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業的——第六意識造業,固然無想定就可以把它停下來,第七意識執著一個我,執阿賴耶識的見分爲我,也把它停下來,這是聖者才能做到。“滅受想定”,這是叁果以上才能修的定。

  那麼爲什麼八個解脫裏邊,第叁、第八有“身作證具足住”?這兩個“身作證具足住”意思是一樣的。這個法他親身證到,而且圓滿地證到——“具足住”。但是爲什麼前面六個沒有這個話,而這兩個解脫要把“身作證具足住”安上去?這個《俱舍》裏邊也有解釋。

  《俱舍論頌疏》:問:何故經中,第叁、第八解脫,得身證名,非余六耶?

  答:以于八中,此二勝故,二界邊故,得身證名。第叁解脫,唯取淨相,令惑不起,名爲殊勝;第八解脫,以無心故,名爲殊勝。第叁解脫在色界邊;第八解脫在無色界邊。

  第一是殊勝,這兩個解脫特別殊勝,殊勝在哪裏呢?

  第叁個解脫能夠取淨相,貪心不起,這是殊勝。你觀了不淨,不起貪心,這個固然是殊勝,但是不是最殊勝,既然不淨的觀想成功,當然你貪心生不起。但是你觀的是很淨妙的相,而不起貪心,這個卻是不容易的,所以這個殊勝——在淨的境裏邊,能夠不起貪心,這是超過觀不淨觀的滅貪心,所以這是特別殊勝的一個。對治法,本來貪心是用不淨觀對治的,現在不用不淨觀,用淨觀而把貪治下去,這個一般是不好想象。所以初學是沒有辦法做到的,這是高層次的人修的法。開始才學佛就想修這些法,根本不是修法,就是想滿足他的煩惱,所以這些不可取。

  第八“以無心故,名爲殊勝”。第八個解脫,不但是心所滅掉,第六意識、第七意識都滅掉,這個在一般的法裏邊最殊勝,你哪一個法可以把第七、第六意識都滅完的,沒有的。那麼這兩個殊勝,所以說這兩個要安。

  第二個原因,它是兩界之邊。第叁個“具足住”,是第四禅,第四禅它是在色界的最高處。那麼第八個解脫,它是無色界的最高處。那麼這兩個是界的邊緣,就是再過去要越界了。第四禅再過去就是無色界,靠非非想處的那個定,再過去就是越叁界,所以說這是界的邊,最邊緣的。

  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殊勝:第叁個是淨觀來除貪,第八是把心滅掉,不但是第六,第七意識也滅掉,這是他們的殊勝。第二個原因:第叁個解脫在色界的邊緣,第八個解脫在無色界的邊緣,這是兩個最高的邊緣。由于這兩個原因,這兩個解脫加上“身作證具足住”。

  八勝處

  (淨不淨雜觀)

  一、內有色觀外色少勝處 二、內有色觀外色多勝處

  叁、內無色觀外色少勝處 四、內無色觀外色多勝處

  五、內無色觀外色青勝處 六、內無色觀外色黃勝處

  七、內無色觀外色赤勝處 八、內無色觀外色白勝處

  下面就是勝處,我們大家還是根據這個看下去。前面修八解脫,能夠把貪心背棄,就是說貪心舍掉,解脫了貪的系縛,但是你要反過來製伏它,這力量還沒有,就是他不能把你捆住,你卻不能把它降伏,也不行。

  現在修“八勝處”,就是說,能夠把所緣境——不但不受它的迷惑,還能夠把它降伏,也可以轉變,隨我們所轉。

  這個佛就做到了。佛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時候,快成佛了,這個魔王開始派天兵天將,用各式的刀箭來侵犯他,殺聲遍天,到處的魔軍沖過來,但是釋迦牟尼佛入慈悲定,他們所射過來的刀槍箭,這些武器,都成了花朵,就是不能危害,不但是不害,害不了,反而成了莊嚴,把整個道場成了花的世界——莊嚴。

  那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對外境,不好的境來了之後,你如果有能力把它勝過的話,這不但不損傷你的,而更顯出你的高勝之處。

  所以有些人,跟同學吵架,非要爭個輸贏不可。這個你爭了半天,人家對你的感覺,就是你這個人煩惱重,一點點的小事情就要爭不休地爭。如果你表現得高一點,姿態高一點,人家侵犯你,你無所謂,不在乎,反而甚至于對他起慈悲心,這個樣子你的人格高超,人家就反而恭敬你。所以說要人家恭敬,要産生群衆的威信,不是說要自己主觀意願所達到的,你說“我要你、要大家恭敬我,你爲什麼不恭敬我,你看我這個人怎麼怎麼……多好”,人家看你就不恭敬,就不能恭敬,如果你表現得很好的話,你不要說,也不要有這個要求來恭敬你,人家就非常恭敬你。

  所以這些東西不要從主觀上求的,你自己做得好的話,不求它也來,而且恭敬不要求的。要求恭敬就是個煩惱心,不是個好事情,但是你真正不求恭敬,反而人家恭敬你。這是什麼原因?自己想一想,很明白就知道,有所求,就求不到,無所求,就來了。財一樣的,你要求財,拼命地守財,要拼命地賺錢,甚至于要占人家便宜,以爲這樣錢多,反而犯了盜戒,越來越窮。如果你錢不在乎,不但自己多少不在乎,甚至于人家有困難肯幫助人家,這樣子,你錢就越來越多。這個如果你有體會的話,非常靈驗。大家可以試試看,你越是供養、布施的話,就越來越多,自己也並不要它來,但來的很多,很麻煩,來了就“毒蛇!”“毒蛇!”但是“毒蛇”不斷地向你湧過來。

  什麼原因呢?你自己考慮,你供養過那些大德,你布施過一些地方,它就來了。但是你來了之後要有警惕心,不要來了之後受它的, 毒,來了之後還是如法地使用,還是用到叁寶地方去,那你就越來越多,將來你成佛的福德資糧就在這地方聚起來。但是你拼命地舍不得用,把財要積聚,要越多越好,那你自己來源就越來越少,甚至于那些不肖子,盜匪,把你現有的都搶起走,所以這個是因果,沒有什麼。

  佛把魔兵魔將降伏之後,以慈心降伏之後,硬的佛不吃,那麼軟的又來了,叁個魔女。魔是欲界的最高一層天,魔女又是欲界的最美妙的女人。魔女就說了:“哎!父王你不要擔心,男人的事情我們知道,你這一套東西他不吃,但是我們有辦法使他乖乖地聽話。”這個魔王想起來了:“噢!對,也可以,你們試試看。”(4A)那麼魔女就去,各色各樣的引誘,不動。那就是說八背舍,不能降伏他。但是佛反過來降伏她們,使她們變成老醜的女人,身上,也給挂了個死狗、死蛇、一個死的狐,這樣子很慚愧地起走啦。這就是勝處。不但不給她們降伏,反而可以降伏她,這就是“勝處”。“勝處”的意思就是這個。

  “背舍”就是說不受環境的屈服,而“勝處”,能夠勝所緣的境。

  第一,是“內有色觀外色少勝處”。這個跟前面的背舍一樣的,但是它的作用就是超過背舍了。背舍是解脫,他是勝處,能夠勝降,製伏前面的境了。第一個是“內有色”,自己內邊還沒有除掉色的貪。“觀外色少”,能夠少少地觀,能夠勝過他。

  第二,“觀外色多”,外邊很多的境界都能夠勝過。

  第叁,“內無色觀外色少”,那就是說內面,這個跟前面的“解脫”是一樣的,就是力用不一樣。內有色,內邊有色貪,觀外色少,觀外面的不淨色,少觀一點,這個能産生這個力用;第二多觀一點;第叁內無色,內邊色貪沒有,但是還要觀,把力量再增強,堅固,先觀少的。

  第四,觀多的,這個少的多的都能夠勝過。

  第五,“內無色觀外色青勝處”,那麼內無色,就是觀青黃赤白。就是我們觀淨色,他還沒有分開青黃赤白的顔色,他就是說青這一類的前面的勝過。

  第六,黃一類的都能勝過。

  第七,紅,赤一類的都能勝過。

  第八,觀白的都能勝過。

  一切基本色就是青黃赤白,那麼從這個裏面變化,各式各樣的顔色都可以變出來,那把基本的幾個色勝過,其他一切變化也都能勝過。這後頭四個,就是第叁個“淨解脫”變化出來的。

  那麼“八勝處”就是“背舍”的更進一步。“背舍”是不被境所縛,而“勝處”能夠降伏,製伏那個境,心勝過那個境,叫“勝處”。

  十遍處

  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等十法周遍于一切處也。

  就是說整個的法界,遍是青、遍是紅、遍是赤……一切處。沒有一點空隙的叫“遍處”。那就是說把整個法界隨自心所欲,要觀它赤就是赤,要紅就紅,要青就青,要觀它是地就是地,要水就是水,要把它全部空掉就空掉,全部是能觀的識,也就全部是識;那麼這個十遍處。

  這一些功德,二乘也有,當然佛菩薩更有,所以是共的。這裏是說菩提叁十七道品,四無量,八背舍,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都是共的功德。

  “禅空滅盡定”,四禅、四空、滅盡定,那就是所謂的九次第定了。九爲什麼叫九次第定,從初禅進入二禅,二禅進入叁禅,乃至按照次第,一直從非想非非想處進入滅盡定,這個中間不夾雜其他的心,一個定一個定過去。單純地初定到二定,中間不夾其他的心,這個叫九次第定。

  那麼是這些共二乘的。

  甲叁 禅果

  除惑願智滿 神通正等明

  “除惑願智滿”。“除惑”就是說一切煩惱能夠除掉了。阿羅漢也除煩惱,佛煩惱當然除完。還要除習氣了。習氣是阿羅漢沒有除掉的,阿羅漢煩惱除完,習氣還在。

  習氣是什麼?我們以前海公上師經常舉這個比喻,宜興是一個地方,專門出陶瓷器的,它出的茶壺是最好的。宜興的茶壺,你去泡了好的茶,泡了之後,即使哪一天你茶葉沒有,把開水沖進去,味道還是很好的茶味道,爲什麼?它裏邊,茶的這個習氣,茶的氣味都吸在它這個陶器的那些小小的眼裏邊了。所以開水沖進去的時候,它還是有茶的味道滲出來,這個好就好在這裏了。習氣就是說:雖然茶葉沒有,但茶葉的味道還有;那麼煩惱是沒有了,煩惱的氣味還有。海公上師要我們對習氣非常注意的。他說煩惱,大家知道是壞東西;習氣,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人情。一般的人情,人家都認爲合理的。但是習氣從我們修行的角度來看,這也不合理的,這也不是好東西,也得要破除。那佛就是把一切習氣都破掉的。

  “除惑”,單是除煩惱,也是共的,阿羅漢也除掉的了。

  “願智滿”,二乘也有這個功德,“願智”是什麼呢?當你發一個願,你希望知道什麼東西,就入定。入定之後,根據你所發的願,你要知道…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