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3)
我们所有相信佛法的人,我们去学习佛法,当然前五识有帮助。但主要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学习佛法,一开始就是资粮位,或者说是「外凡位」,再进一步就是「加行位」,或者说是「内凡位」。
资粮位就是准备的阶段,初来到佛教里,多少有了信心,开始学习佛法,从语言文字上学习佛法,学习一些修行的方法,也做一些善事功德,这就是准备的阶段,叫做资粮位,也叫「外凡位」。
「外凡位」是什麽意思呢?虽然他信了佛,在学习佛法,但他还是个凡夫。「凡夫」是怎样的特性呢?就是向外攀缘,比如说我们拜佛,我们虽然没证圣道,但是我们现在也拜佛,总是认为佛在那边,心中向外攀缘,并不是说向外攀缘就不好,这个准备的阶段就是这样子。
「加行位」就是准备好了,努力的开始修行,开始修行时他的特徵是向内,不是向外攀缘,而是向内来用功修行,这个「内」,或者说是「自心」,常常看自己的心。
我们是生於末法时代,我们没有看见佛,但从印度翻译过来的经论上看,我们也可以知道,佛在世的时候,这个比丘是怎麽用功修行,比丘用功修行主要是闻、思、修,就是修四念处观,不像我们上早殿,就是念,把大悲咒、弥陀经、楞严咒念会了就是修行。
但是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从经典上看,比丘修行不是这样子,是什麽呢?是修四念处,主要是修四念处观,或一开始修数息观、不净观。早晨起来也好,晚间也不能就睡觉,也还是修这个,除了乞食之外,一天就是经行、静坐。静坐、经行。再不然就听佛说法,就是修四念处观,是这样用功修行。
从事实上看,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出家人,也很多再家居士得圣道了,佛灭度後五百年或一千年,也还有人得圣道,也很多。一千多年,二千多年以後,就逐渐少了,得圣道就少了,但也不能说一个也没有,但是少了,这也可以知道,修四念处可以得圣道,我们可以肯定的这样说,加行位就是努力的去修四念处,不向外攀缘。
内凡位的「内」也可以说是「理」,「理」就是他用功修行的时候,从闻思得来的智慧,常去观察这个道理。「道」就是向道上会,静坐时,眼睛闭上,观察这四念处,经行时,眼睛没闭上,看到什麽事,也能向道上会。
向道上会,这件事非常重要,就是你遇上什麽境界,不要随外边转,如禅宗的语录说:你不要随老和尚的舌头转,就是他说话是一回事,你总要向道上会。其实我们一般的人,就是随人家的舌头转,人家说我好,心里就欢喜了,要是诃斥你,心里就不高兴了,这就随人的舌头转。
现在修行的次位,说是「内凡」,就是他虽然是凡夫,但心不向外攀缘,你说话不能转动他,他能向道上会,能有这样的程度,就叫做「内凡」。常能够向道上会,修四念处观,忽然有一天,你得无生法忍,见道了,见到真理,不是口头说的,不是听人讲的,是你自己内心发出光明的智慧,心里有灯了,即心灯。心里不黑暗,有光明的智慧,把真理是什麽现出来,这时候心里得大欢喜,叫「欢喜地」。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不一样,小乘主要是修无我观,修不净观也是很重要,但见道的时候,一定是观察无我、无我所。大乘佛法也需要无我观,但同时也能观一切法空,所以有我空、法空。这时候就得大欢喜,所以叫做欢喜地,也有叫「极喜地」。欢喜到了极点。
这个地方就是关系到烦恼的问题,我们的烦恼,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分别生起来的烦恼,你不要这样分别,烦恼就没有,比如说我们执着有我,执着有我,是由自己的虚妄分别有一个我。
比如他会这样想,船在海上行,但是一定有个造船的人。说我们的身体色、受、想、行、识,这样子,那样子,其中一定有个主宰者,如船一定有船长来指导,我们色、受、想、行、识也有个主宰者,指挥者,那就是我,这样思惟。他会从世间其他的事情上逐渐分别,会想到身体有我,这就是由自己的虚妄分别有的。另一种是跟人学的,跟老师学的,老师教你怎麽怎麽有个我,这是分别有的烦恼。
「俱生」就不是,不需要别人教,也不需要学,与生俱来就有这种烦恼,应运的就有这种烦恼,不需要去作意分别。譬如执着有我,有「分别」有的,有「俱生」有的,在见道的时候,就把分别的我执没有了,俱生而有的我执还有,所以初果、二果、三果。俱生而有的我执还有,阿罗汉就没有另外所说的「法执」,就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乃至佛菩萨,我们对世间上的一切法,我们凡夫都是有执着,这里边有分别而有,也有俱生而有,有这种分别。
在初欢喜地时,分别而有的我执、法执都断掉了,而俱生的我执、法执,还是有的。
「发起初心欢喜地」,这「发」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我们在凡夫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是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但是要是修学圣道,得圣道时转识成智,第六意识就变成妙观察智,这妙观察智什麽时候才出现了?就是发起初心欢喜地。就是在初欢喜地时发出来的,出现这妙观察智。我们凡夫的心,当然无始劫来,就是这样子,要是到圣位时,就在欢喜地之初。
一切圣人在初欢喜时开始的,谁是最初的圣人?就是初欢喜地时,是圣位的开始,最初的时候,所以叫做初心,到初心欢喜地时,这个时候妙观察智出现了。所以叫做发起初心欢喜地。
「妙观察智」这个智慧是通於根本智,也通於後得智,你见到真理,那一念无分别的,清净无漏的智慧就是根本智。等「根本智」成就以後,自然会得「後得智」。
这「後得智」是有分别的,能通达无量无边的佛法,自然还是有限的,因还没成佛,通达无量无边的佛法,能为众生宣扬佛法,也可能现出种种的神通道力,能广度众生的这都是妙观察智的作用。妙观察智能通达一切佛法的自相、共相的不同。
「自相」就是这件事它本身有这种相貌,其他的法上没有。如地、水、火、风。地是坚相,水是湿相,火是热相,风是动相。每一法上有它本身特别的相貌,那就是自相。「共相」就是所有一切法共一个相貌,如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空的、无我的。那麽这就是共相,这有多种解释。
妙观察智能通达一切相,得到初欢喜地,这件事也是各式各样。有的菩萨得「信、进、念、定、慧」这个定的善根强,他可能先得定,而後得初欢喜地,这样的菩萨,可能就有神通,有的人智慧特别强,「定」的善根没那麽强,那麽他就先见圣道,先得初欢喜地,也还没得定,也有这种情形。
我们从阿罗汉的情形就可看出来,有的还没得阿罗汉时,他很有学问,得阿罗汉後,情形就不同了,有的人在家时没读什麽书,出家以後就修四念处,也得阿罗汉了,但他的辩才就不如有学问的好,也是有这种情形,而菩萨也是一样,也有种种的情形的不一样。现在说「发起初心欢喜地」妙观察智在这时候出现,那麽也就不同了。
「俱生犹自现缠眠」。发起了初心欢喜地,成就了妙观察智,这时候很好了,但是他有所不足,他的俱生烦恼还在,犹自现缠眠,这个「缠」就是缠缚,是烦恼的现行,缠烦恼活动出来时,它能缠缚你。
虽然你得初欢喜地,或者是二地,三地,或者你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了,但是俱生的烦恼还会出现,出现来缠缚这些圣人,圣人还有烦恼的缠缚,还有俱生烦恼的缠缚,所以这叫做「缠」。
「眠」就是烦恼的种子,烦恼还没活动的时候,好像睡觉了,所以叫做「眠」。成唯识论上解释说,随诸有情眠伏藏识,这个烦恼的种子一直随着你不舍离。
「眠伏藏识」就是它不动,潜伏在阿赖耶识里,但它随时会睡醒,醒来它就会活动,所以得了无生法忍的菩萨,有时候他入定,或者是欲界定,或未到地定,或者是四禅八定,他一入定,妙观察智一现出来时,是无漏的、清净的境界。这个烦恼种子就不动了,不活动,潜伏在那里睡觉。但是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不能常入定,他总要出定,出观,有时候出观,有时候入观,出观时,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和色声香味触法接触。接触的时候,有时会失去正念,俱生烦恼就现出活动来了,所以还有缠眠的事,它会现出来,这样子就表示他的道力还不是太圆满,但是他是圣人。
我们凡夫,有人说:你出家这麽多年了,你还有烦恼,不要说我们凡夫,连圣人都有烦恼。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出家人有什麽不对,我们出家人也会议论讥嫌,在家居士也会议论,这法师怎麽怎麽的。议论有好处,你讥嫌他也有好处,警惕一下,我不可以放逸,在家居士会讥嫌,在家居士如此有功德及过失,就是烦恼不容易断。
所以我们看佛菩萨对於众生的看法,佛菩萨怎样看法?我们从经论上看,当然佛菩萨诃斥这些佛教徒,你不可以有烦恼,你怎麽样用功修行,当然应该这样讲,不然的话,就放逸得更厉害了。我看佛菩萨的意思是:只要你能种善根,佛菩萨就欢喜了。他虽然造了罪,要受恶报,但他有善根,他的罪业可能先受果报,他的善根一发生作用,就可能见佛闻法得无生法忍。
如果说这个人很好,他也很守规矩,但他不栽培善根,不学习般若波罗蜜,那还是有问题,佛菩萨对他还是很担心。因为没有无漏的善根,就很难见佛闻法,见佛闻法也未必就有信心,你要是有栽培了善根,那就不同,见佛时,因他有栽培善根,他就和佛法有缘,和般若波罗蜜有缘,他就能继续栽培,容易得圣道。
我的意思,出家人要是不对了,你讥嫌他也有点好处,但是他要是栽培善根了,你还是不能轻视他。这个地方说:「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这个欢喜地的圣人,还有这个问题。
远行地後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我们凡夫,如果懈怠的时候,自己有了烦恼,自己不在乎,自己不努力,还是马马虎虎的把光阴都空过了。但是圣人可不…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