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增進,使諸世間悉得成就二利之果勿但虛談,名爲饒蓋世間合佛菩翠意。《集異門論》雲:二利有四種補特伽羅:
一、有自利無利他, 二、有利他無自利,
叁、有自利有利他, 四、無自利無利他。中略
問:「雲何補特伽羅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答:「如世尊說:苾刍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自於諸善法有速谛察忍,彼於諸法,爲知義故,爲知法故,精勤修習,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言詞調善,語句圓滿;亦成就上首語、美妙語、顯了語、易解語、無依語、無盡語;乃至於義爲令他知,能示現、能教導、能贊勵、能慶慰,亦能贊歎、示現、教導、贊勵、慶慰修善者;亦能勤爲四衆說法。是名補特加羅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余叁以此類知)
使成就者:若菩薩人,真實發心,能作有情義利實事。遵依五道智理,佛說方便次第,乃至正作自他饒益四攝等事,悉至究竟,如是等能作成就者,皆依此經論所說方便,悉得成就二利之果。
能仁 梵語釋迦,此翻能仁。謂滿足仁慈,化導諸類,無怨敵故;不可製伏,名能自在。自在有十:一壽二心叁衆具四業五生六願七勝解八神變九智十法。
正等者:正真淨等,名曰正等。謂見境無偏邪顛倒,正也;見境真實不迷于虛幻合集,真也;對境平等無惑障,淨也。又正等者,得其事物之現量。又正等者,如其所有盡其所有,無上正等正覺也。
諸身者:通說叁身,法、報、化也。本論分法身爲二,自性身、法性身。第八品廣說。複次,欲識四身之義,須先了解五智略相,是我道場學者特殊之要。五智者:一、法界體性淨智,二、如大圓鏡智,叁、平等性智,四、妙觀察智,五、成所作智。今摘錄《佛地經論》之文略釋之。
經雲一切法真如,二障清淨相。釋第一法界體性智
論雲此顯清淨法界。謂一切法空無我性所顯真如,永離二障,本性清淨。今複離染,能爲一切善法所依,是故說名清淨法界。「一切法」者,謂世出世、有漏無漏、蘊界處等。「真如」者,即是諸法實性,無顛倒性,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體唯一味,隨相分多。(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水與波。)「二障」者:一煩惱障,二所知障。惱亂身心令不寂靜,名煩惱障;覆所知境,無顛倒性令不顯現,名所知障。「二障清淨」者,得出世間證真如道,漸除二障所有種子,猶如大風吹煙雲等。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滅離一切障種子盡,得淨法界究竟轉依,名清淨相。
經雲法智彼所緣,自在無盡相。釋第二如大圓鏡智
論雲「法智」者,前智所說真如,是彼大圓鏡所緣,亦緣世俗不迷彼故。「自在」者,六到彼岸所修成故。具十自在,妙用無礙。「無盡相」者,窮生死際,無間無斷,相續常故。
經雲普遍真如智,修習證圓滿。平等性智第叁
論雲此顯平等性智。謂初地中初現觀時,得此平等無分別智觀真如等一切平等。於後諸地,漸次修習轉勝轉淨,乃至佛地證得圓滿究竟清淨,證法界等一切理事皆悉平等。
經雲安立衆生二,諸種無盡果。妙觀察智第四
論雲妙觀察智能爲衆生說妙法等,安立衆生利益安樂爲二。即此二種有多品類故,故名諸種。如是二事,窮生無際常作不絕,故言無盡。此即名果,是智之果故。又令修善因名利益,令得樂果名安樂;又令離惡名利益,令攝善名安樂;又拔苦名利益,施與其樂名安樂。
經雲身語及心化,善巧方便業。成所作智第五
論雲成所作智,能起身語心化,稱順機宜,故名善巧;加行不絕,故名方便。此即名業。亦雲有義成就智
如是五智雲何成就?
經雲定及總持門,無邊二成就。
論雲「定門」者,八萬四千叁摩地門,「總持門」者,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如是二種,通生一切有爲功德,通顯一切無爲功德,通引一切神力作用利衆生事,故名爲「門」。「無邊二」者,福德智慧二種莊嚴,于中差別,有無量種八萬四千福德智慧,或無量劫修所成故,說名無邊。前五波羅密多名爲福德,後一波羅密多名爲智慧。或隨所應自性眷屬一一具二。如是二門,二種莊嚴,四智品中,一一具足,恒共相應。亦複依止清淨法界,與淨法界不相舍離,故名「成就」。以下解叁身
經雲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別轉。
論雲此顯五智所成叁四身。「差別」之義,雖諸如來所依清淨法界體性無有差別,而有種種相異轉變不同,故名差別。
自性身者。《佛地經論》雲:即是如來初自性身修得以後,體常不變。
賢師解雲:大覺世尊之自性身者,依近念住等之智慧而爲體性。是從世間超出,無漏法界之自性故非是無修而得。如無垢大摩尼寶,彼主體性行相—切清淨是則無修無爲,即是自性真阿練若之自性相成就故。又此之自性亦複隨生滅性以見其相,離生滅性,無別形相可得。又非人工所作,亦非本有自性,而是從超世間道,超出世間之獲得故。不是獲得之所作故,是依如幻之心識,加以修行證知一切諸法實相,證得之得故。此賢師之文,應當了解熟憶,真萬劫難逢之教也。
法性身者,《佛地經論》雲:力無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本論雲:「第二法身者,是無戲淪之智慧主體,性是無漏,依念住近行等之建立而爲自性。」分說有二十一法 或說法五蘊,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攝八萬四千法藏故。
受用身者,《佛地經論》雲:能令自他受用種種大法樂故。本論雲「第叁受用圓滿色身之自性者,相好清淨,妙明熾然。」詳列叁十二相、任隨好、及其因相。
變化身者,《佛地經論》雲:爲欲利益安樂衆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本論雲:「第四幻化身者,釋迦牟尼諸佛色體,於凡輪回中,盡其所有世界之間。一切有情等之樂欲義利平等能作之身,此亦大貪隨流,永永無斷也。」
本論總說叁身示教,有二十七法,詳在後品。
自性身——法界體性智\以智爲體
法性身——如大圓鏡智/
受用身/平等性智\智悲爲體
\妙觀察智/
變化身——成所作智—大悲爲體
總結初句「能仁正等諸身」者,彼釋迦能仁能自在者,自證現量,如其所有,盡其所有,真實不偏,清淨無惑。自性成就,法性成就,受用圓滿,變化無盡,如是諸身各各成就也。
身者體義,依義,衆德集聚義。如是所依,如是所作,如是成就如是佛。又如是所依,如是所作,欲得如是之成就,彼法隨法行者之道,是謂佛道,依此佛道修行,能作修行之所依。(人)又此所依之人以何方便而入者,依一切種智十法而入,是故下句解一切種智。
一切種種智者,本論雲:雲何一切種種智?謂種種一切無生,內心刻印,悉皆具足。此明一切種種智修行之始終也。大覺正等戒身(戒),具足瑜伽(定),具足自在(慧)之主(如是成就次第者),諸行對治之*輪能作(解脫),種種一切無盡無余,一切能作(解脫知見)動轉者也。
種種者,或十法界,或他之一名、一相、一事、一物、盡其所有之謂也。於此種種隨觀一種,各有名相、體、性、力、作、因、緣、果事、受報、究竟、之不同,故曰一切。如是種種與一切,可以上下互用應知。 此修另有表文,當要熟知。
賢師論雲:世尊善能含藏顯示「種種」「一切」智性,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圓滿大覺是。若凡種種諸法,形相雲何,安立雲何,如其諸法,極細诠解種種一切,此等如何安立決擇,如何名言設施,如是等等,如來內智一刹那中熾然善生。不少思維應知盡知是故如來、應供、正遍知、圓滿大覺者,立以一切種種智性之名也。此亦引用經文
於種種一切 此種種一切,指教體般若也。乃至叁藏十二部經,四十九年說法,所說諸法無生等教、體道果等,種種名诠、旨趣、究竟旨趣及隨行等,悉皆攝入叁智佛母經中。此論所作,盡是彼佛如來之所宣說故。
宣說者,言辭所攝,叁化導之一也。教言,記心,神變。《瑜伽》雲:諸佛菩薩宣說正法,當知有五大勝利:
一、聞正法時,遠塵離垢,於諸法中,法眼生起。
二、聞正法時,得盡諸漏。
叁、聞正法時,於無上菩提發正願心。
四、聞正法時,證得菩薩最勝法忍。
五、受持讀誦,修習正行,展轉方便,令正法眼久住不滅。
合解第叁句頌雲:釋迦能仁自在者。得成大覺諸身,言所依也。若今發心之補特伽羅此中並攝方便者,具能學修現證一切種種叁智諸法。於彼母經,釋迦本師之所宣說,無過失想。其中體,道,果等,恭敬信聞,隨生法行,依此最勝圓滿善說之教,攝持一切種種各各義理,而生現觀現證。
賢師意雲:此中種種一切、等等妙義,欲得現證明了,必須最極恭敬,隨順法行,乃能修行成就。由修發生更深信念,得知諸法次第生起之緣,此是行人成就中最上第一之成就。不在希奇玄妙是故經中告人,至極信仰隨行,是善能獲得一切種智之主要勝因也。
下解第四句
聲聞(緣覺並攝)菩薩衆會 顯大小部僧也。
究竟大覺 言佛寶也。總名四聖
諸聖衆之母 言大般若經法也。
皆贊禮者,表誠敬也。
此句諸義,總贊般若叁寶廣大體性之體,亦顯從中出生四聖之諸道,依於四聖功德,蘊育生成故,定能具足诠顯如來聖教般若之體、道、果之不思議功德,法法圓正,次第善巧,行人信心隨行,決定能得出生諸聖聖果,是故稱爲「諸聖衆之母」也。亦顯生育長養成就一切諸佛,故複稱爲「佛母般若」。複次,必當了知,經與四聖,不一不異。如是佛也、法也、僧也,悉是一體般若之性,亦…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