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義教授 第七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樂支不求苦
樂支不求苦,是自己爲了得到快樂,而讓他人受到痛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譬如有位常跟你有比較的人,他萬一做錯事,你就很高興;或者他失敗了,更加高興。有的受到他人的虐待,那時也可能想:希望他早一點死,早死就不會有人虐待。這都是爲了自己快樂,希望別人受苦。另外像自己有個商店,對面也有一家,如果他們發生一些事情,自己就很高興,因爲他們有了麻煩,自己生意就會好。譬如你們住這家飯店,但是對面及右邊,還有幾家,他們會想這些人都不來我們這裏住,而住在他們飯店,希望他們遇到很多麻煩,而且不會賺到錢。又因臺灣來的團體都住這家,他們就會想這些臺灣人都不太好,而且這家飯店也不好。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希望他人受害,像這種情形,大部分都發生在商人身上。
譬如巴基斯坦有內亂,或是發生什麼事情等,印度方面口裏會說真可憐,但是他們心裏很高興;印度這邊有內亂或災害,巴基斯坦方面也反應一樣。以前蘇聯與美國也是一樣。兩國敵對時,雙方都會有比較心。中共政權有時會秘密討論,如何分化印度與西藏,就秘密進行挑撥離間;有些政治理論,殺蛇先砍頭,要西藏流亡政府消失,一定要先傷害法王。中共爲了不受西藏人民的抗議,就會做這種事;同樣的,西藏人只要中共有水災、地震等災害,他們就很高興。當毛澤東死時,他們心裏很高興。這些都是爲自己安樂,然後希望他人受苦。
我們學辯論時,班級中跟你不相上下的人,希望他快點離開,以後就可以第一名。學校每年考試,畢業考試,我不會給他獎賞;有些辦事者建議應該給他們獎賞,這樣他們會努力讀書,但我從來不給;如果平時品性好,讀書也很用功,大家應該都知道;有些是在考試時可能運氣好,而多得幾分成爲第一名,而平時用功的,一時運氣不好,考試成績不理想。所以我對他們說,名次不是很重要的,最主要是平時自己要用功。我們學校人數不很多,如果我對某些學生贊歎,其他學生會受不了,會生比較心,以後他們也想得到我的贊賞;給他們獎賞,是怕他們生起比較心。一般學校可以給他們獎賞,辯經學院這樣做是不太好,我們學佛修心的人,是要用很多方法來禁止生起比較心。
爲了自己的快樂,然後讓他人遇到很多麻煩,遇到很多痛苦,遇到一些不吉利的事,常常這樣做,就是違犯了修心叁昧耶。爲了希望仇人,不要再做傷害的事,希望他們的瞋心,立刻消除,可以爲他們做些善事。中共的領導人,一心想損害西藏人民的事,我常希望他們能消除這種心,我常祈禱。如果中共能夠改變民主政府,那十叁億人民將受益,我只有祈禱,希望建立個民主政體。
有些根本不認識的人,他們在傳嚴重邪法,造嚴重惡業。你可以想他們在傳邪法,會傷害到很多人,而且自己會墮落到叁惡道,因爲那個人是跟自己毫無利害關系,但是你可以祈禱希望他趕快死,這種祈禱不是爲自己,是爲救社會大衆,以及說法人。在格西博多瓦時代,有一位格西叫謝秀,他知識廣博,原先是位很好的格西,後來有一村落發生動亂,這位格西是領導者。格西博多瓦想:如果他早叁年死,就不會遇到戰亂,即使動亂發生,死于此次動亂。這時格西博多瓦說,多麼希望他在叁年前死去,如果叁年前他死去,那末他就是位持律上座,也會得到增上生;因爲現在他牽涉在內,會造很多惡業,但現在他可能就會墮落。
如果我們常觀察自己的心,可以體驗到,原來是常常生起這種心,這時就要馬上對治,不能讓它生起。然後想他人的快樂,是前世造的善業,他人的功德果報。如能這樣,就是樂支不求苦。
樂支不求苦也包括爲了追求一時的快樂做些事。例如爲了自己的生活過的快樂,而去偷竊,結果可能到監獄去。爲了升官發財,作奸犯科,本是爲要得到快樂,而最後求得是痛苦,這是樂支求苦。爲自己的安樂,化費很多精力,帶來很大痛苦。快樂有暫時及究竟:一種是暫時快樂,究竟不快樂;一種是暫時快樂,究竟也快樂;一種是暫時不快樂,究竟也不快樂;一種是暫時不快樂,究竟快樂。我們修慈心悲心時,暫時生起這種心時,自已心中很歡喜,這時暫時快樂,以後也快樂。有的爲了暫時快樂,偷、搶、詐取等,這種人可能暫時一點生活上的快樂,但究竟是不會快樂。有的到深山修苦行,過著很多困苦的生活,但能承擔這些痛苦,他以後會得到快樂。譬如戰爭,不但暫時痛苦,以後也是痛苦。譬如屠夫,眼前可能得到很多錢財,但究竟只有痛苦。在這四種中,我們要斷的是現在痛苦,未來也是痛苦;暫時快樂,究竟不快樂,這是樂支求苦。暫時有些痛苦,究竟可以得到快樂,這些是我們要盡力行持的。暫時和究竟都可以得到快樂的,那是最圓滿的,我們盡力去實行,也容易做的。現前會受很多痛苦,但未來可以得到很多快樂,實行比較困難,但我們要下定決心,努力實行。世間上如送孩子上學,雖然對他們來說,是件苦事,但畢竟對他有益的,可以想象的到。以修法來講,現在好好修學,只要方法正確,以後肯定得到快樂。像有些未具共的修學,如皈依、菩提心,甚至因果也不太清楚,而想直接修密法,這等于是樂支求苦。意願很大,修不出果;如同水一直攪拌,不會浮出油來;沒有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因,是無法得到果。如果按次第慢慢修,然後到了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對你也不是很難,成果也很大。譬如要獲得博士學位,你不從小學、中學等次第是不可能的。我們要知道那種因,切實實行,才能感得所希望的果,這是樂支不求苦。
叁昧耶講完了,叁昧耶藏文直譯是嚴燒,意思是說:如果自己所承諾的不嚴格守護,將被獄火燒毀,故說嚴燒。但是這個學處的意義,如果暫時沒有做好,就是沒有行持,你不一定會墮落地獄。
第七、明修心學處
一貫衆瑜珈
不管是吃飯或走路,都要有修心的攝持。爲了存活一定要吃飯,但不要對飯起貪心;吃飯爲養身,可以修持佛法;爲了要修持佛法,所以才吃飯。吃飯思惟飯的來源,粒粒皆艱辛,那是農夫辛苦所得,希望他們早日脫離痛苦,要這樣祈願。不管何時何地,都不要離修心的修持。譬如早晨起床,起一個牽引力,思惟我爲了教法,爲了度一切衆生,我要做些應該做的事。然後去做些事。在白天正在工作時,雖然未起這種心,但是所做的事,就是間接攝入。當你正在做時,可以生起爲衆生做這些事。這種修心的力量,沒有消失的話,就是直接攝入。通常直接攝入比較困難;但是早晨牽引力很強,那自然一天當中,做任何事都會被攝住。
吃飯時我們要想,如經中說:「受餐如服藥,知量去貪瞋,不爲肥驕慢,但欲住持身。」吃藥,是爲了自己消除病痛,不是爲了要長得很壯大,可以向人炫耀;心裏的病痛不是藥物可以去除的,所以吃飯要想:爲了要除去心裏的病痛,我要修持;因爲要修持,所以吃飯,因爲修持必須要依靠身體。但是吃飯不能貪,也不要貪好厭壞,取其中道,吃飯主要爲了養身。入行論雲:「身體就是我們的仆人。」要觀想身體是我們學佛的仆人,沒有身體是無法修行;仆人如果好好工作,就得給好飯吃;如果這身體不能讓他好好修行,就不能給他好的飯吃。其實身體並不是很重要的,身材高大與瘦小,修學佛法沒有差別,不是真的利用身體,身體也不能帶到後世去,只是暫時利用而已,不是要什麼就給什麼。有些西方人把五天的辛苦工作所得,一天就把它化掉。有一次我到美國開會,旅社就在海邊,很多人遊泳之後,又躺在海灘上。我問一位美國人,他們睡在那邊幹什麼?這位美國人就回答:「他們來浪費人生。」他們以爲這是享樂,沒有什麼可想,心裏空虛,所以只有把所賺的化掉,然後又去辛苦工作,賺來的錢又一下化掉,惡性循環,這就是他們的人生觀。我們修心的人,早上出去工作,晚上回來可以坐著反省,做錯什麼,自己有錯則改,心平氣和時再修心,這樣自己會很快樂,也用不著到外面浪費時光。就以美國養老院和西藏人的養老院來比,美國養老院吃住的都很好,但老人心靈很空虛,臉上毫無表情,有的呆著看書,無法打發時間。年青時這些人可能賺過很多錢,進進出出很熱鬧,老了也沒人管他。西藏人的養老院,就像淨土,吃住當然不如美國,他們住在養老院,念佛行善等,隨時都在這上面用功,他們會說非常快樂,法王的恩德。他們可以天天持咒,觀修、拜佛、讀經,清早起來繞塔,把所有的時用在法上,他們的內心很快樂。我常訪問過他們,談的是度母、六字大明咒等念幾千幾萬遍,沒有打發不走時間的痛苦。
我們如果太貪執衣食住行,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痛苦,不要太貪執,自然就會快樂。我們自己得到的東西,要想是叁寶的恩德,所以要供養叁寶。我在西藏時,有位老師教導我,不管什麼時候,誰給你東西,都是叁寶的恩德,得到東西然後馬上供養叁寶,認爲是叁寶的,供完用的時候,要思惟叁寶給的,我要遵照佛陀教誨實行。自從老師這樣教導之後,我都照著實行。雖然想都是叁寶的,但是叁寶不會把它拿走,你使用時不違反佛陀教誨就可以。一般心想我供的東西,佛陀也不會吃,我自己一定可以吃到,這種想法是不可以的,用時要想照佛陀教誨去用,吃的時候就不會起貪心瞋心。
一伏諸邪倒
有的修心時,遇到很多困難,很多不吉利的事,都會發生在身上,然後可能灰心喪志,這時要想這個緣,是讓我增長修心的緣,或是前生所造的業,現在感果;這時不要被這個境所牽走,要用這個修心,把它轉成菩提道用。那時候也可以觀想,現在開始修心就遇到逆緣痛苦,其他衆生也在修心,同樣的遇到逆緣和很多痛苦,希望他們所遇到的痛苦,都轉化成我遇到的逆緣,然…
《修心七義教授 第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