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行習練刻意成念記▪P2

  ..續本文上一頁行動坐處多,是魔業;若談論多,是魔業;若心緒多,皆是魔業。總應知者,凡與法不順之一切行動,皆是魔所作業,魔所行境,悉應斷之。

  魔之加持有二.一共相,二不共相。

  一共相者有二十六.謂以自相續中,前五煩惱特別大而熾勝,則彼之發起生緣,一切多是魔加持相。若無別緣,由界等(健康)力而失正定,是魔加持相;若卒然生熱病等,不希求多緣調治而致不幸,是魔加持相;若失正念,而爲愚癡所覆,是魔加持相;若無事,故意不樂而心不喜,是魔加持相;若自尋死,而作自殺等加行,是魔加持相;若於他非時而捨自身血肉等,是魔加持相,若自輕毀罵詈,無義斷割身肉及支分,而行種種供祀,是魔加持相;若爲法故,失菩提心,而口不忍,是魔加持相;若生邪見,而盛作邪行,是魔加持相;若于諸法,見不廣大,而行多疑慮,謀議無成,是魔加持相;若心發願世間資具圓滿,是魔加持相;若于外受用,及內有情,大貪熾然,是魔加持相;若身口行種種言動,均無慚無愧,是魔加持相;若行人性短,時時變易,而語言無方,自食其言,是魔加持相;若沾滯衣食,大貪熾然,甚至夢寐不忘,是魔加持相;若志在營商種地等行,及于善行心不趣入,並喜作懶惰遊戲諸事,是魔加持相;若抓緊善行,心雖趨入不捨,而內外違緣過多,脫避不開,是魔加持相;若修習聞思修叁慧品,以懼違緣,而生怯弱如羊,是魔加持相;若不說夢善惡,是魔加持相;若五毒煩惱僅一寂靜,唯對治其一,而任令其余煩惱,熾然生起,是魔加持相;若自贊毀他,于叁寶分別好惡,于諸師長失去敬信,以貪利名心說其過失,是魔加持相;若瞋墓場,是魔加持相;若深嗜戲劇、歌舞,樂處喧嘩,而反于法,不喜思修,且常希冀爲他說法,是魔加持相;若聽法者,與持誦者大聲.諷誦,常喜睡眠,是魔加持相;若驚怖法相量論等,心生棄捨,是魔加持相;若無義利,損壞色身與威勢,是魔加持相;若對不覆罪、不惡口兩舌之良伴,常疏遠,而喜親近彼隨順谄诳之弟子眷屬,應知是魔加持相。

  二不共相者,謂于一切初業修法,即大精進,由魔如是加持而成,如謂現見本尊佛菩薩相,及以馬馬聲,示我佛典,告以異生特別教授,于法開示,闡明迅快利夢,而生微細神通,眼見意生有情無生死,于內外請法般若無著智見,虛空劃金字,多人會集,降財如雨,由諸天龍婦女,以傘及幢等,雨花作供,有時開示,以食肉等種種怖懼,或輪現以父母師長等形,使心變生畏疑,以自身光,較他身光增長自大,于圍牆等無礙,十方諸佛,以金色手,摩自頭頂,見諸佛開示調伏,及見遣化身無數,自憶前後身等想,現有無礙力,能作衆生義利事,傍生乃至最下有情,少許病患,而能以定靜力加持消除,令自相續,生起我慢,及醉傲心,能作中斷障礙于法,有時生疑,及猶豫心,而作中斷也。

  以上魔之共相易知,若諸不共相,從何而生;謂由我慢、疑心、猶豫心,而生也。若全無此,知一切法,如夢、如幻、如陽焰、如空谷響、如影像、如空華、如尋香城、則諸魔礙,從何而生耶!

  今顯示消滅彼等魔之方便分六:

  (初)以法空定消滅者,謂諸行人,應自觀察所障之自、能障之魔、及中間俱有障法,叁者皆是自心分別,即此分別,是無實故,譬如幻化,幻化自體,亦全非有,故從始至終,悉皆是空,所謂障等叁處,是自分別一味,彼分別亦幻化一味,彼幻化亦法性一味,故除法性外,但一顛倒魔亦無有故,除魔礙外,顛倒法性無可尋故,魔乃法之莊嚴幻化兆相種種,出從法界,入住法界,隱沒于法界故,由行者過分希懼二執取舍等因,乃遂幻化有故。明了無執,則自離去,應觀魔與一切魔類,本無障礙也。若如彼具足觀魔,魔不得便。如般苦經雲:空性空故,不得方便。

  (二)以慈心、悲心、菩提心消除者,謂諸行人,若總于諸有情修習慈心、悲心、大菩提心,如流不斷,則能消滅對方一切損害,而不爲害。別者,若于魔類,生大慈悲等心,如索系縛,則諸魔品之害心,及諸能力,速疾消滅,今極羞恥而回返也。世尊菩提樹下,集千萬魔雨刀箭時,入慈心定故,一切刃箭化爲雨花,棄諸殺聲,而爲叁寶聲,諸魔軍兵衆由此敗矣。

  (叁)以勝信恭敬力、甚深緣起力、咒力消除者,謂諸行人,以於根本上師信解恭視如佛故,魔不中斷,不爲罪害。若甚深道無諸障礙,是由敬信上師教授教誡故。若于叁寶以敬信供養,相續不斷,魔不能害,是由叁寶加持故。若身口意叁,不離本尊壇場,而誦密咒滿量,魔不爲害。密續中雲:是故持咒應精進。

  (四)特具大福業以消除者,謂諸行人,書寫讀誦顯密甚深經典,修補塔寺,供養叁寶,承事僧衆,薪供(護摩)水施,修補道路,增長福德,而諸障礙自然消滅。

  (五)以自己堅固信心力消滅者,謂諸行人,覺自心生起,外之怨親貪瞋,及內一切惡分別者,應正了知彼等是魔,隨念修習死沒無常,及思輪回惡趣苦果,特于寒熱地獄之苦,須數數思維。令心生起披甲猛利熱力,于上師叁寶具足清淨堅固信心,由此魔類清淨,不能爲礙矣。

  (六)以常修瑜伽心消滅者,謂諸行人,心常與四威儀相應,若于一切時處自心常依正知正見,相續觀察,心若不住叁毒煩惱,世間八法,而常在慈心、悲心、大菩提心、了知空性上,正知而住,自心相續,清淨無諸過失,則內外諸魔不得便也。如攝頌雲:

  行住坐臥一切具正知 諸行刹那生滅心無亂

  作淨衣淨第叁蘭若淨 敝屣王冠希踐法王位

  超魔軍陣並不依賴余 此中譬如無財則無賊

  若無權勢誰爲汝怨仇 無倒分別魔軍何能入

  經雲:若常依止正知念 邪分別相不能入

  常依正知念 不入邪分別

  如是遮止回返魔之方便善巧補特伽羅,轉內外一切魔而爲道伴,謂能鼓勵精進,加持內證悉地,正助諸行,作驅逐退失增加利益之大緣力也,當如叁世諸佛,被魔外道之毀傍诤論的,以求解脫之心,至爲急迫,其他不遑較論也。頌雲:

  具信精勤數取趣 一切內外秘密魔

  大小障難雖然有 得此教授能忍知

  除昔異熟之所生 魔行不能得自在

  披甲堅心力具成 正士上師所攝受

  魔之中斷雲何生 信進勵行鈎印具

  複次,于法修行,作大精進,受持,正重視修行之人,障礙越多,當知魔相及彼等消除之法,若不知除去方便、乃至雖修多年,于自相續功德不生,反于他方生多過失,入于種種非理倒行,而于難得暇滿時中作諸無義,現在衆生大多如是。

  此下爲斷除魔等障礙法,總義更有十二,前六義有文,後六義見于他書,多談止觀,及生圓次第之修法,俟教二種次第時,應補授之,今暫缺略。

  此書亦名雜仰拉記,原板在拉薩之哲邦寺,中華釋迦如來教下比丘能海正譯,比丘仁光助譯,灌頂戒弟子李曉圓校潤。

  慧行刻意附講

  當知諸魔略有四種,魔所作事有無量種,勤修觀行諸瑜伽師,應徧知,當正遠離。雲何四魔?一蘊魔、二煩惱魔、叁死魔、四天魔。蘊魔者,謂五取蘊;煩惱魔者,謂叁界中一切煩惱;死魔者,謂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衆夭喪殒殁;天魔者,謂于勤修聖善品者,求欲超越蘊、煩惱、死叁種魔時,有生欲界最上天子,得大目在,爲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事業,是名天魔。當知此中若死所依,若能令死,若正是死,若于其死作障礙事,不令超越,依此四種建立四魔。謂依已生已入現在五取蘊故,方有其死;由煩惱故,感當來生,生已便有夭喪殒殁;諸有情類命根盡滅夭喪殒殁,是死自性;勤修善者,爲超死故,正加行時,彼天子魔很大自在能爲障礙,由障礙故,或于死法令不能出,或經多時極大艱難方能超越。又魔于彼或有暫時不得自在,謂世間道離欲異生,或在此間,或生于彼;或魔于彼得大自在,謂未離欲。若未離欲在魔手中,隨欲所作,若世間道而離欲者,魔縛所縛,未脫魔羂,由必還來,生此界故。

  解釋煩惱性相差別略義

  (一)煩惱自性者,謂法生時,其相自然,不寂靜起,由彼起故,不寂靜行,相續而轉,是名略說煩惱自性。

  (二)煩惱分別者,或立一種:謂由煩惱雜染義故。或分二種.謂見道所斷、修道所斷;或分叁種:謂欲系、色系、無色系;或分四種:謂欲系記、無記、色系無記、無色系無記;或分五種: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修所斷;或分六種:謂貪、恚、慢、無明、見、疑;或分七種:謂七種隨眠.一欲貪隨眠、二瞋患隨眠、叁有貪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隨眠;或分八種:謂貪、恚、慢、無明、疑、見、及二種取;或分九種:謂九結:一愛結、二恚結、叁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悭結;或分十種:一薩迦耶見、二邊執見、叁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六貪、七恚、八慢、九無明、十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

  (叁)煩惱因者。謂六種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緣故、叁由親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數習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諸煩惱。所依故者,謂由隨眠起諸煩惱;所緣故者,謂順煩惱境界現前;親近故者,謂由隨學不善丈夫;邪教故者,謂由聞非正法;數習故者,謂由先植數習力勢,作意故者,謂由發起不如理作意,故諸煩惱生。

  (四)煩惱緣者,謂二十種緣:一樂、二苦、叁不苦不樂、四欲、五尋、六觸、七先所慣習、八隨眠、九不親近善友、十不聽聞正法、十一不如理、十二不信、十叁懈怠、十四失念、十五散亂,十六不正知、十七放逸煩惱、十八異生性、十九由離欲、二十由受生。

  (五)煩惱過患者,當知煩惱有無量過患,謂煩惱起時、先煩亂其心,次于所緣發起顛倒,令諸隨眠皆得堅固,令等流行相續而轉,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現法罪,生後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憂苦,能引生等種種大苦,能令相續遠涅槃樂,能令退失諸勝善法,能令資財衰損散失,能令人衆不得無畏,悚懼無威,能令鄙惡名稱流布十方,常爲知者之所诃毀,令臨終時,生大憂悔,令身壞已,墮諸惡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證得自勝義利,如是等過,無量無邊。

  (六)煩惱差別相者,多種差別應知:謂結縛、隨眠、纏、暴流、枙、取、系、蓋、株機、垢、常害、箭、所有、根、惡行、漏、匮、燒、惱、有诤、火、熾然、稠林、拘礙。

  (七)複次諸煩惱斷者,當知多種,略則爲二:一諸纏斷、二隨眠斷。諸纏斷者,謂貪瞋斷,乃至疑斷;薩迦耶見斷,乃至邪見斷;見苦所斷斷,乃至修道所斷斷;欲界所系斷,乃至無色界所系斷,散亂斷,曉悟斷,贏劣斷,製伏斷,離系斷;當知離系斷,即是隨眠斷。

  複次,煩惱斷已,于可愛法,若劣、若勝、若現在前、若不現前,雖猛利見,而觀察之,亦不染著,如于可愛而不生愛,如是于可瞋法亦不生瞋,于可癡法亦不生癡,又眼見諸色不喜不愛,但住于捨,正念正知,如眼見色,乃至意知法亦爾。又性少欲,成就第一真實少欲,如少欲如是,喜足、遠離、勇猛精進、安住正念、寂定聰慧,亦爾。于無戲論任性好樂,于有戲論策勵其心,方能緣慮,如是等輩,當知煩惱已斷之相。複次,煩惱斷者,有多勝利:謂隨證得超越憂苦,超越喜樂,超越色想,及與有對種種性想,超惡趣苦,超越生等一切種苦;又證安穩、第一安穩,又證清涼、第一清涼,又得第一現法樂住,隨其自心自在而轉;若行若住,隨所欲樂所證之法,無複退轉,于自義利圓滿究竟,于諸所作,無複希望;或複有一修利他行,爲欲利益安樂衆生,哀愍世間,令諸天人利益安樂。當知煩惱斷者,有如是等衆多勝利。

  

《慧行習練刻意成念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