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這一些,佛是不回答的。
那麼這些疑能不能解決呢?能解決,等你證了道之後自然解決,因爲這些東西,那些沒有自性的東西,執著有自性,那當然要産生疑,等到你知道它沒有自性的,那就不要疑。不是我們上次講過一個,叁世——過去,未來,現在叁世,如果未來世實在有的,那麼未來的事情我們怎麼能知道呢?它還沒有出現,怎麼會知道呢?未來是假有的,根本就沒有的。並不是說在將來有這麼一個事情要發生,時間根本是假立,假安立的,沒有過去未來叁世時間的,那麼一切法全部能知道,沒有什麼稀奇,真實沒有到的事情你怎麼預測呢?
乙二 五蓋之對治
這一節下面就是五個蓋如何分別對治。
丙一 對治睡眠蓋
昏沈睡眠蓋 對治修光明 面東坐露地 薄衣被量食
經行身禮忏 供侍叁寶尊 造像嚴佛土 寫經刊印行
廣修事瑜伽 上供下施與 光明治暗略 福增障自泯
觀淨妙聖境
“昏沈”怎麼對治呢?
“對治修光明”,修光明想。這個《瑜伽師地論》講得很仔細。光明有叁種:自然的光明——太陽、月亮,對治黑暗的;還有依身光明,天上的或者佛菩薩身上的光明;還有法的光明。那麼這都能夠對治昏沈睡眠蓋。
“面東坐露地”,面東就是說東面坐,向東面坐,就是采取那個朝氣蓬勃。朝西面向暮氣沈沈容易瞌睡,朝東面坐不會瞌睡。在藏地的規矩,薩迦派一般坐是朝東的,格魯派朝南坐的。這是對治昏沈,朝東坐,是另外一個意思。
“薄衣被量食”,那麼你要少昏沈睡眠的話,衣服不能穿得太厚。
我們有經驗,大家都知道,冬天的時候,早上起來,大氅一披,壅得暖和和的,念《上師供》,念著念著就睡著,爲什麼原因呢?太厚,衣服太暖和,如果冷一點得話,你就不會睡覺。所以說衣不能太厚,尤其是頭不能蓋。一般的佛教內規矩,頭是不准戴帽子的。大冷天的時候,只能薄薄地戴一頂小帽子,不是正規的帽子。在佛面前不能覆頭,頭是不能蓋東西的。那麼多寒國土,實在不行的時候,就是一般拿的絨線帽子之類的,絕對不能戴大帽子!大帽子戴了殿上念經是不允許的。磕頭也不能戴帽子磕頭。這一些在解放前,或者是文革以前,這個規矩大家都知道。但是我看到現在很多的出家人他還是戴了帽子磕頭——還是有的,這個就是說現在的人,教養要差一點了。頂禮不能戴帽子的,戴帽子憍慢的相,不能戴,而且要偏袒右肩。
“薄衣被”,衣嘛要穿薄一點,被嘛當然要蓋薄一點。“量食”,不能吃得太多,吃多了容易瞌睡。
“經行身禮忏”,那麼這是白天,經行或者是宴坐。經行的時候也可以禮,假使你有昏沈可以禮拜一下,禮拜是去昏沈的。經行就是走動,也是去昏沈的,坐在那裏不動的話,容易昏沈。所以說你假使昏沈來了之後就可以經行一下,或者是禮拜一下。
我記得我們在小的時候,那時候還不太懂佛教。上海有個法藏寺,裏邊有一個興慈老法師,是天臺宗的,他非常講修行,晚上幾乎是不睡覺的。他的床,我去看過,是方凳子搭起來的,一張張小的方凳子拼起來的。他晚上就是禮拜、經行,疲勞了稍微躺一會兒,稍微休息一下兒就好,又起來禮拜、經行,一晚上就是這樣子搞。這個人很好,很有修行。他有一次講經的時候,有一個人拿一把刀一下沖過來,他實在是來不及擋住。一下把他砍了一刀,他痛得掉了地下。那些人就把這個拿刀的人抓起來,結果他抱了個頭,趕快叫他們不要抓,他說這一刀是還債的,抓了之後,這個債又還不清了。這樣子講修行的人,現在真是很希有的。
這裏說,對治昏沈:禮拜、忏悔,因爲昏沈本身一個障,那麼忏悔去障。
“供侍叁寶尊”,做香燈,做侍者師的事情,供養叁寶,也是去昏沈的。或者造佛像,莊嚴佛土。造像是培福,可以去蓋;莊嚴佛土就是莊嚴殿堂、寺院。
“寫經刊印行”,寫經或者印經。
“廣修事瑜伽”,瑜伽有四部:事瑜伽、理瑜伽、瑜伽瑜伽、無上瑜伽。事瑜伽專門是事相方面的,那麼事相方面的事情多做一些。
“上供下施與”,上面供養叁寶,下面布施那些衆生。
“光明治暗略”。那麼修光明觀,對治黑暗的昧略。暗略就是心打不開。要瞌睡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昏沈來了你心裏想東西想不起來,都是糊裏糊塗。
上海有個居士,他念經念《大威德》。因爲他昏沈比較大,晚上一座《大威德》晚課他要念到天亮。爲什麼原因呢?他人也很好,就是昏沈來,這個經念糊塗,不算數,重念。那麼念著念著又昏沈,再重念,一直念到天亮還沒有念完。那這個就是說昏沈來,他心打不開,念著念著念著,自己也糊裏糊塗,念著走不動,也就是說停下來,還不曉得什麼事了。
那麼這個是對治暗略要修光明觀。光明觀有兩種,一種是法的光明,一種就是對治黑暗的光明,有兩種。這個《瑜伽師地論》廣講,我們這裏先念過去再說。
“福增障自泯”,你福氣培大了之後,一切障自然是消滅了。所以說我們修行有障的人不要專門是調地方、起煩惱等等。這個對自己毫無好處,只有增加障。那麼要去障的話,培福。福德,福氣大了之後,障頂不住之後,障自己消滅了。所以在海公上師講的時候,他就是說,裝藏開光,這些大的佛事做一趟的話,可以消很多的障。但是這個也要看你發不發心,如果這些事情你發大心的,這個事情完成之後你消很多障;如果這個事情你搞的時候不但不發心,甚至起煩惱,那你障去不了。
(15B)“觀淨妙聖境”,看見這個殊勝的境界等等,都可以對治昏沈。
五臺山裏邊有很多稀奇事情。我們去的時候,很多人就講給我們聽。一個秘摩岩,一個山洞,裏邊可以看到佛像,而且看的不一樣。有的人去看是文殊菩薩,有的人看到是什麼菩薩,那麼這個看各人的發心不同,看的不一樣。那麼還有智慧燈,這個一般是都能看到的,但是也有看不到的。
我們那一次去朝山,去的時候有二十幾個人,一大隊伍。去朝山跑到中臺,大家拜了半天,什麼都沒有。但是中臺的住持告訴我們,在我們來之前有一批,也是上海的居士,他們來拜中臺的時候,中臺一個塔,拜這個塔的時候,拜著拜著拜到後來,塔裏邊跟馬達開起來一樣,嗡嗡嗡響,響到後來,最後一下子放光,整個的塔極大的光明,整個五臺山下面都照到。這個我們也聽說的,五臺山的中臺放光,但是是什麼人拜出來的還不知道。後來到中臺他介紹,還是一批上海居士,我們這個時候感到很慚愧。自己都是修密法的居士,有些居士就是很驕傲,自以爲是要高人一等的,比淨土宗居士要高得多。結果,適得其反,淨土宗居士他是誠心誠意地拜,卻是拜出大光明來,而我們這一批,我慢,我慢貢高地去拜,什麼都沒有!所以說發心是大有關系。
五臺山的佛光,也有很多人看到的。智慧燈是看的人最多。這些境界多觀一觀,可以去昏沈。
自導勸贊勵 慶慰逢叁寶 觀叁寶功能 念戒施天等
依教廣推尋 诃責于昏沈 睡眠諸過罪
在昏沈得不行的時候,可以自己“導勸”,自己極力勸導自己。“贊勵”,也可以自己贊歎自己,你好容易碰到現在人身難得,碰到佛法,又碰到殊勝的宗大師的教等等,可以贊歎一下。自己贊歎,我們說是不是犯菩薩戒了嗎?自己贊歎,心裏邊贊歎,人家沒有聽到,這個不算的!這個是對治昏沈用的,不是自己真的贊歎自己。自己我慢貢高的贊歎,當然是有罪。那麼人家又沒有聽到,自己一個人在那裏或者心裏在想,這個不犯戒。這個是對治昏沈的,目的是對治昏沈。
“慶慰逢叁寶”,那麼就是說想人身難得,我好容易得了人身,有暇圓滿的身得到,又碰到殊勝的宗大師的聖教,圓滿的教,這個自己要慶幸,自己要高興,這樣子這個心一起來,昏沈會退下去。
“觀叁寶功能”,叁寶的一些功德,佛有什麼功德——佛的身口意功德,法寶的功德,僧寶的功德等等,這些經常去看。
“念戒施天等”,就是“六念”,前面是念叁寶——念佛、念佛、念僧,那麼下面是念戒、念施、念天,這是六念,這一些都是能夠去昏沈的。念天,一般就是說念護法。所以說出家人,尤其要念護法,就是前面講過的,你如果不如法修行的話,護法菩薩懲罰的,那也是不客氣的。佛菩薩是慈悲的,護法菩薩就現威猛相的,跟你不客氣,手中拿的東西、器杖,你不如法、犯戒的話,就是在你身上要砍上來的,所以多念天就可以自己警覺自己。
“依教廣推尋”,這一些東西,依照佛的經教好好地去追求,多思惟。
“诃責于昏沈,睡眠諸過罪。”對昏沈睡眠的一些過失,好好地要诃斥。
反正我們對一些煩惱、對一些不好的事情,兩個辦法經常要用的。一個是诃斥它的過失,經常想它的過失,有什麼壞處,有什麼壞處,诃斥它。再一個反過來,它的對立面有什麼功德,多多地去思惟。這樣子就是滅除煩惱的最一般普遍用的方式。
诃責睡眠的過失,在《止觀略法》後面有——經裏邊摘了一個頌,很長,本來我們想講一下,但是這個我看一看,文字也是不太難的。那麼大家把這一個文,就加到這個裏邊去修。真正要修的話,把這一段,就是在二百零八頁到二百一十頁這個叁頁,诃責睡眠的一個頌,是經裏邊摘下來的。對治睡眠,可以經常念這個頌,背下來嘛更好。要诃責昏沈睡眠的過失、它的罪惡。
思無常惡趣 念父母師訓 善友檀信恩 慚愧起精進
“思無常惡趣”,要想無常、惡趣。你這一輩子昏昏沈沈地睡過去,命完了之後,無常到來之後,進惡趣去,那就糟糕,你修也修不成,出離也出離不了。
“念父母師訓”,父母養育我們,師父教育我們,這些都要想,激勵自己不要偷懶、昏沈睡眠。
“善友檀信恩”。“善友”,幫助我修行的人,還有施主,供養我施我的人,他們的恩。父母養育的恩、師父教育的恩、善友幫助的恩、檀越信施給我們維持生活的恩,這些都要想。這些恩想了之後就要報恩,報恩就不能睡覺,睡覺了就不能報恩…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