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叫做十地菩萨所被机,这样子前後是配合的。
佛的大悲心,如果他的自受用的境界教化大菩萨是不行的,大菩萨不能见闻那种境界,要教化凡夫菩萨用他受用身也不行,也不能见闻的,而菩萨的大悲心无穷无尽,可以继续低头转变现出来你能见闻的境界,但是也是特别殊胜,这样子来教化众生。
现在唯识的经论这样配合,前五识的成所作智负责化身的境界,第七识的平等性智负责他受用的境界,妙观察智不管是他受用身也好,化身也好,他是为众生说法的,见机说法,这样子分别的。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到这里第七识颂已结束。
现在讲一小小的故事,我是在二十唯识论述记看到这故事,说到佛在世的时候尼乾子之外道,他有个徒弟叫长热,到佛那儿去,佛就问他,你的师父为你说法,关於身、口、意这三业的罚。身罚、口罚、意罚。那一个罚是最重的?长热说:身罚是最重的,瞿昙你认为那个罚最重?
佛说:意罚最重。
长热回去後,他的老师问他到什麽地方去?长热就如此如此的报告一下,这个时候尼乾子就赞叹他说:你真是我的徒弟,真能像我那样说法,你该再回去教化瞿昙,叫他来给我做徒弟。
长热说:这事办不到,因瞿昙不论相貌、辩才都是超人一等,很多人做他徒弟,我不能把他转变成你的徒弟。
这个时候,有个叫邬婆离,也是尼乾子的徒弟,是在家的,这个人是个大富翁,尼乾子就说邬婆离他有这种能力,能代表我与瞿昙辩论,长热就不同意他去,邬婆离就自告奋勇说能去,也就到佛那里,同佛重提一遍长热外道所提的。
佛说:你的意思是怎样?
邬婆离说:以身罚为重。他问佛的意思。
佛说:以意罚为重,不是身罚。
佛说:譬如说你从你的住处到我这里来,你在路上走路的时候,你无意的踩死一只虫子,或有意的踩死虫子,这两件事,那个有罪?那个无罪?罪是轻是重?你讲一讲。
邬婆离说:有意的踩死虫子是有罪的。
佛说:你想一想再说。
佛又说我们现在居住的叫眉稀罗国,国都有这麽多人,如果一个人他手里拿刀杀这个城的人,要多少天才能杀完。
邬婆离说:如果用手去杀,可能要很久很久才能杀完。
佛说:如果入定的人,如仙人入定,他要用多少时间来杀这国的人。
邬婆离说:一下子就可以杀死了,不需要几天。
佛说:你想一想再说。
邬婆离想了一想,就默然不出声。
佛说:你说身罚为重,我说意罚为重,现在我问你的问题,你回答我的话,同你自己的话是矛盾的,是不是?
邬婆离默然了一会儿,想了想就说:我现在知道尼乾子说话常欺骗我,他说的道理是不对,是佛说的有道理。
佛又开导他苦、集、灭、道的道理,他就得了初果。得初果以後,他就向佛说,我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自己主动这麽说。
佛说,像你这麽有身份的人,你要归依佛教,你也该想一想再归依,归依了以後,应该默然。
邬婆离说:佛这麽向我说,我更应该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果像我这种人,要在外道归依了,他们一定会在街上打锣说:某某人归依了我,去宣传,而佛不,佛叫我默然。
这时佛又为他说法:佛又嘱咐他一件事,你相信三宝,归依了三宝,你以前相信的尼乾子,你还应该供养他。
邬婆离说:这件事我会处理,他就回家。
尼乾子认为派邬婆离和佛辩论,他想应该会胜利,带回好消息,但怎麽等,邬婆离都不来。
尼乾子其他弟子到街上去听说邬婆离归依三宝了,传到尼乾子这里来,他认为没这件事,他就派长热去看一看,长热就到邬婆离家,想要见邬婆离。
看门的人说:我们家主人说只有佛教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才可以进来,你们尼乾子从今以後不准进来,如果你想吃饭,我们可以拿饭出来给你吃。长热回头就走,回去报告尼乾子。
尼乾子这次亲自带五百个弟子来。来了,看门的人照样说一遍,尼乾子说:我不是来要饭的,我要同邬婆离见一面,看门的人就进去通知邬婆离。
邬婆离就说:你在中门摆一个座位大的,周围的地方,另外摆小的座位,邬婆离就坐在大座位上,叫看门的人通知尼乾子进来。
尼乾子进来就说:你是我的徒弟,你可以自己坐大座吗?
邬婆离就说:今天的邬婆离,不是以前的邬婆离,我现在胜过你了,所以我应该坐高座,你若愿意坐,就坐小座。
这时尼乾子心里很痛苦,说了很多毁辱邬婆离的话。
邬婆离说:你说了一些譬喻毁辱我,我现在也说个譬喻给你听。譬如一个很笨男人,他娶了很聪明的太太,太太怀孕要生小孩子,就告知他,你到街上去给小孩买玩具来,他就到街上买猕猴回来。
太太说:不行,你把猴子拿到街上染衣服的地方,要把猕猴洗一洗後染上颜色,再舂一舂。她先生是很笨的人,就照太太的话把猴子拿到街上染衣服的地方,就把太太的意思向服务员说。
服务员说:要把猴子洗一洗是可以,要是染它可能受不了,要是舂一舂,那就更糟了,猴子就烂了,就不能做玩具了。
邬婆离就说:你尼乾子教化人的这些法,就像猕猴似的,洗一洗还可以,你教授人去修习,就像染一染是不可以,所以不可以学,也不可以修,就是不可以舂,你讲的道理只可以去染愚痴的人,不可以染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你染不上的。这个时候,尼乾子很忿怒就走了,到另外一个国家就吐血而死。
在这故事中还有几句话。
佛对邬婆离说:你听说过摩登伽的故事没有?他说:我听人说过。
摩登伽是个仙人,得了四禅八定的仙人,他在山里边住,但是城里有个国王到山里来玩,看见山里有个女人,可能长得特别美,引起王之注意。就问:这山里怎麽会有女人,旁边的人就告诉他,这是仙人的太太。
王说:仙人是离欲的人,又不需要有太太,就把女人强迫的请到王宫去,仙人到吃饭的时候就盼望太太来,就是不见,就问旁边的人,旁边的人告诉他说国王来了把你太太带走。
仙人就到国王那儿去,问国王说:我太太是你带来的吗?国王说是。国王还是说那样的话,说你是仙人,离欲的人,不需要女人。
仙人说我有这个女人,她就是给我做杂事,给我预备些饮食,我还是需要,所以请你放还给我,国王说什麽也不放。
仙人就向女人说:今天夜间你要不断的想念、忆念我,你要这样做。
仙人就走了,回到山上入定,在定中起了恶念,恶念一起,虚空中有大石头像下雨一般落下来,皇宫周围立刻变成石头山,所有的人都砸死,只有想念他的女人没有死。
佛说这个故事,就证明意罚是最有力量的,而不是身罚,有神通的人,意罚是不得了,具有大力量。
我们造生死业,第六意识能造福业,也能造罪业,都是散乱心的境界,如果修学禅定,得四禅八定这不动业,这个力量是不得了。假设修行得阿罗汉果,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也都是在禅定里有更大的神通境界,那也就是意业的力量更大了。
这是中阿含经邬婆离品有这麽一段文,在窥基大师二十唯识论述记里引这段文有些和中阿含经不同的地方。
这些事情,凡夫的心,散乱的心,禅定的心,有漏的心到无漏的佛菩萨境界有种种不同的事情,唯有佛菩萨的一切种智,才能说出这麽多差别相,我们凡夫是不懂的。
颂第八识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後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後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这是第八识的三个颂。
第一句「性唯无覆五遍行」。先说其性格,是善性、恶性、无记性,先说明这一部分,第八识的体性,它唯独是无覆无记,它不是善,也不是恶,它不同善心所合作,也不同恶心所合作,它只是无记性的,不能说是善,也不能说是恶。
这地方说「无覆无记」是什麽意思?无覆是表示他没有烦恼,它不起烦恼,也不障碍修行的事情,你要是想修行,它对你也是随顺,你要想造罪,它也随顺,它不干涉你的活动,所以叫做无覆。
要是第七识就有障碍,因第七识有我执。第六识不一定,善心所活动时,它能帮助你修行,它要烦恼来了,它能障碍你修行。前五识也不干涉你的活动。第八识是「无覆无记」,这样说应该明白了。第六识有的时候起烦恼,有的时候也有好心肠。第七识它一直是执着有我。第八识不起烦恼,它也不做善,所以叫做「无记」,它也和五个遍行心所在一起活动,所以「触、作意、受、想、思」是遍一切心,八个识都有这五个心所,如果没有这五个心所,这个识是不能生起活动的,不过第八识是特别微细的,所以它的心所也特别微细,第八识是无覆无记,五个遍行心所也是无覆无记,它们是相同的。
我们从事实上去分别,我们自己只能感觉到有六个识在活动,做善也好,做恶也好,都是六个识,我们自己能感觉到,能够反省这件事,但第七识和第八识我们不能反省,在事实上我们感觉不到,所以做善、做恶都同第八识没有关系,说「没有关系」,是指事实上它不参与活动,表示这个意思,要是从种子上来说,心识的活动都是第八识的作用,不能说没有关系。
「界地随他业力生」,底下说到第八识活动,它的作用的范围,「界」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地」就是九地。
第八识是普遍的,由欲界、色界到无色界都有第八识,人到地狱去,也有阿赖耶识,你就是到非想非非想天,也有第八识,前五识就不一定。
「随他业力生」,第八识在八个识里它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不能够做主,它需随顺前六识所造之善恶业力,生到三界九地去,第八识不是自己要到那里去就到那里去,它也没有那个心要到地狱去或非想非非想处去,由前六识所造之业力推着第八识,叫它到那儿去就到那儿去,是这样子…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