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3)▪P4

  ..续本文上一页寂不现了,以前我们说无相行的菩萨,一切法都是无相,当然这时候没有雪峰禅师可参学,也没有能参学的,所以说太阳出来没有,是说你开悟没有?

  「太阳出来了,就融却雪峰」,雪峰禅师认为这句话说得对,所以就默然,像写文章一样停下来,另起一段。

  这个时候雪峰禅师就问:你叫什麽名字?

  比丘尼答:我的名字叫玄机。

  雪峰禅师问:你这个机日织多少?

  比丘尼答:一丝不挂。(就是无所得,一切法不可得)

  这样子也是符合修多罗,和佛所说的法义是相契合的,所以雪峰禅师也就默然了,即同意这个回答。

  雪峰禅师说:禅堂去。(你到禅堂去静坐、参禅)

  那麽比丘尼转过头就走了,这时雪峰禅师又来一句话:你的袈裟拖地了(这可能是事实,但其中也是有意义的),比丘尼一回头看,还没答话,雪峰禅师就拿起香板,好一个一丝不挂。这时这公案就结束了。

  由此看这个比丘尼有多少通达佛法,但还没完全通达。第七识能缘第八识,但是又有虚妄分别使令它不清净。比丘尼头几句话是说得有意思,但後边没答出来就打香板了。袈裟拖地,还是有所得,未能真实开悟。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执着我的一切的众生,不管是白天或夜间,老是迷迷糊糊的,不能明白无我的道理。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四惑八大相应起」也等於在解释「有情日夜镇昏迷」的意思。四惑就是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八大就是八个大随烦恼,这麽多烦恼和第七识相应一起活动,所以有情日夜镇昏迷,老是不明白道理,总是执着有我,就是作功德时,也执着功德是我作的,我能作功德,总是加上我在里边,变成有漏的功德,不是无相的功德。

  六转呼为染净依。说第七识不但是有烦恼,它还有其他的作用,六转就是前六识的活动,他在世间上为色声香味触法所迷惑,或者有时候他信佛了,修学佛法,就这样转动。「转」就当「活动」讲。有清净的活动,有染污的活动,前六识修学佛法的时候,需要戒、定、慧,就是清净的活动。

  它要是惑、业、苦去流转,造生死业,就是染污的活动,而第七识作它染净的依止,染污的时候,第七识给它做依止,清净的时候,第七识也给它作依止,因为如果没有第七识的根,前六识是不能活动的。或者说第七识它是思量这个我,执着有一个我。

  那麽执着有我,前六识造生死业固然是染污,作功德也是染污。受第七识的影响,第七识思惟无我,前六识就一定是作功德,这时就为清净的功德,清净的六转识作依止,第七末那识是为前六识活动的依止处,它有这种作用。

  但是这其中有一件事,我们可以思惟他,我们前面说过,我们造生死业,也以第六识为首,第六识是活动的领导者,我们修学佛法,转凡成圣,也是以第六识为主去做这件事,并不是第七识,第七识它不会去作功德,也不会去造罪,那麽第七识它怎麽样作染净依呢?这个地方要思惟一下。

  成唯识论上的解释,第七识它不能去修行,就是第六识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时常观察一切法无我,入定,修学定,入定以後再观察,逐渐的,逐渐的无我的智慧强了,第七识就随着转变了,是这样子说法。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这底下说无漏的、清净的第七识,无漏的第七识从什麽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到初欢喜地菩萨时,第七识开始转识成智,成为平等性智,由第六识开始修学佛法,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一直这样观察,第七识就受到影响。

  到初欢喜地时,无我的智慧成就了,第七识的我执也就不活动了,这个时,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转成无漏的智慧时是平等性智。在没有转识成智时,第七识执着有我,要是执着有我,就有你,有「我」和「非我」的对立,是不平等,若观察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就自他平等,就是没有凡圣的对立。没有彼此的对立,观一切法空,一切法平等了,一切众生也平等了,凡圣也平等,这样观一切法平等性的无分别的智慧,就叫做平等性智,这是一种解释。

  要是执着有我,这个人没有大悲心。执着有我,这件事对我有利,我可以做,对你有利,对我有利,我也可以做,要是对你有利,对我有害,这也可以做,要是对你有利,对我有害,这件事就要重新想一想。所以有我的时候就有私心,没有无条件的大悲心出现。

  所以第七识在凡夫有漏的时候,不能说有大悲心,要是破除我执,登初欢喜以後,无我了,没有彼此的对立,就可以说大家都是一体,这时候有大悲心,因无我了。

  能无条件的利益一切众生,大悲心是因为无我才有大悲心,但这有个问题。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也是无我,他们也有大悲心吗?这还是个问题。大乘佛法,佛常在经典上提倡,赞叹大悲心的殊胜,大乘佛法的高尚,诃斥小乘佛法的不圆满,劝一切众生发大悲心,所以相信大乘佛法的人,在凡夫位时,已学习大悲心了,所以他入圣位时,去掉我了,大悲心是很勇猛的。

  所以同样是入见道得无生法忍,小乘佛法初果圣人约「智」,约「断」而言是菩萨无生法忍,但小乘人的大悲心不如菩萨殊胜。菩萨得无生法忍以後,他自利,利益自己,因他功德还没圆满,要继续用功修行圆满功德,有这个能力,他要有能力去度化众生,因大悲心很殊胜,声闻人,初果须陀洹,这些人大悲心没那麽殊胜。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圣人,你说他没有大悲心,是说他不如大菩萨那个悲心,不能说他不如凡夫,凡夫有的人也能发悲心去度众生,但是那与我有点混合。

  初果、小乘圣人,虽然不如菩萨那麽好,那麽勇猛,但是你要是求他事情,他也是能帮忙的,经论上说,初果圣人他维持生命的资粮只有这麽多,他要是把它吃下去,他的生命就能存在,如果不吃,他就会死,他能把这碗饭布施出去,不惜牺牲自己去供养佛,大阿罗汉,能救护他人,初果圣人有这种境界,凡夫就不容易,也不是说凡夫绝对不能,但不能和圣人比。所以「极喜初心平等性」小乘和大乘还是有分别的。

  初心就是圣人初开始那个清净心,就在初欢喜地这里,初欢喜地也叫极喜地,这时候第七识开始转识成智,成为平等性智,那麽成为平等智就一直相续下去吗?不是的,初欢喜地时,有时入观,有时出观。他要是入观,正念提起来,与一切诸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圣境相应时,第七识就是平等性智。

  但要是他从正念出来,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和一般的色、声、香、味、触、法相接触的时候,这个第七识,我执、我慢等烦恼又出来了,它不能常相续。初得无生法忍的圣人就是这样子,到什麽时候他的平等性智才能相续不断圆满的、清净的。

  「无功用行我恒摧」,要到第八不动地的时候,第八地菩萨没有出入观的分别,一直都在观里面,就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第八地菩萨就是这样不出观,第八地平等性智的境界一直能相续下去不间断,不需要特别努力,应运的就能出现这种境界,叫无功用行。这个时候这个我执是恒摧,永久的破坏了,不只是被破坏,而是永久的,它不能再活动。

  不能再活动,这个地方还有一些分别,就是补特伽罗,这个我叫「人我执」,或叫「生我执」,就是烦恼障这个我执决定是不能活动了,但是我执的种子还在,要到成佛的前一刹那,才能够全部的清除、断灭。这个法我执还是有一点,法我执是要初欢喜地时能够就开始熄灭,但没完全灭。到第八地「无功用行」时也还没完全灭,法我执有时也会出现活动,一直到金刚道,才完全的清净了,所以「无功用行我恒摧」,第七识的我没有了。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第七识转识成智,由初欢喜地时才开始转识成智,要到第八地不动地的时候,我执才开始永久不活动了,是有这个次第,要到金刚道後,我执的种子才完全清净了,所知障的种子也没了。

  成佛以後,平等性智是做什麽的?「如来现起他受用」就是做这件事。「他受用」这句话怎麽讲呢?就是说佛的身体,在经论上说分成三种类,三身里第一个就是法身,是离一切相,我们读金刚经说:「如来者,诸法如义」。就是法身,这是佛的不可思议的境界。

  第二种就叫做「受用身」,受用身又分成两种,一种是自受用,一种是他受用。「自受用身」就是佛三大阿僧只劫所作的无漏的功德,所成就的无量的功德庄严的身体,就是天台宗说的圆满报身,这个自受用身,就是唯佛与佛才能见到的境界,也是和法身一样。

  「他受用身」就是他为了度化一切的法身菩萨,就是登地的法身菩萨,不能见到佛的自受用身,所以佛不能自受用身去度化那些法身菩萨,所以要现「他受用身」,也各有不同,初地所见的他受用身,和二地所见的他受用身也不一样。三地、四地、五地,一直到十地所见也都不一样。

  这里面也有差别,这个身体,在其他经论上也有名之为「胜应身」,或名为「尊特身」,特别尊上不同的境界,这个受用就是佛成就这样的大功德境界。佛能领受清净的,无量的法乐,他同时也能发挥出来无量无边的作用,去度一切的法身菩萨,能现种种神通,转大*轮,使无量无边的菩萨也能领受无量无边清净的法乐,所以叫做受用身。

  第七识转识成智成就了平等性智以後,如来的平等性智会现起他受用身,依「自受用身」现起「他受用身」。

  十地菩萨所被机,他受用身是教化十地菩萨,十地菩萨是他受用身所教化的众生。前面的五识,五识所现的身体,三类分身息苦轮所现的身体就是化身,这个化身是教化一切凡位的众生。

  胜解行的菩萨,他还没有得无生法忍,教化这些菩萨就是大的化身,千丈这麽高大身。教化凡位的凡位声闻人,一切人的境界,凡夫位信佛的人,就是老比丘相,丈六金身。教化其他的众生就是随类化身,总而言之,这化身是教化凡位的人。他受用身是教化已经得法身的大菩萨境界,…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十大愿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