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3)▪P7

  ..续本文上一页耶识里,你前六识,第七识一样,你心一动,在阿赖耶识里就收藏这个力量。你一动,就有力量,这力量就藏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能藏,所以叫「能藏」。

  「所藏」:这无量无边的种子,这阿赖耶识是所藏的处所,种子是所藏,阿赖耶识是能藏。

  「我爱执藏」:第七识执着阿赖耶识的明了性是我的本体。「执」就是执着,他不容易转变,他很执着,认为这个是我,如果换一句话说,叫做「爱」也可以,就是「我爱」,我爱着这个我,其实也就是执着,爱的关系也就是「藏」的意思。「藏」就有「爱」的意思在里边。

  三个藏的境界,「能藏」、「所藏」的境界是非常广大的,我爱执藏只限在第七识。不可穷这阿赖耶识的三个藏的境界是非常微细深奥,凡夫和二乘人是不能够通达的,所以叫「不可穷」,如果佛不说,我们没办法明白,所以叫「不可穷」,佛在阿含经里没明白说出,所以二乘人没办法懂,所以「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说到阿赖耶识和前七识的关系。「渊深」和「浪」是个譬喻,譬喻阿赖耶识是大海,大海是特别深,所以叫「渊深」。大海海水是譬喻阿赖耶识所藏无量无边的种子,水怎麽有了波浪?「境为风」。就是境界一出现,七个识就活动起来。七个识的活动,境界的活动,即「能缘识」的活动,和「所缘境」的活动,都是种子的力量,那麽水就变成浪。

  我们从这里更清楚明白前七识和第八识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大海」是阿赖耶识,「水」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水的波浪」就是前七识的活动,这是分不开的境界。

  渊深七浪境为风,识的所缘境一出现就等於是有风了,有风了,海水就有波浪,第八识种子就动起来了,种子一动也就出现能缘识,所缘境的境界,这是分不开之境界。可见阿赖耶识和前七识并不是能分开的。在摄大乘论上的解释能更明显一点。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後来先作主公。

  这底下说到阿赖耶识的作用,它的第一个作用是「受熏」,前七识在活动的时候就造成了一种力量,阿赖耶识能接受它的力量,就叫「受熏」,比如我们有衣服用香来熏它,熏久了,衣服就香了,要用臭秽东西熏它,熏久了,就是臭的了,它能接受好、坏的熏习,这是什麽原因呢?因为它本身是无记的,所以它对善恶的思想行为不排斥,它就能接受熏习。

  如果是善的,恶的就不能熏习,如果是恶的,善的也不能去熏习它,那它就排斥了,而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所以它不排斥前七识的熏习。

  持种:受熏以後它还能保持所熏习来的种子不失掉。如果前六识它就没有这种功能,它不能受熏,不能持种。因有的时候它不活动了,它就没有这种受熏的功能,且前六识有时候善,有时候恶,它也对受熏这件事,它有困难,所以不能是前六识。

  第八识就正好是这样意思,所以第八识能「受熏」又能「持种」。「根身器」识种子受了熏以後,它能摄持熏来的种子,这是功能,这种功能的种子是做什麽?是「根身器」。就是以後它能够有因缘,因缘成熟了,它就能在内里面变现出「根身」。变现出有「眼、耳、鼻、舌、身、意」有根的身体,就是我们的正报,或者是地狱的、恶鬼的、畜生的、或者人、或者天。

  外边它能变现根身所居住的世界,就是「器世界」,它是滋养根身的地方,它能够有房舍,种出种种的谷、菜,这都是器世界的事情。器世界要在我们欲界人间的境界来说,我们这世界,人也在这里住,地狱、饿鬼、畜生也都在这里住,器世界是大家共同居住的地方。

  唯有「根身」有六道众生之差别,从根身看,这是人,这是飞鸟,这是地狱,从根身看出其不同,所以根身是一个主要的果报,这叫「正报」。正报居住的地方叫「依报」,就是「器世界」。这两种情况,都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出来的,我们通常说业力变现的,前面说「界地随他业力生」,业力就是种子,烦恼也有种子,业力也有种子,所以叫「根身器」。

  去後来先作主公。「去」就是死亡的意思,前五识先走,然後是第六识,最後的是阿赖耶识,所以说「去後」。「来先」:投胎的时候,阿赖耶识是最先来的。

  若人来说,瑜伽师地论上说,如果死亡的时候,他的善业(福业或净业)发生作用的时候,先由足渐渐的冷,冷到心藏时,就死亡了。

  如果是造罪业的人,就到三恶道去,就由头部先冷,冷到心脏就死掉,这叫「执受」。

  根身前面讲过五净色根,还有根的依处,这都是由地水火风组成,地水火风组成根身,都是阿赖耶识的力量,阿赖耶识「执受」,「执」是执取,当摄持讲也可以。

  阿赖耶识摄持根身,使令有觉受,有感觉,那就因为有识的关系,前五识有的时候不活动,第六识有的时候也不活动,这个执受的力量是谁?就是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一离开身体,那个地方就没有暖了。寿、暖、识是同时离开,寿尽了,阿赖耶识也离开,暖也就没有了,所以人死亡的时候,或由头部开始凉,或由足部开始凉,凉就是那个地方没有识了,没有识就是死屍。

  所以「去後」死亡的时候,阿赖耶识最後离开身体,死亡多数身体有病,五根坏了,有的可能眼识先走,就是眼根坏了,所以你给他阿弥陀佛像,他看不到,他若耳识走了,你念佛,他听不到,有时耳识先走,眼识後一点,或眼识先走。多数是眼识、耳识先走,身识可能慢一点。鼻识、舌识可能和眼、耳慢一点也不一定,身识、意识应差不多的时间同时走,最後才是阿赖耶识走。

  来先:死亡时间第八识完全离开身体,前一刹那一离开身体,第二刹那就是中阴身,也叫「中有」。「阴」就是「蕴」,「五蕴」,前一个生命和後一个生命中间的生命叫「中有」,实在说中有是後一个生命体的开始。

  「中有」八个识都有,但他是化生,中有为化生,中有它现出来,如果它还做人的话,他就要找父母,中有就好像有神通似的,就是速度非常的快,几千里,几万里,它一下子就到。

  「中有」在大毘婆沙论说,他在生存的时候,做过的事情,在「中有」时也能做,意思是如生存时,你能念佛、读经、背诵下来,到「中有」时,也能做这些事,要是生存时做恶,「中有」时也能做恶,没有做过的事情,中有不会做。

  如果做人,他要去投胎时,他就要找父母,如果父亲不在,在别的地方,只有母亲在,「中有」就要等,如业力特别强,就他父亲一定要他母亲那儿去,他不能不去,若真有其他障碍父亲不能来,这个母亲就和别的人有关系,他要投胎,我们现代的人和古代的人不同,有避孕的事情,避孕时,那麽这件事就不行了,他就是也要等。

  我在美国时听一个信佛居士告诉我一件事,他说有个龙王来同他说话,表明要来这儿投胎,同不同意,等於先申请,批准了,然後怀孕了,後来这小孩我也看过,就是脾气大。

  中阴身一入胎,中阴身就死亡,前六识就没有了,就是第八识入胎,所以是来先。第八识是来先,人死亡时,一定是闷绝的,正常的情形,最初要死亡时,都是有明了意识,心里明明白白,生前若做有特别功德的事,这时会忆念出来,忆念以後,意识就不明了,就闷绝,在闷绝之前,有一念很微弱,就是我要死了,这是正常的情形,也有不知道的,要是做恶,他特别明显做什麽重大的恶事。

  如果做善事,善念不够,力量薄弱,恶事就现出来,自己贪烦恼、瞋烦恼就现出来,那麽这个人就要到恶道去,有善念现前,就会到善的地方去,这时候还是明了意识,明了意识之後就有覆无记的意识,爱这个我的心情又动一下,就是我爱。

  感觉要死了,就爱这个身体,这是由明了意识入闷绝之间的一个情况,等到闷绝时,前六识完全不活动了,这时间或长或短,第八识在那里逐渐的离开了。如阿罗汉入涅槃,假设是俱解脱的阿罗汉,他现出种种的变化,然後他就入定,入非想非非想定或灭尽定,由灭尽定出来就入涅槃,还是散心入涅槃,不是在定里入涅槃。

  我们凡夫死的时候是前六识闷绝了,然後第八识逐渐离开,去投胎的时候,境界一出现时,前六识闷绝了,第八识入胎,所以第八识是来先去後。

  「作主公」:是由业力来决定这件事,业力就是阿赖耶识,要是念佛的人,愿意求生阿弥陀佛国的人,最好是不要等到闷绝,明明白白就知道念佛,能够发愿往生,这是最好的,这时就看见佛来了,就往生了。如果这时候,没有愿生阿弥陀佛国的愿,到闷绝以後往生不往生就不一定了。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後异熟空。

  「不动地」是第八地,因这时他把所有烦恼都降伏了,种子是还没断,但决定是不起现行,不活动了,这个我执也决定不动了,这样子,第八地就是一切烦恼不能动摇他,一切相也不能动摇他,一切的功用、境界也不能动摇他,所以叫不动地。从不动地的时候「才舍藏」,才舍掉阿赖耶识的名字。

  因为这时候第七识不知道有我,我们前面讲「极喜初心」平等性,第七识在初欢喜地时,它的平等性智就成就了。但初欢喜地的菩萨,他的平等性智不能够不间断的活动,就是有时候入观就有平等性智,有时候出观,平等性智就不出现了,这时候还不是那麽圆满。要到第八地,没有出入观的分别,他的平等性智一直的存在,妙观察智,平等性智都是成就,是清净的。

  这时阿赖耶识有个「我爱执藏」不存在了、弃舍了。「我爱执藏」的名字,这名字不能用了,不能用,这时叫什麽名字?叫「异熟识」。「异」是变化不同了,譬如我们造的业,有时善业,有时恶业。善业也好,恶业也好,去得果报,就是得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果报主,但阿赖耶识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就是变了,所以「异性而熟」,有善性,有恶性的业力,但是不同的业力得到的果报是无记的果报,所以叫做「异」。

  「异时而熟」:就是造的业不是立刻得果报,要经过一段时间出现。譬如说我们造的罪业,造的福业,当时的力量还不足以得果报,要继续的造这种罪或功德,使力量强大了才能得果报,所以是「异时而熟」,所以叫「异熟」。舍掉了阿赖耶识的名字,就转化了一个名字,叫做「异熟识」。

  由有漏的业力得有漏的果报,如「阿罗汉」他是圣人,这时他的第八识不叫阿赖耶识,叫「异熟识」,这个名字还要用得很久。

  金刚道後异熟空。要到什麽时候也把异熟识的名字也不要了,要金刚道後,就是十地菩萨的最後心,这一刹那,金刚道就是菩萨要成佛的时候,他要入金刚喻定,就是特别坚固,不可破坏,定里边修诸法实相观,一下子一念相应慧,这是金刚道时,这时所有的有漏法都没有了,完全是无漏的,这时异熟的名字不符合了,就变成「无垢识」。

  金刚道後异熟空,这时因把一切有漏业,一切有漏的种子都息灭了,使「异熟识」里边,完全变成无漏的、清净的境界,所以叫「无垢识」,不叫「异熟识」所以叫做「金刚道後异熟空」,这时「识」转名为清净的识。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金刚道」也叫「无间道」,把所有烦恼都息灭了,一刹那间就变成解脱道,这时大圆镜智就出现了。

  「大圆无垢」是广大圆满的智慧境界,这个净智是佛的根本智,特别清净,所以无垢。

  「同时发」:大圆镜智和无垢识同时出现,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大圆镜智」:是作什麽用的?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都从大圆镜智显现出来,也能显现出来佛的自受用身,也能显现佛所居住的世界。无漏、清净、庄严的世界,就是依、正二报都从大圆镜智发出来,说从「无垢识」发出来也一样,无垢识里边有无量无边清净功德,从这麽多清净种子,变现出无量的功德庄严。

  而这些事情都在大圆镜智里显现出来,佛的大悲心要广度众生,众生世界的情况也能在大圆镜智里显现出来,当然这个佛的大自在的境界。

  普照十方尘刹中。佛的大光明的智慧,普照无量无边的世界「刹」是佛的世界,「尘」表示很多无量无边的世界,佛的大智慧能普遍的照耀无量无边的十方世界,这就是佛的大悲心和佛的大圆镜智是相应的,自利的功德圆满了,他还能够广度众生,所以叫做「普照十方尘刹中」。

  这里说第八识转识成智得大圆镜智,也表示大乘法的伟大,小乘佛法的阿罗汉,他要入无余涅槃就没这种境界,也没有这种净土,也没有身相,依、正二报都不显现,是一个空空的境界,不能再发生什麽作用,不能去度化众生,在阿含经上明显的是这样意思,不明显的说出阿罗汉还有身体,怎麽怎麽的,说的不那麽明显。

  唯有大乘佛法里,说到菩萨发大悲心,广度众生,他能继续的发大悲心,不忘记众生的苦,这是非常殊胜,非常值得赞叹的地方。应该赞叹大乘佛法,应该学习大乘佛法。

  八识规矩颂就是成唯识论的纲要,也就是学习研究成唯识论入门的书,虽然文字不算多,但它的内容很广博。我本人因为没有智慧,所以讲不好,有很多地方应该说,我也没说到,也可能有的地方说得有出入,我希望惟觉禅师多多指教,也希望你们各位法师,各位居士能多多指示我,我非常感谢。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3)》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十大愿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