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使你跟見所斷的煩惱相應的時候,那麼見道的時候就斷了,假使這幾個煩惱跟修所斷的煩惱相應的時候,那麼修所斷的煩惱斷的時候,它也跟著斷掉——跟著大的,跟了根本煩惱一起斷的。就是修所斷的跟了修道的煩惱斷,假使跟見所斷相應的,見的八十八使斷的時候它也斷掉,這是前面五個。後邊,嫉、悭、忿、覆、悔,這五個修道的時候斷,不是見道所斷的。這些就是小隨煩惱,是自力起的,不跟其他煩惱相應的,是修道所斷的。
……見道不退?見道之後是否會有“隔陰之迷”?
“隔陰之迷”是禅宗的話。禅宗的開悟,層次很多,小小的一點悟,也叫悟,大徹大悟是見道,這看你悟的什麼。在我們教下,見了道之後一般是不會退的,但是這個迷,見道之後,如果是初果的話,他還會成家的。因爲他見道的煩惱斷了,修道的煩惱沒有斷,他對這個男女的煩惱並沒有斷掉。但是因爲見道的煩惱斷掉,這個煩惱很輕,它起來之後只要有人一說,它就可以息下去。那麼初果以上的,他們投生以後,做居士的也有,不一定說都出家的。這一些是不是屬于禅宗的迷,我們就不一定去硬配,我們學教下,就教言教,就講教,不要去硬配。因爲禅宗的開悟層次很多。現在社會上有很多說開了悟的,授了記的,那麼這些人到底是真的悟,怎麼悟的,這個就不好說了。
八背舍解脫(續)
第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就是說內裏邊對色身有貪著,這個貪心如何把它去掉?就是觀外面的色,外面的不淨觀、九想觀,還有外面的屍體變顔色、腐爛、化膿、生蛆,……最後化成白骨。這樣子對外邊觀察來除內心的煩惱。
第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因爲第一個既然已把內心的煩惱——貪煩惱解除,但是還不敢說鞏固。要使它更堅牢,還要繼續觀外色不淨。所以我們不要得少爲足,有的人得了一點點好處,就以爲自己沒有問題。不但是得了好處,甚至于沒有得好處——我們經常打這個比喻,這也是很現實的。我在寶光寺有一位學生,他是五臺山來的,他說:“男女這一關我是經過很多,這一關我是好保險,不會犯的。”這個才多少歲呢?才二十多歲的人說那麼大話。後來這個話傳到我這裏來,他們同學裏邊也說,我就問他,我說:“你得了叁果沒有?”他說:“沒有。”“沒有,你怎麼敢說這個話呢?你的煩惱還在。”
我們說煩惱的發生,第一個是煩惱種子沒有斷,煩惱在,第二個順了煩惱的境起來,再一個非理作意,就是不能夠如理作意觀想。那麼第一個,你煩惱種子沒有斷掉,種子沒有斷,就是任何時候都有爆發的可能性。因爲你還沒有得禅定,也沒有證果,你的非理作意是可以起來的。那麼外邊的境更不要說,因爲你以前所看到的那些境,你認爲是不會動心的,那對你沒有緣的;如果是你有緣的境來,你非動心不可,甚至于一種很差的境,就是下劣的境,不是淨妙的境,但是過去有緣的,他會鈎上,就會起煩惱。這是因爲過去的習氣——等流果,對那個有情以前有很多的那些不清淨的關系的,那麼這一輩子你不要碰到她,碰到她之後你就沒有抵抗力。除非你是證果證道,有叁果以上的保險,種子斷掉;那麼叁果以下,如理作意提起來,也可以避免。如果你是凡夫,如理作意沒有,種子又沒有斷,這個境現前的時候你肯定打敗仗。
那麼你要修。我們考試的那個題——“如何能夠遇到敵人不敗呢?”那就要修不淨觀,要修這些,或者是定共戒、道共戒,這些得到了就可以不會失敗的。道共戒是證果以上的;定共戒,得了定以上的。沒有得定的,不淨觀要多修,不淨觀真正要修成功,還得要得定,沒有定的不淨觀是沒有力的。所以說真正要保險的話,非要得定不可,要把這些不淨觀修好。
那麼這個“內無色”,就是說定中把不淨觀修好,修好了他還不敢說橫話,還要再觀外色,再多觀一些,使它堅固,然後碰到境界就不會敗。不要說才得到定了就保險,也不敢說。所以說,第二個“內無色”,裏邊對色貪是沒有,但是還要再觀外色的不淨,然後使它鞏固、堅牢。
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令貪不起,名淨解脫;證得此淨解脫于身中,具足圓滿,安住于定,名身作證具足住。
第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不淨色觀了之後,內的煩惱沒有,但是你觀淨色是不是煩惱還不起,這個還得要考驗。所以第叁個觀“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觀淨色,你看到清淨的色、好的色,使內心不起貪心。
這個是深一層的,我們說就是密法。海公上師說《阿含經》裏邊,密法都包在裏頭。印順法師說《阿含經》裏邊,中觀的道理都包在裏頭。那就是《阿含經》並不是我們漢地所說的就是小乘經,真正有智慧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印順大師是中觀家,他看到《阿含經》裏面包含很多中觀的道理;海公上師是密法的成就者,他看到《阿含經》裏邊很多密法在裏頭。
這個很明顯是密法的成分,這是“淨解脫”,觀清淨的色而不起貪心。這個比前面兩個要高,前面是觀不淨色,你不起貪心;這個我們說還不希奇,不淨的人你起什麼貪心呢?當然不起。但是觀清淨的也不起貪心,這個就是更高,這叫“淨解脫”。觀淨妙的色,令貪心不起,這個叫“淨解脫”,就是觀了淨色還能解脫,不染著。這個解脫在身裏邊證得叫“身作證”。身作證圓滿地具足,不是一點點證,圓滿地、具足地證得叫“具足住”。那就是要功夫到家,全部得到,不是才嘗了一點味道,就停下來,這個還不能說第叁個解脫。要淨解脫真正證到,不但是證到,具足圓滿地證到——“具足住”。
這是功夫很深的,一般要得了四禅以上才能修第叁個解脫。開頭兩個解脫,初、二禅得到之後就能修,第叁個解脫四禅以上,要第四禅才能修。第四禅是禅定裏邊最厲害的,成佛也是第四禅成的。所以說一些最殊妙的功德,都是從第四禅來的。
就這一點我們想一想,那一天我們說的這個居士,他寫信來,他說他現在知道佛教是最高,以前修氣功道家,他認爲不高。佛教,他說就在可貪的境裏邊除貪。聽起來好象很對,但是他要介紹幾個年輕的居士,他要看到可貪的境來去貪。你是什麼人?你得了幾禅?半個禅有沒有得到,你怎麼可以修這個法?所以說這些法不是普通一般人修的。就是在《阿含經》裏邊,修“八解脫”,也要第四禅得到才能修第叁個解脫。那密法裏邊要求更高些,哪是你隨隨便便地好修這些法。
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四無色定爲此四解脫,此四解脫,各能棄舍下地貪,故名爲解脫。
第四,“空無邊處解脫”,第五,“識無邊處解脫”,第六是“無所有處解脫”,第七是“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個是無色定。“空無邊處”解脫下邊的色界,欲界的欲是色界解脫,色界的色就是“空無邊處”把它解脫。所以空無邊處是解脫第四禅以下的色法。“識無邊處”又解脫“空無邊處”的空。空是所觀,識是能觀,那麼“無所有處”,能所二觀都把它除掉,能觀的識、所觀的空都除掉,那是“無所有處”又把“識無邊處”也解脫。
這個我們說跟唯識裏邊是相近的,唯識先除所取。不是我們上次在討論“五重唯識觀”嘛,裏邊就是說,先是把所取空掉,這是“暖、頂”的時候,“忍”的時候空能取,結果能、所二取都空掉,“世第一”進入“見道”。
那麼這裏也有這個味道,“空無邊處”,但是它不究竟的。這個四無色定是不究竟的,那個(唯識?)的觀念是究竟的。“空無邊處”把下面的色法除掉,只留下空——所觀的空;“識無邊處”把所觀的空也除掉,只留下能觀的識;“無所有處”把能觀的識也除掉;那麼到“非想非非想處”,又講想又講不想,這個就是世間上認爲最高的境界,那是再高沒有了。
我記得有一組在討論的時候,他們問題沒有提,我好象聽見他們在說“非想非非想處”就是“無想定”,那不是的。無想定是第四禅的,上一次我講過的,外道修無想定認爲是解脫。因爲他們第四禅的色身還在,如果說身也沒有,心也沒有,那就斷滅了,他們就害怕的。外道總是執著我的,無我的只是佛教才有。一切外道、哲學、科學沒有我的是沒有的,總是要執著我的。那麼外道就是說,如果“非想非非想”,無色界的身體沒有,再修一個無想定的話,身、心都空,那他害怕死了,他不敢修的。在外道的第四禅的色法是有的,那麼他修無想定心滅掉,身體還在,他還放心的。
那麼“非想非非想處”,身體沒有了——無色界,但是他不是非想。雖然“非想”,是沒有粗的想,“非非想”也不是一點想都沒有,不像無想定——沒有想,所以說“非想非非想”。就是若存若無,還有留下一點點,這一點點留下了。假如不留的話,他又害怕,總之還抓了一點點,它還是“有我”。還有一個寄托之處。如果這一點想也沒有,這個“我”就沒有地方寄托,外道就不行。所以說,非想非非想處是在這個世間法裏邊是最高的,叫有頂,叁有之頂,再高沒有了。在出世裏邊看,都是有漏法,不可取的。
八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即滅盡定,此定厭受想等心,永住無心,故名解脫。
最後一個,“滅受想定”,就是“滅盡定”。滅盡定,它又把受想滅掉。受想兩個心所法,是一切生死輪回受苦的因。一般說“受”是貪著享受。一般的凡夫都貪著樂受,我們現在所說的生活的享受,他要貪著這個享受。而修行的外道,執著那個見。見就是“想”,享受就是“受”,這兩個是生死流轉的根本,那把這兩個滅掉。
要把這兩個滅掉,那要把它同時生起的心王、心所都要滅掉,所以說他一直要把第七末那識也滅掉,這個“滅受想定”才得到。那麼只留下阿賴耶識,如果阿賴耶識滅掉,那就死掉。那這個沒意思,那不要證定,你把他一把刀殺了就完了。
“滅受想定”,就是說阿賴耶識還在,這個身體不會壞的,但是心一直滅到深處。一切能造…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