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3)▪P6

  ..续本文上一页

  「随他业力生」,第八识它自己没有欲,没有爱烦恼,也没有见烦恼,所以也没有挑拣,只随前六识所造之业力推动去,成为被动,从这句话看出,第六识的权力是很大,第六识要做善就做善,要做恶就做恶,第八识就听它的话。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这里边提到阿赖耶识在「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里的情况,小乘佛法的人对在大乘经论上说的阿赖耶识,他们不相信。

  「二乘」是「声闻乘」和「缘觉乘」。声闻乘是小乘,缘觉乘是中乘,如果合起来,就同名叫「小乘」。

  小乘佛教的学者认为在阿含经里,佛没有明显的说有阿赖耶识,所以这些学者不知道这回事,为什麽不知道呢?因迷执,因他有迷惑、执着,因为有迷惑,所以他不知道,因为有执着,大乘经论里说了,他还不相信。

  「由此能兴论主诤」,因为这个关系,小乘佛教里的学者和大乘佛法的论师,就有诤论。大乘佛法经论上说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什麽样的相貌,怎麽怎麽回事,阿含经没有明显的说阿赖耶识,小乘佛教学者就不相信有阿赖耶识,所以大家在争论。

  可是我们要问:为什麽佛菩萨在阿含经里说出来阿赖耶识呢?佛菩萨也是说到有阿赖耶识,但没说出名字,没说出名字就不大容易懂。

  解深密经上说佛为什麽不对二乘人说有阿赖耶识,就是恐怕他执着有我之关系。因佛没有明显的说阿赖耶识,所以二乘人,小乘学者不相信,就有诤论,这诤论不只一次,其他大、小乘不同的地方,也是有诤论的。

  「由此能兴论主诤」这个地方,在成唯识论里,说出十个理由来成立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有理由承认它的存在,我现在简单说几个。

  经里说一切有情皆依识住,所有的众生,都要有饮食才能生存,「食」在佛法里把它分成四种:

  第一个就叫做「段食」,段食就是我们欲界众生的饮食,它是有形段的,有它的体质、形像、多少,一段一段的,我们吃下去,消化了能滋养我们的生命,这叫做段食,欲界众生都有的,这是段食。

  第二个是「触食」,「触」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触」我们在讲「触、作意、受、想、思」时,说有顺苦受触,顺乐受触,顺不苦不乐受触,就是有苦有乐,有不苦不乐,这麽多的触受。

  这麽多触里边,「悦意触」能令我们心喜乐的触,也是我们的饮食。我们的内心和可爱的境界接触时,心情喜乐,心情喜乐了,对生命的存在有滋养的作用,就像饮食一样。要是我们的心接触到境界,使令我们苦恼就不太好,人心常不快乐,也影响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说话的时候,不要常触恼人。

  第三个是「思食」,「思」是有希望的意思,如做生意者,酌量情形能赚二千万美钞,其实钱还没到手,但感觉有希望就有欢喜心,对生命存有滋养的力量。如果没有希望,对於生命、饮食的作用是没有的。可爱的境界虽然还没现出,但是有希望,就有饮食的作用,叫「思食」。

  第四个是「识食」。「触食」也与前五识有关系,但是还是第六识强一点。「思食」很明显的是第六识,因第六识才能感觉到这里。「识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是识,可是就是第八识的作用,对我们生命体也有一种维持生存的作用。「识食」在这个地方表示它是第八识,这个理由就是「触食、思食」已经是第六识。「识食」应该是第八识。

  佛说众生有四种饮食,在「识食」里,佛就暗示了有阿赖耶识。这就是唯识的学习,引佛所说「识食」证明有阿赖耶识,在另外一个地方,从事实上看出来「识食」是第八识,怎麽知道呢?

  有几种情形,如「灭受想定」,是超过四禅八定之上,虽然四禅八定的境界很高,但还在第六识境界里边,不能超过第六识,但「灭受想定」就把第六识停下来,超过「四禅八定」之上,不是第六识的境界,因为第六识在活动的时候自己知道我现在心在缘虑什麽境界。

  「灭受想定」时,那是不可知的境界,所以不是第六识。佛说得「灭受想定」的人,他在入「灭受想定」的时候,前六识完全不动,但他不是死了,他的寿命还在,他的身体还有暖(还有温度),人死了就是没有温度。入「灭受想定」的人,他有寿有暖,识不离身,那这个识是那个识?前六识都没有了,那这个当然是阿赖耶识。前六识完全停下来,这时他可以不用饮食,入定七天,入定几千年都可以,他也不死,他的寿、暖还在,不死的原因就是有阿赖耶识在的关系。因阿赖耶识在,就能给他饮食,虽然识不活动,但是个活人。

  入定很久不死,就是因为有识食的关系,前六识都没有了,所以没有段食、触食、思食,只有「识食」,所以这里面也可证明有阿赖耶识的存在,从识食证明有阿赖耶识。

  其次有一种事情叫做「趣生」,或者说五趣,或者说六趣,六道轮回。「生」就是胎、卵、湿、化。我们造了善、恶业,在六道里流转,得人的果报,或得天的果报,或得三恶道的果报,我们姑且用人来作例,来说明这件事。

  做人了,色、受、想、行、识的体质里边究竟是什麽?色、受、想、行、识真实的地方是什麽?在唯识的学者来说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果报的主人,怎麽知道的?当然有其他的理由,成唯识论说十个理由,趣生是第三个理由,这个地方用什麽理由来说明有阿赖耶识?

  第六识有时能够有慈悲心,能够做善事,是有道德的一种境界,但是有的时候,它也能造恶,三恶道的罪业都能做,它是忽然间善,忽然间恶这种境界。第六识做善的时候,能修「欲界定」、「未到地定」到「色界定」。或者修成「四空定」,修成了就高过人的境界,成为色界天的人或无色界天的人,不是人间的人。可是我们从表面上看,他还是人间的人。

  说有个人他特别有权力或没权力也好,他常常做恶事,怎麽样的恶事都能做,没然敢干涉他,从表面上看,他还是人,不是地狱、恶鬼、畜生,为什麽会这样子?

  这段文的意思是说:因为有阿赖耶识的关系。「界地随他业力生」,若随业力生到人间做人,阿赖耶识就是人的境界,第六识做恶也好,做善也好,你修学佛法,发无上菩提心,得无生法忍,你是大菩萨也好,第八识还是保持人的境界,你还是人的样子。

  只要你的寿命还没尽,你这段业力还发生作用,只要身体还存在,业力还存在,第八识就保持你原来境界不变,不是第六识有这个力量,它本身随时会变。

  为什麽他能做佛,也能做菩萨,他也能做恶,但表面上的果报不变(如做人因寿未尽,仍保有人身),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关系,从这个地方看出来,要有阿赖耶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他应该就变了(即随时随其所造之善、恶业而改变形体),如第六识做忽然做佛,就做佛了,第六识忽然间做恶鬼,就做恶鬼了,应该是这样子。「趣生」这段文说出这样的意思。

  还有一段文我曾说过,「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是在阿含经里有这句话,「名色缘识」这个「名」就是「受、想、行、识」,这四蕴「受、想、行、识」里有个「识」,而「名色缘识」里也有个「识」,四蕴里的「识」应该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名色缘识」的「识」应是第八阿赖耶识,因「名」和「色」和另外的「识」是相依而住,互相帮助,可继续生存下去。

  在十二因缘里有「识缘名色」这句话,按人来说,人投胎以来,父母的遗体里有「识」,「识」和「遗体」和合起来,这时候就叫做「识缘名色」,这时父母的遗体,六根还没长成,所以「名色缘识」,「名」里的识不应该说是前五识,因前五根还没长好就不可能有前五识,第六意识是有的。

  有的经论中说众生开始在母胎,初开始结胎的时候,有的人是有福报的,有的人是没有福报的,没有福报的人他不知道是住在母胎里,他认为是住在墙角,或在草堆里,有的时候也听到刮风下雨的境界。有大福德的人,他认为是在花园里,或在大楼房里,有很好的设备,在里边很自在,大福德的人就有这样感觉我们在想,初结胎时,前五根还没成长,就还没有前五识,「名」里的「识」不是前五识,就是第六识,另外这个识(「识缘名色」的「识」)就是阿赖耶识,从这句话证明有阿赖耶识,但佛不明白的说出,小乘学者是不可以否认的。

  其次这个「寿、暖、识」。「寿」可从两方面解释:我们生理组织四大的前五根和我们的识,我们的身体一部分是物质,一部分是精神,这二部分连合在一起不分离,这不分离的力量叫做「寿」,「暖」就是身体有温度。「识」就是第八识,为什麽说它是「第八识」?这里有个理由:说它是前六识是不可以的,因有的时候前六识停止活动,停止活动就没有「识」,那「寿、暖」那个时候是谁?「寿、暖、识」这三个常常在一起,不分离,前六识如果不活动就分离了,佛是说「寿、暖、识」不分离,可见「寿、暖、识」的「识」是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一共说出十个理由,我想我不必多说,说到这里就好。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浩浩」是广大的意思,广大无边的境界,阿赖耶识的境界是很广大的,它能遍缘一切法界的境界。「三藏」就是「能藏」、「所藏」、「执藏」。

  「能藏」就是世间上一切万法都有它的种子,这个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和外边的境界接触时,这六个识就发生作用,「触、作意、受、想、思」或「贪、瞋、痴」烦恼,或有善心所的活动时,活动的时候,就在阿赖耶识里熏成了一种功能,做善的会熏成善的功能,做恶就在阿赖耶识里熏成恶的功能,不善不恶也好,它都熏成功能,不会有一点事情空过,所有善的也好,恶也好,善、恶都有不同程度,阿赖耶识都如实记下来,收藏在里边,那麽就叫做「种子」。

  「能藏」:阿赖耶识能储藏无量无边的种子,你心一动,在阿赖…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十大愿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