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使你跟见所断的烦恼相应的时候,那么见道的时候就断了,假使这几个烦恼跟修所断的烦恼相应的时候,那么修所断的烦恼断的时候,它也跟着断掉——跟着大的,跟了根本烦恼一起断的。就是修所断的跟了修道的烦恼断,假使跟见所断相应的,见的八十八使断的时候它也断掉,这是前面五个。后边,嫉、悭、忿、覆、悔,这五个修道的时候断,不是见道所断的。这些就是小随烦恼,是自力起的,不跟其他烦恼相应的,是修道所断的。
……见道不退?见道之后是否会有“隔阴之迷”?
“隔阴之迷”是禅宗的话。禅宗的开悟,层次很多,小小的一点悟,也叫悟,大彻大悟是见道,这看你悟的什么。在我们教下,见了道之后一般是不会退的,但是这个迷,见道之后,如果是初果的话,他还会成家的。因为他见道的烦恼断了,修道的烦恼没有断,他对这个男女的烦恼并没有断掉。但是因为见道的烦恼断掉,这个烦恼很轻,它起来之后只要有人一说,它就可以息下去。那么初果以上的,他们投生以后,做居士的也有,不一定说都出家的。这一些是不是属于禅宗的迷,我们就不一定去硬配,我们学教下,就教言教,就讲教,不要去硬配。因为禅宗的开悟层次很多。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说开了悟的,授了记的,那么这些人到底是真的悟,怎么悟的,这个就不好说了。
八背舍解脱(续)
第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就是说内里边对色身有贪着,这个贪心如何把它去掉?就是观外面的色,外面的不净观、九想观,还有外面的尸体变颜色、腐烂、化脓、生蛆,……最后化成白骨。这样子对外边观察来除内心的烦恼。
第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因为第一个既然已把内心的烦恼——贪烦恼解除,但是还不敢说巩固。要使它更坚牢,还要继续观外色不净。所以我们不要得少为足,有的人得了一点点好处,就以为自己没有问题。不但是得了好处,甚至于没有得好处——我们经常打这个比喻,这也是很现实的。我在宝光寺有一位学生,他是五台山来的,他说:“男女这一关我是经过很多,这一关我是好保险,不会犯的。”这个才多少岁呢?才二十多岁的人说那么大话。后来这个话传到我这里来,他们同学里边也说,我就问他,我说:“你得了三果没有?”他说:“没有。”“没有,你怎么敢说这个话呢?你的烦恼还在。”
我们说烦恼的发生,第一个是烦恼种子没有断,烦恼在,第二个顺了烦恼的境起来,再一个非理作意,就是不能够如理作意观想。那么第一个,你烦恼种子没有断掉,种子没有断,就是任何时候都有爆发的可能性。因为你还没有得禅定,也没有证果,你的非理作意是可以起来的。那么外边的境更不要说,因为你以前所看到的那些境,你认为是不会动心的,那对你没有缘的;如果是你有缘的境来,你非动心不可,甚至于一种很差的境,就是下劣的境,不是净妙的境,但是过去有缘的,他会钩上,就会起烦恼。这是因为过去的习气——等流果,对那个有情以前有很多的那些不清净的关系的,那么这一辈子你不要碰到她,碰到她之后你就没有抵抗力。除非你是证果证道,有三果以上的保险,种子断掉;那么三果以下,如理作意提起来,也可以避免。如果你是凡夫,如理作意没有,种子又没有断,这个境现前的时候你肯定打败仗。
那么你要修。我们考试的那个题——“如何能够遇到敌人不败呢?”那就要修不净观,要修这些,或者是定共戒、道共戒,这些得到了就可以不会失败的。道共戒是证果以上的;定共戒,得了定以上的。没有得定的,不净观要多修,不净观真正要修成功,还得要得定,没有定的不净观是没有力的。所以说真正要保险的话,非要得定不可,要把这些不净观修好。
那么这个“内无色”,就是说定中把不净观修好,修好了他还不敢说横话,还要再观外色,再多观一些,使它坚固,然后碰到境界就不会败。不要说才得到定了就保险,也不敢说。所以说,第二个“内无色”,里边对色贪是没有,但是还要再观外色的不净,然后使它巩固、坚牢。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净色令贪不起,名净解脱;证得此净解脱于身中,具足圆满,安住于定,名身作证具足住。
第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不净色观了之后,内的烦恼没有,但是你观净色是不是烦恼还不起,这个还得要考验。所以第三个观“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是观净色,你看到清净的色、好的色,使内心不起贪心。
这个是深一层的,我们说就是密法。海公上师说《阿含经》里边,密法都包在里头。印顺法师说《阿含经》里边,中观的道理都包在里头。那就是《阿含经》并不是我们汉地所说的就是小乘经,真正有智慧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印顺大师是中观家,他看到《阿含经》里面包含很多中观的道理;海公上师是密法的成就者,他看到《阿含经》里边很多密法在里头。
这个很明显是密法的成分,这是“净解脱”,观清净的色而不起贪心。这个比前面两个要高,前面是观不净色,你不起贪心;这个我们说还不希奇,不净的人你起什么贪心呢?当然不起。但是观清净的也不起贪心,这个就是更高,这叫“净解脱”。观净妙的色,令贪心不起,这个叫“净解脱”,就是观了净色还能解脱,不染着。这个解脱在身里边证得叫“身作证”。身作证圆满地具足,不是一点点证,圆满地、具足地证得叫“具足住”。那就是要功夫到家,全部得到,不是才尝了一点味道,就停下来,这个还不能说第三个解脱。要净解脱真正证到,不但是证到,具足圆满地证到——“具足住”。
这是功夫很深的,一般要得了四禅以上才能修第三个解脱。开头两个解脱,初、二禅得到之后就能修,第三个解脱四禅以上,要第四禅才能修。第四禅是禅定里边最厉害的,成佛也是第四禅成的。所以说一些最殊妙的功德,都是从第四禅来的。
就这一点我们想一想,那一天我们说的这个居士,他写信来,他说他现在知道佛教是最高,以前修气功道家,他认为不高。佛教,他说就在可贪的境里边除贪。听起来好象很对,但是他要介绍几个年轻的居士,他要看到可贪的境来去贪。你是什么人?你得了几禅?半个禅有没有得到,你怎么可以修这个法?所以说这些法不是普通一般人修的。就是在《阿含经》里边,修“八解脱”,也要第四禅得到才能修第三个解脱。那密法里边要求更高些,哪是你随随便便地好修这些法。
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四无色定为此四解脱,此四解脱,各能弃舍下地贪,故名为解脱。
第四,“空无边处解脱”,第五,“识无边处解脱”,第六是“无所有处解脱”,第七是“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个是无色定。“空无边处”解脱下边的色界,欲界的欲是色界解脱,色界的色就是“空无边处”把它解脱。所以空无边处是解脱第四禅以下的色法。“识无边处”又解脱“空无边处”的空。空是所观,识是能观,那么“无所有处”,能所二观都把它除掉,能观的识、所观的空都除掉,那是“无所有处”又把“识无边处”也解脱。
这个我们说跟唯识里边是相近的,唯识先除所取。不是我们上次在讨论“五重唯识观”嘛,里边就是说,先是把所取空掉,这是“暖、顶”的时候,“忍”的时候空能取,结果能、所二取都空掉,“世第一”进入“见道”。
那么这里也有这个味道,“空无边处”,但是它不究竟的。这个四无色定是不究竟的,那个(唯识?)的观念是究竟的。“空无边处”把下面的色法除掉,只留下空——所观的空;“识无边处”把所观的空也除掉,只留下能观的识;“无所有处”把能观的识也除掉;那么到“非想非非想处”,又讲想又讲不想,这个就是世间上认为最高的境界,那是再高没有了。
我记得有一组在讨论的时候,他们问题没有提,我好象听见他们在说“非想非非想处”就是“无想定”,那不是的。无想定是第四禅的,上一次我讲过的,外道修无想定认为是解脱。因为他们第四禅的色身还在,如果说身也没有,心也没有,那就断灭了,他们就害怕的。外道总是执着我的,无我的只是佛教才有。一切外道、哲学、科学没有我的是没有的,总是要执着我的。那么外道就是说,如果“非想非非想”,无色界的身体没有,再修一个无想定的话,身、心都空,那他害怕死了,他不敢修的。在外道的第四禅的色法是有的,那么他修无想定心灭掉,身体还在,他还放心的。
那么“非想非非想处”,身体没有了——无色界,但是他不是非想。虽然“非想”,是没有粗的想,“非非想”也不是一点想都没有,不像无想定——没有想,所以说“非想非非想”。就是若存若无,还有留下一点点,这一点点留下了。假如不留的话,他又害怕,总之还抓了一点点,它还是“有我”。还有一个寄托之处。如果这一点想也没有,这个“我”就没有地方寄托,外道就不行。所以说,非想非非想处是在这个世间法里边是最高的,叫有顶,三有之顶,再高没有了。在出世里边看,都是有漏法,不可取的。
八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即灭尽定,此定厌受想等心,永住无心,故名解脱。
最后一个,“灭受想定”,就是“灭尽定”。灭尽定,它又把受想灭掉。受想两个心所法,是一切生死轮回受苦的因。一般说“受”是贪着享受。一般的凡夫都贪着乐受,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活的享受,他要贪着这个享受。而修行的外道,执着那个见。见就是“想”,享受就是“受”,这两个是生死流转的根本,那把这两个灭掉。
要把这两个灭掉,那要把它同时生起的心王、心所都要灭掉,所以说他一直要把第七末那识也灭掉,这个“灭受想定”才得到。那么只留下阿赖耶识,如果阿赖耶识灭掉,那就死掉。那这个没意思,那不要证定,你把他一把刀杀了就完了。
“灭受想定”,就是说阿赖耶识还在,这个身体不会坏的,但是心一直灭到深处。一切能造…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