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P21

  ..续本文上一页增进,使诸世间悉得成就二利之果勿但虚谈,名为饶盖世间合佛菩翠意。《集异门论》云:二利有四种补特伽罗:

   一、有自利无利他, 二、有利他无自利,

   三、有自利有利他, 四、无自利无利他。中略

   问:「云何补特伽罗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世有一类补特伽罗,自於诸善法有速谛察忍,彼於诸法,为知义故,为知法故,精勤修习,法随法行,和敬行,随法行;言词调善,语句圆满;亦成就上首语、美妙语、显了语、易解语、无依语、无尽语;乃至於义为令他知,能示现、能教导、能赞励、能庆慰,亦能赞叹、示现、教导、赞励、庆慰修善者;亦能勤为四众说法。是名补特加罗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余三以此类知)

   使成就者:若菩萨人,真实发心,能作有情义利实事。遵依五道智理,佛说方便次第,乃至正作自他饶益四摄等事,悉至究竟,如是等能作成就者,皆依此经论所说方便,悉得成就二利之果。

   能仁 梵语释迦,此翻能仁。谓满足仁慈,化导诸类,无怨敌故;不可制伏,名能自在。自在有十:一寿二心三众具四业五生六愿七胜解八神变九智十法。

   正等者:正真净等,名曰正等。谓见境无偏邪颠倒,正也;见境真实不迷于虚幻合集,真也;对境平等无惑障,净也。又正等者,得其事物之现量。又正等者,如其所有尽其所有,无上正等正觉也。

   诸身者:通说三身,法、报、化也。本论分法身为二,自性身、法性身。第八品广说。复次,欲识四身之义,须先了解五智略相,是我道场学者特殊之要。五智者:一、法界体性净智,二、如大圆镜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成所作智。今摘录《佛地经论》之文略释之。

   经云一切法真如,二障清净相。释第一法界体性智

   论云此显清净法界。谓一切法空无我性所显真如,永离二障,本性清净。今复离染,能为一切善法所依,是故说名清净法界。「一切法」者,谓世出世、有漏无漏、蕴界处等。「真如」者,即是诸法实性,无颠倒性,与一切法不一不异,体唯一味,随相分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水与波。)「二障」者:一烦恼障,二所知障。恼乱身心令不寂静,名烦恼障;覆所知境,无颠倒性令不显现,名所知障。「二障清净」者,得出世间证真如道,渐除二障所有种子,犹如大风吹烟云等。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灭离一切障种子尽,得净法界究竟转依,名清净相。

   经云法智彼所缘,自在无尽相。释第二如大圆镜智

   论云「法智」者,前智所说真如,是彼大圆镜所缘,亦缘世俗不迷彼故。「自在」者,六到彼岸所修成故。具十自在,妙用无碍。「无尽相」者,穷生死际,无间无断,相续常故。

   经云普遍真如智,修习证圆满。平等性智第三

   论云此显平等性智。谓初地中初现观时,得此平等无分别智观真如等一切平等。於後诸地,渐次修习转胜转净,乃至佛地证得圆满究竟清净,证法界等一切理事皆悉平等。

   经云安立众生二,诸种无尽果。妙观察智第四

   论云妙观察智能为众生说妙法等,安立众生利益安乐为二。即此二种有多品类故,故名诸种。如是二事,穷生无际常作不绝,故言无尽。此即名果,是智之果故。又令修善因名利益,令得乐果名安乐;又令离恶名利益,令摄善名安乐;又拔苦名利益,施与其乐名安乐。

   经云身语及心化,善巧方便业。成所作智第五

   论云成所作智,能起身语心化,称顺机宜,故名善巧;加行不绝,故名方便。此即名业。亦云有义成就智

   如是五智云何成就?

   经云定及总持门,无边二成就。

   论云「定门」者,八万四千三摩地门,「总持门」者,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如是二种,通生一切有为功德,通显一切无为功德,通引一切神力作用利众生事,故名为「门」。「无边二」者,福德智慧二种庄严,于中差别,有无量种八万四千福德智慧,或无量劫修所成故,说名无边。前五波罗密多名为福德,後一波罗密多名为智慧。或随所应自性眷属一一具二。如是二门,二种庄严,四智品中,一一具足,恒共相应。亦复依止清净法界,与净法界不相舍离,故名「成就」。以下解三身

   经云自性法受用,变化差别转。

   论云此显五智所成三四身。「差别」之义,虽诸如来所依清净法界体性无有差别,而有种种相异转变不同,故名差别。

   自性身者。《佛地经论》云:即是如来初自性身修得以后,体常不变。

   贤师解云:大觉世尊之自性身者,依近念住等之智慧而为体性。是从世间超出,无漏法界之自性故非是无修而得。如无垢大摩尼宝,彼主体性行相—切清净是则无修无为,即是自性真阿练若之自性相成就故。又此之自性亦复随生灭性以见其相,离生灭性,无别形相可得。又非人工所作,亦非本有自性,而是从超世间道,超出世间之获得故。不是获得之所作故,是依如幻之心识,加以修行证知一切诸法实相,证得之得故。此贤师之文,应当了解熟忆,真万劫难逢之教也。

   法性身者,《佛地经论》云: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本论云:「第二法身者,是无戏沦之智慧主体,性是无漏,依念住近行等之建立而为自性。」分说有二十一法 或说法五蕴,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摄八万四千法藏故。

   受用身者,《佛地经论》云:能令自他受用种种大法乐故。本论云「第三受用圆满色身之自性者,相好清净,妙明炽然。」详列三十二相、任随好、及其因相。

   变化身者,《佛地经论》云:为欲利益安乐众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本论云:「第四幻化身者,释迦牟尼诸佛色体,於凡轮回中,尽其所有世界之间。一切有情等之乐欲义利平等能作之身,此亦大贪随流,永永无断也。」

   本论总说三身示教,有二十七法,详在後品。

   自性身——法界体性智\以智为体

   法性身——如大圆镜智/

   受用身/平等性智\智悲为体

   \妙观察智/

   变化身——成所作智—大悲为体

   总结初句「能仁正等诸身」者,彼释迦能仁能自在者,自证现量,如其所有,尽其所有,真实不偏,清净无惑。自性成就,法性成就,受用圆满,变化无尽,如是诸身各各成就也。

   身者体义,依义,众德集聚义。如是所依,如是所作,如是成就如是佛。又如是所依,如是所作,欲得如是之成就,彼法随法行者之道,是谓佛道,依此佛道修行,能作修行之所依。(人)又此所依之人以何方便而入者,依一切种智十法而入,是故下句解一切种智。

   一切种种智者,本论云:云何一切种种智?谓种种一切无生,内心刻印,悉皆具足。此明一切种种智修行之始终也。大觉正等戒身(戒),具足瑜伽(定),具足自在(慧)之主(如是成就次第者),诸行对治之*轮能作(解脱),种种一切无尽无余,一切能作(解脱知见)动转者也。

  种种者,或十法界,或他之一名、一相、一事、一物、尽其所有之谓也。於此种种随观一种,各有名相、体、性、力、作、因、缘、果事、受报、究竟、之不同,故曰一切。如是种种与一切,可以上下互用应知。 此修另有表文,当要熟知。

  

   贤师论云:世尊善能含藏显示「种种」「一切」智性,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圆满大觉是。若凡种种诸法,形相云何,安立云何,如其诸法,极细诠解种种一切,此等如何安立决择,如何名言设施,如是等等,如来内智一刹那中炽然善生。不少思维应知尽知是故如来、应供、正遍知、圆满大觉者,立以一切种种智性之名也。此亦引用经文

   於种种一切 此种种一切,指教体般若也。乃至三藏十二部经,四十九年说法,所说诸法无生等教、体道果等,种种名诠、旨趣、究竟旨趣及随行等,悉皆摄入三智佛母经中。此论所作,尽是彼佛如来之所宣说故。

   宣说者,言辞所摄,三化导之一也。教言,记心,神变。《瑜伽》云:诸佛菩萨宣说正法,当知有五大胜利:

   一、闻正法时,远尘离垢,於诸法中,法眼生起。

   二、闻正法时,得尽诸漏。

   三、闻正法时,於无上菩提发正愿心。

   四、闻正法时,证得菩萨最胜法忍。

   五、受持读诵,修习正行,展转方便,令正法眼久住不灭。

   合解第三句颂云:释迦能仁自在者。得成大觉诸身,言所依也。若今发心之补特伽罗此中并摄方便者,具能学修现证一切种种三智诸法。於彼母经,释迦本师之所宣说,无过失想。其中体,道,果等,恭敬信闻,随生法行,依此最胜圆满善说之教,摄持一切种种各各义理,而生现观现证。

   贤师意云:此中种种一切、等等妙义,欲得现证明了,必须最极恭敬,随顺法行,乃能修行成就。由修发生更深信念,得知诸法次第生起之缘,此是行人成就中最上第一之成就。不在希奇玄妙是故经中告人,至极信仰随行,是善能获得一切种智之主要胜因也。

   下解第四句

   声闻(缘觉并摄)菩萨众会 显大小部僧也。

   究竟大觉 言佛宝也。总名四圣

   诸圣众之母 言大般若经法也。

   皆赞礼者,表诚敬也。

   此句诸义,总赞般若三宝广大体性之体,亦显从中出生四圣之诸道,依於四圣功德,蕴育生成故,定能具足诠显如来圣教般若之体、道、果之不思议功德,法法圆正,次第善巧,行人信心随行,决定能得出生诸圣圣果,是故称为「诸圣众之母」也。亦显生育长养成就一切诸佛,故复称为「佛母般若」。复次,必当了知,经与四圣,不一不异。如是佛也、法也、僧也,悉是一体般若之性,亦…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