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3)▪P7

  ..續本文上一頁耶識裏,你前六識,第七識一樣,你心一動,在阿賴耶識裏就收藏這個力量。你一動,就有力量,這力量就藏在阿賴耶識裏,阿賴耶識能藏,所以叫「能藏」。

  「所藏」:這無量無邊的種子,這阿賴耶識是所藏的處所,種子是所藏,阿賴耶識是能藏。

  「我愛執藏」:第七識執著阿賴耶識的明了性是我的本體。「執」就是執著,他不容易轉變,他很執著,認爲這個是我,如果換一句話說,叫做「愛」也可以,就是「我愛」,我愛著這個我,其實也就是執著,愛的關系也就是「藏」的意思。「藏」就有「愛」的意思在裏邊。

  叁個藏的境界,「能藏」、「所藏」的境界是非常廣大的,我愛執藏只限在第七識。不可窮這阿賴耶識的叁個藏的境界是非常微細深奧,凡夫和二乘人是不能夠通達的,所以叫「不可窮」,如果佛不說,我們沒辦法明白,所以叫「不可窮」,佛在阿含經裏沒明白說出,所以二乘人沒辦法懂,所以「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爲風:說到阿賴耶識和前七識的關系。「淵深」和「浪」是個譬喻,譬喻阿賴耶識是大海,大海是特別深,所以叫「淵深」。大海海水是譬喻阿賴耶識所藏無量無邊的種子,水怎麽有了波浪?「境爲風」。就是境界一出現,七個識就活動起來。七個識的活動,境界的活動,即「能緣識」的活動,和「所緣境」的活動,都是種子的力量,那麽水就變成浪。

  我們從這裏更清楚明白前七識和第八識的關系是分不開的。「大海」是阿賴耶識,「水」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水的波浪」就是前七識的活動,這是分不開的境界。

  淵深七浪境爲風,識的所緣境一出現就等於是有風了,有風了,海水就有波浪,第八識種子就動起來了,種子一動也就出現能緣識,所緣境的境界,這是分不開之境界。可見阿賴耶識和前七識並不是能分開的。在攝大乘論上的解釋能更明顯一點。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底下說到阿賴耶識的作用,它的第一個作用是「受熏」,前七識在活動的時候就造成了一種力量,阿賴耶識能接受它的力量,就叫「受熏」,比如我們有衣服用香來熏它,熏久了,衣服就香了,要用臭穢東西熏它,熏久了,就是臭的了,它能接受好、壞的熏習,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爲它本身是無記的,所以它對善惡的思想行爲不排斥,它就能接受熏習。

  如果是善的,惡的就不能熏習,如果是惡的,善的也不能去熏習它,那它就排斥了,而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所以它不排斥前七識的熏習。

  持種:受熏以後它還能保持所熏習來的種子不失掉。如果前六識它就沒有這種功能,它不能受熏,不能持種。因有的時候它不活動了,它就沒有這種受熏的功能,且前六識有時候善,有時候惡,它也對受熏這件事,它有困難,所以不能是前六識。

  第八識就正好是這樣意思,所以第八識能「受熏」又能「持種」。「根身器」識種子受了熏以後,它能攝持熏來的種子,這是功能,這種功能的種子是做什麽?是「根身器」。就是以後它能夠有因緣,因緣成熟了,它就能在內裏面變現出「根身」。變現出有「眼、耳、鼻、舌、身、意」有根的身體,就是我們的正報,或者是地獄的、惡鬼的、畜生的、或者人、或者天。

  外邊它能變現根身所居住的世界,就是「器世界」,它是滋養根身的地方,它能夠有房舍,種出種種的谷、菜,這都是器世界的事情。器世界要在我們欲界人間的境界來說,我們這世界,人也在這裏住,地獄、餓鬼、畜生也都在這裏住,器世界是大家共同居住的地方。

  唯有「根身」有六道衆生之差別,從根身看,這是人,這是飛鳥,這是地獄,從根身看出其不同,所以根身是一個主要的果報,這叫「正報」。正報居住的地方叫「依報」,就是「器世界」。這兩種情況,都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變現出來的,我們通常說業力變現的,前面說「界地隨他業力生」,業力就是種子,煩惱也有種子,業力也有種子,所以叫「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去」就是死亡的意思,前五識先走,然後是第六識,最後的是阿賴耶識,所以說「去後」。「來先」:投胎的時候,阿賴耶識是最先來的。

  若人來說,瑜伽師地論上說,如果死亡的時候,他的善業(福業或淨業)發生作用的時候,先由足漸漸的冷,冷到心藏時,就死亡了。

  如果是造罪業的人,就到叁惡道去,就由頭部先冷,冷到心髒就死掉,這叫「執受」。

  根身前面講過五淨色根,還有根的依處,這都是由地水火風組成,地水火風組成根身,都是阿賴耶識的力量,阿賴耶識「執受」,「執」是執取,當攝持講也可以。

  阿賴耶識攝持根身,使令有覺受,有感覺,那就因爲有識的關系,前五識有的時候不活動,第六識有的時候也不活動,這個執受的力量是誰?就是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一離開身體,那個地方就沒有暖了。壽、暖、識是同時離開,壽盡了,阿賴耶識也離開,暖也就沒有了,所以人死亡的時候,或由頭部開始涼,或由足部開始涼,涼就是那個地方沒有識了,沒有識就是死屍。

  所以「去後」死亡的時候,阿賴耶識最後離開身體,死亡多數身體有病,五根壞了,有的可能眼識先走,就是眼根壞了,所以你給他阿彌陀佛像,他看不到,他若耳識走了,你念佛,他聽不到,有時耳識先走,眼識後一點,或眼識先走。多數是眼識、耳識先走,身識可能慢一點。鼻識、舌識可能和眼、耳慢一點也不一定,身識、意識應差不多的時間同時走,最後才是阿賴耶識走。

  來先:死亡時間第八識完全離開身體,前一刹那一離開身體,第二刹那就是中陰身,也叫「中有」。「陰」就是「蘊」,「五蘊」,前一個生命和後一個生命中間的生命叫「中有」,實在說中有是後一個生命體的開始。

  「中有」八個識都有,但他是化生,中有爲化生,中有它現出來,如果它還做人的話,他就要找父母,中有就好像有神通似的,就是速度非常的快,幾千裏,幾萬裏,它一下子就到。

  「中有」在大毘婆沙論說,他在生存的時候,做過的事情,在「中有」時也能做,意思是如生存時,你能念佛、讀經、背誦下來,到「中有」時,也能做這些事,要是生存時做惡,「中有」時也能做惡,沒有做過的事情,中有不會做。

  如果做人,他要去投胎時,他就要找父母,如果父親不在,在別的地方,只有母親在,「中有」就要等,如業力特別強,就他父親一定要他母親那兒去,他不能不去,若真有其他障礙父親不能來,這個母親就和別的人有關系,他要投胎,我們現代的人和古代的人不同,有避孕的事情,避孕時,那麽這件事就不行了,他就是也要等。

  我在美國時聽一個信佛居士告訴我一件事,他說有個龍王來同他說話,表明要來這兒投胎,同不同意,等於先申請,批准了,然後懷孕了,後來這小孩我也看過,就是脾氣大。

  中陰身一入胎,中陰身就死亡,前六識就沒有了,就是第八識入胎,所以是來先。第八識是來先,人死亡時,一定是悶絕的,正常的情形,最初要死亡時,都是有明了意識,心裏明明白白,生前若做有特別功德的事,這時會憶念出來,憶念以後,意識就不明了,就悶絕,在悶絕之前,有一念很微弱,就是我要死了,這是正常的情形,也有不知道的,要是做惡,他特別明顯做什麽重大的惡事。

  如果做善事,善念不夠,力量薄弱,惡事就現出來,自己貪煩惱、瞋煩惱就現出來,那麽這個人就要到惡道去,有善念現前,就會到善的地方去,這時候還是明了意識,明了意識之後就有覆無記的意識,愛這個我的心情又動一下,就是我愛。

  感覺要死了,就愛這個身體,這是由明了意識入悶絕之間的一個情況,等到悶絕時,前六識完全不活動了,這時間或長或短,第八識在那裏逐漸的離開了。如阿羅漢入涅槃,假設是俱解脫的阿羅漢,他現出種種的變化,然後他就入定,入非想非非想定或滅盡定,由滅盡定出來就入涅槃,還是散心入涅槃,不是在定裏入涅槃。

  我們凡夫死的時候是前六識悶絕了,然後第八識逐漸離開,去投胎的時候,境界一出現時,前六識悶絕了,第八識入胎,所以第八識是來先去後。

  「作主公」:是由業力來決定這件事,業力就是阿賴耶識,要是念佛的人,願意求生阿彌陀佛國的人,最好是不要等到悶絕,明明白白就知道念佛,能夠發願往生,這是最好的,這時就看見佛來了,就往生了。如果這時候,沒有願生阿彌陀佛國的願,到悶絕以後往生不往生就不一定了。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不動地」是第八地,因這時他把所有煩惱都降伏了,種子是還沒斷,但決定是不起現行,不活動了,這個我執也決定不動了,這樣子,第八地就是一切煩惱不能動搖他,一切相也不能動搖他,一切的功用、境界也不能動搖他,所以叫不動地。從不動地的時候「才舍藏」,才舍掉阿賴耶識的名字。

  因爲這時候第七識不知道有我,我們前面講「極喜初心」平等性,第七識在初歡喜地時,它的平等性智就成就了。但初歡喜地的菩薩,他的平等性智不能夠不間斷的活動,就是有時候入觀就有平等性智,有時候出觀,平等性智就不出現了,這時候還不是那麽圓滿。要到第八地,沒有出入觀的分別,他的平等性智一直的存在,妙觀察智,平等性智都是成就,是清淨的。

  這時阿賴耶識有個「我愛執藏」不存在了、棄舍了。「我愛執藏」的名字,這名字不能用了,不能用,這時叫什麽名字?叫「異熟識」。「異」是變化不同了,譬如我們造的業,有時善業,有時惡業。善業也好,惡業也好,去得果報,就是得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果報主,但阿賴耶識也不是善,也不是惡,就是變了,所以「異性而熟」,有善性,有惡性的業力,但是不同的業力得到的果報是無記的果報,所以叫做「異」。

  「異時而熟」:就是造的業不是立刻得果報,要經過一段時間出現。譬如說我們造的罪業,造的福業,當時的力量還不足以得果報,要繼續的造這種罪或功德,使力量強大了才能得果報,所以是「異時而熟」,所以叫「異熟」。舍掉了阿賴耶識的名字,就轉化了一個名字,叫做「異熟識」。

  由有漏的業力得有漏的果報,如「阿羅漢」他是聖人,這時他的第八識不叫阿賴耶識,叫「異熟識」,這個名字還要用得很久。

  金剛道後異熟空。要到什麽時候也把異熟識的名字也不要了,要金剛道後,就是十地菩薩的最後心,這一刹那,金剛道就是菩薩要成佛的時候,他要入金剛喻定,就是特別堅固,不可破壞,定裏邊修諸法實相觀,一下子一念相應慧,這是金剛道時,這時所有的有漏法都沒有了,完全是無漏的,這時異熟的名字不符合了,就變成「無垢識」。

  金剛道後異熟空,這時因把一切有漏業,一切有漏的種子都息滅了,使「異熟識」裏邊,完全變成無漏的、清淨的境界,所以叫「無垢識」,不叫「異熟識」所以叫做「金剛道後異熟空」,這時「識」轉名爲清淨的識。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

  「金剛道」也叫「無間道」,把所有煩惱都息滅了,一刹那間就變成解脫道,這時大圓鏡智就出現了。

  「大圓無垢」是廣大圓滿的智慧境界,這個淨智是佛的根本智,特別清淨,所以無垢。

  「同時發」:大圓鏡智和無垢識同時出現,就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

  「大圓鏡智」:是作什麽用的?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都從大圓鏡智顯現出來,也能顯現出來佛的自受用身,也能顯現佛所居住的世界。無漏、清淨、莊嚴的世界,就是依、正二報都從大圓鏡智發出來,說從「無垢識」發出來也一樣,無垢識裏邊有無量無邊清淨功德,從這麽多清淨種子,變現出無量的功德莊嚴。

  而這些事情都在大圓鏡智裏顯現出來,佛的大悲心要廣度衆生,衆生世界的情況也能在大圓鏡智裏顯現出來,當然這個佛的大自在的境界。

  普照十方塵刹中。佛的大光明的智慧,普照無量無邊的世界「刹」是佛的世界,「塵」表示很多無量無邊的世界,佛的大智慧能普遍的照耀無量無邊的十方世界,這就是佛的大悲心和佛的大圓鏡智是相應的,自利的功德圓滿了,他還能夠廣度衆生,所以叫做「普照十方塵刹中」。

  這裏說第八識轉識成智得大圓鏡智,也表示大乘法的偉大,小乘佛法的阿羅漢,他要入無余涅槃就沒這種境界,也沒有這種淨土,也沒有身相,依、正二報都不顯現,是一個空空的境界,不能再發生什麽作用,不能去度化衆生,在阿含經上明顯的是這樣意思,不明顯的說出阿羅漢還有身體,怎麽怎麽的,說的不那麽明顯。

  唯有大乘佛法裏,說到菩薩發大悲心,廣度衆生,他能繼續的發大悲心,不忘記衆生的苦,這是非常殊勝,非常值得贊歎的地方。應該贊歎大乘佛法,應該學習大乘佛法。

  八識規矩頌就是成唯識論的綱要,也就是學習研究成唯識論入門的書,雖然文字不算多,但它的內容很廣博。我本人因爲沒有智慧,所以講不好,有很多地方應該說,我也沒說到,也可能有的地方說得有出入,我希望惟覺禅師多多指教,也希望你們各位法師,各位居士能多多指示我,我非常感謝。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3)》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十大願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