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不一定爲了他恭敬而去。這樣子,“安住慚愧”,自己經常住在慚愧之中。“遠離憍慢”,有了慚愧心就不會憍慢,反過來,有了憍慢心就沒有慚愧。那麼我們就是要住在慚愧之中,不要起憍慢心。“不自高舉,不輕蔑他”。不要自己以爲了不得,認爲什麼都是我行,我的功德大,我的什麼什麼什麼,人家都不如我等等。不要起這個心,不要自己高舉。“如自獲得所有利養心生喜悅”,自己假使得到利養,這是施主的慈悲,要起高興心,那麼假使他得到利養,我沒有得到,也要生高興心。爲什麼?他得到了嘛,他可以修梵行,總有一個人修梵行就是好事。
又應如是自持其心往施主家。豈有出家往詣他所,要望他施,非不惠施;要望他敬,非不恭敬;要多非少;要妙非粗;要當速疾而非遲緩。
應作是心往施主家。設不惠施,終不于彼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相嫌恨。勿我由此起怨害心及瞋恚心增上緣力,身壞已後,生諸惡趣,多受困厄。設不恭敬而非恭敬;設少非多;設粗非妙;設複遲緩而非速疾;亦不于彼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相嫌恨。如前廣說。
“又應如是自持其心”,自己要這樣子地掌握自己的心。到施主家去的時候,“要望他施,非不惠施”,不能說一定要他布施,不能不布施;要他恭敬,不能不恭敬;而且布施的要多,不能少;要好,不能要粗的;要很快地拿給我,不要慢吞吞地。就是說去的時候不要想這些,又要恭敬地拿給我,又要好的,又要多的,又要是很快地很恭敬地拿出來,不是拖拖拉拉地,那麼這個心不要想。
那麼要這樣想,到施主家的時候,假使他不布施我,也不要起對他起怨害的心,有瞋恨的心,不要嫌恨他,“勿我由此”,不要我這個因爲要乞食,沒有乞到,就起了瞋恚心,起了這個怨恨的心,這個煩惱一起之後,將來身壞命終要生惡道去的,多受苦惱的。所以說管他恭敬也好,不恭敬也好,供養也好,不供養也好,都不能起怨恨心,不能起瞋恚心。因爲起這個心對自己不利嘛,你起了煩惱心之後將要生惡趣,生惡趣之後受大的苦惱。所以說即使他不恭敬,即使他供養的很少,即使他供養的很粗、很下劣--就是不好,或者他供養時非常漫不經心--就是不當一回事情,他幹他的事,不睬你,搞了半天,他空下來,才給你拿一點點最差的東西給你。即使這樣子,也不對他起不好的心,(14B)瞋恨心等等,因爲起了不好的心,將來自己會受苦,惡趣受苦。
又我應依所食段食,發起如是如是正行;及于其量如實了達。謂我命根由此不滅,又于此食不苦耽著,纔能隨順攝受梵行;如是我今住沙門性,住出家性,受用飲食,如法清淨,遠離衆罪。
由是諸相,以正思擇食于所食。
“又我應依所食段食,發起如是如是正行”。那麼這個壞的心不起,吃了飯之後,要起正行。“及于其量如實了達”。吃多少,不要吃太多,“謂我命根由此不滅”,我吃了飲食,只要把我的命維持到就行了。“又于此食不苦耽著,才能隨順攝受梵行”。吃了這個飯,不要去苦苦地耽著,堅持不舍,貪那個味道,只要這個飯吃下去,能夠修梵行就行。我記得我們以前在《律海十門》講過,飲食吃下去,等于那個車輪子的一根軸中間沒有油,那推不動,那麼你把油塗一點上去,車子推得動就行,這個身體沒有營養,它不能活動,不能修行,那麼吃一點下去,只要能夠營養就行,你一定要吃好的油下去,一定要什麼最高貴的香的味道,這有啥意思,塗了一點油,目的是叫它能轉動就行,你高貴的油,味道再好,沒啥意思了。“如是我今住沙門性”,我現在住在沙門性裏邊,這個沙門性嘛講過,這裏是八正道了。《俱舍》裏邊是無漏道,都是聖道,都是有無漏道的人叫沙門性,沙門性就是無漏道,有無漏道的人就是沙門了。出家性就是身體能夠離開一切惡不善法的,就是不做壞事的,出家性。所以我住在沙門性裏邊,住在出家性裏邊來受用飲食,如法地清淨地遠離衆罪。這樣子正面、反面都想。
雲何所食?謂四種食。一者段食,二者觸食,叁者意等思食,四者識食。今此義中,意說段食。此複雲何?謂餅麨飯,羹臛糜粥,酥油糖蜜,魚肉葅鲊,乳酪生酥,姜鹽酢等,種種品類,和雜爲抟,段段吞食,故名段食。
那麼所食的東西多少呢?有四種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這個我們講過的。“今此義中”,我們現在說的飲食是段食。“此複雲何”,那麼段食分幾種呢?餅,炒飯等等。
不爲倡蕩
雲何名爲不爲倡蕩?謂如有一樂受欲者,爲受諸欲,食于所食,彼作是思:我食所食,令身飽滿,令身充悅。過日晚時,至于夜分,當與姝妙嚴飾女人,共爲嬉戲,歡娛受樂,倡掉縱逸。
言倡蕩者:于此聖法毗奈耶中,說受欲者,欲貪所引,淫逸所引,所有諸惡不善尋思。由此食啖所食啖時,令其諸根皆悉掉舉,令意躁擾,令意不安,令意不靜。若爲此事食所食者,名爲倡蕩食于所食。
諸有多聞聖弟子衆,以思擇力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食所食,非如前說諸受欲者食于所食。是故名爲不爲倡蕩。
“雲何名爲不爲倡蕩”。就是前面我們開頭就說的,飲食的時候不要爲了倡蕩而食。什麼叫“倡蕩”呢?“謂如有一”,假使有一個人,他“樂受欲者”,他歡喜享受的,“爲受諸欲食于所食”,爲了享受五欲才吃飲食,他飲食吃飽,有這個精力可以享受五欲,以這樣子的目的去吃叫作“倡蕩”食。比丘,我們出家人,或者是佛弟子不應當這樣做。他這個“倡蕩”食,這些要享受五欲的人怎麼說呢?他說這個飲食,我吃下去之後“令身飽滿”,身體吃得棒棒的,“令身充悅”,身體氣力很大,“過日晚時”,那麼到晚上的時候,到夜分的時候,與那些非常漂亮的女人一起玩樂歡娛等等,“倡掉縱逸”,這個就叫“倡蕩”。
這個就是說,“于此聖法毗奈耶中,說受欲者,欲貪所引,淫逸所引,所有諸惡不善尋思由此食啖,所食啖時令其諸根”,這個就是說什麼叫倡蕩呢?就是說我們這個“聖法毗奈耶”,就是律藏裏邊這麼說的,就是說受欲的人,因爲貪欲的心所引動,淫欲的心所引動,所有一切惡不善的尋思,都是在這個時候都生出來,那麼吃了之後,就是諸根掉舉,諸根掉舉就是心不安定,“令意躁擾”,心也不定。那麼“令意不安”,心也不安,要做享受的事情去,怎麼安得下呢?心裏就拼命地想那些享受的味道。“令意不靜”,當然不會清淨。“若爲此事食所食者,名爲倡蕩食于所食”,假使爲這個目的吃飲食的,就是爲了“倡蕩”。
“諸有多聞”,那麼佛的多聞聖弟子,這是贊歎佛的弟子,是多聞的,佛再再贊歎多聞,我們從大多數人就可以看到,如果少聞的話,很多道理不知道,聞思修就上不去,做的事情,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一定要多聞。所以說多聞的聖弟子,“以思擇力深見過患”,要靠他的這個思惟的力量,深見飲食的過患。“善知出離”,善巧的知道要出離。“而食所食”,在這樣子的思惟下吃東西,並不是叫你不要吃,吃的時候要觀察,要抉擇。那麼下面,就是“非如前說諸受欲者食于所食”,不要像前面的倡蕩食那樣子,吃了飲食爲了是享受五欲,不要。我們吃飲食,要爲出離。
不爲憍逸飾好端嚴
雲何名爲不爲憍逸、不爲飾好、不爲端嚴?謂如有一樂受欲者,爲受諸欲食于所食。
彼作是思:我今宜應多食所食,飽食所食,隨力隨能食啖肥膩,增房補益,色香味具精妙飲食。過今夜分至于明日,于角武事,當有力能。所謂按摩,拍毱托石,跳踯蹴蹋,攘臂扼腕,揮戈擊劍,伏弩控弦,投輪擲索。依如是等諸角武事,當得勇健,膚體充實,長夜無病;久時少壯,不速衰老;壽命長遠。能多啖食,數數食已,能正銷化,除諸疾患。如是爲于無病憍逸,少壯憍逸,長壽憍逸,而食所食。
第二種,“雲何名爲不爲憍逸,不爲飾好,不爲端嚴”,“謂如有一樂受欲者”,反正這一類都是貪五欲的人。“爲受諸欲食于所食”,爲了享受就吃飲食。
“彼作是思”,他吃得時候這麼想:“我今宜應多食所食”,我要吃得多,“飽食所食”,吃得飽一點。“隨力隨能,食啖肥膩,增房補益,色香味具,精妙飲食。”他說我就要多吃一點,吃得好一點,吃得飽飽的,要吃的肥一點,油膩多一點,這樣補益身體。吃的東西要色香味都要好。“過今夜分,至于明日”,他倒不是男女的享受,他說我吃了這個東西之後,“角武”就是說,吃了這個東西之後,今天晚上過了到明天之後,“于角武事”,去跟人家比武去,“當有力能”,或者是拳擊,或者是什麼,我氣力大,對方可以打勝。“所謂按摩,拍毱托石,跳踯蹴蹋,攘臂扼腕,揮戈擊劍,伏弩控弦,投輪擲索”。反正這些武藝的表現,他要,這些要取勝,“當得勇健”,去搞體育,“膚體充實”,就是肌肉棒棒的,“長夜無病”,同時麼也不要害病,“久時少壯”,能夠永久得維持年輕力壯的狀態,“不速衰老”,不要趕快老。我們看到很多的藥,說是防衰老藥,長葆青春等等,都是世間上的人的世俗的要求的表現,吃了之後嘛就是最好不要老,不要死。“壽命長遠,能多啖食”,能夠活得長嘛,也吃得多。“數數食已,能正銷化”,要多吃,吃了嘛要消化,就是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他說吃嘛要吃得多,多了之後嘛不要不消化,要能夠消化,病嘛不要生等等。這樣子“少壯憍逸,長壽憍逸,而食所食”。
既角武已,複作是思:我應沐浴。便以種種清淨香水沐浴其身。沐浴身已,梳理其發。梳理發已,種種妙香用塗其身。既塗身已,複以種種上妙衣服,種種華鬘,種種嚴具,莊飾其身。此中沐浴理發塗香,名爲飾好。既飾好已,複以種種上妙衣服,華鬘嚴具,莊飾其身,名爲端嚴。如是總名爲飾好故,爲端嚴故,食于所食。
“既角武已,複作是思”,這個身體好了之後,其他事情又來,身體好了之後,疲勞了要洗澡,“便以種種清淨香水”,一般的自來水…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