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东西都能知道,能够满一切愿的智慧。这也是通这个二乘的功德。
下边就是我们昨天抄的笔记。“神通正等明”,神通——六神通;正等明——三明。就是三明六通了。这个我们也把《俱舍》的资料写下来给大家看一看。
三明六通
那么什么六神通?
“神境智证通”,这个神通的体都是智慧,没有智慧通不了的。所以说,单是修定,没有智慧也不行的。
“神境智证通”,“神谓等持”,等持就是定,“境谓行化”,行化就是变化,各式各样的行动、变化,你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变了。“智证神境”,你这个智慧,能够亲证这个变化,神通的变化。“无壅”,没有阻碍,这个叫通,通就是没有阻碍。你的智慧能够通达无碍的,可以搞这些变化的,叫“神境智证通”。
“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这是两个一起说。都是依的我们的根,天眼,天耳,从根里边发的智慧。“智是二识相应慧体”,眼根要生眼识,耳根要生耳识,识是心王,心王相应的心所法——慧心所,这个就是智慧。
这个慧心所,能够知道它的境。天眼看一切有情,不但很远能看到,可以看到他投生到哪里去。“此死生彼”,就是这个有情死掉,将来投哪里去,他能够看到,天眼。天耳,最远的声音他能听到。这个就是他得智慧能够把眼睛跟耳朵所缘的境,再远的,再微细的都能看到。
第四是“他心智证通”,这个我们在《二十唯识》的时候花了不少的时间研究他心通。就是说智慧能够证到他心无碍,“无壅”,没有阻塞,名通。当然从《二十唯识》的高度来看,这些所谓“无壅”,还是有法执在里边,跟佛的不能比。他心里要知道对方的心,是没有不知道的,但知道的正确性却不如佛了。但是这个“无壅”,他想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
我们以前经常举这个公案。我们中国的古代的一个皇帝,他的国师是一个禅师。那时候印度来了一个梵僧,他神通广大,国王嘛就接待他。接待的时候,他的国师来陪,皇帝的意思么,要较量一下,到底你们哪个厉害。结果这个禅师就陪他,在谈的时候,这个禅师就问他:“你有神通,你知道我的心现在哪里呢?”他说:“尊者你现在心在杭州西湖。”这个禅师就是想着西湖的事情,他就知道了。“现在哪里?”“在终南山。”他都说对了。最后这个禅师入空定,他说:“我在哪里?”他就不知道了。
那就是说对方印度的这个僧人,他还没有证到漏尽通,而且他还没有证到空性定。一些有为的东西,他能够都知道,入了空定,他就捉摸不住了。如果他自己证了空定,你入空定,他也可以知道。但是他就差一点。所以入了空定之后,在哪里,他就不知所云,就找不到了。个比较下来,就是说禅师的境界还比较高了。这一位虽然有五通,毕竟不是真正地证,很高的空性境界还没有得到。
我们从这一点看,气功师的通,更不足道,所以不要去迷惑那些东西。
还有一个“宿住随念智证通”。“于宿住事”,就是过去的事情,“随所忆念”,你只要想到要记哪一个,“智证宿住,无壅”,他能够很顺利地记起来。这个就是“宿住随念智”,随你的念所需要的,想哪个事情,就很清楚的。
我们现在凡夫,昨天做了个事,昨天一笔帐,今天想不起来,呀,着急的很。我记得我在五台山就有一次,我做会计的,月底了要结帐,一张表加不平,中间少一笔帐,少了一块,怎么想也想不起来。想到晚上时间到了,要去磕大头。那时我们还拜大礼拜,就去拜大礼拜,不管他,不要想。一拜拜到后来得加持了,就想起来了。这就节约很多时间了。不然叫你想半天,想不起就想不起了。
那么得了“宿住随念智”,你想什么就想什么,没有什么阻碍了。
“漏尽智证通”只有佛教有的。“漏尽者,择灭也。”择灭就是涅槃,“智证漏尽”,漏尽就是烦恼都灭完了。“无壅”,能够证到烦恼灭完,一点没有阻碍,全部灭完,这个叫通。
或者“漏尽身中,所有智证,名漏尽智证通”,证到阿罗汉果的,他身上的一切智叫作“漏尽智证通”。
这两种都可以,一个范围宽一点,一个范围窄一点,都叫“漏尽智证通”,这是六通。
正等明
正等明,三明也。一、宿住智证明—治前际愚,二、死生智证明—治后际愚,三、漏尽智证明—治中际愚。于六通中,唯三名明,谓能对治三际愚故。
正等明就是三明:“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漏尽智证明”。
“宿住智证明”,就是以前的事情都能知道,“治前际愚”,以前的事情不懂的,都能够知道,所以是对治前际的愚。
“死生智证明”,生死就是天眼,天眼通,能够知道有情死了之后投生到哪里去,那是知未来的,“治后际愚”,能够把后际的愚痴——不知道,对治掉。
“漏尽智证明”,“治中际愚”,当下现在的烦恼,把它灭掉,中际的愚惑、愚痴把它灭掉。
下面括弧后头的话,是说为什么六通里面,要把这三个叫智证明,特别抬高。那就是说他们有这个功能,在六通里面,只有这三个叫明,为什么原因,“谓能对治三际愚故”,愚就是不明,无明,对过去、未来、现在的无明,不知道,能够对治的这个叫明。六通里面,只有这三个有这个功能,所以说在六通里面,又把这三个特别提出来,叫三明。
所以三明六通,说起来是两个名字,实际上,六通的人就是有三明的。
好,这个是把共的功德,就是共声闻的功德都说完了。三十七道品——菩提,四无量,八背舍,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四禅,四空,灭尽定,除惑——断烦恼,愿智满——就是一个愿智修得圆满、满愿,神通正等明。
无愿智
海公上师还有一个“无愿智”的讲法,就是把这个分开,这样子讲:十地菩萨能满一切愿。“圆满无边愿,知天等类音”,这是十地菩萨的功德。过去在因地上,他所发的愿,到十地的时候,全部能够满。我们在发心的时候,大家都发愿,我将来要怎么样子度众生,度什么人,怎么怎么的,你虽然发了很多愿,在目前算起来,都是空愿。你这一辈子有好大的能耐呢?你做了多少事情呢?但是到十地菩萨的时候都能记起以前在因地上发了多少愿,到这个时候每一个愿都可以满足,这是愿满。
智满,就是智慧满足。成佛的智慧,一切都圆满了。这有好几个说法,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是《现观》的三个智。那么五智,我们经常用的“阿(上日下阿)巴杂那的”,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等等,这五个智也可以说,十智也可以说,法相名词很多。那么二智也可以:世俗智,胜义的空性的智,根本智和后得智,都可以说。凡是一切智慧都圆满。
这个解释就不共,这两个功德就是不共。那么我们就是从这个前面个共,把它拖下来,这个愿智,根据《俱舍》的愿智,就是你发什么愿,这个智慧都能满愿,都能给你知道。你说我假使要知道什么事情,我发这个愿,这个你入定之后就能知道这个事情。根据你所求的愿能满,都能圆满。
还有一个,就是阿罗汉的功能,他只要发愿,这个愿当下就满。
过去一个阿罗汉叫央掘摩罗,大家都知道,指蔓。他的师父要害他,叫他杀一千个人,他说你就能升天。结果他杀了九百九十九,还差一个。他气力很大,武艺也超群,这个国家的军队抓他又抓不住,他这个人太厉害。他跑到哪里,只要听到他的声音,大家都跑掉,就跟山上看到老虎一样,都跑完。他就没得杀的,他要杀一千个,杀到后来就杀不到了。这九百九十九,留下一个,再也杀不到人。
那么他就想呀,为了自己升天,将来好做一切度众生的事情,自己的母亲,他说把她杀掉,以后度她就是。自己证圆满了之后,就可以一切功能都有,升了天之后就行了。他正要杀母。杀母是五无间罪,现世不能证道的,这个我们在十圆满里边就有。
那么佛就来度他,如果五无间罪犯了,他不能度了,那就赶快来度他。他正在起念要杀母亲的时候,就看到外面佛托了个钵,慢慢地过来了。这个央掘摩罗,再怎么受了邪师的迷惑,毕竟他质地还是好的。他想,既然有人来,我的母亲毕竟还是母亲,就不要杀,把那个人杀了就可以,满一千个就行了。他就赶出去,拿把刀,追在佛后头,拼命追。佛走得很慢,佛走路从来不跑的,很安祥地一步一步走。他后面拼命追,追了一个多小时,还没追到。佛有神通的,你再追也没有用。他跑得气急呼呼的,最后,几个小时跑下来。实在追不住,就坐在地下喘气了。佛很慈悲,回过来,你干什么啊?好好地问他。他也很老实,就把这些事情说了,佛给他说法,后来他就证了阿罗汉果了。
在证了阿罗汉果之后,他自己想,他的罪业很重,他虽然依佛教的忏悔,他总还是不踏实,他自己到底证了没有,他好象还自己有怀疑。佛说你去试试看嘛,你证到阿罗汉证到没有。他说我怎么试呢?他说阿罗汉发了愿之后都要满的,你去试试看。那么这一天他就乞食,乞食跑到一家人家,食倒没有乞到嘛,听见里面一个女人“哇哇”惨叫。他就问他们边上的人,他说她干什么呀,他们说她难产,小孩子养不下来,叫了两天,呀,这个苦得很。央掘摩罗是阿罗汉,他就起慈悲心,我愿她能够平安养下来吧。这么发了一个愿,随随便便发了一个愿,里面不哭,高兴起来,喔,养下来。好了。这个回来,佛就说,你就证明了你成阿罗汉,你发个愿就满了。那么阿罗汉是满愿的。
甲四 禅用
引百千三昧 十力四无畏 唯佛不共法 皆从禅定生
“百千三昧”都是禅,一切功德都是禅定来的。这百千个三昧的功德,没有定是得不到的。“十力四无畏”,是佛的功德,“唯佛不共法”。前面是共,这里是不共。这些共的功德也好,不共的功德也好,都从定生,没有定的话,这些功德都不能生。所以说,定是一个核心,我们的下手从戒,戒的目的趋向定。定得到之后,慧的作用就发出一切的功能。那么这些功能,没有定是发不出来的。这个定,如果没有戒…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