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諸重病苦所逼切。由先所作諸身語意種種惡行增上力故,于日後分,見有諸山,或諸山峰,垂影懸覆,近覆極覆。便作是念:我自昔來,依身語意所造諸業,唯罪非福。若有其趣,諸造惡者當生其中,我今定往。如是悔已,尋即舍命。既舍命已,隨業差別生諸惡趣。謂那洛迦、傍生、餓鬼。如是名爲因食惡行所作過患。
如是段食,于追求時有諸過患;于受用時有諸過患;于轉變時有諸過患。
那麼還有因食起惡行,有一類爲了飲食的緣故,他自己如法的資財得不到的話,要做壞事: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等等,那麼當然,偷、搶、騙、暴力……這一類的都是惡行。我們現在買一些藥品,是裝潢很好很高級的什麼補藥,裏邊什麼呢?裏邊是一個膠囊裏面是糖,這個還好,糖吃下去,雖然不補,還不會受害,有些跟你弄一些什麼化學品,吃了有害健康的,只要賺錢,他就不顧一切,用假的,有些有毒的東西給你吃,那是害人不淺,這是惡行。
這些惡行,因爲造了惡行之後,“臨命終時”,那麼爲什麼造惡行呢?爲了財富嘛,要飲食、財富的東西嘛。那麼你臨命終的時候,“諸重病苦”,他自己要害人,結果,因果要報,臨終的時候,很大的重病。呀,這個你們醫院去住過就知道,一些重病號裏邊,那些快死的病人,那是痛得來打滾,叫,那個樣子一聽的話,那是苦不堪言的,那感到做人有什麼意思。一個身體,你現在是健康,但是哪裏知道你哪一天會害這個病之後就會這麼地嚎叫,打滾都會來。這個病人他現在是嚎叫、打滾,但是他在前面沒有害病的時候,他還不是感到自己很舒服。
所以說做了惡行之後,那是不可避免,臨終的時候,害了很重的病,那麼由自己的身語意造了很多惡行,他這個臨死的時候就看到……,這是《瑜伽師地論》的,一些祖師,他們有神通,他們看得見,就是進入惡趣的時候,就像你進到山裏邊去,就是太陽下山的時候,山峰裏邊,開始,這個山峰,黑濁濁,慢慢地黑影子越來越深,最後看都看不清楚,那這樣子的影像現起的時候,就是說你要走到惡趣去,光明沒有,這是恐怖的山,這個黑暗的山的顯相現出來,這是就是將來要墮到惡趣的前相。
這個時候他就想,“我自昔來依身語意”造了各種的惡業,都是罪。那麼去的時候,造惡業的人決定要到惡趣去。那麼他看到這些黑暗的現象,他是生悔,他說自己必定要往惡趣去,正在很後悔的時候,就命終。“既命終已”,隨業之差別生到惡趣去,那洛迦--地獄,旁生,鬼趣,看他的罪的輕重。
這是說因爲追求飲食,造了惡行,所得的過患。
觀少勝利
又此段食有少勝利。此複雲何?謂即此身由食而住,依食而立,非無有食。
雲何名爲有少勝利?謂即如是依食住身,最極久住,或經百年;若正將養,或過少分,或有未滿而便夭沒。若唯修此身暫住行,非爲妙行。若于如是身暫時住而生喜足;非妙喜足。亦非領受飲食所作圓滿無罪功德勝利。若不唯修身暫住行,亦不唯于身暫時住而生喜足;而即依此暫時住身,修集梵行令得圓滿,乃爲妙行,亦妙喜足。又能領受飲食所作圓滿無罪功德勝利。
那麼總結,這個段食追求的時候有這麼多的過患,受用的時候有這麼多的過患,變化的時候有這麼多過患,那麼飲食是不是好東西呢?不是好東西,這個概念要生起。
“又此段食有少勝利”,“不是好東西嘛大家不要吃,餓死好了,打餓七,大家不要吃飯,壞得更厲害。”這個也不對,不要走到一邊去。那麼反過來要看,又此飲食有沒有好處呢?也有好的,一點好地方,什麼好處呢?
“謂即此身由食而住”,我們這個身體全靠飲食,這個段食來維持的,“依食而立”,依這個段食能夠建立我們的身體。那麼“非無有食”,你不吃得話就不行,就餓死,坐不住。那麼這個下面廣講。
“雲何名爲有少勝利?”那麼段食有什麼好處呢?還有一點點好處,什麼呢?“謂即如是依食住身”,依靠段食使身體維持下去,“最極久住”,不是一天兩天,假使搞得好的話,假使你過去業報好的話,可以一百年。“若正將養或過少分。或有未滿而便夭沒”。那麼假使你沒有食的話,吃的東西假使太少,或者不夠,吃不夠的話,那就會餓死。“若唯修此身暫住行,非爲妙行”。那麼是不是我們把身體維持到不死呢?是一個好的妙行呢?並不是。“若于如是身暫時住而生喜足”,我們不要以爲這個身體住生喜足,這個不是好的喜足,也不是我們所說的吃了段食的一些功德勝利,並不在此,另外還有它的重點,還有它的意思在裏邊。“若不唯修身暫住行”,我們吃飲食並不是爲了這個身體,把它暫時能夠維持下去。“亦不唯于身暫時住而生喜足”,也不因爲我們身體暫時能夠維持就感到滿意。“而即依此暫時住身修集梵行令得圓滿,乃爲妙行,亦妙喜足。”而我們真正吃飲食的目的,是要靠這個身體暫住之後,修集梵行,就是修行了。那麼使它的梵行圓滿,那是最後證大涅槃,這個才是妙行,這是妙的,真正我們值得喜足的地方。所以說我們飲食也有稍稍的好處,這個好處,並不是說把身體維持到就滿足,這並不是妙行,也不是喜足,而真正的妙行,利用這個身體來修梵行,最後能夠圓滿梵行,這個是叫妙行,也是妙的喜足,這是我們真正飲食的好處的那一方面。所以說不要盡看壞的方面,乃至就情願自己餓死,這個也不必,我們吃飲食還有好的一方面,可以修梵行,乃至圓滿。“又能領受飲食所作圓滿無罪功德勝利。”
思擇諸相
應自思惟:我若與彼愚夫同分,修諸愚夫同分之行,非我所宜。我若于此下劣段食少分勝利,安住喜足,亦非我宜。
“應自思惟,我若與彼愚夫同分,修諸愚夫同分之行,非我所宜。”假使我跟凡夫一樣,同他們一樣做,這個我不應當這樣做。“我若于此下劣段食少分勝利,安住喜足,亦非我宜。”就是不要以爲吃飽,吃滿,就是身體能夠維持到了就算數,這個跟凡夫一樣,你這樣子就滿足,不應當如此。
若于如是徧一切種段食過患圓滿知已,以正思擇深見過患,而求出離。
“若于如是遍一切種段食過患”,就是前面所說的段食一切的過患,“圓滿知已”,全部知道的時候,“以正思擇深見過患”,好好地用我們的智慧來思擇以後,善巧的思擇以後,深見它的過患,“而求出離”。見了過患才出離。
所以說我們說出離心、出離心,出離心叫了半天,如果你沒有見到過患的話,這個叁界沒有過患的話,你想怎麼出離呢?出離的先決條件就是看到過患,所以說我們要求出離,先要見過患。那麼我們說叁惡道的過患大家很容易看得到,都想出離叁惡道,沒有問題的,但是人間的過患到底看清楚了沒有?恐怕是不一定。碰到倒楣的時候,哎呀,苦得很,苦得很,趕快出家。等到你環境一轉變,好了之後,又不想出家,又想去享受去,這個過患沒有看出來,真正看到過患之後才能出離,所以說真正出家的人,並不是前面說的受到一些迫害,或者是犯了法,或者是生意上失利,或者是失戀,或者是家裏沒飯吃等等,以這樣的動機出家的,不是真的出離,真的出離就是說看到世界上一切沒有可貪的,都是過患。釋迦牟尼是標准的示現,以王太子的身份,正是年輕的時候,一切享受圓滿的時候,而有能力享受的時候,出離,看到過患,這是才是標准的,我們的榜樣。如果你老了之後出離,不稀奇,你老了之後你的精力不夠了,再好的東西你享受不了,這個你說你出離,這個不稀奇了。釋迦牟尼佛正是最青年的時候,一切都能享受,一切財富都有,出離,這是我們標准的榜樣。那麼你真正要出離,要見過患。
爲求如是食出離故,如子肉想食于段食。應作是念:彼諸施主,甚大艱難積集財寶,具受廣大追求所作種種過患。由悲愍故,求勝果故,如割皮肉及以刺血,而相惠施。我得此食,宜應如是方便受用。謂應如法而自安處,無倒受用,報施主恩,令獲最勝大果大利大榮大盛。
“爲求如是食出離故,如子肉想。”那麼要舉前面的,你要爲了出離而吃飯,並不是貪那個食,所以吃飲食的時候,不但是不貪它的味道,還要像前面講過的,國王他經過沙漠,吃他孩子的肉一樣的想,爲了要完成他複國的事業,所以即使孩子的肉,也只好吃下去,不吃下去的話,那就是餓死在這個沙漠上。那我們也是這樣子,這個食的過患很大,但是爲了完成我們的梵行,所以是雖然過患很大,但是也要吃下去,吃下去並不是高興它的味道,就像吃自己孩子的肉一樣,並不是想吃,實在是要完成我們偉大的事業而吃的。“食于段食”,以這樣子的想,吃段食。
“應作是念,彼諸施主”,同時麼還要想施主的劬勞。那些施主甚大的艱難積集的財寶,“具受廣大追求所作種種過患”。前面說的,追求財富,都要很大的辛苦,他們冒了那麼的艱險,積集了一些財物,因爲悲心的緣故,也爲了求殊勝的果的緣故,他拿來供養我們,那我們要好好地修行,如果不修行的話,那就還不了他的債,也對不起他們的好心。“我得此食,宜應如是方便受用”,我得了食的時候,要這樣子的方便來受用,就是要觀想。“謂應如法而自安處無倒受用”,要如法地來受用,不要顛倒地受用,要報施主的恩,“令獲最勝大果大利大榮大盛”,使施主得最大的果報。
當隨月喻往施主家,蕩滌身心,安住慚愧。遠離憍傲,不自高舉,不輕蔑他。如自獲得所有利養,心生喜悅,如是于他所得利養,心亦喜悅。
我們吃飯,要這樣子地觀想,要這樣子地做。“當隨月喻”,就是說跟月亮一樣的到施主家去,月亮清涼的,遠離一切煩惱的熱惱,就是我們到施主家去跟月亮一樣清涼的,不要有帶了煩惱,希求這個好的供養,希望施主恭敬、禮拜等等,這些都不要去想,以清淨的、遠離熱惱的煩惱的心去,“往施主家”。
“蕩滌身心”,去的時候,“蕩滌身心”,就是說要威儀呀、軌則呀都要做得好好的,不是爲了名聞利養而去的,…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