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義教授 第八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叁日
舍命護二戒
律儀等經典中所講總學處和此處所講修心叁昧耶。二戒就是修心學處及叁昧耶。叁昧耶即使舍命也要守護;以學處與舍命來說,甯死護學處,二戒重于生命。經說:「甯可爲護戒而舍命,不可爲存活而犯禁戒。」犯戒死後生生世世墮落地獄受苦,爲了護戒而死,離開了現在身,仍可以得到另一身體。雖然今世生命結束,後世可能得到增上生善趣;因無犯戒,則生生能遇善知識,聽聞佛法,也因此而能成佛,得到究竟的解脫。
今生只是極短暫的,以叁世來說,非常渺小,即使多活二十年,快樂與痛苦,時間也是非常短促,來世是無盡處。如果能持淨戒,則能生生增上,得到生生的快樂。所以不可貪著短暫的快樂而犯戒,換來無盡的痛苦。戒的守護,有時取舍不同。佛說:「比丘不可滅生。」當時許多外道,爲了考驗比丘,是否依照世尊教誨實行,在路上有許多長草,全部打結,比丘經過,必然折斷,解開也會斷,看他們如何處理。因爲前後草都打結,他惟有安然坐地去世。後來有人告訴世尊,世尊說:「這種並不是很重要的,不用犧牲生命。」爲了微細戒而犧牲,今生可能造更大福德,而喪失了機會。世尊說如爲了微細戒,損失更大的機會,破戒是無妨的。
修心七義中的學處及叁昧耶戒,我們要常起一種心:我要守護禁戒,即使舍命,我亦願意。證量較高的修行者,可以知道來生的去處,絕不破細微戒,而甯願舍命。我們今生未曾好好修,後世往何處,毫無把握;不得已破細微戒,而能造更大福德,更大的善業,那是可以的,否則甯願爲守戒而舍命。因此應觀察利弊,衡量得失。
叁昧耶戒及總學處,事實上不可違犯,支分細則,也不可說:「違犯了不要緊,這是小節。」譬如遇到一位破戒還俗的人,爲了安慰他,說還俗不要緊,以我的看法,是不該說的。若爲了安慰他,應該說:既然破戒了,那應該努力忏悔。所以叁昧耶戒一般不可違犯,口上也不該說。
勤學叁難事
叁難事是初知煩惱難,中對治煩惱難,後斷除煩惱更難。我們在日常生活上,知道煩惱很困難,一天當中生幾千萬個都不知道,雖然知道貪心、瞋心、癡心的過患,卻不曉得那個是貪心瞋心癡心,因而忽略了一般的煩惱。有時違犯修心學處,往往不知道,晚上反省不見得能發現:今天到底犯了多少學處,多少叁昧耶。自己生起煩惱不認識,但可能知道別人起瞋心,就是很難了知自己生起煩惱,所以也很難對治。
要斷煩惱,先要對治煩惱,對治煩惱須先了知煩惱的過患;不知道煩惱過患,當然要對治更難。瞋心的對治是慈悲心;當一個人生氣時,不可能立即平息,要平息之後,才能生起慈心和悲心。當我們觀修:願衆生具足樂及樂因,願衆生永離苦及苦因。可是遇到瞋境時,就無法想到;那時現起的是希望他受到傷害,或者不幸等,那裏有慈心和悲心。有的人雖修慈心和悲心,但對某種人生不起來。如行爲不好,心地不善良的人,要生起慈悲心非常困難。所以認識煩惱難,要對治更難。
在大昭寺前有個人,曾經在辯經院當廚師,後來因爲愛打架,被其他廚師趕走。他原在路邊討飯,我讓他工作,付給工資。開始一年當中,也能好好工作,以後就常跟人打架,其他廚師要我把他趕走,不然他們走。我只好給他一點錢讓他離開。他拿了錢喝酒吸煙化光了,後來求大昭寺給他工作。過了一年又開始打架,大昭寺趕他走,他拒絕離開,住在大昭寺一間房子裏,睡著不起來,大昭寺就不給他飯。後來管理員對我說,他幾天沒有吃飯,快要餓死了,希望我給他飯。我說給他飯吃可以,但不要說是我給的。但他吃飽了,有了力氣又打架,大昭寺認爲這樣不行,還是趕他走,但他賴在房中不肯離開,他們叫我不要給他飯,我說不給飯吃會餓死。他們找保安局打電話給我,勸我不要給飯。我說:「照常理這種人,連水都不應供給,但是這裏是法王駐在地,而且法王教我們對衆生要修慈心悲心,如果有人在這裏餓死,一定會很奇怪。」他說:「對不起,我不曉得。」我繼續給他飯,他身體恢複了健康,我叫他去工作,每天給他一頓飯。差不多一個多星期,又不去工作,照樣睡覺,結果還是給他飯。世界上有些人心術不正,慈悲心很難生起。修心八頌:「彼雖非理妄加害,願仍視爲善導師。」想起這偈頌,還是給他飯吃吧!
遇到一些行爲及心地不善良的人,對他生起慈悲心,是非常困難,所以要常常思惟生起慈悲心,才有可能生起;對境要想可能是佛菩薩示現,考驗我們慈悲心真的堅固嗎?是否對衆生起慈悲心。當自認蠻有修持時,佛菩薩可能顯現一些相,一些心地不善的人,試探能否生起慈悲心。像常啼菩薩,他受到帝釋天王的考驗。
通常自己心中生煩惱,偶而犯修心學處及叁昧耶,也無法知道,知道了也無法對治。好比有人裝得很窮,可憐他,給他工作,給他飯吃。後來他不但不尊敬,而且忘恩負義,可能就無法對他生起慈悲心,所以要對治實在很難。即使生起慈悲心,也很難把自己的瞋心去除。有一種心,慈悲的力量不夠大,然後瞋心依止它,立刻生氣起瞋心,這時連慈悲心也消失了。譬如首先同他相處,覺得很可憐,第二次一樣同情他,協助他。當他接二連叁傷害你時,立即想到已經受害幾次,如果再受傷害,絕不放過他,心想不是第一次了,我要殺了他。瞋心太強烈時,即使生起對治的慈悲心,也無法壓抑瞋心。即使生起慈悲心,能對治瞋心,可以暫時不令生起而已,無法斷除瞋心。所以斷除叁毒根源非常難,必須證得阿羅漢果。即使暫時不生叁毒,而且這顆心很穩固,也要得到加行道。修心程度很高的人,生起瞋心能夠對治,令其不再生起。如果煩惱生起無法壓抑住,應立即暫時遠離面對的境。
修心分叁階段,知道煩惱,對治煩惱,斷除煩惱。先當煩惱生起時,如何抓住它,如果可以壓抑住,就不會生起這顆心,但不能斷根。要常常思惟煩惱的過患,再修慈悲心對治煩惱;當無法對治時,即使生起慈悲心,貪心瞋心仍舊很強烈,要暫時遠離所對的境。慈悲心修持夠量的話,煩惱生起,即能立刻以慈悲心對治它。但慈悲心無法斷煩惱根源,斷煩惱根源要修苦谛行相,無常苦空無我,最重要的是無我,這就是勤學叁難事。
取叁主要因
一、對具德上師遵奉教誨。二、對修行取順緣信心,智慧精進等內順緣具足。叁、具足隨順內順緣的所需。
有些開始時就很難找到一位具相上師,有時雖有具足德相的好上師,想要依止,也具足信心遵奉教誨,但往往遇到障礙。左右侍者惡劣,諸如此類,要想請教上師一些問題,就有很大困難。以前在西藏很多這樣情形,無法得到上師的指導。如同世間許多高位者,受左右包圍,下情不能上達的情形一樣。
我們要依止具相圓滿上師,願意依教奉行,中間最好不要有阻礙。例如依止的上師地位太高,無法常常見到,有問題也無法解決。所以最好要依止能很接近,常可請教問題,也能知道上師要我們做些什麼,用意何在。自己要虔誠尋找這種上師,先種下這種因,能遇到一位圓滿的上師,自己能夠依照上師教誨實行。
修學佛法過程中,順緣是很要緊的;資具缺乏無法修行,弟子太多無法修行,這些是外緣。自己內心的順緣,對上師具信心,自己要有智慧,要有精進心,也要有堅定的出離心。對上師具信心,才能依教奉行;如果缺少智慧,無法了解上師教導內涵;雖有智慧,不肯精進也是無用,那時智慧就像四肢發達的身體,徒具強壯的外型而已。
對今世暫時的快樂,不生厭離心,往往順著外境轉,雖對上師具有虔誠心等緣也無用。有了出離心,內外順緣雖不很圓滿,內心也不會畏縮。以我們來說,不具足外在順緣,很難修行;但有修持的人,雖未具足外在順緣,因真誠精進修行,也能自然解決。我在拉薩認識一位住拉達克修行者,雖對佛法了解不多,但心地善良,也有修持。有次在山中修行,下大雪無法出外,生一場大病,想點火取暖,無法起床,外面也不可能有人來,心想死定了。後來有人敲門,他覺得很奇怪,但也不在意這個,他看到一個人進來,起火燒飯,一句話也沒說就走了。吃飯之後,病也慢慢痊愈,慢慢雪也化了,那時村民們都以爲他去逝了,前去看時,他還好好的,大家都很驚訝。後來他下山到村裏降神問法,神說:「你生病時有個人幫助你,那就是我。」如果真誠精進修行,逆緣也會轉成菩提道用,從這個故事可以知道。
我們今生所領受的快樂與痛苦,都是前世所造的善因或惡因,所獲得的果報。常作如是思惟,則能減少煩惱生起,以及消除業障有很大益處。即使目前無法承擔他人痛苦,但要承擔自己的痛苦。
現在講授取叁主要因的上師,必須具圓滿德相的,不是一般的上師。我們去聽聞佛法,不用想他就是我的上師,先不要依止,要聽他說的是正法或相似法,再去聽其他的人說法,信從多聞來。觀察他的行爲,或者真的很有修持,再聽學佛的人,他們的觀感,如果是位好上師,人人都會稱贊,要注意這點。有些教理不通,外表看不出來,從說法可以知道;有些教理精通,較重名利。有人問法稱法師:「修行要有一位具德相上師,所以要知道誰是具德;修學佛法要知道法,學佛法要依止上師,那一個要先做?」法稱法師說:「自己程度很高,可以知道上師的程度;初學者知道很少,同樣的上師也不需知道很多,有能力教就可以。」
我們可以觀察上師的言行,聽他說些什麼法,能知道他是什麼程度,先探聽這位上師,再去依止;但也不能全靠外人傳說,就立刻依止,要多觀察他的行爲,說的是不是佛法,是不是精通你所需要的,這點很重要。行爲正確,無法知道,長久相處才能了解,自己認…
《修心七義教授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