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55

  ..续本文上一页为诸重病苦所逼切。由先所作诸身语意种种恶行增上力故,于日后分,见有诸山,或诸山峰,垂影悬覆,近覆极覆。便作是念:我自昔来,依身语意所造诸业,唯罪非福。若有其趣,诸造恶者当生其中,我今定往。如是悔已,寻即舍命。既舍命已,随业差别生诸恶趣。谓那洛迦、傍生、饿鬼。如是名为因食恶行所作过患。

  如是段食,于追求时有诸过患;于受用时有诸过患;于转变时有诸过患。

  那么还有因食起恶行,有一类为了饮食的缘故,他自己如法的资财得不到的话,要做坏事: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等等,那么当然,偷、抢、骗、暴力……这一类的都是恶行。我们现在买一些药品,是装潢很好很高级的什么补药,里边什么呢?里边是一个胶囊里面是糖,这个还好,糖吃下去,虽然不补,还不会受害,有些跟你弄一些什么化学品,吃了有害健康的,只要赚钱,他就不顾一切,用假的,有些有毒的东西给你吃,那是害人不浅,这是恶行。

  这些恶行,因为造了恶行之后,“临命终时”,那么为什么造恶行呢?为了财富嘛,要饮食、财富的东西嘛。那么你临命终的时候,“诸重病苦”,他自己要害人,结果,因果要报,临终的时候,很大的重病。呀,这个你们医院去住过就知道,一些重病号里边,那些快死的病人,那是痛得来打滚,叫,那个样子一听的话,那是苦不堪言的,那感到做人有什么意思。一个身体,你现在是健康,但是哪里知道你哪一天会害这个病之后就会这么地嚎叫,打滚都会来。这个病人他现在是嚎叫、打滚,但是他在前面没有害病的时候,他还不是感到自己很舒服。

  所以说做了恶行之后,那是不可避免,临终的时候,害了很重的病,那么由自己的身语意造了很多恶行,他这个临死的时候就看到……,这是《瑜伽师地论》的,一些祖师,他们有神通,他们看得见,就是进入恶趣的时候,就像你进到山里边去,就是太阳下山的时候,山峰里边,开始,这个山峰,黑浊浊,慢慢地黑影子越来越深,最后看都看不清楚,那这样子的影像现起的时候,就是说你要走到恶趣去,光明没有,这是恐怖的山,这个黑暗的山的显相现出来,这是就是将来要堕到恶趣的前相。

  这个时候他就想,“我自昔来依身语意”造了各种的恶业,都是罪。那么去的时候,造恶业的人决定要到恶趣去。那么他看到这些黑暗的现象,他是生悔,他说自己必定要往恶趣去,正在很后悔的时候,就命终。“既命终已”,随业之差别生到恶趣去,那洛迦--地狱,旁生,鬼趣,看他的罪的轻重。

  这是说因为追求饮食,造了恶行,所得的过患。

  观少胜利

  又此段食有少胜利。此复云何?谓即此身由食而住,依食而立,非无有食。

  云何名为有少胜利?谓即如是依食住身,最极久住,或经百年;若正将养,或过少分,或有未满而便夭没。若唯修此身暂住行,非为妙行。若于如是身暂时住而生喜足;非妙喜足。亦非领受饮食所作圆满无罪功德胜利。若不唯修身暂住行,亦不唯于身暂时住而生喜足;而即依此暂时住身,修集梵行令得圆满,乃为妙行,亦妙喜足。又能领受饮食所作圆满无罪功德胜利。

  那么总结,这个段食追求的时候有这么多的过患,受用的时候有这么多的过患,变化的时候有这么多过患,那么饮食是不是好东西呢?不是好东西,这个概念要生起。

  “又此段食有少胜利”,“不是好东西嘛大家不要吃,饿死好了,打饿七,大家不要吃饭,坏得更厉害。”这个也不对,不要走到一边去。那么反过来要看,又此饮食有没有好处呢?也有好的,一点好地方,什么好处呢?

  “谓即此身由食而住”,我们这个身体全靠饮食,这个段食来维持的,“依食而立”,依这个段食能够建立我们的身体。那么“非无有食”,你不吃得话就不行,就饿死,坐不住。那么这个下面广讲。

  “云何名为有少胜利?”那么段食有什么好处呢?还有一点点好处,什么呢?“谓即如是依食住身”,依靠段食使身体维持下去,“最极久住”,不是一天两天,假使搞得好的话,假使你过去业报好的话,可以一百年。“若正将养或过少分。或有未满而便夭没”。那么假使你没有食的话,吃的东西假使太少,或者不够,吃不够的话,那就会饿死。“若唯修此身暂住行,非为妙行”。那么是不是我们把身体维持到不死呢?是一个好的妙行呢?并不是。“若于如是身暂时住而生喜足”,我们不要以为这个身体住生喜足,这个不是好的喜足,也不是我们所说的吃了段食的一些功德胜利,并不在此,另外还有它的重点,还有它的意思在里边。“若不唯修身暂住行”,我们吃饮食并不是为了这个身体,把它暂时能够维持下去。“亦不唯于身暂时住而生喜足”,也不因为我们身体暂时能够维持就感到满意。“而即依此暂时住身修集梵行令得圆满,乃为妙行,亦妙喜足。”而我们真正吃饮食的目的,是要靠这个身体暂住之后,修集梵行,就是修行了。那么使它的梵行圆满,那是最后证大涅槃,这个才是妙行,这是妙的,真正我们值得喜足的地方。所以说我们饮食也有稍稍的好处,这个好处,并不是说把身体维持到就满足,这并不是妙行,也不是喜足,而真正的妙行,利用这个身体来修梵行,最后能够圆满梵行,这个是叫妙行,也是妙的喜足,这是我们真正饮食的好处的那一方面。所以说不要尽看坏的方面,乃至就情愿自己饿死,这个也不必,我们吃饮食还有好的一方面,可以修梵行,乃至圆满。“又能领受饮食所作圆满无罪功德胜利。”

  思择诸相

  应自思惟:我若与彼愚夫同分,修诸愚夫同分之行,非我所宜。我若于此下劣段食少分胜利,安住喜足,亦非我宜。

  “应自思惟,我若与彼愚夫同分,修诸愚夫同分之行,非我所宜。”假使我跟凡夫一样,同他们一样做,这个我不应当这样做。“我若于此下劣段食少分胜利,安住喜足,亦非我宜。”就是不要以为吃饱,吃满,就是身体能够维持到了就算数,这个跟凡夫一样,你这样子就满足,不应当如此。

  若于如是徧一切种段食过患圆满知已,以正思择深见过患,而求出离。

  “若于如是遍一切种段食过患”,就是前面所说的段食一切的过患,“圆满知已”,全部知道的时候,“以正思择深见过患”,好好地用我们的智慧来思择以后,善巧的思择以后,深见它的过患,“而求出离”。见了过患才出离。

  所以说我们说出离心、出离心,出离心叫了半天,如果你没有见到过患的话,这个三界没有过患的话,你想怎么出离呢?出离的先决条件就是看到过患,所以说我们要求出离,先要见过患。那么我们说三恶道的过患大家很容易看得到,都想出离三恶道,没有问题的,但是人间的过患到底看清楚了没有?恐怕是不一定。碰到倒楣的时候,哎呀,苦得很,苦得很,赶快出家。等到你环境一转变,好了之后,又不想出家,又想去享受去,这个过患没有看出来,真正看到过患之后才能出离,所以说真正出家的人,并不是前面说的受到一些迫害,或者是犯了法,或者是生意上失利,或者是失恋,或者是家里没饭吃等等,以这样的动机出家的,不是真的出离,真的出离就是说看到世界上一切没有可贪的,都是过患。释迦牟尼是标准的示现,以王太子的身份,正是年轻的时候,一切享受圆满的时候,而有能力享受的时候,出离,看到过患,这是才是标准的,我们的榜样。如果你老了之后出离,不稀奇,你老了之后你的精力不够了,再好的东西你享受不了,这个你说你出离,这个不稀奇了。释迦牟尼佛正是最青年的时候,一切都能享受,一切财富都有,出离,这是我们标准的榜样。那么你真正要出离,要见过患。

  为求如是食出离故,如子肉想食于段食。应作是念:彼诸施主,甚大艰难积集财宝,具受广大追求所作种种过患。由悲愍故,求胜果故,如割皮肉及以刺血,而相惠施。我得此食,宜应如是方便受用。谓应如法而自安处,无倒受用,报施主恩,令获最胜大果大利大荣大盛。

  “为求如是食出离故,如子肉想。”那么要举前面的,你要为了出离而吃饭,并不是贪那个食,所以吃饮食的时候,不但是不贪它的味道,还要像前面讲过的,国王他经过沙漠,吃他孩子的肉一样的想,为了要完成他复国的事业,所以即使孩子的肉,也只好吃下去,不吃下去的话,那就是饿死在这个沙漠上。那我们也是这样子,这个食的过患很大,但是为了完成我们的梵行,所以是虽然过患很大,但是也要吃下去,吃下去并不是高兴它的味道,就像吃自己孩子的肉一样,并不是想吃,实在是要完成我们伟大的事业而吃的。“食于段食”,以这样子的想,吃段食。

  “应作是念,彼诸施主”,同时么还要想施主的劬劳。那些施主甚大的艰难积集的财宝,“具受广大追求所作种种过患”。前面说的,追求财富,都要很大的辛苦,他们冒了那么的艰险,积集了一些财物,因为悲心的缘故,也为了求殊胜的果的缘故,他拿来供养我们,那我们要好好地修行,如果不修行的话,那就还不了他的债,也对不起他们的好心。“我得此食,宜应如是方便受用”,我得了食的时候,要这样子的方便来受用,就是要观想。“谓应如法而自安处无倒受用”,要如法地来受用,不要颠倒地受用,要报施主的恩,“令获最胜大果大利大荣大盛”,使施主得最大的果报。

  当随月喻往施主家,荡涤身心,安住惭愧。远离憍傲,不自高举,不轻蔑他。如自获得所有利养,心生喜悦,如是于他所得利养,心亦喜悦。

  我们吃饭,要这样子地观想,要这样子地做。“当随月喻”,就是说跟月亮一样的到施主家去,月亮清凉的,远离一切烦恼的热恼,就是我们到施主家去跟月亮一样清凉的,不要有带了烦恼,希求这个好的供养,希望施主恭敬、礼拜等等,这些都不要去想,以清净的、远离热恼的烦恼的心去,“往施主家”。

  “荡涤身心”,去的时候,“荡涤身心”,就是说要威仪呀、轨则呀都要做得好好的,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去的,…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