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完了。第七识的颂也和前面的颂有相同的意思,先说明有漏的,後说明清净无漏的识。
「带质有覆通情本」是第七识它所缘的境界,前面讲过「所缘境」有性境、带质境、独影境。这三种所缘境,第七识它是那一个境呢?是带质境。第七识它是缘第八识的见分,第八识的见分就是第八识的明了性。
第八识它也有所缘虑的境界,就是根身、器界、种子,能缘虑的,就叫见分。能缘虑的了别性和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不一样,它是相续不断的,第六识有的时候是善,有的时候是恶,有的时候是无记。
第八识它是无记,不是善,也不是恶,它这无记性的境界,是不变易的,而且是常相续的,第七识就是缘虑这明了性,缘的时候,它就认为这是我的本体,它这样缘的时候,就叫「带质境」。
如果他通达明了第八识也是因缘所生法,它也是如幻如化,不是有真实自性,他就不执着是我,就不叫带质境,就成为「性境」,若执着我,就与本来的第八阿赖耶识相违反了,第七识的明了性是依仗第八识的明了性生起的,而去缘虑它时,有错误的分别,比原来境界多增加一份错误的成份,这就叫做「带质境」。
错误的成份就是第七识的虚妄分别,这虚妄分别又不纯是虚妄分别,它还是带有第八识的本质,但带有一部分错误的分别,所以不是本来境界,那麽就叫做「带质境」。
「带质」像我们拿东西,带一个东西,有能带的,有所带的,第七识之带质境,能带的是谁呢?就是第七识的虚妄分别,就是「情」。这个「需妄分别」可换一个字说,就是「情」。
「情」有带第八识之本质,情是「能带」,第八识的明了性是「所带」,所以叫做「带质境」。
「有覆」就是有障碍、有隐覆,认为第七识执着有我,就把无我的真义遮住了,不显现出来,这叫「有覆」。但他也不像前六识会做恶,会做善,也不会做这些事情,所以又称之为「无记」,所以「有覆无记」。
「带质」是说它的所缘境,「有覆」是说第七识本身的性格,是属「无记」的,无记中属於有覆无记,不是无覆无记。
「通情本」是解释带质境的意思,通於本就是第八识,它所缘的境界是第八识的明了性,它是缘虑到第八识了,就是这个本质境,也就是性境,但是它有虚妄分别的成份。所以「通於情」,不是原来样子,增加了错误的成份,那就是「情」了。所以第七识的确是又好又不好。
因为按第六识来作对比去看第七识的时候,第六识是我们人自己能感觉到的,但是第六识不能去缘第八识,缘不到,第八识微细的境界,第六识还不能够觉了,而第七识能觉了,它能缘第八识的境界,所以叫做「本」,这也是很微细,很深奥的,所以叫做「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这底下说「量」,「随缘」就是随所缘缘,「所缘缘」我们解释过,第七识它随它所缘虑的缘(就是第八识),缘第八识时,他就执着它是我,那麽这就搞错了,所以「量为非」,能缘虑的是「非量」,不是「正比量」,也不是「现量」。「我」是主宰的意思,在佛法里面说有两个我。
第一个我就是「补特伽罗我」,补特伽罗翻作中国话叫「数取趣」,「趣」直接的解释就是「果报」。
「数取趣」,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去得果报,得了果报就生,生了以後就死,死了以後就还没有结束,它又去得果报,得了果报或长寿或短寿,总是要死,死了以後又去得果报,这就是说众生在三界里轮回,或者得天的果报死掉了,又来人间得果报,得果报又死掉了,又得三恶道果报,也可能得天的果报,也可能得人的果报,就是生死轮回没有完。
谁是数数去得果报的呢?就是「我」。就在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里,有一个不生不死,常住不坏的那麽一个,那个就是「我」,那就叫做「补特伽罗我」,这个正好说「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也就是我们众生对生死境界的推测,认为是这样子,从这房子出去又到另一房子,从另一房子出去又到另一房子,这房子常常变化,但人没有变化,就是阿赖耶识这个我没有变化,但生死是常变化的。
这个不变化的就是我的本体,现在说第七识执着第八识就是这样的我,不过第七识它不会说话,由第六识表达出来,在一切众生里边有这样的我,这是一种「我执」。
第二种就是法执,法执是什麽呢?第八识它也是因缘所生法,它并不是真常不坏的,但第七识不明白这个事情,也执着它有真实性的法,这就叫做「法执」。随缘执我就是执着有这两种我。
第一个补特伽罗的我,也就是「烦恼障」,因为执着有我,所以生出贪心、瞋心、疑惑心、高慢心,各式各样的烦恼都出来了,这都是烦恼障。
第二个法我执就是「所知障」,因有这种执着第八识,也就是执着一切法都有真实性,有这样的执着,就是所知障。烦恼障我们容易明白,我们保护自己就会引起很多烦恼,就障碍我们不得涅槃,这个烦恼障,我们能感觉到。这个所知障我们还感觉不到,什麽叫做「所知障」呢?「所知障」是「所障」。执着一切法有真实性是能障,什麽叫做所知?就是诸法的真理,是佛的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不知道,这也是所知。
其次,佛菩萨广度众生,能通达一切众生的根性,这个人是钝根、利根,烦恼的轻重,智慧的深浅,怎麽样才可得解脱,他有什麽障碍,众生种种情况,这是佛的一切种智的境界,通达一切法门,通达一切众生根性,我们凡夫不知道,就是连阿罗汉我们也不知道,这就是所知,能障碍所知的,就是「执着心」。阿罗汉也是有,连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也还有,一直到佛才究竟清净,圆满无上菩提,才得一切种智。
在成唯识论上,把这些障立出很多名字,但是把它归类就是两种,一个是「所知障」,一个是「烦恼障」。现在说到阿赖耶识被第七识执着,随缘执我量为非,它是执着有两种我,有粗显的,有微细的。第七识的这种执着是特别微细,是我们不能感觉到,又有由分别而生的,有俱生而有的。第七识都是属於俱生的,不是分别的。第六识也有这种执我的毛病,但第六识也有分别的,也有俱生的,第七识随缘执我量为非,它执着我,就搞错了,所以是「非量」。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前面讲过大随烦恼有八个,这八个烦恼第七识都有,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这第七识也都有。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第七识只有其中的「慧」其他的没有。
「慧」就是执着,他能记得这件事是这样子,是对了,你说什麽,我都不听,我认为是「我」,这也有「慧」的意思。
贪痴我见慢相随。这个烦恼是第七识最微细的烦恼,贪就是贪爱,因为执着有个我,就爱着这个我,所以叫做贪。
痴就是本来是无我,就偏要执着有我,这就是愚痴。执着有我,叫做我见。「我慢」因为有我,心就高起来,所以叫「我慢」,这四种烦恼,第七识都是有的。
前面「随缘执我」只说「我」。这底下就仔细说出他执着有我,有痴、贪、慢在里边。这四种烦恼随第七识而不相离,不管是到人间来或天上或到地狱去,这四种烦恼皆随第七识而不舍离,所以叫做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这底下又把第七识执着有我的情况又仔细的分别一下。
恒审思量我相随。第七识,印度话叫「末那」,翻成中国话就是「意」。「意」就是「思量」,它是思量第八识是我,这个「意」也说它就是「识」,也可以说「意识」。意即识。第六意识是意之识,是由第七意识的「意」生起的「识」,所以和第七识的意识不一样,这名词解释不一样。
第七识的「意」翻作「思量」。八个识都有思量的意思,但是还同而不同。因为第七识是恒审,恒是不间断的意思。时时的这样子,审是很微细、很深刻、很详细,是很注意的去思惟,所以叫做恒审。
前五识也是思量,但是它不能恒,因有时候它间断了,它也不审,因它去思量的时候,它就是很「浮」。表面的明了一下,它不能深入的去思惟,所以它也不恒也不审。
第六意识它不能恒,它有间断,如我们睡觉的时候,不作梦,第六意识就休息了,就是间断了,或者人有病,闷绝了,也是没有第六识,第六识虽然也思量,但不恒。第六识的思量有时能审,它能很深入思惟,但有时也不深入,表面上看看就算了,人人也不一样,有的人能审,有的人不能审,这也是不一样。
第八识是恒,不间断的去思量,但不审,它对所缘境不深入思惟,只是有一点明了,明了一下就算,它不深入思惟。所以第八识是恒而不审,第六识是审而不恒,前五识不恒不审,唯有第七识又恒又审,它这样子去思量我,所以它执着我是这样子相貌。
恒审思量我相随。因执着有我,所以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同它不相舍离。
有情日夜镇昏迷。认为我常相随就是执着有我,就是凡夫境界,要能无我,就是圣人,因为他常时有我的烦恼相随,所以执着有我的一切有情,不管是白天或夜间,老是迷迷糊糊的不明白。
日夜按一般解释,可以这麽说,或者说凡夫的时代叫夜,圣人时期叫做日,太阳出来了,是光明的,如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是没有我执,但我执的种子还在,要一直到佛,「金刚道後异熟空」,要金刚道时,这我执种子才完全熄灭了。这样说就是圣人,还是有我,不仅是凡夫,只要是还没成佛,都是有我。我执令人迷迷糊糊的,不能觉悟,日夜镇昏迷。
我想了禅师语录,雪峰禅师,一天有一个比丘尼到他那儿来参学。
雪峰禅师问:你从那里来?
比丘尼答:我从大日山来。
雪峰禅师就说:你来的时候,太阳出来没有?
比丘尼说:太阳出来了,就融却雪峰。
比丘尼说完这句化,雪峰禅师就默然一会儿,「没回应」,这意思就是有道理。
按佛法讲,什麽叫太阳出来了,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就是观一切法毕竟空,圣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成就了,成就了,一切都是毕竟空…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