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好你那麼多錢,他要,他來之後不但是要你的財,還要你的命,這個麻煩了。所以說“王賊等侵奪”。“火焚水飄蕩,散壞他欺昧”,那這個還有水火,火來了是無情的,再大的財富它也不管的。
我們在水頭的一個居士,他就開個店,在他這個街上,不曉得什麼原因,哪個人疏忽,這一排店門全部燒掉,一夜都燒完,損失了千億(萬?),這個數字很大,他個人這個也損失了幾十萬。這是火起來了財富也會沒有,你再辛辛苦苦積了很多財富,一把火來的時候燒得幹幹。水漂的時候也給你漂掉,沒有,“王賊水火”麼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了。
“散壞他欺昧”,散壞就是說那個不孝子,把你糟蹋,或者人家來騙你的財,給你各式各樣的騙術,把你騙去。
“意外諸虧失”,還有意外的各式各樣的損失。都是再有錢的人都要防護那些事情,那麼一天到晚愁苦了。沒有錢的就很舒服了。
海公上師經常講那個公案嘛?一個地主哎,他說:每年他過年的時候,非常之煩,煩苦,因爲他借了很多賬出去,到年底到收賬,這個收賬,人家都還不起,收不回。那麼還有自己麼也很多的這個債務,等等,要處理,那一天過年人家很高興,他非常之煩躁、愁苦。他旁邊有一家要飯的老太婆、老頭兩個人,他們也沒有其他的人,就兩個:老頭、老太,他們是沒有財富的,就是每天討了飯,吃飽了就沒有事。他們倒很高興,什麼?過年,唱唱笑笑地,很歡喜。這個地主他說:“奇怪,這麼兩個人錢都沒有這麼高興,我那麼多錢還是心裏煩得很?”他下邊的賬房先生說:“呀,他們高興是假高興,我要他不高興就不高興。”他說:“你,怎麼不高興?”他說:“你看麼,我試試看。”他就拿一口袋金子,夾了這個圍牆,就丟出去,正好丟在那個要飯的門口。他們兩個人正在唱了說了高興的時候,忽然“啪”地一下子很重的一個東西掉下來,他們兩個人就去看,一看,唷,趕快,偷偷地拿進來話也不說,什麼?金子一口袋。呀,高興得很,他們拿金子就要商量:“金子該怎麼辦怎麼辦……”,老頭有老頭的計劃,老太有老太的計劃,兩個人開始麼是爭,爭到後來就大吵大鬧打起來。最後還是那個老頭聰明,我們本來過年歡歡喜喜的,有唱有笑的,怎麼現在打起架來,主要的東西還是一口袋金子,幹脆不要它,他把個金子往圍牆那邊一摔,摔還給地主,這個他又唱起來,那個錢不是好事情。
乙五 親愛因食成怨
五者親變怨 由飲食因緣 父子起鬥诤 況兄弟朋友
非親平常人 互相作非毀 展轉與鬥訟 聚族以相诤
以手足器杖 彼此加毒害 能飲血食人 勝羅刹餓鬼
第五親變想,于食能壞親愛的過患,這是《瑜伽師地論》了。本來是親愛的,因爲錢會變冤家,“五者親變怨”,本來是親的,可以成冤家,什麼原因?就是財富的關系,這個我們看得很多。打官司,父親有點錢子女打官司,子女裏邊互相成了仇人,父母也弄得沒有辦法,甚至于有的孩子說你父母偏于那個,對他們好:錢多,對自己麼不好,鬥爭。甚至于那個女兒把他父母殺掉,頭都砍下來,這樣子,都是爲了這個財産的因緣了。
“父子起鬥诤”,因爲飲食的因緣,父子會鬥诤。不要說兄弟、朋友,那就不要說,最親的是父子,也會鬥,母子也會,一樣的了。所以,那麼其他朋友,兄弟朋友,乃至非親,一般的人,那更不要說了。“互相作非毀”,爲了錢,奪錢的問題,互相地誹謗,“非”就是說他的是非,就是說他不好了。“展轉興鬥訟”,那麼打官司,互相地爭了。
甚至于打群架,“聚族以相诤”,他們要鬥,不是幾個人鬥,一群一族裏邊互相鬥。“聚族以相诤,以手足器杖,彼此加毒害”,先是手打腳踢,慢慢拿器杖,刀了、槍了都拿出來,互相毒害。什麼原因?爲了是錢的問題。
“能飲血食人,勝羅刹餓鬼”,這個錢能夠吃血,能夠吃人,比羅刹餓鬼還要厲害。那麼人家一般聽到羅刹餓鬼都害怕,但是這個錢卻不害怕,很歡喜。
我們記得上一次講過一個公案,阿難跟佛兩個經過一個地方,他們山路經過,後來阿難看見前面有一個東西,他跑去一看,毒蛇!他就回來了。後來佛經過,一看,也是毒蛇!他們就看也不看就走了。結果一個農民他很窮,他說毒蛇到底什麼毒蛇,我去看看,一看之後,哪裏毒蛇,它是一個庫藏的金銀,都是寶,財寶,在過去不曉得哪個人埋在裏邊的,現在顯出來。他說什麼毒蛇。佛說是毒蛇,阿難也說毒蛇,(13A)自己被它毒死也願意的,他馬上悄悄地把這個財富運到家裏去了。這個窮人嘛,有了錢麼當然用了,趕快造屋子,造了很多的亭臺樓閣,大大享受。這個國王,他以前經常這裏打獵的。他說第一年打獵還看這裏都是荒地,第二年一來怎麼憑空架起那麼多亭臺樓閣來,懷疑,他說這些哪裏來的?一問,是一個農民蓋的。他是個農民,哪裏來的錢呢?不知道。後來國王就把那個農民抓來,他說:“你蓋了那麼多房屋是哪裏來的錢呢?”……他說:“我不是偷的,也不是搶的,是一個人家埋的一個財一個贓物,我挖出來的。”國王說:“贓物也是國家的,你怎麼好挖?”幹脆把他抓起來了。這個它是毒蛇,真正要殺頭了才知道是毒蛇了。
所以說錢,它能夠吃人的血,吃人的肉,比羅刹、餓鬼還厲害,這個人卻看不到,那麼這個要觀想觀起來,對這個飲食,財富,就不會去起很大的貪心了。
乙六 欲心無厭之害
六者無厭足 如諸國王等 據國都大邑 不安享喜足
樂征戰兵戈 擊鼓吹角貝 揮刀放毒矢 車馬互沖馳
使血肉橫飛 傷身或致死 達多入泥犁 亦由五百鼎
“第六無厭足”,這是《瑜伽師地論》的就是第叁科的,第四(小)科。它那個你有了之後,很多,該滿足,但是人的心是不會滿的。
“如諸國王等,據國都大邑,不安享喜足,樂征戰兵戈,擊鼓吹角貝,揮刀放毒矢,車馬互沖馳,使血肉橫飛,傷身或致死。”這個國王,你說財富多,該滿足,但是不會。我們說一個國家裏邊,財富最多的該是國王,但是國王裏邊,住的是“國都”、大城,“大邑”,大的城市,都是他的財富。“不安享喜足”,他有那麼多的財富,並不安然享受,産生喜足地想,而還要爭取更多的,那就是要鄰國的國土,要給他搶過來,鄰國又不願意給,送給他,那就要爭,爭就是打仗。“樂征戰”,他歡喜征戰,打仗去。“兵戈”,那兵器呀,吹角,都是打仗的情況,古代打仗嘛,打鼓,鼓動士氣,那麼吹貝號,吹那個角,號,貝,就是現在吹號。“揮刀放毒矢”,放毒箭,現在是機關槍,大火箭炮,更厲害了。“車馬互沖馳”,現在是坦克車等。這些來,那麼互相沖,互相跑,結果,血肉橫飛,傷身致死。現在的原子彈不要說血肉橫飛,整個的東西都給你搞完,那麼這樣子的東西,就是爲了要爭取更多的財富,所以說財富再多,以國王的富,他還不會滿足,那麼貧窮,窮的人,更不要說了。
“達多入泥犁,亦由五百鼎。”這是一個公案。提婆達多下地獄,就是無間地獄,他的原因,起因,就是爲了五百個鼎。鼎大概是盛飲食的器,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回來探親,看他的父王,度他的父王。父王就看他所帶的那些比丘都是外道轉過來的,都是修苦行的,很瘦,不莊嚴,他就下令,叫釋族裏面那些好的跟了佛出家。那麼這一個國王一發令,很多人就出家,提婆達多也出家。
提婆達多開始的時候也很用功,他修神通,所以說沒有斷煩惱得神通不是好事情。提婆達多是神通廣大,但是煩惱沒有斷。這個時候瓶沙王是父,國王,供養佛,很恭敬。而提婆達多得了神通之後,就對他的太子,未生怨王,對他在塔裏邊賣弄神通,在他身邊變一個很小的人,跑來跑去的。甚至于未生怨王吐的一口痰,他把它吞下去,爲了要討好太子,什麼事情都做。太子看到這樣一個有神通的,也感到很驚喜,他就非常恭敬提婆達多。
國王供養佛,那個時候就以飲食的數字來衡量的。假使供養一百鼎,這個太子也有錢,供提婆達多也一百鼎。國王瓶沙王就看了不大高興,他說:我一百鼎,你也一百鼎。他就叁百鼎,那時國王是叁百鼎,那麼他太子也要叁百鼎。國王加到四百鼎,加到五百鼎,加到五百的時候,太子沒有這個能力,每天要供五百個鼎,不是一次性的,那麼太子沒有能力。提婆達多,就動歪腦筋,他就叫太子,你把父親殺掉,你做新王,我把佛殺掉,我做新佛,這樣子就搞起這個害佛。有叁次殺害佛。第一次是放醉象,在佛經過的地方,把一個醉象放出來,這個象跑到佛面前,佛手一指,有五個獅子出現,象嚇得屎尿滾流,倒到地上動也不敢動,那就害不成。第二次,提婆達多看到佛在下面經行,就是爬到山頂上,一個大的石頭推下來,毗沙門的太子,他是護法,就把石頭揿住,揿住這個石頭從邊上滾下去,到了底下炸開來,把佛的小的腳趾破了一點點皮,出佛身血,這個無間罪造成了。那麼這樣子下地獄,原因也就是爲了五百鼎,要爭取供養。
所以說我們多方面都有教訓的,一個是說爲了飲食會産生無間地獄的罪;再一個,你有神通,不斷煩惱,還會到無間地獄,還會造這個罪,所以神通並不是好事。現在的人多迷信神通,只要有神通什麼都對的,沒有神通什麼都不行的。這個思想是錯誤的!
乙七 被食所縛之患
七者不自在 爲王臣所使 討攻堅牢城 遭镕銅鐵彈
冒矢石鋒刃 傷身或致死 倡優卑下苦 貪食而忘恥
那麼第七個,不得自在,爲了飲食的話,不自在。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你說我想聽經,我有工作,不能告假,不自在;你說我想到哪裏去探親,你有工作,不能,不自在。“七者不自在”,因爲你要吃飯,你如果人家雇傭的時候,你要吃人家的飯碗,你不能夠自己自由自在的,就不行。
“爲王臣所使”,假使你爲國王大臣下面的人,那麼國王要打仗去的時候,你得賣命,你必須賣命。“討攻堅牢城”,國…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