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義教授 第叁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七日
昨天講的勝義菩提心修持,因提出多種疑問,故今天複習一次。大家反複思惟:「應觀無生性,視諸法如夢。」這兩句。先靜坐調心,及觀吸氣及呼氣,這是修持之前,先把心靜下的好辦法。觀數息之後,進一步思惟修持修心七義的心態到底在那裏?緩緩思惟:心若是有自性,一定能找到的。所謂有自性,是指未經造作而有,若如此則應恒常存在;但是從安立名言處的各角度都找不到,那不是有自性的,所謂「有」只是叁輪相互依止而有。當對著境是惡的,心識也是惡的相;境是不善不惡的,心識也是不善不惡的相;境是善的,心識也是善的相;同樣的,境是修心七義的內涵,那就是修持修心七義的心。當我們心識對著境是修心七義的次第,那個心就是在修持修心七義。因此心識之名要依境而安立,境之名又要依緣境之心而安立,認定二取也是如此。
我們所見一切顯現的相,都是認爲自性有的,若是自性有不須依他而存在的話,我們何必利用修心七義來改善心呢!假使心識與境不是互依的,境雖然是好的,心識也無從改變,那將如何修持修心七義呢!因爲是緣起的,是相依相待而顯現的,所以才能使我們內心改變。我們了解心識和境是互依的,應該可以改變的。所以觀空性時,先把心識安住在性空上,出定後再把心識安住在一切法都是虛幻上,最主要的是,不要忘掉一切法都是性空的。「中間如幻士。」就是出定後觀。
隨時隨地思惟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雖然知道電視上的相,不是自性有,但往往爲所現的相,生起貪瞋癡。因爲無始以來的習氣熏習,以爲所見都是真實的,若能仔細觀察,面對的一切法,無不是幻有的,能見的人也是虛幻的。有兩個人生相同的病,甲認爲很嚴重,但乙則不以爲然,不覺得很痛苦;因爲病引起的痛苦,同人的心態密切關系。譬如喝奶茶,有的覺得很好,有的覺得不好,有的喝了甚至生病。如認爲這一切都是心造的一種相,與任何無關,也是不對的;並不是一切唯心存在的,心和境是互依的;心和境有密切關系,所以喝茶有不同的反應;這茶對你好,對他不好,都是依緣起産生的現象。
例如一個人瞋心很大時,你怎麼打他,他不覺得痛,瞋心反而越來越強;當他心平氣和時,如果打他就會覺得很痛。菩薩爲了消衆生業,打人或殺人,也因此而墮地獄,雖然在炎熱地獄,因爲意樂不同,不覺得痛苦。所以,意念和境因爲緣起關系,同樣的境,感受不同,對有些人是好,對有些人是壞的;有的是快樂,有的是痛苦。我們一想到熱地獄,定會覺得痛苦,因爲認爲是自性有的。佛陀在世時,有一個人想陷害他,在地上挖一火坑,上面蓋草地。陷阱設好,邀請佛陀到家供養,佛陀答應邀請。他想佛陀沒有神通,我設陷阱,他都不知道。但當佛陀經過時,看不到陷阱,顯出蓮花池,對佛陀不起作用。這時此人後悔,請佛陀不要用食物,但佛陀仍叫他拿來食用。這些都是無自性的,倘若火坑毒藥是自性有,對一切人傷害應是一致的。因此見到認爲真實的,但實際不是自性有,都是依心識而存在的。無明是輪回的根本,是執著自性有,見到的是真實的。如果一個人不如此執著,了知凡所有相皆虛妄,就不會種下輪回的因。我們要以正念正知思惟,見到的不是真實存在,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是假相的,要這樣思惟,就是「中間如幻士。」
取舍間雜修,彼二乘風修。
這是修世俗菩提心,主要是講自他相換修法。取舍是先修舍再修取,是取舍間雜修;彼二乘風修是以吸氣及呼氣觀想修持。
先入座,慢慢靜下來調息,注意呼氣吸氣,觀想呼吸,把我的一切快樂的善業,呼出給一切衆生,叫做舍;吸氣時吸入一切衆生的痛苦,讓自己承受,叫做取。我們一向爲追求自己的快樂,不會努力爲衆生離苦,自己有一點痛苦,趕快希望消除。小動物也一樣爲自己。光爲自己快樂而努力,就輕視忽略他人的快樂。雖然爲了離苦得樂,經過無量劫的努力,仍然未得到真正的快樂。想爲自己離苦得樂心態越強的人,所得的痛苦越多,因爲都是都是強大我愛執引起。相反的,許多對苦樂處之泰然的人,不會覺得痛苦。許多乞丐不計較食物,反而不生病,也不看醫生;講求衛生,反而甚麼病都來。我們一直怕苦,事與願違。世間人求樂離苦,結果是離樂得苦。我們無始以來都爲自己離苦得樂,已經努力無量劫,結果還是痛苦,未曾得到究竟的快樂。
佛陀及觀世音菩薩等,原來同我們無異,也是爲離苦得樂而努力,他們已經得到究竟的快樂,他們把努力的目標,放在他人身上。我們也應該效法佛陀及觀世音菩薩,改正錯誤的努力方向,爲他人利益設想。現在我們念這四句偈,緣一切衆生身上。「願一切衆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衆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衆生不離無苦之樂,願一切衆生離愛憎住等舍。」要邊念邊緣。
我們思惟:無始以來爲求自己離苦得樂,放棄了無量親戚朋友,如今仍得不到快樂;追求自己快樂,不但無益,反而招致無量的痛苦。如今應向佛陀及諸菩薩學,爲他人利益努力,能自然消除自己的痛苦。以往未能廣大利益他人,主要的是我愛執作祟,因此應該對治我愛執,令我愛執減輕,乃至消滅。
要對治我愛執,最好的是修心七義。假如手握著火把是會覺得燙手的,不會變冷的。同樣的,如果一直握緊我愛執,不會得到快樂的。因此,趕快放棄我愛執,去愛他人。佛陀說法,要我們把愛自己的心減低,增加愛他人的心。可是我們偏偏不肯照著去做。假如我們真的從內心體會佛陀說法,爲斷我愛執,增加愛他人的心,那就真正了解「一切至言教授」的意義。
從另一方面思惟,我們所受的痛苦,由他人而産生的,得到快樂也如是。若以數字比例,我只有一個,而衆生無量,不成比例。既然我們的痛苦以及快樂,都是從他人而産生。那末,如今棄置他人,如何能得到快樂;他們是無量無邊的,我們追求給一切衆生快樂,以後自己也會得到無量無邊的快樂。譬如身體健康去幫助他人,有一天自己不幸生病了,他人也會來幫助;一個很吝啬的人,生病時得不到幫助,這是世間常理。若是心中想幫助一切衆生,一切衆生當然也會回報。所以要離苦得樂,不去利益他人是得不到的。換句話說,大家都快樂,自己不可能不快樂;四周人都痛苦,自己也不可能快樂。
依上述理由,可以知道我們爲何要利益衆生,我們修持取舍之前,先用這些理由思惟。經過反複思惟,我們的心力會更強,就會産生無比的歡喜心修取舍。開始修取舍,觀想呼氣時把自己的善根福德,給一切衆生,讓一切衆生得到快樂,他們已得到了快樂,自己心生歡喜,這時隨喜。當我們吸氣時把一切衆生的痛苦惡行,吸進來壓在我愛執上,不讓它現行。假使不了解空性,觀想吸進不好的氣,在虛空中慢慢消失了,了解空性者觀想消失在法性上。還有一種先用舍的方式修心,觀想自己的一切身善根在氣中,呼出去到一切衆生身上,他們得到氣的加持,身的惡業病痛消除;呼第二口氣時,自己語的功德溶在氣中到一切衆生口上,當他們得到氣時,一切語的惡業消除;意業也一樣。修取時,把一切衆生的痛苦惡業,吸進自己的身體,壓在我愛執上,同樣吸進衆生的語惡業,吸進壓在我愛執上,意業一樣,使我愛執慢慢消除。
我們無始以來的功德,是由愛他人之心而産生的,絕無由我愛執得到。如母親撫養兒女,都是愛兒女之心而産生的。以愛他人所得福德,還給一切衆生,讓一切衆生都得到。修的時候觀想:請指導我的一切善知識及諸佛菩薩,慈悲攝受我,圓滿我的修持。一切衆生的煩惱及惡業,當我吸氣時到我身上,由我承受,這些痛苦壓在我愛執上,使它無法站起來。當我呼氣時,我的善根福德施給衆生,讓他們得到快樂及福德。可以邊觀修,邊念這些偈。以上取舍間雜修,彼二乘風修。
先從自身取
開始修取舍是觀一切衆生,現在只觀某一衆生,吸氣時取他的痛苦,吸進放在我愛執上,呼氣時把福德善根給他。先以自己最親愛境爲所緣,這是最好也比較簡單的。當心穩固後,再觀親戚朋友;其次穩固後,再觀中庸的境;心更堅固,擴及仇人或其他。這樣漸次修,從最喜歡的人,至最後仇人,這是一種善巧。
最初境從仇人開始,仇人是因爲有不吉祥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因。應該觀想:我爲何不喜歡他?爲何要排斥他?他同我母親一樣,對我有大恩,今生只是現的相不同而己。這樣反複思惟,對不可愛境,變成可愛境。初學對仇人無法轉境,仍以最親愛的人開始觀,由親而中庸,最後觀仇人。
平等舍知母産生起來,就不會分怨親等。修平等舍,先觀一個做過自己無量世母親,另一個也同樣做過自己無量世母親,爲何不把一切衆生當自己母親?母親對我有無量恩,同樣一切衆生對我亦有無量恩。若他今生傷害我,就當爲仇人,今生對我很好,說不定前世是仇人,誰是怨?誰是親?怨親只是幻相,並無實質的怨親,所以一切人都是有恩于我。假使平等舍修成,就無怨親分別。
境毒善各叁
境分悅意、不悅意、中庸叁種;對悅意境生貪,不悅意境生瞋,中庸境生癡。對親戚好友生貪,請他吃喝,關懷備至,如果有痛苦或不如意事,就會設法協助他,希望他盡快得到快樂;對怨家生瞋,掉頭不顧,甚至咒他一番,希望他得到災難,或最大的痛苦;對中庸境生癡,漠不關心,不起貪瞋,當他受苦時,不會幸災樂禍,但也不會想協助他。我們心對境生這叁種煩惱。我們應該思惟:我爲何生瞋,希望他得到痛苦呢?我爲何生貪,希望他得到快樂呢?我又爲何不關心他呢?我爲何有這種心呢?我有何理由對仇人,隨喜他的痛苦,這是無始的習性,我覺得太不應該,我應該改變,要…
《修心七義教授 第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