶受行持。
颂云: 发心利他故 乐正等菩提
解云:如是颂文,显大觉成就者,为利他之故。如所有劫如何殷勤之所作等,所谓发心为利他之事义,乐欲正等圆满菩提,此一切性相愿行之自性,有其二种(一愿二行)。是为正等圆满乐欲发心之自性,即欲此义之获得於善法中希望之愿心,乃至发起随行出生之事业者也。
此中发心,非是言心境特殊超胜显现,具有一切高妙思想之发心;或说但只令心发动即称成就,别无真实事义故。如是等皆非。必须发心以後,於彼善法希望之相,获得有义之事菩提心生,殷勤相续,是此中之教。以此之义,寻求菩萨一切善法,增长成就也。如是正智所作故,现近系缚之因缘、(惑业)罪障灾害(苦果)之事悉并消除也。(经有佛说之广文应看)
以种种理合一之愿,而寻求有事有义之行者,即正等圆满菩提之道。此等联合一致,充实发心,是此中之声教也。如是诸菩萨必於愿等与利他诸行二者具足作此发心。此之所云者,是欲令正知所作故。复次,云何是乐欲性之主及伴,以何义故发心者,谓欲清净圆满故,即此亦是利他之事义也。
颂云: 如是经及摄 广门并余说
解云:如是佛母大经三种常行作业,亦於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所示,诸布施等波罗密多,布施等所作能行,於施者受者悉无所缘之修行成就,如是等是(经,论,门,余)所说之方便总持之所作也。谓具足大智能作(摄)事义,乃至一切有情相续尽,如其(广门)所有劫皆令入於涅槃(显示行相)。若具贪等,以种种欢喜及财物布施满足,乐欲般若波罗密多者,予以此中成就,如是所作等,细极详尽,指示双运能作,摄事而不违理,是种种广大之门,乃至正等圆满菩提及利他究竟之教示也。
复次(余说)。如是发心者,为利他故,而正等圆满菩提欲乐者,是自内性之智也。应知此是本宗宗义方规之义理教示,俱生双取一切作业之说也,而有多处认为鲁劣者,汝勿疑惧,此原因性未具说也。此上发心之自性也
复次,此中发心之所缘及自性俱有之名诠,乃至彼彼细密分辩之行相,有二十二种文类,依经中次第分别。
颂云: 如一地二金三月四火 五大藏六宝源七瀛 八金刚九山十药十一善 十二如意十三日韵十四音
十五王十六库藏十七大路 十八乘骑流十九无尽 乐二十闻声二一河二二云 二十二种等
解云:地 希望普遍摄持一切有情。又现时一切白法之真实根本也。
金 向往菩提之道心也。菩提未得之中间不作成就也。
月 殊胜向上之悲心。菩提善法加行究竟能作种种增长成就也。
火 三智智慧之加行也。于一切智性三种之障法清净,俾智光显明也。
大藏 施心。通途一切有情之商主也。
宝源 持戒心。大功德藏所依之真实因也。
瀛(大海) 忍心。不乐一切(名闻利养)。高胜之修行,勤而无动乱也。
金刚 精进心。大心刚毅,…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