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蜜多
梵波罗密多 华言彼岸竟 曰度度无极 一切事究竟
分六三十六 六数後又四 皆归般若分 乘演复百千
菩萨方便智」 佛说四威德 慧行善忆持 一舍悭吝犯戒
心愤失正勤 治散乱心定 得见趣所归」 二成菩提资粮」
三於现修行时 能自摄益他」 四异热成广大 波罗密与人
互相依无尽」 以大悲为因 益他为华果 依究竟方便
摄行三决定」 相应复六事 于相违事品 观功德过失
精严作对治 一喜悦财富丰 自在乐享时 如理不如理
观功德过失」 二得乐称心意 纵身语意行 相应不相应
观功德过失」 三受他轻毁辱 安忍不安忍 观功德过失」
四怠, 弱不勤奋 成就不成就 观功德过失」 五处愦闹杂乱
摄定不摄定 观功德过失」 六见闻觉知境 言说戏掉等
正知不正知 观功德过失」 波罗密相应
教授分五(出《瑜伽》)
一、教 教 授 谓从尊重,若似尊重,达解瑜伽轨范亲教,或诸如来,或佛弟子,所闻正教,即如其教,不增不减,教授於他。
二、证 教 授 关於修行学事止观相应,自所经历,善士印证者,符合教理者,本宗经论宗言,及得乃至能作契入道行之决定次第,余如前条所说。
三、次第教授 次第者究竟方便也。如母经本论,如菩道次第等及其宗门日行事修摄合律教定则妙善法行。
四、无倒教授 弟子等见倒,事倒,理倒,如法救正,引入正道,自作教人、不入邪途,依经依教,法印无违,初中後善,一切不倒。
五、神变教授 神变者,令修信心止观,察事照理,严护律仪,行为真实无妄,渐能了解如来之神变化导,接受诸佛菩萨圣僧贤哲护教天龙等不思议示现境事,但必持戒精严,正观般若道理,不为邪教惑乱也,慎之。
教授教诫之差别者(出《大毗婆》)
与有利益名为教授,遮无利益名为教诫;教住正知名为教授,教授住正念名为教诫;令修无表,修毗钵舍那,令得圣果,出世善法,皆名教授,令修有表,修三摩他,令修圣道,世间善法,悉名教诫。
复次,此中教授者,是弥勒菩萨教授无著师之言,指示入大般若之秘诀也。
现证现观分别
慧心摄境,於诸谛理,各各照鉴决定,名为现观,如《显扬》说。於境全全了知如是如是事用现前,名为现证,如《大毗婆娑》说。复次,《显扬》颂云:
由先世间智 简择谛究竟 於谛无加行 决定生起相
智境合和相 於所知究竟 当知谛现观 於十种决定
庄严
《瑜伽》云:「譬如红莲,其华未开,虽生欢喜,不如敷荣;又如真金、未为严具,虽生欢喜,不如成功。如来所说经义,若未显发,虽生欢喜,不如开示。」此说造论名为庄严也。律云:「尸罗名庄严,老少服常美。」是说人之观瞻威仪戒相之庄严。今此论名所称庄严者,若有士夫身色壮美,复加衣饰文身之属,临镜自照,显明自己色相美观,内心悦乐,名心庄严。士夫色身壮美者,表自心之本智具足,复加论议衣饰文身。对镜者,表现观庄严;内心悦乐者,表现证庄严。
论之分别
十二分教中称为论议。《大毗婆娑》云:「论美云何?谓诸经中决判默说大说等教。又如佛一时略说经已,便入静室宴默多时。诸大声闻共集一处,各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语。又论者亦名摩怛理迦、阿毗达摩等,诸圣弟子已见谛迹,依自所证,无倒分别诸法体相故。此中分别又六: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导论。前三应不应作当观;第四定不应作;第五应作;第六对机施教。又《俱舍》云:「教诫学徒,故称为论。」
四圣赞礼名相略解:
诸求 (诸)谓多求法道者。即是预流四支,从其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之人也。
声闻亦摄缘觉 说者之声,触听者之耳,如是如是,受义持理,成就圣种修持之因。
缘觉 分二:一部行缘觉。声闻中之利根,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二麟喻独觉。出於无佛之世,依前所闻,自生法行证行作用。亦利根,好爱法行,久习成种如理闻法专精亿持之力而生作用,非是无闻。
寂灭 是声闻果(亦摄大乘)。灭者,内灭我相、外断境执,了解内外,不生不灭,中间空无。亦称解脱涅槃,无生究竟,常乐我冷媒。是声闻之证得也。
总说初句云:凡是发心欲求声闻(缘觉)究竟不生不灭寂灭果证者(所依人)。
此下解第二句(能依之法亦称方便)
遍知等性有二,智遍知及断遍知。此说断遍知,分别有九;谓于四谛观行之境,周遍了知能断烦恼之意,故名断遍知。以择灭为体。九种分别者:
┌欲界——苦集为一,灭道各一。见谛所断为三。┐
三界见道断┤ ┤共有六个遍知,皆属忍果。
└上二界——亦同欲界 ┘
┌欲界——为一遍知。即五顺下分结断。(贪、嗔、身见、戒取、疑。)
三界修道断┼色界——为一遍知。即色爱尽遍知。
└无色界——为一遍知。一切结永断遍知。
以上见修合而为九遍知。
解脱 此中解脱者,是永断、离系、清净、灭尽、离欲等名之差别。自性者,谓粗重永害,烦恼永断;训词者,谓能脱种种贪等系缚,故名解脱。又复世尊为种种牟尼,说此以为牟尼体性,故名解脱。又言解脱者,解脱一切生老等故。又若心解脱,若慧解脱,皆名解脱;是爱、无明、根本杂染胜对治故。又此分别复又多种,谓世间、出世间、有学、无学、可动、不可动。此中所言,是出世间、坚固不动解脱也。(《瑜伽》文)
顺者(非顺解脱分。顺解脱分是资粮中摄故。)此中顺者,谓随顺涅槃之道,於身、心、慧三解脱及解脱知见近顺不违故。
得者,《俱舍》云:「得谓获成就,非得此相违。」《杂集》云:「得者,谓於善、不善、无记法、若增、若减,假立获得成就。」《集异门》云:「云何为得?答:若於可爱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生什物,诸得、别得、已得、当得,是名为得。」(此显世间)《瑜伽》云:「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行成就。」(双依真俗)余论云:「随获一种沙门果故,说名得法;谓诸法智,彼於转依能作证故。」(此中正义)
能作得者,此言得修。《瑜伽》云:「谓如有一依初静虑或修无常想,乃至或修死想,彼所有余不现前想,或自地摄,或下地摄,及彼所引诸余功德,或是世间,或出世间,皆能修彼,令其增盛,清净乐生,於彼获得自在成就,是名得修。」(亦名能作得者)
众生者:众人和合共生,故名众生;众多因缘之法和合以生,故名众生;五蕴假合以生,故名众生;曾经众多生死相续流转所生,故名众生;亦名有情,爱润以生故;亦名补特加罗,此言数取趣,数数取生受生,无厌足故。《瑜伽》云:「云何补特加罗异门(特说也)?谓有六种:一、沙门,二、婆罗门,三、梵行,四、比丘,五、精勤,六、出家。」《百法》云:「一者补特伽罗无我。」(此显众生非众生也)
义利者:义者,事所当作应作,无有罪故,可爱乐故。《佛地经》云:「现益名义,当益名利;世间名义,出世名利;离恶名义,摄善名利;福德名义,智慧名利。」《瑜伽》云:「义威勇者,由胜义谛理所得随念,名义威勇。」《杂集》云:「云何义善巧?谓於阿毗达磨毗奈耶中,善知其相,於义善巧,便能多闻等。」
此初句合说者:若为众生(多就六异门说)离恶摄善福慧义利之事,应所当为,可爱乐果,无有罪失,现在当来,有义有利;由自胜解谛义,随时正念有情义利,威勇行事;尤复善巧论义律义,方便多闻。如是能作者,名为初发心菩萨。但必具信随行,乃得入道,道者诸道。
诸道智性 诸道者五道,亦名道智之体性也。是修行入道之最胜方便也。
一、资粮道 如上发心,集积十七种篇首之资粮故。随后本论中详说。
二、加行道 依暖顶忍胜四法加行,本论详教。加行者,加功实行也。
三、见 道 由资加力,法随法行,能得解了成佛利生之决定方向程次无疑。
四、修 道 由其见道之信心行力,於般若母经不见过失;於三智性、体道果诸法,胜信无疑,能依法随行。过失功德应断应修,论中备说,经九无间九解脱道,得成无学。
五、无学道 无学道者,於前诸道,未知已知,应学皆学,应修已修,应证得证,无师智成,二利双运,如器已成,更增磨莹,装饰严美。
合解云:我辈初学,必先发心作二利事。五道之理,是二利行无上之方便,圣途决定之要门,般若彼岸究竟正宗之道。宗喀巴大师之教派,完全依此学习修行。
饶益世间者:如经云:「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为令一切有情皆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复次,饶盖世间者,诸道菩萨之果法也。谓以四摄方便饱利世间有情故,如《普门品》等所说。吾人入道方便,当依摄善法戒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及於僧中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依二部戒乘,善巧实习成性,悲心具勇,再再磨练,以成纯净之金。渐次配合本论所说二利法教。般若深理溶和…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