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升華、超俗。運用這種導向或控製,便不會以貪著心诠釋不同的現象。所有其他相關的煩惱也都不會生起,你也不會不由自主地,隨著順逆境界上上下下。
說到了這裏,可能會産生一個經常被提出的問題:“如果你超越這些外境,把它們轉化成爲其他東西,難道不是僅僅在心裏製造一些投影呢?否定現實的方法,怎麼可能奏效呢?”一般西方人都非常聰明,很容易提出這種問題。
在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先問你們另一個問題:“你們所看見的事物,真的有“好”或“壞”之別嗎?”
你或許認爲你所看見的好、壞事,真的就是那個樣子。其實你怎麼知道這個是真的呢?我不認爲你提得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你或許會說:“因爲我覺得那是事實。”
但是,你爲何有這種感覺呢?
你回答:“因爲我親眼看見了。”
但是,問題是:“你的眼睛所見一定正確嗎?你真的一直看到真相,不會被內心的投影蒙蔽嗎?”
你會回答:“當然不能。但是,這一次,我看到的絕對是真相。”
“你怎麼知道呢?”
我敢保證,這個問題絕對得不到肯定的答案。你可能會花一輩子的時間去思索,但是,很難得到一個完全滿意的答案。不要把這些的重點弄錯了。這個問題的困難,不在于暧昧的哲學觀點,這不純粹是理論問題,是來自自己的經驗。問題在于,你並沒有見到所有現象的絕對真相。覺察不到這個層面,很難談論真相。
當我問你:“你怎麼知道自己所見是真、是假?”
你可別想著:“哇,他在給我出難題。我想只有法師自己才知道答案。”
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沒有人向你隱瞞深入的答案。唯有你去調查自己經驗到的所謂“真相",才會開始了解問題所在。
想一想,當黑人面對白人時經常會發生的狀況,他們根本沒有真正看見對方。相反地,在白人心目中所想像的黑人,是被抹黑具威脅性的形象,黑人對白人也一樣。然後,他們根據這種想法,采取僵固、先入爲主的方式互相對待。爲什麼這種種差別,有力量影響他們的心呢?畢竟那只是一些心理投影,和彼此的人格真相毫不相幹。一切差別都出于他們看事情的方式,而不在于所看見的對象,這就是觀想。此外,他們所想像的並不是由法師教他們的,是他們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當我說建立適當的觀想,來超越相對的現實,並不是在談論迥異于人們一向所做的事情。觀想足以強烈的影響人心,用適當的動機加以淨化後,可以産生極大的益處。
經驗告訴我們,讓陽光射人黑暗的房間,黑暗立刻會消失。這一點毫無疑問,不是嗎?當你觀想釋迦牟尼佛,像是如同太陽一般燦爛的智慧,也會産生同樣的結果。這種功效自動發生,加持你的心,使你有控製力。當你對釋迦牟尼佛的觀想很強烈又清晰,而且認知佛身不是由實體的能量構成,純粹是法身的化現,也就是真正的慧觀,你這種觀想即使只做了五到十分鍾,也相當有效。不需要言語,觀想本身就夠了。
假設你走在街頭,看見櫥窗中有一些漂亮的衣服,激發你攫取的欲望,以及其他矛盾的情緒。當下你就可以把那份能量,轉化成爲佛陀光明的智慧身,或者,如果懂得回應,甚至可以把那份能量融入空性。透過這些修持的方法,覺悟到你投射在這件衣服上的攫取態度,只是存在于一個煩惱的相對心中,和真相本身無關。不管你被激起什麼煩惱,都會自動消失。所有的困難也不複存在。如果你的心還困在迷妄的心理投影,想著:“噢,這件衣服真美麗,但願是我的”。那麼,這個迷人的影象一整天都會萦繞心頭。
停下來想一下,就明白這是實情。你或許覺得:“法師說了許多話,都只是臆測,沒有真實根據”。你不必盲目的拒絕或接受任何教導。相反地,把它們拿來試驗,親自看看是否屬實。我前面說過,佛法不那麼在意過去與未來,更關切的是此時此刻。所以,不妨親自試驗這些教導,看看它們值不值得。
在此,還可能生起另一種懷疑。你或許會想:“用這個轉化方法應付美麗迷人的對境,相當容易。不過碰到大的難題,我能應付得了嗎?萬一有人和我過不去,甚至打我,要如何控製呢?”這的確是重要的考驗。不過,只要充分正念、正知,即使遇到這些不愉快的情況,還是能夠轉化成爲佛法的修行。
和某人或某件事陷入痛苦的關系中,首先要記住,負面的反應根本于事無補。自憐、自衛、以及敵視的態度等,都無濟于事,只會使你更緊張、苦惱。冷靜的回想一下自己過去的經驗,就會相信這是事實。負面的思想與感覺,只會帶來眼前與未來的痛苦,所以務必采取更有益處的反應。
與其陷在悲哀與仇恨,不如仔細觀察自己內心與外在的情況,並且提醒自己:“等一等,冷靜下來,這件事情也會過去的。”即使只能止住怒氣幾秒鍾,心也會稍微清醒過來,使你能夠在比較理智的狀態下,更有技巧的應付這個狀況。
記住,現在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一定有緣由。或許是過去侵略別人的業果成熟,因而受報。你應該感到安慰,這麼輕松的還掉了業債。即使這個遭遇帶來極大的痛苦,你還是可以把它當做加持。應該想:“或許煩擾我的人或事,其實是佛的智慧化身,藉這個形相令我覺悟J日果我能夠從自己所受的痛苦中,學會悲憨受苦的人,並且避免造業,帶給自己這種痛苦。那麼,即使別人讓我吃盡苦頭,也是值得的。假如人人都把我當做嬰兒一般對待,自己的情感及心靈永遠也沒有機會成熟。”,能夠這種想,就可能把仇恨的情緒化爲感激,出自深刻的體會,真誠的去做。
這種處理逆境的方法確實異乎尋常,對大部分凡夫來說,十分天真,或是有些瘋狂。但是,對于了解佛法慧識的人而言,卻是帶來真正成長的最佳途徑。他知道,一般世俗接受的應付問題方式,是迷妄的,只會帶給大家更多的痛苦與不安。相反的,利用一切有害的情況,促使你對自己的心念,有更深刻的了解,非常有益。
活在世界上,不可能不經常和他人連系,尤其生活在大都市中,更是如此。這些關系之中,其中必然有一些是令人不快的。但是,只要我們必須繼續和別人溝通,還是盡量在過程之中學習吧。畢竟,我們還不夠完美,很多地方有待成熟,必須了解。
我所說的一切,對于配偶以及關系非常密切的人們來說,尤其真切。他們之間必然經常發生沖突,一定要很有默契,才能維系這份關系。即使其中有人故意做出壞的行爲,只要另一人真誠的把佛法慧識放在心上,也不會産生問題。惡業甚至可以轉化成爲佛法,使雙方都獲益。
雖然仁慈很有價值,但是不一定要甜蜜的待人,以爲把“我愛你,我會對你很好”這句話挂在嘴巴上,才是在修習。或許你這麼做是爲了得到對方的恩惠、保護或是得到安全感。用這種方式依賴他人,永遠無法發掘、開展自己的能力。不要以爲自己無能,人心的特性,就是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唯一需要的,就是在行動中表現出來。與其用令人沮喪的方式,诠釋自己的處境,不如利用它們來增加自己的智慧。這樣,便能夠把不愉快的狀況,轉化成永恒祥和的解脫道。稱這種方法叫做——“轉化逆境爲證悟之道”。
遭遇不愉快的事情時,人們通常會說:“多麼可怕啊!”如果深入的探究,一再問自己,這種情況爲什麼那樣可怕?最後一定找不到令人滿意的答案。沒有人能夠證明,事情天生“可怕”的。凡是凡夫心感到可厭的事情,都可以用佛法的慧識,把它轉化成有效的修行之道。這是絕對辦得到,而且所有人,尤其是住在大城市的人,迫切要它。人特適合聽這種轉化逆境爲順境的教導,在科學文明比較落後的地方,人們可能難以了解東西怎麼能夠互相轉化。但是,教育製度,十分強調研習外在環境變化的各種循環。因此你們聽到藉轉化內在的心態,影響情感生活時,至少可以從知性上了解,爲什麼這是可能的。
大部分人都爲別人工作。這提供許多機會,去利用可能變得困難與無聊的情境。早晨去工作之前,應該重新肯定自己的動機,憶念苦本質上無所不在,對所有衆生生起悲心。然後,回向自己一天的能量,利益其他衆生,把自己工作當做特殊承諾的那份能量,下決心盡量勤勉地做事。有了這樣穩固的基礎,開始工作時,便不至于陷入偷懶、無聊或厭惡。了解到工作沒有效率,欺騙老板,在財務或其他方面都沒有好處,就會用使老板和自己都高興的方式,做工作。抱著這種態度,日子會過得非常值得,有目的,不至于無意義的浪費時間。 當今有許多人,對于各種運動,非常感興趣。這些活動是爲了使我們更能掌控身體而設計的,可能非常有益。不過,努力控製自己的意念,因而利益其他衆生,才是更有價值的運動。運用這種修心訓練,能夠獲得偉大的成果,包括成佛。最有效應用這種訓練的方式之一,是把所有凡俗的情境使它成爲修行之道。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個老人,很想學佛。不幸,他非常遲鈍,佛陀的教導,連一句都不能了解。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對于這個老人什麼都學不來,感到十分失望,認爲他無藥可救。僧衆一個接著一個的拒絕老人,使他傷心的認爲,除了投河自殺,結束這個可憐生命之外,別無他法。釋迦牟尼佛以無可比擬的洞察力,曉得即將發生在老人身上的情況,立刻派遣一個最親近的隨從,前去勸解老人,告訴他,佛陀打算親自教他一個修持法門。這位沮喪老人被帶到佛陀面前,佛陀慈祥的說:“你不必接受詳細的教導,課誦或背誦倡頌。你的修行法門就是清掃廟堂,盡量維持整潔。當你掃除灰塵時,默想掃掉塵埃!消除臭味!”你能夠做到這樣,就夠了”。
有了這個非常容易實行的法門,使得老人受到鼓舞,熱誠的展開工作。他每天都會清掃廟堂,背誦他得到的口訣。有一天,他和平常一樣,清掃廟堂地板上的灰塵時,開始思維:“我覺自己現在了解,“掃…
《智慧的能量 第二章 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