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候就沒有了。所以欲界只有四個——貪、瞋、癡、慢。色界沒有瞋心,只有叁個。無色界也沒有瞋心,叁個。

  欲界有幾個地?欲界一個地——“五趣雜居地”。五個趣: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這五個趣雜居的,都在欲界裏邊,雜然相處的,這是欲界,一共是九品煩惱。

  色界裏邊,二、叁、四、五是屬于色界的四個禅。

  “初禅”有九品的煩惱,初禅“離生喜樂地”,離了欲界的,而生起了色界的喜樂。

  “定生喜樂”,欲界是散地,離開欲界的地,能夠生喜樂;離開初禅,離開初禅的定,有更好的喜樂出來——“二禅”,也有九品。

  “離喜妙樂”,這是把喜統統離掉,只有樂,這是“叁禅”,是寂靜的樂。

  第四“舍念清淨”,苦樂都沒有,是清淨的。每一個地九品。

  無色界也是叁個煩惱,貪、癡、慢,有四個地:“空無邊處”九品,“識無邊處”九品,“無所有處”九品,“非想非非想處”九品。

  九九八十一品。這八十一品,最後一品是無學的金剛喻定斷的,八十品是修道所斷的。所以說修道所斷的這個表上是八十品,果,從初、二、叁、一直到四果向;第四果,就是斷最後一品,就是成阿羅漢果了。

  下面有十個纏,我們要把它加進去,爲什麼加?這個纏是十個煩惱,在《俱舍》裏邊。纏就是纏縛,把我們縛起來,捆起來,就跟繩子一樣,把我們捆在叁界裏,尤其是,這些都是欲界的煩惱,把我們捆起來不得解放的。這十個纏,在十個根本煩惱沒有的,十個根本煩惱就是五鈍使,五利使,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十個之外的還有十個纏煩惱:無慚、無愧、嫉、悭、悔、眠、掉舉、昏沈、忿、覆。

  那麼十個煩惱幹啥呢?我們的煩惱,見所斷的八十八;修所斷的十個,就是欲界的四個,色界的叁個,無色界的叁個;十個加八十八,九十八,再加這十個——一百零八;我們的念珠一百零八就是這麼來的,要斷一百零八個煩惱。這一百零八煩惱就是這麼兜起來的:見道所斷的八十八個,修道所斷的十個,再加上十個纏——小煩惱;一共一百零八煩惱。這個一百零八煩惱,都是我們流轉生死的因,如果我們要斷掉它,就是要修行,就是斷這個。所以說我們念珠一百零八是有意思的,在消極的方面說,斷一百零八個煩惱;在積極方面說,得一百零八個叁昧。這是一百零八的來源了。

  這是見所斷、修所斷的,大概知道一些。然後得了阿羅漢果,阿羅漢果得到之後,就可以永超出于叁界,“是爲出世禅”,這是出世禅。

  它這裏講的是根本乘的,大乘的沒有講。那麼大乘附帶講義裏邊,我們講過,抄過,我們再看一看大乘的五道。

  大乘五道次第

  1、資糧道──發菩提心,修出離行。

  2、加行道──修共菩提,四加行等。

  3、見 道──斷見所斷惑,見無我,見利他功德,見王道朗現,登初地。

  4、修 道──自初地乃至十地,修十波羅蜜多。

  5、究竟道──斷金剛習氣,證人法二空,得菩提、涅槃二究竟果,亦即所謂無上佛乘。

  前面的根本乘的,資糧道——親近善士、聽聞正法,那麼大乘的也有五個道,資糧道是發菩提心、修出離行,這是大乘的資糧道。

  加行道,修共菩提,叁十七道品,四加行——四加行不是我們的四加行,這個四加行是暖、頂、忍、世第一,這四個加行.

  見道,是斷見惑,見道把見道所斷的煩惱滅掉,見無我,無我跟根本乘一樣,也是見無我.但是大乘的見道,還要見利他的功德,因爲大乘要利他,在沒有見道之前,雖然說利他功德很大,怎麼怎麼,只是聽聽人家說,勉勉強強的,不是證到的。在見道的時候利他的功德,親自證到,這個再去利他,出于自覺的,不是人家勸的。所以說大乘的見道,還要見利他功德。“王道朗現”,王道朗現就是說菩提道這一道看得清清楚楚,我們將來能成佛的那個道看得到,“王道”,“王”就是國王,比喻這個法王,法王是佛,成佛的道已經看清楚,就是菩提道次第,證了初果之後,他的路程碑自己都有數。證初地,這個從地位來說,是初地菩薩。

  那麼修道,初地到十地,初地到十地修十波羅蜜多,初地是布施波羅蜜多,圓滿了;二地麼,持戒,一直到十地麼,方便、願、力、智,七地是方便波羅蜜,八地是願波羅蜜,九地是力、十地是智了。

  那就是說大乘的五道。(這裏是根本乘的五道介紹,大乘五道沒有介紹,我們把講義裏邊大乘的五道也寫了一下。)

  下邊就是修的東西。共菩提——叁十七道品、無量——四無量、八背舍、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四禅、四空、滅盡定(四禅、四空、滅盡定,這是九次第定)。

  “除惑願智滿”,這個是“禅果”,就是修禅定的果。“除惑”,能夠滅煩惱,世間禅是把煩惱壓下去,不給他現行,出世禅,把煩惱根子都斷掉了。“願智滿”——願滿、智滿,那是說無學果,在佛的果上,一切煩惱習氣斷完了的,一切願都滿掉了的。我們說十地菩薩,過去所發的一切好的願全部滿願。“圓滿無邊願”,這個我們《五字真言》不是念的嗎?十地菩薩,十地頌裏邊有,“知天等類音”,一切過去因地所發的好願,過去做不到的,在這個時候全部滿足,全部都滿願。“智滿”,一切智慧圓滿。

  “神通”,六通。外道是五通,沒有漏盡通,我們佛教裏邊加一個漏盡通,前五通也比他們高。“正等明”,就是叁明。叁明六通。

  它的用處,可以“引百千叁昧”、“十力”——佛的十個力、四個無畏法。“唯佛不共法,皆從禅定生”。

  甲二 禅科

  共菩提無量 八背舍解脫 八勝處十遍 禅空滅盡定

  “叁十七道品”,前面《菩提道科頌》有,我們就不寫了。“四無量”,大家知道——慈、悲、喜、舍,也不寫。“八背舍”,這個後頭有,大家看後面一百九十二頁。

  我們一開頭的時候給大家說,講法相的時候,並沒有離開行持,我們盡管講唯識,行持要包在裏邊。但是有智慧沒有智慧有分別,有智慧的看到一切經典都是教授,都是教我們修行的;沒有智慧的就看到這是講道理的,那是講修行的,分了兩截。所以我們不要把經書看成單講教,或者有些是口訣——單講行的。這個弄得不好,要墮入謗法,這是《菩提道次第》一開頭就提醒我們的。那麼就是說,經教裏邊很多的是行持。但是我們的智慧有大小,智慧大的看到就馬上可以用的;智慧小的,就看到一點點;沒有智慧的就看到這只是講空道理,跟行持毫不相幹,這就是智慧的分別。這個道理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廣說,我們不多講。那就是說,在講唯識的時候,行持也包在裏面 ,但是我們看智慧的大小,能用多少。那麼在講這個修法裏邊,並沒有離開法相,離開法相你就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就要著魔,不但得不到成佛,還要著魔墮落。

  “八背舍”,我們要知道,這是從禅定來的功德。

  八背舍解脫

  背舍叁界貪 久成稱解脫

  什麼叫“八背舍”?“背舍叁界貪,久成稱解脫”,開始背舍,“背”是厭離,跟你反方向,背朝著你嘛,把你舍掉,最後舍掉功夫成熟,就解脫了。

  這裏(3B)我們引《大毗婆娑》的:“此雲解脫者,謂棄背義也”。“棄”,抛棄的棄,“背”還是靠背的背,“義也”。所謂解脫,就是棄背的意思。就是開始棄背,最後解脫了。我們一個一個看下去,什麼叫八背舍、八解脫呢?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于內身有色想貪,爲除此貪,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故名解脫。

  第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有色”,對自己內身有色想的貪,就是說對自己色身的貪著,沒有解脫。“內身有色”,還沒有除,爲了要把這個貪除掉,觀外界色,外色不淨,就是觀九想觀、白骨觀等等。自己對自己內心色身的貪著還沒有除掉,要除掉這個貪著,就觀外色——外面的白骨、屍體,觀他的九想、不淨,你這樣子觀想,使內邊的那個貪的心除掉。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于內身無色想貪,雖已除貪,爲堅牢故,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名爲解脫。

  第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這個“內”,對色貪著——身體的貪著的已經除掉,爲了使它鞏固,再堅固,還要觀外不淨,外色不淨再要觀。

  有的人說,我已經貪除掉,可以放心到處去遊覽,柳下惠一樣坐懷不亂,坐在我的懷抱裏也不會起壞念頭。你這樣子是不是保險?不敢說。碰到不好的話,煩惱發起來,比以前還要厲害。老修行,就是說,煩惱壓久了之後,要麼不爆發,一爆發的話,比凡夫一般人還厲害。這我們從瞋的煩惱經常看到的。有的人,老修行,不發脾氣,平時很好,但是一旦他要發脾氣來,比什麼人脾氣還厲害。這個就是老修行的煩惱壓久,他要麼不爆發,一爆發的話很厲害的。這是煩惱沒有斷掉,沒有保險,不敢放松。所以說,“內無色”——即使內心的色身貪著除掉,還要觀,觀得怎麼樣,觀得鞏固下來,再不會動搖,這個時候才可以說放心。

  第叁講

  《定道資糧頌 》。昨天兩組的討論有兩個問。

  問題解答

  什麼是共菩提?

  “共菩提”就是書上最後第叁行,“共菩提無量”,“共菩提”的“共”,是共聲聞緣覺的。這個叁十七道品、四無量、八背舍、八解脫、八勝處等等是聲聞乘、菩薩乘都有的,共的。後面的十力、四無畏是不共法,只有佛有,是不共的。

  見道所斷的八十八使,修道所斷的是八十一品,那麼這十個纏在哪裏斷?

  這是這樣子的,根本煩惱有十個,貪、瞋、癡、慢、疑,這是五鈍使;還有身見、邊見、見取、邪見、戒禁取見,這是五利使。這十個是根本煩惱。這些煩惱之外,其他還有些小的煩惱是跟隨大煩惱走的,大的煩惱斷了之後,小的也就斷了。那麼這裏十個纏,《俱舍》裏邊講得比較細的。我們這裏很多都是引《俱舍》的,所以《俱舍》學好,其他的書你都可以用《俱舍》作注解來講了。那麼這裏也同樣,十個纏裏邊無慚、無愧、昏沈、睡眠、掉舉這五個,假…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