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业的——第六意识造业,固然无想定就可以把它停下来,第七意识执着一个我,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也把它停下来,这是圣者才能做到。“灭受想定”,这是三果以上才能修的定。

  那么为什么八个解脱里边,第三、第八有“身作证具足住”?这两个“身作证具足住”意思是一样的。这个法他亲身证到,而且圆满地证到——“具足住”。但是为什么前面六个没有这个话,而这两个解脱要把“身作证具足住”安上去?这个《俱舍》里边也有解释。

  《俱舍论颂疏》:问:何故经中,第三、第八解脱,得身证名,非余六耶?

  答:以于八中,此二胜故,二界边故,得身证名。第三解脱,唯取净相,令惑不起,名为殊胜;第八解脱,以无心故,名为殊胜。第三解脱在色界边;第八解脱在无色界边。

  第一是殊胜,这两个解脱特别殊胜,殊胜在哪里呢?

  第三个解脱能够取净相,贪心不起,这是殊胜。你观了不净,不起贪心,这个固然是殊胜,但是不是最殊胜,既然不净的观想成功,当然你贪心生不起。但是你观的是很净妙的相,而不起贪心,这个却是不容易的,所以这个殊胜——在净的境里边,能够不起贪心,这是超过观不净观的灭贪心,所以这是特别殊胜的一个。对治法,本来贪心是用不净观对治的,现在不用不净观,用净观而把贪治下去,这个一般是不好想象。所以初学是没有办法做到的,这是高层次的人修的法。开始才学佛就想修这些法,根本不是修法,就是想满足他的烦恼,所以这些不可取。

  第八“以无心故,名为殊胜”。第八个解脱,不但是心所灭掉,第六意识、第七意识都灭掉,这个在一般的法里边最殊胜,你哪一个法可以把第七、第六意识都灭完的,没有的。那么这两个殊胜,所以说这两个要安。

  第二个原因,它是两界之边。第三个“具足住”,是第四禅,第四禅它是在色界的最高处。那么第八个解脱,它是无色界的最高处。那么这两个是界的边缘,就是再过去要越界了。第四禅再过去就是无色界,靠非非想处的那个定,再过去就是越三界,所以说这是界的边,最边缘的。

  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殊胜:第三个是净观来除贪,第八是把心灭掉,不但是第六,第七意识也灭掉,这是他们的殊胜。第二个原因:第三个解脱在色界的边缘,第八个解脱在无色界的边缘,这是两个最高的边缘。由于这两个原因,这两个解脱加上“身作证具足住”。

  八胜处

  (净不净杂观)

  一、内有色观外色少胜处 二、内有色观外色多胜处

  三、内无色观外色少胜处 四、内无色观外色多胜处

  五、内无色观外色青胜处 六、内无色观外色黄胜处

  七、内无色观外色赤胜处 八、内无色观外色白胜处

  下面就是胜处,我们大家还是根据这个看下去。前面修八解脱,能够把贪心背弃,就是说贪心舍掉,解脱了贪的系缚,但是你要反过来制伏它,这力量还没有,就是他不能把你捆住,你却不能把它降伏,也不行。

  现在修“八胜处”,就是说,能够把所缘境——不但不受它的迷惑,还能够把它降伏,也可以转变,随我们所转。

  这个佛就做到了。佛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快成佛了,这个魔王开始派天兵天将,用各式的刀箭来侵犯他,杀声遍天,到处的魔军冲过来,但是释迦牟尼佛入慈悲定,他们所射过来的刀枪箭,这些武器,都成了花朵,就是不能危害,不但是不害,害不了,反而成了庄严,把整个道场成了花的世界——庄严。

  那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对外境,不好的境来了之后,你如果有能力把它胜过的话,这不但不损伤你的,而更显出你的高胜之处。

  所以有些人,跟同学吵架,非要争个输赢不可。这个你争了半天,人家对你的感觉,就是你这个人烦恼重,一点点的小事情就要争不休地争。如果你表现得高一点,姿态高一点,人家侵犯你,你无所谓,不在乎,反而甚至于对他起慈悲心,这个样子你的人格高超,人家就反而恭敬你。所以说要人家恭敬,要产生群众的威信,不是说要自己主观意愿所达到的,你说“我要你、要大家恭敬我,你为什么不恭敬我,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怎么……多好”,人家看你就不恭敬,就不能恭敬,如果你表现得很好的话,你不要说,也不要有这个要求来恭敬你,人家就非常恭敬你。

  所以这些东西不要从主观上求的,你自己做得好的话,不求它也来,而且恭敬不要求的。要求恭敬就是个烦恼心,不是个好事情,但是你真正不求恭敬,反而人家恭敬你。这是什么原因?自己想一想,很明白就知道,有所求,就求不到,无所求,就来了。财一样的,你要求财,拼命地守财,要拼命地赚钱,甚至于要占人家便宜,以为这样钱多,反而犯了盗戒,越来越穷。如果你钱不在乎,不但自己多少不在乎,甚至于人家有困难肯帮助人家,这样子,你钱就越来越多。这个如果你有体会的话,非常灵验。大家可以试试看,你越是供养、布施的话,就越来越多,自己也并不要它来,但来的很多,很麻烦,来了就“毒蛇!”“毒蛇!”但是“毒蛇”不断地向你涌过来。

  什么原因呢?你自己考虑,你供养过那些大德,你布施过一些地方,它就来了。但是你来了之后要有警惕心,不要来了之后受它的, 毒,来了之后还是如法地使用,还是用到三宝地方去,那你就越来越多,将来你成佛的福德资粮就在这地方聚起来。但是你拼命地舍不得用,把财要积聚,要越多越好,那你自己来源就越来越少,甚至于那些不肖子,盗匪,把你现有的都抢起走,所以这个是因果,没有什么。

  佛把魔兵魔将降伏之后,以慈心降伏之后,硬的佛不吃,那么软的又来了,三个魔女。魔是欲界的最高一层天,魔女又是欲界的最美妙的女人。魔女就说了:“哎!父王你不要担心,男人的事情我们知道,你这一套东西他不吃,但是我们有办法使他乖乖地听话。”这个魔王想起来了:“噢!对,也可以,你们试试看。”(4A)那么魔女就去,各色各样的引诱,不动。那就是说八背舍,不能降伏他。但是佛反过来降伏她们,使她们变成老丑的女人,身上,也给挂了个死狗、死蛇、一个死的狐,这样子很惭愧地起走啦。这就是胜处。不但不给她们降伏,反而可以降伏她,这就是“胜处”。“胜处”的意思就是这个。

  “背舍”就是说不受环境的屈服,而“胜处”,能够胜所缘的境。

  第一,是“内有色观外色少胜处”。这个跟前面的背舍一样的,但是它的作用就是超过背舍了。背舍是解脱,他是胜处,能够胜降,制伏前面的境了。第一个是“内有色”,自己内边还没有除掉色的贪。“观外色少”,能够少少地观,能够胜过他。

  第二,“观外色多”,外边很多的境界都能够胜过。

  第三,“内无色观外色少”,那就是说内面,这个跟前面的“解脱”是一样的,就是力用不一样。内有色,内边有色贪,观外色少,观外面的不净色,少观一点,这个能产生这个力用;第二多观一点;第三内无色,内边色贪没有,但是还要观,把力量再增强,坚固,先观少的。

  第四,观多的,这个少的多的都能够胜过。

  第五,“内无色观外色青胜处”,那么内无色,就是观青黄赤白。就是我们观净色,他还没有分开青黄赤白的颜色,他就是说青这一类的前面的胜过。

  第六,黄一类的都能胜过。

  第七,红,赤一类的都能胜过。

  第八,观白的都能胜过。

  一切基本色就是青黄赤白,那么从这个里面变化,各式各样的颜色都可以变出来,那把基本的几个色胜过,其他一切变化也都能胜过。这后头四个,就是第三个“净解脱”变化出来的。

  那么“八胜处”就是“背舍”的更进一步。“背舍”是不被境所缚,而“胜处”能够降伏,制伏那个境,心胜过那个境,叫“胜处”。

  十遍处

  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等十法周遍于一切处也。

  就是说整个的法界,遍是青、遍是红、遍是赤……一切处。没有一点空隙的叫“遍处”。那就是说把整个法界随自心所欲,要观它赤就是赤,要红就红,要青就青,要观它是地就是地,要水就是水,要把它全部空掉就空掉,全部是能观的识,也就全部是识;那么这个十遍处。

  这一些功德,二乘也有,当然佛菩萨更有,所以是共的。这里是说菩提三十七道品,四无量,八背舍,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都是共的功德。

  “禅空灭尽定”,四禅、四空、灭尽定,那就是所谓的九次第定了。九为什么叫九次第定,从初禅进入二禅,二禅进入三禅,乃至按照次第,一直从非想非非想处进入灭尽定,这个中间不夹杂其他的心,一个定一个定过去。单纯地初定到二定,中间不夹其他的心,这个叫九次第定。

  那么是这些共二乘的。

  甲三 禅果

  除惑愿智满 神通正等明

  “除惑愿智满”。“除惑”就是说一切烦恼能够除掉了。阿罗汉也除烦恼,佛烦恼当然除完。还要除习气了。习气是阿罗汉没有除掉的,阿罗汉烦恼除完,习气还在。

  习气是什么?我们以前海公上师经常举这个比喻,宜兴是一个地方,专门出陶瓷器的,它出的茶壶是最好的。宜兴的茶壶,你去泡了好的茶,泡了之后,即使哪一天你茶叶没有,把开水冲进去,味道还是很好的茶味道,为什么?它里边,茶的这个习气,茶的气味都吸在它这个陶器的那些小小的眼里边了。所以开水冲进去的时候,它还是有茶的味道渗出来,这个好就好在这里了。习气就是说:虽然茶叶没有,但茶叶的味道还有;那么烦恼是没有了,烦恼的气味还有。海公上师要我们对习气非常注意的。他说烦恼,大家知道是坏东西;习气,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情。一般的人情,人家都认为合理的。但是习气从我们修行的角度来看,这也不合理的,这也不是好东西,也得要破除。那佛就是把一切习气都破掉的。

  “除惑”,单是除烦恼,也是共的,阿罗汉也除掉的了。

  “愿智满”,二乘也有这个功德,“愿智”是什么呢?当你发一个愿,你希望知道什么东西,就入定。入定之后,根据你所发的愿,你要知道…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