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19

  ..续本文上一页修 道之初步错

  知见愈超妙 距果路更遥

  为什么这个里面说它的坏处呢?就是“无悲心正智”。他们的发心都没有悲心,没有正智。“悲心”就是菩提,“正智”就是无我。这个人无我、法无我都是智慧。“悲”,就是菩提心,就是要度一切众生的悲心。

  “邪僻二边行”,“邪僻”就是两边。海公上师发挥8,邪僻就是犟性,你说不好,我偏偏这样子做。这样的人有没有?其实很多,你说这样子做不好的、不符合修行的,他说我偏偏这么做,你怎么办?我就是欢喜这样。这就是邪僻。本来是离开中道,“二边”,还要执着两边,这就叫邪僻。这样子离开中道,依邪僻的两边去做。为什么邪僻?没有正智,也没有悲心。

  “若住此心修,道之初步错。”以这样子的心去修,第一步就走错了。走错了之后,当然越走越糟糕。

  “知见愈超妙,距果路更遥。”你越是学得好,修得好,那么你因为发心不对,那就离开这个菩提的果更远。所以我们学法一样的,学法如果知见不正、发心不正,你学问再大,都是为了你自己的我执服务。你自己的知见不正的,但是你可以利用很多的经论为自己作辩护。很多人学得不太好的,也可能辩不过你。这样子做的话,为我执大魔服务。这些经论的目的是要证两个无我——人无我、法无我,而你却拿经论的话来为你的我执辩护。我执有,法执决定有。反过来为我执、法执来辩护,那你不是天成魔了。佛经里“天变成魔”,本来是好的,成了个魔。

  那就是即使你在佛教里学,或者是修定,只要知见不正,就越来越糟糕。你要成果成道,越来越远,你越是知见高,越是定修得好,离开你的果道更远,因为不正。这个也很简单,你的方向盘不正,马力再足,越走越远。方向盘正的,马力足是对的。你方向盘不正,你再苦行再努力学习,那你越学越糟糕,越修越糟糕。这是不正的。

  甲三 显正

  乙一 发无上大菩提心

  发心利他故 乐正等菩提

  那么真正的发心应该怎么办?“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这两句话我们是经常说的,也是海公上师经常教导的,是从《现观庄严论》里边取下来的。

  我们为什么要成佛?“正等菩提”。正等菩提,大慈大悲。这个“正”是大智,一切法自性空的智慧;“等”是平等,平等就是悲心,那就是世俗谛。一个是胜义谛,一个是世俗谛,这个正等的菩提——这是海公上师的发挥。当然还有三藐三菩提,另外的讲法,这里海公上师特别发挥,就是说真俗二谛的菩提。

  为什么要求这个菩提呢?“发心利他故”。目的是要利他,要圆满的利他,自己决定要证最高的果位。如果你证得低,能力不够,有一部分众生就利不,所以说我们真正的发心是为“利他故”才要求菩提,并不是说我成了佛之后,我恩施你一点救度你,跟这个上帝一样,是上帝的恩施,救你了。你不要求,我就不救你,就随便你去了。而我们的发心,因为自己因地上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要圆满这个愿的话,一定要自己的能力充实,就要求菩提。没有正等菩提,没有成佛,能力是有限的,度不了众生,度不完众生。所以说最圆满的发心,绝对是利他为先的,利他必定要自利,所以说自利利他,最高的圆满是成佛。所以不是为自己,是利他出发而达到自利的。“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

  乙二 发菩提心内容

  丙一 四弘誓愿

  未度者令度 未解令解脱 未安者令安 未证灭令证

  这四个是方式。怎样子度众生呢?就是怎么样子利他呢?没有度的使他得度,度什么?度苦海。他有什么苦的话,就使他离开这个苦。

  海公上师又提到说,很多人认为世间法也能度众生,去开医院,去做什么素菜馆,他的出发点都好,他说我开素菜馆子,可以使很多人少杀生,可以去吃素菜养生,也符合佛的要求。这好象也是很好,也是度众生的一个方式。但是海公上师认为这些都不是正规的做法、度的方式。我们正规的应当以法来度众生,并不是以世间的道来度众生。

  那么还有开医院,也是好事,你开个医院嘛,就可以度一切众生的病,但是身病治好,心病还没有治,心病不治的话,身病还要来,可能还越来越厉害,甚至于不但是身病,还要到地狱去受身苦。那么这些都是不究竟的度法。

  海公上师经常摆一个公案,他说有一个医院的院长九十多岁。海公上师到上海去,因为海公上师是大德高僧,他就经常去亲近海公上师。他就指,自己这里有两个金圈子,在他的肋骨上扣在那里。他修苦行,以前穿两个洞挂两个(5B)箍子。他以前是修苦行的一个出家人。后来主意打错,要利众生,他听了一些所谓现代人的宣传,说你们出家人都是坐在里边,什么好事都不干的,对社会没有利益,你应该做些对社会有利的事情。他就想,最有利的嘛,就是救人家的苦,开医院最好,他就动这个脑筋,开医院去了。

  开了医院之后,医院里边接触了很多人,护士小姐很多。他的医院是这样子的,佛教医院,和尚是办事员,当然医生是请来的,那么护士很多都是比丘尼,这样子搞了一个。我们一看就不对头了。他认为好象很现代化地度众生了。

  那么后来时间久了,他就还俗,他的太太就是原来的比丘尼。这样子糟糕,还了俗之后,因为他毕竟是培了很多福,以前苦行也修过,活到九十多岁。他么,对海公上师来,就经常到海公上师去,她大魔,她是大魔。你看我以前修的苦行,现在弄了一个在家人,什么都修不起来了。他说他香港还有个儿子,希望他将来出家等等。儿子出家么是他的事情,跟你不相干,他出不出家是他的事情了。他就是说上了世间的一套的当了。这就是你要去走世间上的利众生的道路,结果是自己堕落。

  所以说“未度者令度”,我们怎么度的方式一定要讲究一下。不要自己随便“顺世外道”这样去度。

  “未解令解脱”,没有解脱的使他解脱。

  “未安者令安” “安”,安稳,最大的安稳是涅槃。初步的就是说住在这个戒里边,能持戒的人能得一份的安稳。至少是少作恶业,将来不受苦,恶道的苦不去了。那么当下你们有护法神的保护,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安乐,一些危险的事情可以避免。真正的安稳是在无住涅槃。下手的方式,令众生住在戒中、律仪中。我们《上师供》经常念的“安住律仪涅槃中”。就是说初步是从律仪下手,最后是得到无上的涅槃。当然从律仪下手,中间还有戒定慧的层次,从戒下手,经过定,经过慧,那就证到最高的涅槃。

  “未证灭令证”,最高的就是证到无上的涅槃,使他能够证到。这就是说我们发菩提心要做的事情就是这些,那就是发菩提心就是这样子了。

  丙二 俗谛——修一切善

  宏愿无穷极

  前面四项是大愿,“未度者令度,未解令解脱,未安者令安,未证灭令证”——这四个大愿,也叫四弘誓愿。这个大愿无穷极,尽未来际,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要这么做。这些是世俗谛的“修一切善”。

  丙三 真谛——离一切相

  知愿无自性

  虽然拼命地做,而知道一切法都无自性,就是这么发宏愿度众生,也是没有自性,那就是不着两边。你执着度众生,如果有实在的众生可度,有实在的宏愿可以去发,不但是证不到涅槃,而且还会我慢贡高,又是产生回头路。而修行的目的是证空性,二空——补特伽罗空、法空。而你功德大了之后就会产生我慢,把我执更增强。所以你修功德不修空性的话,徒然是增长我慢,这个对佛教里面的路还是要反过去,越走越远的。

  我们经常看到持戒清净的脾气很大,什么人都看不顺眼,这个不持戒,那个不合威仪等等,就是批评人。就说你自己没有错的话,你这个我慢贡高就错了。我们学佛的目的,持戒是什么?要断烦恼,烦恼的根子是我执。你现在一个我执很大——我比你们高一等,我什么都对,你们什么都不对……这是我执的极端的表现,那跟修行证道是背道而驰的。那么你这个就是“天变为魔”,也是走一个反道去了。

  那么修定一样。定中得到一点点的好处,好象是人家没有的,一般凡夫没有的境界看到一点点就抬高自己,什么人都看不起,总认为自己是最高的。那也是我慢贡高的表现,等等。这就是说功德越大的人越要注意,不要起我慢。而能够不生我慢,非要知道空性不可。你不知空性,我慢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你尽管讲谦虚好,什么好,儒家也很讲谦虚,但是你真正有学问的人都有几分我慢。因为他不知空性,尽管你世间法圆融得很,但是空性没有,我慢是扫不完的。而佛教里边因为功德更大,比世间还大,那么戒定慧功德都会生我慢。学法也一样的。学了很多的法,辩论的时候滔滔不绝,学的书很多,引经据典,人家都不知道的你可以都翻出来。这样子我慢就大起来,我慢一大的话,又是背道而驰了。我们要求的是无我,你结果是大大的我,不是无我。

  所以在修功德的时候,一定要修空性,至少要观空性,“知愿无自性”。这两个合拢来,才功德圆满,否则就偏了。“宏愿无穷极”,一定要知道“知愿无自性”,这两个要同时进行。

  乙三 菩提心之胜利

  丙一 成就断德

  摧我慢大山 除极细习气

  “摧我慢大山”。这样子做有什么好处?我慢的大山可以摧掉了。单是拼命做、修功德,不知空性的话,我慢会高起来,不但是摧不了,还是越堆越高。那么这个一定要知空性,但是知道空性什么都不干了也不行的,这是走到另一个极端去,那么这是摧我慢大山。我慢大山可以把它摧掉,修佛法的人最容易产生我慢的,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

  “除极细习气”。烦恼要除掉,还要除习气。烦恼可以戒的方法除;习气没有定除不了。所以只有修定才能够把习气除掉。要摧我慢大山,要破极细的习气,这个要靠定。这是佛的功德里面的断德,断烦恼习气的。我慢是最大的烦恼。

  丙二 成就悲德

  方便不舍悲 修禅清净意

  “方便不舍悲”,“方便”就是说要有次第,佛教的里边不能离开次第,菩提道次第、密宗道次第等等。我们讲方…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