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圣人自己知道,他常能反省自己,如脸上有点不净,就赶快把它洗掉,所以他就能够努力的去修行,努力修行就能够由初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逐渐的一地一地向前进。
「向前进」这件事,经论上说三个阿僧只劫,从开始「内凡」叫做胜解行地,就是他开始学习佛法,得到胜解,对佛法有深刻的认识,他对佛法的信心很坚固,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佛法,继续发心修行,因还没见到真理,还要依靠自己的理解去修行,这一段期间,依经论上看要一大阿僧只劫,这麽长的时间,那麽就到「初欢喜地」。初「欢喜地」到第七「远行地」,又一大阿僧只劫。八「不动地」到十「法云地」时,又是一大阿僧只劫。要三个阿僧只劫这麽长的时间,菩萨成佛的时间这麽长,它的原因是因为他有大悲心,他常去广度众生,他又要学习佛法,佛法不是短时期就能学完。
大智度论上说,连弥勒菩萨等觉菩萨也还要向佛学习,他要自己学习佛法,要修行,要广度众生,这时间要很长久,所以佛菩萨要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大福德,大智慧是怎麽来的,是长时期的修行来的,和阿罗汉不同,说阿罗汉不需那麽长的时间,他就能得阿罗汉道了。
其中有一件事,就是从什麽时候开始来计算第一个阿僧只劫,开始计算劫,在摄大乘论上就讲到这几句话。
「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
要具备这个条件。「清净增上力」这个「清净」是什麽呢?清净力就是有善根的人。「有善根」,怎麽知道有善根呢?他能够对治烦恼,知道自己有烦恼,他能发心对治它,不放纵它,能对治烦恼,叫「清净力」。
「增上力」就是他能发广大的愿力,发这个愿,种种的愿力,各有各的不同。「愿」就是他能够容易遇见善知识,有的人亲近善知识很容易,有的人亲近善知识很难很难的,因为自己是个凡夫,若看见一点原因,就不高兴了,就同善知识分开了,这个事情也是很常有的事情,自己亲近善知识是很困难的。有了广大的愿力,如高僧传上有的人发愿我要童真入道,这是很难得的。
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坚固」就是他能对治烦恼,实在是在修行了,修四念处观,对治烦恼,遇见善知识的指导,但他不断的在用功,还是会遇见困难的,会遇见恶知识,会遇见种种的障道因缘,但是他不退转,道力还是很坚固,「不动」就是坚固。
「心升进」就是自己能修四念处观,又能得善知识的教导,能够不退转,继续的修学佛法,佛法的善根能增进向前进,如果能具足这些条件,那麽第一大阿僧只劫可以开始计算,这样要一个阿僧只劫,才能到初欢喜地。
第二阿僧只劫圆满,就到第七远行地。远行地後纯无漏。「远行」怎麽讲呢?修行的事情是这样子,不是纯无相的,所以叫有相行的菩萨。「无相行」要到第七远行地以後,这个时候,他能在他的正念,无分别的智慧一现起的时候,一切相皆不现前,入於无相的境界,这种境界能不间断,一直相续下去,这样子他还是有功用,加上力量要注意,叫做「有功用」,才能保持「无相行」的境界。
要到第八地时,就不需要特别的努力,无相的无分别智能应运的下去,那时候就叫「无功用」,第八地不动地就叫无功用,无功用要到佛才圆满,不过在第八地就开始无功用了。远行地就是到有功用的最後边,所以叫做远行,同有相的行远离了,这是一个意思,其次呢,他能超过阿罗汉的境界,因阿罗汉还不能够一直的无相行,这就叫做远行地的意思。
「地」在入中论上说:大悲心和般若的智慧和合起来叫做「地」。这个解释我认为好,就是菩萨因有大悲心加上大般若的无相智慧和合起来,他能够引发出来无量无边之功德。菩萨广修功德,广度众生,都是由这两个清净心发出来的,地能生长万物,能呵护一切万物,大悲心和般若波罗蜜能发挥无量无边之功德,能聚集无量无边功德,能荷载无量无边功德,所以叫做「地」。
远行地後纯无漏:远行地後就是第八地,第八地的时候纯是无漏,三界的烦恼都降伏了,有的阿罗汉,忽然间发大菩提心,三界烦恼已断除了,他这时也是纯无漏。要是最初就是菩萨,发菩提心修行的菩萨,菩萨有一件事:留惑润生。就是烦恼他不完全断除,把种子还要保留,不叫它动,种子还要保留,保留做什麽呢?就是「润生」,就是帮助他在三界里受生,可以去度化众生,这样子他也就缓慢了。
「纯无漏」就是到第八地时,第六意识是完全清净了,它里边一点烦恼也没有,但第八识还不是纯无漏,因里边还有烦恼种子。第八识纯是无漏,无相的,无功用的,这时候他的妙观察智和初欢喜地时又不同了,更进一步的圆满了。所以观察圆明照大千,他能观察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观察一切众生的根性,观察一切众生烦恼的厚薄,善根之深浅,种种的因缘,怎麽样才能得度,这一切事情他都能观察。他能有大辩才,大神通,种种方便的广度众生,所以叫做圆明。比第六地,第七地圆明,但若比第九地,第十地,佛,当然就不能说圆明。
圆明照大千:他的智慧能观照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境界,广度众生。大千世界:一个太阳所照的世界叫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
有的经论上说,佛是能广度一切众生,但是一切众生都有因缘,有的众生同这个佛有缘,有的众生同那个佛有缘,所以不能说一位佛度一切众生,所以有无量无边的佛,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位佛在这个世界度众生,那位佛在那个世界度众生。但是有的时候,一切佛也会集会到一个世界来。
现在是说第八地菩萨,他的妙观察智,能观察圆明照大千,普照一切世界,度化众生。
佛在世的时候,波斯匿王有个女儿,叫金刚。这个女儿生来非常丑陋,有十八丑,丑陋得不像人似的,所以波斯匿王为这件事,心里总是不快乐,但是他的女儿,他总要照顾她,她的年纪渐大也要嫁人,於是就托人去找富贵人家的孩子,现在没落了,贫穷或做乞丐,给她做丈夫。果然找到了,波斯匿王就叫他到後园没人看见的地方,对他说:我有个女儿特别丑陋,现在要给你做妻,我的条件是给你造别墅,给你很多财富,给你在政府里做官,给你这麽多条件,你同意不同意?
长者子是个贫苦的人,就跪下来说:大王,不要说是你的女儿,你要是拿狗送我,我都要,何况是你的女儿。那麽这件事就说好了,波斯匿王告诉他,你要把你的太太锁在深深的屋子里,不要叫她出来给人看见,钥匙你要拿住,这样嘱托後,他也不能老是在家里,他也要参加大的集会。
有钱人和有钱人是朋友,大家常有集会,集会时,年轻人有太太的总是一起来的,大家见面都很熟,唯独这一位,大家都知道他的太太是波斯匿王的女儿,他就是不带来,怎麽劝他把太太带来,他都不带来,越不带来,人家就越注意,他们就出个主意:我们在什麽时候集会时,都要带太太来,若不带来就罚他多少黄金。
到时候他还是不带来,要罚就给他们黄金,一次两次都不带来,人家就再想办法。金刚的先生回到家里,就对太太说:我常出去参加集会,被人罚了很多黄金,我不能带你出去就被罚,一说到此,金刚心里很痛苦、难过。这一次她心里就想:我父亲信佛,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我这样苦恼,是不是可以求求佛。
这一天金刚的先生出去参加集会,她在家里就拜佛,向佛忏悔。忽然间她就看到释迦牟尼佛从地面出来,出来很慢,头发先出来,她一看到佛真的来了,心里就欢喜,她的头发面貌就逐渐变了,佛最後身相都出来了,她的身相也完全变了,变成像天女似的,佛为她说法後就走了。
她先生去集会时,其他的人就劝他喝酒,把他灌醉,便把他身上钥匙拿出来,几个人就到他家把门打开,一看到他太太这样子,真了不得,怪不得他不带来,这是天上的人,於是就把门锁上回来,回来时他还没醒,钥匙又放回其身上,他醒时还不知怎麽回事。
回家以後,他开门一进去,一看到这样的女人,就问说:你是谁?
她回答:我就是波斯匿王的女儿,你就是我的先生。
他说:你以前不是这样,怎麽会变这样?
她就如此如此的说,他心里就非常欢喜,就到波斯匿王那儿报告说:你女儿要来看你。
波斯匿王说:不要不要。
他说:你女儿今天和以前不同了,和天上的女人一样。
波斯匿王说:会是那样子,怎麽回事呢?
他也就向王报告了。
波斯匿王说:既是那样子,我们都去见佛。
波斯匿王就问佛说:我这女儿生来时,相貌的丑陋是不可说的,看见了,心都会痛。今天为什麽佛慈悲加持他就会转变了,如此庄严呢?
佛说:过去世,她是大富长者的女儿,有辟支佛常到她家乞食,这个辟支佛的相貌非常丑陋,辟支佛来时,她用饭菜供养辟支佛,但供养时她又骂辟支佛,就说你怎麽样丑陋,怎麽怎麽不好,种种形容词骂他,但她还是供养他,因此关系,她五百世都是相貌丑陋,但还是生在富贵人家。因她供养辟支佛,所以又能遇见佛,她能生忏悔,所以果报就转了,所以今天能有这样的美。
我们从唯识上看,「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这都是自作自受。人的相貌庄严,在六波罗蜜里,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波罗蜜,当然能相貌庄严,其中之「忍辱波罗蜜」大有关系。
我们要是不能容忍,常发脾气,相貌就丑陋。别人有什麽不好,或自己利益受损,你也能容忍,不发脾气,你的相貌就会庄严,所以忍辱波罗蜜应该学习。
颂第七识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这是第七识的颂,前五识和第六识已经解释…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