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19

  ..續本文上一頁修 道之初步錯

  知見愈超妙 距果路更遙

  爲什麼這個裏面說它的壞處呢?就是“無悲心正智”。他們的發心都沒有悲心,沒有正智。“悲心”就是菩提,“正智”就是無我。這個人無我、法無我都是智慧。“悲”,就是菩提心,就是要度一切衆生的悲心。

  “邪僻二邊行”,“邪僻”就是兩邊。海公上師發揮8,邪僻就是犟性,你說不好,我偏偏這樣子做。這樣的人有沒有?其實很多,你說這樣子做不好的、不符合修行的,他說我偏偏這麼做,你怎麼辦?我就是歡喜這樣。這就是邪僻。本來是離開中道,“二邊”,還要執著兩邊,這就叫邪僻。這樣子離開中道,依邪僻的兩邊去做。爲什麼邪僻?沒有正智,也沒有悲心。

  “若住此心修,道之初步錯。”以這樣子的心去修,第一步就走錯了。走錯了之後,當然越走越糟糕。

  “知見愈超妙,距果路更遙。”你越是學得好,修得好,那麼你因爲發心不對,那就離開這個菩提的果更遠。所以我們學法一樣的,學法如果知見不正、發心不正,你學問再大,都是爲了你自己的我執服務。你自己的知見不正的,但是你可以利用很多的經論爲自己作辯護。很多人學得不太好的,也可能辯不過你。這樣子做的話,爲我執大魔服務。這些經論的目的是要證兩個無我——人無我、法無我,而你卻拿經論的話來爲你的我執辯護。我執有,法執決定有。反過來爲我執、法執來辯護,那你不是天成魔了。佛經裏“天變成魔”,本來是好的,成了個魔。

  那就是即使你在佛教裏學,或者是修定,只要知見不正,就越來越糟糕。你要成果成道,越來越遠,你越是知見高,越是定修得好,離開你的果道更遠,因爲不正。這個也很簡單,你的方向盤不正,馬力再足,越走越遠。方向盤正的,馬力足是對的。你方向盤不正,你再苦行再努力學習,那你越學越糟糕,越修越糟糕。這是不正的。

  甲叁 顯正

  乙一 發無上大菩提心

  發心利他故 樂正等菩提

  那麼真正的發心應該怎麼辦?“發心利他故,樂正等菩提”。這兩句話我們是經常說的,也是海公上師經常教導的,是從《現觀莊嚴論》裏邊取下來的。

  我們爲什麼要成佛?“正等菩提”。正等菩提,大慈大悲。這個“正”是大智,一切法自性空的智慧;“等”是平等,平等就是悲心,那就是世俗谛。一個是勝義谛,一個是世俗谛,這個正等的菩提——這是海公上師的發揮。當然還有叁藐叁菩提,另外的講法,這裏海公上師特別發揮,就是說真俗二谛的菩提。

  爲什麼要求這個菩提呢?“發心利他故”。目的是要利他,要圓滿的利他,自己決定要證最高的果位。如果你證得低,能力不夠,有一部分衆生就利不,所以說我們真正的發心是爲“利他故”才要求菩提,並不是說我成了佛之後,我恩施你一點救度你,跟這個上帝一樣,是上帝的恩施,救你了。你不要求,我就不救你,就隨便你去了。而我們的發心,因爲自己因地上要發心度一切衆生,要圓滿這個願的話,一定要自己的能力充實,就要求菩提。沒有正等菩提,沒有成佛,能力是有限的,度不了衆生,度不完衆生。所以說最圓滿的發心,絕對是利他爲先的,利他必定要自利,所以說自利利他,最高的圓滿是成佛。所以不是爲自己,是利他出發而達到自利的。“發心利他故,樂正等菩提。”

  乙二 發菩提心內容

  丙一 四弘誓願

  未度者令度 未解令解脫 未安者令安 未證滅令證

  這四個是方式。怎樣子度衆生呢?就是怎麼樣子利他呢?沒有度的使他得度,度什麼?度苦海。他有什麼苦的話,就使他離開這個苦。

  海公上師又提到說,很多人認爲世間法也能度衆生,去開醫院,去做什麼素菜館,他的出發點都好,他說我開素菜館子,可以使很多人少殺生,可以去吃素菜養生,也符合佛的要求。這好象也是很好,也是度衆生的一個方式。但是海公上師認爲這些都不是正規的做法、度的方式。我們正規的應當以法來度衆生,並不是以世間的道來度衆生。

  那麼還有開醫院,也是好事,你開個醫院嘛,就可以度一切衆生的病,但是身病治好,心病還沒有治,心病不治的話,身病還要來,可能還越來越厲害,甚至于不但是身病,還要到地獄去受身苦。那麼這些都是不究竟的度法。

  海公上師經常擺一個公案,他說有一個醫院的院長九十多歲。海公上師到上海去,因爲海公上師是大德高僧,他就經常去親近海公上師。他就指,自己這裏有兩個金圈子,在他的肋骨上扣在那裏。他修苦行,以前穿兩個洞挂兩個(5B)箍子。他以前是修苦行的一個出家人。後來主意打錯,要利衆生,他聽了一些所謂現代人的宣傳,說你們出家人都是坐在裏邊,什麼好事都不幹的,對社會沒有利益,你應該做些對社會有利的事情。他就想,最有利的嘛,就是救人家的苦,開醫院最好,他就動這個腦筋,開醫院去了。

  開了醫院之後,醫院裏邊接觸了很多人,護士小姐很多。他的醫院是這樣子的,佛教醫院,和尚是辦事員,當然醫生是請來的,那麼護士很多都是比丘尼,這樣子搞了一個。我們一看就不對頭了。他認爲好象很現代化地度衆生了。

  那麼後來時間久了,他就還俗,他的太太就是原來的比丘尼。這樣子糟糕,還了俗之後,因爲他畢竟是培了很多福,以前苦行也修過,活到九十多歲。他麼,對海公上師來,就經常到海公上師去,她大魔,她是大魔。你看我以前修的苦行,現在弄了一個在家人,什麼都修不起來了。他說他香港還有個兒子,希望他將來出家等等。兒子出家麼是他的事情,跟你不相幹,他出不出家是他的事情了。他就是說上了世間的一套的當了。這就是你要去走世間上的利衆生的道路,結果是自己墮落。

  所以說“未度者令度”,我們怎麼度的方式一定要講究一下。不要自己隨便“順世外道”這樣去度。

  “未解令解脫”,沒有解脫的使他解脫。

  “未安者令安” “安”,安穩,最大的安穩是涅槃。初步的就是說住在這個戒裏邊,能持戒的人能得一份的安穩。至少是少作惡業,將來不受苦,惡道的苦不去了。那麼當下你們有護法神的保護,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安樂,一些危險的事情可以避免。真正的安穩是在無住涅槃。下手的方式,令衆生住在戒中、律儀中。我們《上師供》經常念的“安住律儀涅槃中”。就是說初步是從律儀下手,最後是得到無上的涅槃。當然從律儀下手,中間還有戒定慧的層次,從戒下手,經過定,經過慧,那就證到最高的涅槃。

  “未證滅令證”,最高的就是證到無上的涅槃,使他能夠證到。這就是說我們發菩提心要做的事情就是這些,那就是發菩提心就是這樣子了。

  丙二 俗谛——修一切善

  宏願無窮極

  前面四項是大願,“未度者令度,未解令解脫,未安者令安,未證滅令證”——這四個大願,也叫四弘誓願。這個大願無窮極,盡未來際,遍一切處,遍一切衆生,要這麼做。這些是世俗谛的“修一切善”。

  丙叁 真谛——離一切相

  知願無自性

  雖然拼命地做,而知道一切法都無自性,就是這麼發宏願度衆生,也是沒有自性,那就是不著兩邊。你執著度衆生,如果有實在的衆生可度,有實在的宏願可以去發,不但是證不到涅槃,而且還會我慢貢高,又是産生回頭路。而修行的目的是證空性,二空——補特伽羅空、法空。而你功德大了之後就會産生我慢,把我執更增強。所以你修功德不修空性的話,徒然是增長我慢,這個對佛教裏面的路還是要反過去,越走越遠的。

  我們經常看到持戒清淨的脾氣很大,什麼人都看不順眼,這個不持戒,那個不合威儀等等,就是批評人。就說你自己沒有錯的話,你這個我慢貢高就錯了。我們學佛的目的,持戒是什麼?要斷煩惱,煩惱的根子是我執。你現在一個我執很大——我比你們高一等,我什麼都對,你們什麼都不對……這是我執的極端的表現,那跟修行證道是背道而馳的。那麼你這個就是“天變爲魔”,也是走一個反道去了。

  那麼修定一樣。定中得到一點點的好處,好象是人家沒有的,一般凡夫沒有的境界看到一點點就擡高自己,什麼人都看不起,總認爲自己是最高的。那也是我慢貢高的表現,等等。這就是說功德越大的人越要注意,不要起我慢。而能夠不生我慢,非要知道空性不可。你不知空性,我慢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你盡管講謙虛好,什麼好,儒家也很講謙虛,但是你真正有學問的人都有幾分我慢。因爲他不知空性,盡管你世間法圓融得很,但是空性沒有,我慢是掃不完的。而佛教裏邊因爲功德更大,比世間還大,那麼戒定慧功德都會生我慢。學法也一樣的。學了很多的法,辯論的時候滔滔不絕,學的書很多,引經據典,人家都不知道的你可以都翻出來。這樣子我慢就大起來,我慢一大的話,又是背道而馳了。我們要求的是無我,你結果是大大的我,不是無我。

  所以在修功德的時候,一定要修空性,至少要觀空性,“知願無自性”。這兩個合攏來,才功德圓滿,否則就偏了。“宏願無窮極”,一定要知道“知願無自性”,這兩個要同時進行。

  乙叁 菩提心之勝利

  丙一 成就斷德

  摧我慢大山 除極細習氣

  “摧我慢大山”。這樣子做有什麼好處?我慢的大山可以摧掉了。單是拼命做、修功德,不知空性的話,我慢會高起來,不但是摧不了,還是越堆越高。那麼這個一定要知空性,但是知道空性什麼都不幹了也不行的,這是走到另一個極端去,那麼這是摧我慢大山。我慢大山可以把它摧掉,修佛法的人最容易産生我慢的,這個大家一定要注意。

  “除極細習氣”。煩惱要除掉,還要除習氣。煩惱可以戒的方法除;習氣沒有定除不了。所以只有修定才能夠把習氣除掉。要摧我慢大山,要破極細的習氣,這個要靠定。這是佛的功德裏面的斷德,斷煩惱習氣的。我慢是最大的煩惱。

  丙二 成就悲德

  方便不舍悲 修禅清淨意

  “方便不舍悲”,“方便”就是說要有次第,佛教的裏邊不能離開次第,菩提道次第、密宗道次第等等。我們講方…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