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升华、超俗。运用这种导向或控制,便不会以贪着心诠释不同的现象。所有其他相关的烦恼也都不会生起,你也不会不由自主地,随着顺逆境界上上下下。
说到了这里,可能会产生一个经常被提出的问题:“如果你超越这些外境,把它们转化成为其他东西,难道不是仅仅在心里制造一些投影呢?否定现实的方法,怎么可能奏效呢?”一般西方人都非常聪明,很容易提出这种问题。
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先问你们另一个问题:“你们所看见的事物,真的有“好”或“坏”之别吗?”
你或许认为你所看见的好、坏事,真的就是那个样子。其实你怎么知道这个是真的呢?我不认为你提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你或许会说:“因为我觉得那是事实。”
但是,你为何有这种感觉呢?
你回答:“因为我亲眼看见了。”
但是,问题是:“你的眼睛所见一定正确吗?你真的一直看到真相,不会被内心的投影蒙蔽吗?”
你会回答:“当然不能。但是,这一次,我看到的绝对是真相。”
“你怎么知道呢?”
我敢保证,这个问题绝对得不到肯定的答案。你可能会花一辈子的时间去思索,但是,很难得到一个完全满意的答案。不要把这些的重点弄错了。这个问题的困难,不在于暧昧的哲学观点,这不纯粹是理论问题,是来自自己的经验。问题在于,你并没有见到所有现象的绝对真相。觉察不到这个层面,很难谈论真相。
当我问你:“你怎么知道自己所见是真、是假?”
你可别想着:“哇,他在给我出难题。我想只有法师自己才知道答案。”
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没有人向你隐瞒深入的答案。唯有你去调查自己经验到的所谓“真相",才会开始了解问题所在。
想一想,当黑人面对白人时经常会发生的状况,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看见对方。相反地,在白人心目中所想像的黑人,是被抹黑具威胁性的形象,黑人对白人也一样。然后,他们根据这种想法,采取僵固、先入为主的方式互相对待。为什么这种种差别,有力量影响他们的心呢?毕竟那只是一些心理投影,和彼此的人格真相毫不相干。一切差别都出于他们看事情的方式,而不在于所看见的对象,这就是观想。此外,他们所想像的并不是由法师教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当我说建立适当的观想,来超越相对的现实,并不是在谈论迥异于人们一向所做的事情。观想足以强烈的影响人心,用适当的动机加以净化后,可以产生极大的益处。
经验告诉我们,让阳光射人黑暗的房间,黑暗立刻会消失。这一点毫无疑问,不是吗?当你观想释迦牟尼佛,像是如同太阳一般灿烂的智慧,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这种功效自动发生,加持你的心,使你有控制力。当你对释迦牟尼佛的观想很强烈又清晰,而且认知佛身不是由实体的能量构成,纯粹是法身的化现,也就是真正的慧观,你这种观想即使只做了五到十分钟,也相当有效。不需要言语,观想本身就够了。
假设你走在街头,看见橱窗中有一些漂亮的衣服,激发你攫取的欲望,以及其他矛盾的情绪。当下你就可以把那份能量,转化成为佛陀光明的智慧身,或者,如果懂得回应,甚至可以把那份能量融入空性。透过这些修持的方法,觉悟到你投射在这件衣服上的攫取态度,只是存在于一个烦恼的相对心中,和真相本身无关。不管你被激起什么烦恼,都会自动消失。所有的困难也不复存在。如果你的心还困在迷妄的心理投影,想着:“噢,这件衣服真美丽,但愿是我的”。那么,这个迷人的影象一整天都会萦绕心头。
停下来想一下,就明白这是实情。你或许觉得:“法师说了许多话,都只是臆测,没有真实根据”。你不必盲目的拒绝或接受任何教导。相反地,把它们拿来试验,亲自看看是否属实。我前面说过,佛法不那么在意过去与未来,更关切的是此时此刻。所以,不妨亲自试验这些教导,看看它们值不值得。
在此,还可能生起另一种怀疑。你或许会想:“用这个转化方法应付美丽迷人的对境,相当容易。不过碰到大的难题,我能应付得了吗?万一有人和我过不去,甚至打我,要如何控制呢?”这的确是重要的考验。不过,只要充分正念、正知,即使遇到这些不愉快的情况,还是能够转化成为佛法的修行。
和某人或某件事陷入痛苦的关系中,首先要记住,负面的反应根本于事无补。自怜、自卫、以及敌视的态度等,都无济于事,只会使你更紧张、苦恼。冷静的回想一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就会相信这是事实。负面的思想与感觉,只会带来眼前与未来的痛苦,所以务必采取更有益处的反应。
与其陷在悲哀与仇恨,不如仔细观察自己内心与外在的情况,并且提醒自己:“等一等,冷静下来,这件事情也会过去的。”即使只能止住怒气几秒钟,心也会稍微清醒过来,使你能够在比较理智的状态下,更有技巧的应付这个状况。
记住,现在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一定有缘由。或许是过去侵略别人的业果成熟,因而受报。你应该感到安慰,这么轻松的还掉了业债。即使这个遭遇带来极大的痛苦,你还是可以把它当做加持。应该想:“或许烦扰我的人或事,其实是佛的智慧化身,藉这个形相令我觉悟J日果我能够从自己所受的痛苦中,学会悲憨受苦的人,并且避免造业,带给自己这种痛苦。那么,即使别人让我吃尽苦头,也是值得的。假如人人都把我当做婴儿一般对待,自己的情感及心灵永远也没有机会成熟。”,能够这种想,就可能把仇恨的情绪化为感激,出自深刻的体会,真诚的去做。
这种处理逆境的方法确实异乎寻常,对大部分凡夫来说,十分天真,或是有些疯狂。但是,对于了解佛法慧识的人而言,却是带来真正成长的最佳途径。他知道,一般世俗接受的应付问题方式,是迷妄的,只会带给大家更多的痛苦与不安。相反的,利用一切有害的情况,促使你对自己的心念,有更深刻的了解,非常有益。
活在世界上,不可能不经常和他人连系,尤其生活在大都市中,更是如此。这些关系之中,其中必然有一些是令人不快的。但是,只要我们必须继续和别人沟通,还是尽量在过程之中学习吧。毕竟,我们还不够完美,很多地方有待成熟,必须了解。
我所说的一切,对于配偶以及关系非常密切的人们来说,尤其真切。他们之间必然经常发生冲突,一定要很有默契,才能维系这份关系。即使其中有人故意做出坏的行为,只要另一人真诚的把佛法慧识放在心上,也不会产生问题。恶业甚至可以转化成为佛法,使双方都获益。
虽然仁慈很有价值,但是不一定要甜蜜的待人,以为把“我爱你,我会对你很好”这句话挂在嘴巴上,才是在修习。或许你这么做是为了得到对方的恩惠、保护或是得到安全感。用这种方式依赖他人,永远无法发掘、开展自己的能力。不要以为自己无能,人心的特性,就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唯一需要的,就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与其用令人沮丧的方式,诠释自己的处境,不如利用它们来增加自己的智慧。这样,便能够把不愉快的状况,转化成永恒祥和的解脱道。称这种方法叫做——“转化逆境为证悟之道”。
遭遇不愉快的事情时,人们通常会说:“多么可怕啊!”如果深入的探究,一再问自己,这种情况为什么那样可怕?最后一定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没有人能够证明,事情天生“可怕”的。凡是凡夫心感到可厌的事情,都可以用佛法的慧识,把它转化成有效的修行之道。这是绝对办得到,而且所有人,尤其是住在大城市的人,迫切要它。人特适合听这种转化逆境为顺境的教导,在科学文明比较落后的地方,人们可能难以了解东西怎么能够互相转化。但是,教育制度,十分强调研习外在环境变化的各种循环。因此你们听到藉转化内在的心态,影响情感生活时,至少可以从知性上了解,为什么这是可能的。
大部分人都为别人工作。这提供许多机会,去利用可能变得困难与无聊的情境。早晨去工作之前,应该重新肯定自己的动机,忆念苦本质上无所不在,对所有众生生起悲心。然后,回向自己一天的能量,利益其他众生,把自己工作当做特殊承诺的那份能量,下决心尽量勤勉地做事。有了这样稳固的基础,开始工作时,便不至于陷入偷懒、无聊或厌恶。了解到工作没有效率,欺骗老板,在财务或其他方面都没有好处,就会用使老板和自己都高兴的方式,做工作。抱着这种态度,日子会过得非常值得,有目的,不至于无意义的浪费时间。 当今有许多人,对于各种运动,非常感兴趣。这些活动是为了使我们更能掌控身体而设计的,可能非常有益。不过,努力控制自己的意念,因而利益其他众生,才是更有价值的运动。运用这种修心训练,能够获得伟大的成果,包括成佛。最有效应用这种训练的方式之一,是把所有凡俗的情境使它成为修行之道。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个老人,很想学佛。不幸,他非常迟钝,佛陀的教导,连一句都不能了解。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对于这个老人什么都学不来,感到十分失望,认为他无药可救。僧众一个接着一个的拒绝老人,使他伤心的认为,除了投河自杀,结束这个可怜生命之外,别无他法。释迦牟尼佛以无可比拟的洞察力,晓得即将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情况,立刻派遣一个最亲近的随从,前去劝解老人,告诉他,佛陀打算亲自教他一个修持法门。这位沮丧老人被带到佛陀面前,佛陀慈祥的说:“你不必接受详细的教导,课诵或背诵倡颂。你的修行法门就是清扫庙堂,尽量维持整洁。当你扫除灰尘时,默想扫掉尘埃!消除臭味!”你能够做到这样,就够了”。
有了这个非常容易实行的法门,使得老人受到鼓舞,热诚的展开工作。他每天都会清扫庙堂,背诵他得到的口诀。有一天,他和平常一样,清扫庙堂地板上的灰尘时,开始思维:“我觉自己现在了解,“扫…
《智慧的能量 第二章 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