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掉塵埃”真正的意義了。塵埃不在身外,而在內心。惡臭不在廟堂,也是在我的內心。我應該清掃的的不是廟堂,而是自己的心。”轟然一聲,這份頓悟很強勁的破除他的煩惱,使他立即悟入整個佛道的奧義“四聖谛”,片刻間從一個無知的清道夫,變成了高貴、榮耀的聖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開發佛法的慧識,並不需要得到許多詳細的資訊。需要的是,凡是你學到與所經驗的一切,都直接融入心中,並且立刻用行動表現出來。這樣,即使你只聽到一點點佛法,也能夠完全打開你的心。最重要的,不是你學到什麼,而是你怎麼學。老人受持了可以想見的最簡單的教導,因此,一了悟到關連到自己的生活,他立刻獲得非常高深的證悟。
同樣,你應該把自己所覺察到的一切景象、聲音、氣味等,都轉化成爲佛法的慧識。這樣的做法,比起情緒化地攫取或拒絕自己的遭遇健康多了。如果你見識廣博,能夠把內外在環境中一切的事情都統合爲一體,生命會非常值得。不會懷著瞋恨、執著與無明汙濁,觀看世界,萬事都顯得明激、清淨。
許多時候,你所覺察到的混沌,大半出于自己的投射,而不在對境本身。譬如,走在街道上,你認爲街道上擾攘的活動是汙染的現象。其實,這不一定是事實。匆忙擁塞的交通與街道事件,啬你的不安全感,使每個行人都像在對別人生氣。然而,如果停滯不前下腳步來和人說話,你很可能發現,他的心和你一樣。你只是根據瞬間即逝的印象,做了膚淺的判斷,認爲城市與行人懷有敵意。
人心充滿了許多類似的錯誤觀念。有些人認爲,錯誤觀點的本質是哲理,通過學習才會産生。其實,一般而言,並非非如此。錯誤的觀點不必從一個心轉移到另一個心,也不靠一系列複雜的錯誤推理。相反地,一旦業力與煩惱牽引心識,投入染汙的身體,心識便沈浸在許多錯誤的觀點之中了。譬如,相信這個“我”是獨立、自給自足的個體。這些錯誤的信念,不靠言語或是哲學的思想。事實上,剛好相反。唯有煩惱心要在意識層次自我表達時,才運用言語來傳達扭曲的見解。所以,不要以爲你在學校裏從來沒有學過哲學,內心就沒有錯誤的觀念。
觀看自己的心,以便發現心中的煩惱,很有意思,不是嗎?運用佛法的慧識考察事物,永遠不會感覺無聊。看見心念非常迅速的創造新情況,再對它起反應,很神奇。更妙的是,掌控整個過程,看見每件事很容易就可以轉化成修行。不管有沒有工作,許多人覺得,人生已經沒有值得去做的事情了。佛法的智慧會讓你永遠沒有閑工夫。你一直要留意自己的心,忙著學習新東西,而從中獲得永遠實用的知識。這種知識來自自己的人生經驗,不同于學生從書本中獲得知識。能夠從書本以及自己的經驗學習,固然不錯,不過,後者很顯然更有價值。
生而爲人真是非常幸運,具有寶貴的能力,懂得運用明辨對錯的理解力。你與狗之間最大的差別,在于你能夠檢驗自己的行爲,而狗卻不能。因爲你能夠判斷自己身心的行爲是否健全,使你有大好的機會與責任,看清自己的過錯與短處的本質。雖然這比注意別人的過錯,來得困難許多,要是能夠發現並根除自己的弱點,非常有益,倘若不利用這個稀罕的禀賦,反而盲目又糊塗的隨順自己的本能,多麼可惜!無論是好或壞的遭遇,都應該盡量用佛法最純淨的慧識,設法把萬事轉化成導向永恒安和的成佛之道。
我在前面指出,西方人到東方跟法師或上師學法之後返鄉,會面臨幾個問題。或許你會懷念過去修法的儀式,覺得少了它就無法有效的繼續修法。譬如,東方人往往在重要的場合舉行法會。在這種法會中,經常用鼓、铙钹、以及鈴铛等法器,配合特殊經本的唱誦。儀式是在佛壇的前面舉行,佛壇上陳列著諸佛聖衆的照片,經常精心擺飾的蠟燭、水供、香、油燈、成盤的食品和佛像。這種法會可能非常吸引人,使人很容易便認爲是修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普迦”(PUJA),是梵文,意指“供養”。爲何要供養他人呢?通常,是爲了取悅對方,使他歡喜,這是比較低層次相對的诠釋。從佛法來看,供養有更深人的涵意。當你把一切都轉化爲美好的景物、聲音、氣味等,並且在法會中,供養給圓滿證得一切種智的表征,你自己才是受益者。透過法會儀式,把自己的能量導向菩提心,使自己更接近永恒喜樂與安和的悟境。
總之,你必須了解供養的心要。真正的供養,不在于唱誦,也不是你細心放置在佛壇上的水果。能夠使你的心更接近永恒的喜樂,並且消除迷惑與焦慮的行爲或禅思,才是真正的供養。因此,不要以爲沒有法會可以參加,就不能修法。法會不一定需要鈴铛的叮叮噹噹聲,或是铙钹的撞擊聲。你的一切作爲,甚至包括飲食,都能夠轉化成供養。一切不外乎清淨的動機。
每當你感覺口渴,伸手去拿水或是其他飲料時,檢查一下自己的心念。不要無意識的大口吞下飲料,應該先返照一下內心,然後供養飲料,以便成就圓滿的佛果。如果你學過嗡、阿、吽的加持咒語,不妨持這個咒。即使你沒有學過這個咒語,在內觀自己心時,還是可以把這杯水轉化成最純淨的甘露。把自己所喝飲料的能量導向高超無私的目標,自然會得到有力的加持。這個轉化過程不過花費幾分鍾,卻和一個冗長的法會一般有效,使你的心升華,超越凡俗心的層次。
龍樹菩薩說過:“我們不應該把寶貴的人身用在沒有價值的目標上。”因此,當你滋養並照顧自己的身體時,不要出于虛榮心,希望吸引別人的注意力。相反地,維護身體健康與活力,是爲自己與他人謀求最大的福利。依循修行的道路,以達成最高目標,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一定要把所有進入體內的能量,轉化成永恒安和的佛道。
要適當運用能量,最好的方法是,隨時隨地對自己的處境,保持正知、審慎。只要能夠以完全正知,審慎的做,單純的行爲也會成爲佛法。譬如,飲食的時候,要留意神經系統內被觸發的覺受。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並沒有外在的供養,禅修本身就是供養。同樣,飲食的時候,能夠保持和桦修時一樣警覺的話,那麼,所有的行爲都會變成法供養。
從事任何活動,都會激發內心的感覺與感官的覺受。當它們湧現時,不要立刻想:“這是好的或這是壞的。”這種自發的反應只會滋生困惑,蒙蔽事實的真相。應該設法留意這些感覺與覺受,以省思的慧識加以審察。這樣,便可以培養出警覺的習慣,使你的心更清明,比較不會分心。
爲了對自己的言行保持完全的自覺,多少必須約束自己的舉動。吃東西的時候,最好別說太多話。單純的事情談談無妨,複雜的話題,需要費心思考,留待稍後再說,否則,你的心會從一個想法跳到另一個想法去,不能專注于吃的感覺,反而會漫遊世界陷入困境、混亂中。因此,如果你想保持環境的平和,最好少說話。
然而,吃完東西,要討論事情的時候,應該把心放在那件事上面,同樣保持完全正知。注意當下發生的事情,不要去想剛才吃的那餐飯,或是下一餐。而且,不要無意義的唠叨,每一句話都改變主題。這只會促動根深蒂固的散亂習性。無數的過去生中,我們的言行一直心不在焉。不留心當下的實況。因此,我們無法掌握任何情況的全貌,由于心念不集中,每件事情似乎都攪在一起。所以務必要修心。開始實行時,不妨先專注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被不相幹的想法或幻想分心。學校經驗應該已經使你深知專心的重要性。要是學太多科目的話,很難把任何一科讀好,能量分散,變得太薄弱,使你沒有辦法真正了解所學的東西。但是,如果你一次只專心學一門課,就能夠對這項科目産生清楚、鮮活的印象。所以,你必須掌握控製自己的心路曆程,不要讓你的心被帶到一個接著一個的思想。
把這份控製力,延伸到自己所有的行爲,自覺的引導身、口、意,不要懶散被它們牽著走。盡量專心一意,統合自己的所作所爲。這樣,對你的心很有好處,會減少沖突與困惑,使你能夠擺脫過去壞習慣的窠臼。這些習慣只會使你受苦,所以一定要盡可能培養警覺力與正知力,加以對治。
前面講的,有關睡醒、工作、以及吃喝的開示,也適用在睡覺。人們人睡時,大都帶著失控,甚至是擾亂的心。睡覺時保持正知,比心思散亂好太多了。如果能夠在床上禅修,非常有益處,這樣,整個睡眠都能夠轉化成佛法的智慧。在大乘廣博的教法中,對于如何利用睡眠與夢境,獲得最大的益處,有詳盡的解釋。在此只需說明,睡前專注心念,可以保證自己睡得安甯、有益。
許多時候,過完特別興奮的一天之後,你會想:“我就是睡不著覺,怎麼辦?”白天的能量,把你的心拉到許多不同的方向,它們仍在心中回響,使你根本不能入睡。在這種擾亂的情況中,可以靠禅修來集中心念,把心靜下來,你就能入睡。有許人從過去的經驗,就知道這是事實。甚至在白天,你不是也經常在禅修時睡著了嗎?
等待人睡時,應該仔細檢查,看看自己心中是被什麼樣的意念占據。你在白天裏可能非常覺察自己的行動,但是,如果睡覺前沒有審察自己的心,你浪費掉已經創造出來正面能量。在夢中可能生起的汙染,會把白天獲得的正面能量抵消使你醒來時,思緒中充滿惡念(——或者至少是消極情緒,毛堃錄入時注)。
必須平安入睡的理由之一,是因爲夢境比起清醒時,更有力量而有效。你或許不相信而認爲:“白天我能夠意識到目己的言行,完全開放,身心兩方面,對一切都能夠有所體驗。但是,到了晚上,心只是在做夢,創造心理的投影,這種無意識的狀態,怎麼可能心較有力量呢?”
我這麼說的理由是,雖然你可能認爲,自己在清醒時,注意力完全貫注在某件事情上面,其實,你的其他感官仍然開放,對于沖突的意象,會加以反應。然而,在夢中,你的五官知覺、眼見、耳聽、鼻聞、舌嘗、身觸等,都不再活躍。譬如,夢中所見,是靠心眼而不是用肉眼去看。一旦你不再被感官的知覺分心,內心自然會定下來,而且具有很大的能量。因此,在夢中生起的貪心,比起白天偶然升起的貪著,效果將更加強烈,會在心中留下更深的習氣。當然,如果能夠在夢中專心修行一個法門,也會帶來同樣的效果。
我所說的這一切,你們一定要親身考察它的真實性。不要因爲這些話是法師說的,就相信了。不管在白天與夜晚,都要試驗,看看掌握控製心念,帶來什麼樣的效果。如果真誠的去修,在很短的時間裏,就會體驗到顯著的效果。所以,不妨當下就開始,如果你以正確的態度試驗佛法慧識,便不會急于達成最後的目標。沒有必要緊緊執著自己的修行,認爲:“如果不能立刻得到覺悟,我就要自殺!”不要替自己設定最後的期限,這只會使你氣餒。只要對自己的行爲保持正念,並且盡量保持清淨動機。這樣,自然會達成目標。
我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在你們的知識大海中,奉獻一滴小水珠。希望你們都能運用佛法的智慧,在自己的生活中實修,這是最值得做的事情。
謝謝!謝謝!非常謝謝。
《智慧的能量 第二章 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