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掉尘埃”真正的意义了。尘埃不在身外,而在内心。恶臭不在庙堂,也是在我的内心。我应该清扫的的不是庙堂,而是自己的心。”轰然一声,这份顿悟很强劲的破除他的烦恼,使他立即悟入整个佛道的奥义“四圣谛”,片刻间从一个无知的清道夫,变成了高贵、荣耀的圣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开发佛法的慧识,并不需要得到许多详细的资讯。需要的是,凡是你学到与所经验的一切,都直接融入心中,并且立刻用行动表现出来。这样,即使你只听到一点点佛法,也能够完全打开你的心。最重要的,不是你学到什么,而是你怎么学。老人受持了可以想见的最简单的教导,因此,一了悟到关连到自己的生活,他立刻获得非常高深的证悟。
同样,你应该把自己所觉察到的一切景象、声音、气味等,都转化成为佛法的慧识。这样的做法,比起情绪化地攫取或拒绝自己的遭遇健康多了。如果你见识广博,能够把内外在环境中一切的事情都统合为一体,生命会非常值得。不会怀着瞋恨、执着与无明污浊,观看世界,万事都显得明激、清净。
许多时候,你所觉察到的混沌,大半出于自己的投射,而不在对境本身。譬如,走在街道上,你认为街道上扰攘的活动是污染的现象。其实,这不一定是事实。匆忙拥塞的交通与街道事件,啬你的不安全感,使每个行人都像在对别人生气。然而,如果停滞不前下脚步来和人说话,你很可能发现,他的心和你一样。你只是根据瞬间即逝的印象,做了肤浅的判断,认为城市与行人怀有敌意。
人心充满了许多类似的错误观念。有些人认为,错误观点的本质是哲理,通过学习才会产生。其实,一般而言,并非非如此。错误的观点不必从一个心转移到另一个心,也不靠一系列复杂的错误推理。相反地,一旦业力与烦恼牵引心识,投入染污的身体,心识便沉浸在许多错误的观点之中了。譬如,相信这个“我”是独立、自给自足的个体。这些错误的信念,不靠言语或是哲学的思想。事实上,刚好相反。唯有烦恼心要在意识层次自我表达时,才运用言语来传达扭曲的见解。所以,不要以为你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学过哲学,内心就没有错误的观念。
观看自己的心,以便发现心中的烦恼,很有意思,不是吗?运用佛法的慧识考察事物,永远不会感觉无聊。看见心念非常迅速的创造新情况,再对它起反应,很神奇。更妙的是,掌控整个过程,看见每件事很容易就可以转化成修行。不管有没有工作,许多人觉得,人生已经没有值得去做的事情了。佛法的智慧会让你永远没有闲工夫。你一直要留意自己的心,忙着学习新东西,而从中获得永远实用的知识。这种知识来自自己的人生经验,不同于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能够从书本以及自己的经验学习,固然不错,不过,后者很显然更有价值。
生而为人真是非常幸运,具有宝贵的能力,懂得运用明辨对错的理解力。你与狗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你能够检验自己的行为,而狗却不能。因为你能够判断自己身心的行为是否健全,使你有大好的机会与责任,看清自己的过错与短处的本质。虽然这比注意别人的过错,来得困难许多,要是能够发现并根除自己的弱点,非常有益,倘若不利用这个稀罕的禀赋,反而盲目又糊涂的随顺自己的本能,多么可惜!无论是好或坏的遭遇,都应该尽量用佛法最纯净的慧识,设法把万事转化成导向永恒安和的成佛之道。
我在前面指出,西方人到东方跟法师或上师学法之后返乡,会面临几个问题。或许你会怀念过去修法的仪式,觉得少了它就无法有效的继续修法。譬如,东方人往往在重要的场合举行法会。在这种法会中,经常用鼓、铙钹、以及铃铛等法器,配合特殊经本的唱诵。仪式是在佛坛的前面举行,佛坛上陈列着诸佛圣众的照片,经常精心摆饰的蜡烛、水供、香、油灯、成盘的食品和佛像。这种法会可能非常吸引人,使人很容易便认为是修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普迦”(PUJA),是梵文,意指“供养”。为何要供养他人呢?通常,是为了取悦对方,使他欢喜,这是比较低层次相对的诠释。从佛法来看,供养有更深人的涵意。当你把一切都转化为美好的景物、声音、气味等,并且在法会中,供养给圆满证得一切种智的表征,你自己才是受益者。透过法会仪式,把自己的能量导向菩提心,使自己更接近永恒喜乐与安和的悟境。
总之,你必须了解供养的心要。真正的供养,不在于唱诵,也不是你细心放置在佛坛上的水果。能够使你的心更接近永恒的喜乐,并且消除迷惑与焦虑的行为或禅思,才是真正的供养。因此,不要以为没有法会可以参加,就不能修法。法会不一定需要铃铛的叮叮噹噹声,或是铙钹的撞击声。你的一切作为,甚至包括饮食,都能够转化成供养。一切不外乎清净的动机。
每当你感觉口渴,伸手去拿水或是其他饮料时,检查一下自己的心念。不要无意识的大口吞下饮料,应该先返照一下内心,然后供养饮料,以便成就圆满的佛果。如果你学过嗡、阿、吽的加持咒语,不妨持这个咒。即使你没有学过这个咒语,在内观自己心时,还是可以把这杯水转化成最纯净的甘露。把自己所喝饮料的能量导向高超无私的目标,自然会得到有力的加持。这个转化过程不过花费几分钟,却和一个冗长的法会一般有效,使你的心升华,超越凡俗心的层次。
龙树菩萨说过:“我们不应该把宝贵的人身用在没有价值的目标上。”因此,当你滋养并照顾自己的身体时,不要出于虚荣心,希望吸引别人的注意力。相反地,维护身体健康与活力,是为自己与他人谋求最大的福利。依循修行的道路,以达成最高目标,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一定要把所有进入体内的能量,转化成永恒安和的佛道。
要适当运用能量,最好的方法是,随时随地对自己的处境,保持正知、审慎。只要能够以完全正知,审慎的做,单纯的行为也会成为佛法。譬如,饮食的时候,要留意神经系统内被触发的觉受。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外在的供养,禅修本身就是供养。同样,饮食的时候,能够保持和桦修时一样警觉的话,那么,所有的行为都会变成法供养。
从事任何活动,都会激发内心的感觉与感官的觉受。当它们涌现时,不要立刻想:“这是好的或这是坏的。”这种自发的反应只会滋生困惑,蒙蔽事实的真相。应该设法留意这些感觉与觉受,以省思的慧识加以审察。这样,便可以培养出警觉的习惯,使你的心更清明,比较不会分心。
为了对自己的言行保持完全的自觉,多少必须约束自己的举动。吃东西的时候,最好别说太多话。单纯的事情谈谈无妨,复杂的话题,需要费心思考,留待稍后再说,否则,你的心会从一个想法跳到另一个想法去,不能专注于吃的感觉,反而会漫游世界陷入困境、混乱中。因此,如果你想保持环境的平和,最好少说话。
然而,吃完东西,要讨论事情的时候,应该把心放在那件事上面,同样保持完全正知。注意当下发生的事情,不要去想刚才吃的那餐饭,或是下一餐。而且,不要无意义的唠叨,每一句话都改变主题。这只会促动根深蒂固的散乱习性。无数的过去生中,我们的言行一直心不在焉。不留心当下的实况。因此,我们无法掌握任何情况的全貌,由于心念不集中,每件事情似乎都搅在一起。所以务必要修心。开始实行时,不妨先专注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被不相干的想法或幻想分心。学校经验应该已经使你深知专心的重要性。要是学太多科目的话,很难把任何一科读好,能量分散,变得太薄弱,使你没有办法真正了解所学的东西。但是,如果你一次只专心学一门课,就能够对这项科目产生清楚、鲜活的印象。所以,你必须掌握控制自己的心路历程,不要让你的心被带到一个接着一个的思想。
把这份控制力,延伸到自己所有的行为,自觉的引导身、口、意,不要懒散被它们牵着走。尽量专心一意,统合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样,对你的心很有好处,会减少冲突与困惑,使你能够摆脱过去坏习惯的窠臼。这些习惯只会使你受苦,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培养警觉力与正知力,加以对治。
前面讲的,有关睡醒、工作、以及吃喝的开示,也适用在睡觉。人们人睡时,大都带着失控,甚至是扰乱的心。睡觉时保持正知,比心思散乱好太多了。如果能够在床上禅修,非常有益处,这样,整个睡眠都能够转化成佛法的智慧。在大乘广博的教法中,对于如何利用睡眠与梦境,获得最大的益处,有详尽的解释。在此只需说明,睡前专注心念,可以保证自己睡得安宁、有益。
许多时候,过完特别兴奋的一天之后,你会想:“我就是睡不着觉,怎么办?”白天的能量,把你的心拉到许多不同的方向,它们仍在心中回响,使你根本不能入睡。在这种扰乱的情况中,可以靠禅修来集中心念,把心静下来,你就能入睡。有许人从过去的经验,就知道这是事实。甚至在白天,你不是也经常在禅修时睡着了吗?
等待人睡时,应该仔细检查,看看自己心中是被什么样的意念占据。你在白天里可能非常觉察自己的行动,但是,如果睡觉前没有审察自己的心,你浪费掉已经创造出来正面能量。在梦中可能生起的污染,会把白天获得的正面能量抵消使你醒来时,思绪中充满恶念(——或者至少是消极情绪,毛堃录入时注)。
必须平安入睡的理由之一,是因为梦境比起清醒时,更有力量而有效。你或许不相信而认为:“白天我能够意识到目己的言行,完全开放,身心两方面,对一切都能够有所体验。但是,到了晚上,心只是在做梦,创造心理的投影,这种无意识的状态,怎么可能心较有力量呢?”
我这么说的理由是,虽然你可能认为,自己在清醒时,注意力完全贯注在某件事情上面,其实,你的其他感官仍然开放,对于冲突的意象,会加以反应。然而,在梦中,你的五官知觉、眼见、耳听、鼻闻、舌尝、身触等,都不再活跃。譬如,梦中所见,是靠心眼而不是用肉眼去看。一旦你不再被感官的知觉分心,内心自然会定下来,而且具有很大的能量。因此,在梦中生起的贪心,比起白天偶然升起的贪着,效果将更加强烈,会在心中留下更深的习气。当然,如果能够在梦中专心修行一个法门,也会带来同样的效果。
我所说的这一切,你们一定要亲身考察它的真实性。不要因为这些话是法师说的,就相信了。不管在白天与夜晚,都要试验,看看掌握控制心念,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如果真诚的去修,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会体验到显着的效果。所以,不妨当下就开始,如果你以正确的态度试验佛法慧识,便不会急于达成最后的目标。没有必要紧紧执着自己的修行,认为:“如果不能立刻得到觉悟,我就要自杀!”不要替自己设定最后的期限,这只会使你气馁。只要对自己的行为保持正念,并且尽量保持清净动机。这样,自然会达成目标。
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在你们的知识大海中,奉献一滴小水珠。希望你们都能运用佛法的智慧,在自己的生活中实修,这是最值得做的事情。
谢谢!谢谢!非常谢谢。
《智慧的能量 第二章 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